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秦万万年 > 129九鼎之争

大秦万万年 129九鼎之争

作者:黑哥睇世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08:57:57 来源:笔趣阁

129早上散朝后,秦王回到书房,一脸严肃,大手一挥,赵高便知趣地带着众内侍、宫女退出门外,关上门。

秦王待众人退出,便朝后面拍了拍手掌。少倾,一名身穿黑衣劲装男子从暗门出来,快步来到,没有半点脚步声,他只向秦王拱手施礼,却不说话。

秦王轻声说道:“朝中法家派和儒家派会各自到李斯府和王绾府中继续商量寡人的尊号,山东来的博士们肯定会到咸鱼居讨论,去听一听,他们想给寡人定什么尊号。”

黑衣劲装汉子又是一拱手施礼,便快速从暗门离开,始终没有半点声响。

数十儒生博士们虽然自诩是儒家一派,又分为齐地稷下学派、魏地的大梁派、邯郸派等等七八个学派,刚刚到咸阳还没有比出象李斯、王绾那样的灵魂人物,所以平时大多喜欢来到咸鱼居高谈阔论。今天一散朝便来到咸鱼居,自抒己见,谈论秦王的尊号。

黑山到来时咸鱼居时,大厅已经是人声鼎沸,异常热闹。他来到最偏的角落,要了几个菜一壶酒,静听大家的讨论。

一会儿人越来越多,所有的桌子都坐满了,一个青年儒生来到黑山面前,施揖手礼道:“这位仙长,可拼桌共饮否?”

黑山细观此人,年近三十,年轻却不觉轻浮,虽着儒装却不迂腐,双眼充满智慧的灵光。便也伸手请道:“请便!”

青年儒生一拉长袍坐了下来,让小二上一份鹿肉一壶老酒,也不说话,和黑山一样静听众人讨论。这时,有儒生提议,以天王、地王、文武王为尊时,黑山和青年儒生听了,都同时摇头。

青年率先举杯道:“在下薛县叔孙何,字通!敬仙长一杯!”

黑山随手拿起杯,喝了一口,心中暗念:“叔孙何,字通,叔孙通。原来眼前这人就是史书记载的未来儒家代表人物叔孙通。

后世《史记》中记载。叔孙通,薛县人。在秦始皇的时候被召进咸阳,封待诏博士。秦二世时,陈胜吴广造反,使者向朝廷报告了这个消息。秦二世召集身边的博士和儒生们问道:“楚地戍卒半路造反,已经攻下蕲县、陈郡,该如何?”博士儒生们都一齐说:“做臣子的绝不能兴师动众,谁兴兵聚众那就是造反,对于造反的人绝不能宽恕,请陛下火速发兵前往剿灭。”

秦二世一听不高兴了。这时叔孙通走过去说:“大谬也。今天下一统,郡县城池已平,民间兵器尽收,当今皇帝英明,法令完备,官吏忠于职守,何人敢反?此为区区盗贼耳,自有守、尉治之,何患之有?”

秦二世一听转怒为喜,又问众博士、儒生,答“造反”者皆诛之,答“盗贼”者重赏。并封通为博士。叔孙通回府后立刻逃离咸阳,后又投项梁,项羽攻下襄城时,杀了全城的百姓,叔孙通知道了又弃项羽而去,后来改投刘邦,终得刘邦重用。

黑山用后世的历史知识分析,眼前这个叔孙通,能在多次危险来临之时,安全脱身,换了多个主人一直受到重用,可见他绝对是一个不简单的人。

“仙长!仙长!”叔孙通见黑山看着自己发呆,又喊道。

黑山这才反映过来,故作神秘说道:“贫道看你气度不凡,定是饱读诗书之人,只是美玉被劣石所裹,未遇识才之人。诺得高人指点,飞黄腾达就在眼前!”

“仙长取笑了!我虽饱读诗书,目前只是区区待诏博士,孤身在咸阳。请问高人在何方?”叔孙通苦笑道。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贫道可助施主一臂之力也!”黑山故做神秘道。

叔孙通从怀中取出十金,放在黑山面前,说道:“仙长欲化酒资,在下请客便是,何需消遣在下!”

黑山笑道:“贫道自有生财之道,无需化缘。今日点拨施主,只因一切随缘耳!”说完唤小二取来一张白纸,当着叔孙通胡乱用手指比划几下,在折叠成方块,交给叔孙通道:“明早朝会再打开,便能应验。诺提前打开,福祸难料!切记!”

叔孙通见黑山用手指在白纸上乱画一通,又将白纸叠好交给自己,此时只是三分相信七分怀疑。思虑一下,还是收入怀中,说道:“此书若应验,明日散朝后,通在此定重金相谢!”

黑山拈着胡须笑道:“贫行点拔凡尘,一切随缘。有缘不取一粟,无缘万金难求!贫道告辞也!”说完,取出数金放于案上,便要离去。

“仙长,他日何处可见到您!”叔孙通急忙问道。

“黑山笑道:“吾欲见汝,如开门见山;汝欲见吾,如大海捞针!若有缘,自会相见!”黑山说完飘然而去。

叔孙通突然想起还未问道长名字,急忙追出门外,已经不见踪影。

咸鱼居大厅的一切都被坐在角落里几个不起眼的黑衣人记了下来,也许是扮成道士太过显眼,当黑山离开时,两个黑衣人也跟了出去……

第二天,大会继续讨论秦王尊号,比昨天更热闹。叔孙通偷偷拿出纸条,打开一看,着实惊讶!昨天明明是一张白纸,现在纸上已经有了一行字:“秦王功盖三皇德超五帝,当尊称皇帝!”

这时,大殿依旧吵个不停,所有的尊号都不合秦王之意,秦王已经是听得不耐烦了,突然传来一个大声音:“秦王功盖三皇德超五帝,当尊称皇帝!”

声音不大,但秦王听得十分真确,内心大喜,循声望去,说话的正是一分风度翩翩的青年儒生。众人此时也停止了争吵,都齐刷刷地看着叔孙通。

“哈哈哈!”秦王高兴得大笑数声,说道:“你叫何名,是何方人士啊?”

“禀秦王,臣叔孙何,字通。乃薛县人,自幼在临淄孔家门下读书!因老师年老多病,学生替师入咸阳。”叔孙通答道。

“即是孔门弟子,区区待诏博士实在委屈了!即日起,封你为博士宫左仆射!”秦王说道。临淄孔家书院,乃孔子嫡系后代开办的书院,曾是天下读书人梦寐以求想进的书院,只是最近几年风头被咸阳的帝国大学压得死死的。

“多谢秦王!”叔孙通听了,大喜,立刻谢恩。

从待诏博士到博士宫左仆射,相当于一个大学代课老师一下子提拔到大学常务副

院长,这令众多儒生、博士们羡慕不止。

“诸位大臣,你们认为以‘皇帝’二字为尊号,如何?”赏完叔孙通,秦王又问众臣子道。

“彩!臣等无异议。”大家都在想,秦王都封赏了叔孙通了,还再问,这不是秃子头上的蚤子,明摆着的吗?于是在丞相王绾的带领下,异口同声表示赞同。

“可!所有博士各赐五进宅一座。其余文武大臣待寡人之日再论功行赏!”秦王高兴地宣布道。

“多谢我王!”众儒生博士们大喜,纷纷谢恩。

旁边的长史立刻拿笔记下:“秦王二十六年八月初十,天下儒生、士子共聚一堂,劝秦王即天子位,山东叔孙通等士子建议,‘秦王功盖三皇,德超五帝,尊号皇帝’。秦王允之,封叔孙通为博士宫左仆射,重赏众博士五进府邸一座。

定下尊号,丞相王绾又进言道:“臣与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共同上书我王,我王即天子位后,天子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请王上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追尊赵王后为‘皇太后’。”

秦王沉思一会儿,答道:“寡人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似有不忠不孝之嫌,寡人觉得不妥。自今以后,除谥法。寡人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众臣听了,异口同声答道:“尊令!”

丞相王绾又上书道:“臣与宗正嬴奔、钦天监李未戌议后上书,上古以来,五德为传,商为木、周为火,秦代周德,无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

秦王答道:“可!”

大朝会又议定一些细节之事,到了下午,又开始热闹起来了!首先以丞相王绾为首的儒家学派官员上书道:“自王上亲政始,拓地万里,北去漠北,西达伊列,东到东海,现国分郡四十八,县二百二十三。大王的王书传到边远的郡县,来回要数个月,甚至一年。王上晨时起,午夜止,日批奏书数百卷,方不落下政务。臣请我王,以内史、河东、南郡、三川、南阳、陈郡、陶郡、上党、河内、邯郸等十郡为皇室直领郡,以郡县之法治之。其余各郡分封给众王子、王亲、功臣戍守。则天下可太平,人民安定!”

“王上,丞相之言大谬也!”廷尉李斯不等秦王表态,抢先发言道,“周自武王分封始,下足百年,天下诸侯国便开始相互攻伐,至今六百余年,无一年不争战。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已是名存实亡。我大秦自商君变法,执行郡县制以来,国强民富,无往不利。疆土从孝公之初十余县,到今日之二百二十三县,拓地数十倍,终一统天下。若行旧法,再分封制,臣断言,不出百年,天下兵戈将再起。分封无异重蹈周之覆辙。”

李斯的话一说完,大殿内立刻炸了锅,吵成一锅粥。王绾为相十余年,朝中的威望最大,赞同分封的官员达六成。李斯为首主张郡县制的官员,大部分是司法官员,虽然只占三成,却都是国家干城。还有一成如尉缭、孟昭和王翦、蒙恬、黑山等武将保持沉默。

秦王不发言,任由儒、法两派争论不休。半个时辰后,秦王咳嗽一声,大手一挥,整个大殿立刻安静下来,所有的眼睛都齐刷刷看着秦王。

秦王问孟昭道:“孟夫子见多识广,博览群书,您的意见如何?”

平时极少发言的孟昭,这次没有推辞,立刻答道:“分封制是西周之所以盛,亦是东周之所以败之故也,大秦当学其长避其短。臣建议,以九洲之地为皇室直领,郡县制之;九洲之外分封而治,诸侯国之地,不可超百里。”

孟夫子的建议,与了丞相王绾大同小异。只是更加保证了皇家的绝对实力,避免诸侯国实力太大,尾大不掉。

众臣听了,都窃窃私语。秦王依旧没有表态,又问从前线回来的老将军王翦道:“王老将军,九洲之地,王氏父子攻下一半,老将军认为当取何策治国?”

王翦此时,须发皆白,面色红润,高声答道:“王上,我王家父子带兵打仗,还算精通,这治国之策老臣听了都头昏脑胀不知所云。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智也。臣确是不知也。”

王翦的意思是自己不懂,别来问我。但是秦王却没有打算放过他,用严肃的口气追问道:“老将军,寡人问你,分封制和郡县制,你认为哪个更能长制久安?”

王翦知道,自己不表态是混不过去了,便答道:“当年周室有难,周幽王召天下诸侯勤王,无论功臣封国还是姬姓封国皆未派兵来救。若非秦襄公死战杀退西戎,护送平王东迁洛阳,周早亡矣。臣父子虽有功,不求封国,但求良田美宅,愿世居咸阳。若天下有变,王氏子孙愿意身先士卒以报王恩。”

老将军王翦的话,份量十足。虽然没有明说,却是态度坚决反对分封。本来主张分封派占尽上风,老将军一席话,使两边变得平衡起来。

秦王又问蒙恬道:“蒙将军,你一战灭匈奴四十余万,拓地数千里。凭此功,封个侯国绰绰有余。你意下如何?”

“王上,得封国,臣梦寐以求也。然臣难保臣之后有不肖子孙,或失国身亡,或自不量力不听王诏而被诛。故,臣不愿封国。只愿臣之后,有功则贵,无功则富,可也!”蒙恬答道。

蒙恬的话,进一步拉平了两派的差距。

秦王又问黑山道:“黑山将军,你军功卓著还是寡人的驸马,分封定有你的份。你也来说说!”

此时,所有的大臣都看着黑山,大部分人都认为黑山和他的老师孟夫子一样,起码是一个半分封派。

黑山向秦王施礼,铿锵有力地答道:“王上,当我当上帅长时,我就想方设法立功当百夫长、千夫长、万骑将直至上将军,这时,大家都夸我努力向上。同样,如果我当上了小国国君,刚刚开始也许会满足,日子久了,就会想当上大国国君,我相信这个是人之常情,大家都会这样想,所以分封,天下不久就会大乱。这就是商君书说的‘人之初,性本恶’。因此,分封制不但不可行,朝庭派到各郡的守、尉、丞也需要五至十年一轮换,防止他们有根基作乱!只有这样,国家才不会分裂,才能长治久安。”

黑山话,出乎所有人意外!大殿之内,立刻炸开锅,王绾分封派纷纷指责黑山狼子野心,欺师灭祖等。李斯郡县派则夸黑山刚直不阿,敢做敢当。

两派吵得不可开交时,秦王轻咳一声,大殿立刻安静下来。秦王郑重地宣布道:“寡人宣布,永久废除分封,全天下一律以郡县治之。再言分封者以乱法抗命交廷尉府治罪!”

散朝后,黑山拜见老师,正想道歉,孟夫子却抢先说道:“你不用为朝中之事过意不去,为师不是迂腐之人。学生有比老师更深远的见解是老师的荣幸!”

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总算以李斯为首的法家胜了以王绾为首的儒家。李斯的威望与日俱争,不久传出丞相向秦王告老还乡的传闻,李斯即将代替丞相的呼声越来越高。

日子一天天过去,整个大秦帝国都在为十月初一“开国大典”忙碌,而黑山依旧是最轻闲的人。这天他饭后无聊,又到珠宝古玩街闲逛。由于他最近出手十分大方,收购了许多珠宝玉器、古董名剑,十分受商家们欢迎。今天店家们却一反常态在一起议论纷纷:

“知道吗?秦王要将天下至宝九鼎熔了!”

“是十几年前吕相邦从洛阳运回来的九鼎吗?”

“这九鼎不是被周显王沉于泗水吗?我们大秦何来九鼎?”

“这你们就不知道了吧?我打听明白了。这夏朝初,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收九州之兵铸成九鼎,象征九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历经夏、商、周,九鼎都成为国家至宝。周王室衰弱后,楚平王我秦武王都曾到洛阳周天子王城“问鼎”。周天子害怕诸侯们惦记这国之重器,给周王城带来灭鼎之灾,便命人偷偷藏了起来,对对称将鼎沉于泗水。

“十几年前,吕相邦灭了周朝,问出九鼎的下落,由于当时山东各国都嚷嚷着要合纵攻秦,为周天子报仇。吕不韦只好对外声称找不到九鼎,等到修好咸阳到洛阳的驰道,才让商队偷偷运回咸阳藏了起来。

“现在大秦灭了六国,一统天下。秦马上代周成了天下共主,丞相王绾就建议取出九鼎,陈列于咸阳宫门,以示秦代周乃正统。而钦天监李未戌却及力反对。说夏商周天下只有九州,而大秦版图已经远远超过九州,最少可以分成十二州,九鼎已经不适合做大秦的镇国重器。建议秦王收天下之兵,和九鼎一起熔了,铸成更加高大的十二金人做镇国重器。这不,听说已经任鄣邯将军为少府,准备熔九鼎铸金人呢!”

黑山听了,着实吓了一跳,历史上对九鼎的记载止于秦朝,难道九鼎真的毁于秦朝?若是真的如此,这将是中华文明的一大损失。自己无论如何也要阻止熔化九鼎一事。

黑山立刻回府,换上官服,匆匆来到宫准备进宫求见秦王。宫门口站满了求见秦王的人,大部门是文官儒家的博士,从他们议论的话题得知,他们也是得知要熔九鼎铸金人的消息,一起前来求见秦王,请求留下九鼎的!

以黑山的爵位,是可以直接入宫的,宫门侍卫见黑山到来,立刻让出一条道来。

“黑山将军请留步!”几个博士认出黑山,便围了过来,其中一个长须老者说道,“黑山将军,您是驸马,又是孟昭的弟子,也算是儒家的人。您见了秦王,一定要劝他留下九鼎,为华夏文明留下这天下至宝啊!”

“请黑山将军一定要劝劝秦王!”众儒生博士纷纷附合道。

黑山平时最看不贯这些迂腐的儒生,不过今天这些人为了九鼎在此集体请愿,心中还是有点佩服这群读书人的骨气。便对大家揖手还礼道:“我进宫也是为了保住九鼎,大家还是先回去等消息吧!黑山定会尽力一劝!”说完便劲直入内。

来到秦王的书房门口便听到里面有许多人在九鼎争论不休。一会儿,报事的太监便来领黑山入内。

黑山见书房内,二十余大臣丞相王绾和廷尉李斯为首分成两派为护鼎和毁鼎之事争论不休,意外的事老师孟昭也在。

李斯说道:“去旧革新乃商君之法的精要。九鼎虽然是被誉为国之重器,却是一直被誉为周朝重器。现在天下初定,鼓吹反秦复周的人士不再少数。熔了九鼎,重铸十二大金人,诏告天下,周亡秦立,现在秦才是当今华夏正统。”

王绾年龄大了,说话已经没有李斯那么利索了,他面红耳赤地说道:“不要老是提商君来说事!《商君书》我也烂熟于胸,书里有七成抄袭李悝的《法经》,《法经》也有四成来自《周礼》。可见法家的先辈们都没有全部否定《周礼》。可见变法也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罢了!九鼎铸成至今,已经守护华夏一千八百年了,是全天下一公认的文明见证。今天谁敢熔了九鼎,老夫就和他以死相拼!”

“以死相拼!”

“誓死护鼎!”

以王绾为首的儒家文官们纷纷表态,个个义愤填膺、视死如归。这样铮铮铁骨,让黑山感叹,他们比起冲锋陷阵的将士们毫不逊色。

事情闹到今天这个地步,秦王已经不想因九鼎之事把自己的老丞相逼死,只是自己已经同意李未戌的上书,正不知该如何收场。见黑山来到,便说道:“老丞相不必如此!九鼎只是前朝遗物罢了!饿了当不了粮,冷了做不了裳。寡人只是因为当年先祖武王因举鼎而暴亡,以为留之不祥罢了。黑山,你来说说,九鼎是留还是熔化了好?”

黑山见秦王问自己,正合来意,但转念一想,如果是直接和李斯等人对着干,吵下去没完没了!思考片刻便说道:“丞相和廷尉说的都有道理。不如暂缓熔化九鼎,待收了天下之兵,铸十二金人不够时再熔不迟,如果够了,再找个地方,把它们收藏起来,一来免得王上看到碍眼,二来可以对外称已经妥善保护起来了,岂不两全齐美!现在开国大典才是大事,如果为了九鼎之事误了大典实在是不妥!”

秦王听了黑山的话,正好就坡下驴,说道:“好!九鼎之事就按黑山的建议暂时放在一边。小高子,请出和氏璧!”

李斯等人虽然没有儒家以死相争的勇气,黑山的话听着中肯,实际上是向着丞相。正想再争辩几句,听到秦王要请出和氏璧,他是个善于察言观色的人,知道再纠缠下去就是和秦王过不去了,便示意大家别出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