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奇葩一箩筐 > 第六十章 榆木川老营垒里的秘密

大明奇葩一箩筐 第六十章 榆木川老营垒里的秘密

作者:孤临易水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2 12:59:41 来源:笔趣阁

榆木川老营里朱棣离开人间的那一日。

朱棣驾崩大行之前,到底朱棣最后的召书是让太子秘不发丧,等灵柩回到顺天府之后,由太子朱高炽主持葬礼,然后灵前即位?

还是普通秘闻中说的为了帝国的安稳,只能委屈太子。把皇位传给老二汉王爷朱高煦,条件是换取太子一家去陪都南京应天府,保太子一家全家平安?

关于朱高炽也就后来的仁宗即位的内容,《明史》抄录于《明太宗实录》和《明仁宗实录》,云成祖至榆木里时,大渐,“遗诏传位皇太子”。“八月甲辰,遗诏至,遣皇太孙迎表开平。”

丁巳,太子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洪熙元年。从表面上看,仁宗的即位是十分平稳有序的,根本不见围绕着皇位是否有过争斗。

可是细究论起来朱棣自己的皇位本是抢来的,朱棣他当然知道自己父亲朱元璋因为确定了嫡长子、长孙继位的原则,选择了优柔寡断的建文帝作为继承人,结果连皇位都保不住。

现在轮到他自己选择储君,他怎么会选一个与建文帝相同性格的朱高炽?朱高炽体态肥胖,不能骑射,朱棣真是恨铁不成钢。

朱棣在三个儿子中最喜欢的是二儿子朱高煦,因为他的性格与成祖十分相像。就私心而言,他又钟爱于小儿子朱高燧。

但朱高煦屡立战功,多次救成祖于危难之中,朱棣曾经亲口说过:“世子身体不好,你要好好努力呀”。

朱高煦他性格十分机智,周围聚集着一大批在靖难之役中立了大功的大臣,这些武臣很想让他做太子,因而一再在朱棣面前讲他的好话。

不过,朱棣以前怎样的许诺和偏心,大多数文臣士大夫是不能理解接受的,他们认为“立嫡以长”的规矩是不能破坏的。

永乐元年九月,群臣不断上表请立世子朱高炽为皇太子,分封到各地的朱棣几个兄弟也不断上疏,但朱棣以“长子智识未广,德业未进”来搪塞,不想马上表态。不过各方大臣并不就此为止,还是不断上奏,永乐皇帝朱棣只能迫于舆论压力只能在第二年二月以朱高炽为太子,四月封高煦为汉王,高燧为赵王。

朱高炽的太子位虽立,但朱棣并不喜欢这个太子。凡是这时起劲地主张立太子的人,事后都受到了成祖的严厉惩罚。

如当初解缙当初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后来被成祖说成是“私谒太子,无人臣礼”关了起来,之后又被锦衣卫活埋于雪中冻死。

都督陈铭、工部左侍郎陈寿、刑部侍郎思温、北京行部左侍郎马京等都因为与太子的关系被立个什么罪名,关进监狱被折磨致死。

右丞耿通因替太子讲了几句话,成祖说他是“坏祖法,离间我父子,不可恕,其置之极刑”。其他如大明管家夏元吉、谋臣杨士奇、杨溥等人,都曾因太子的事情而进过监狱。

重臣中能够平安无事的,要么党附于汉、赵二王,要么对立太子之事保持缄默而不讲一句话。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朱棣不喜欢的是朱高炽成为皇位继承人,而不是不喜欢作为儿子的朱高炽。他为了身后朱氏皇权的稳固,才不愿传位给性柔懦弱的长子。

事实上,太子所做的许多事反映出了这种性格弱点,明成祖是十分恼火的。如永乐九年北征蒙古刚回到南京,他就到右顺门览百司的奏牍,发现太子御案上的镇纸金狮被随意搁置于案侧,几乎要坠一落至地,成祖教训太子说:“天下虽安,不可忘危,故小事必谨,小不谨而积之,将至大患。小过必改,小不改而积之,将至大坏,皆置危之道也。”简直到了小题大做的地步。

永乐十二年,成祖北征回国,太子遣人迎接车驾慢了一点,“且奏书失辞”,成祖逮治了大批东宫官属,但这实际上是在给太子一个警告。

成祖对太子很有意见,他多次让大臣私底下监视太子,“密令审查太子事”。根据上述内容,有人认为从当时的实际情形来看,明成祖最后有可能是想废储的。

在最后一次亲征漠北时,还未达到军事目的,他大约预感到在世之日不多了,就决定要班师。七月十四日,他问内侍海涛,到北京还要几日。他曾经五次亲征,对出塞的来程去途早已熟悉,而问回京的时间无非是反映了他返京的焦急心情。

晚年的朱棣身上的疾病已经发作,可能他预感到不祥的事情将要发生,所以急欲赶回京去处理皇位继承的大事。

《明太宗实录》记载,成祖在返京途中,曾对杨荣、金幼孜说:“东宫历涉年久,政务已熟,还京后,军事悉付之,朕惟优游暮年,享安和之福。”

既然成祖如此相信太子,那么让太子即位就可以了,他也不应有什么身后之忧而急于赶回京城了。即使有什么事要一交一待,写个遗诏就可以了,而问题是成祖死前并未立过遗诏,因为如果他中途立遗诏,必会被身边心向着太子的大臣篡改。

甚至有明史学者认为,《明太宗实录》中抹杀了成祖与太子之间几乎已不可调和的矛盾。

《仁宗实录》记述了明成祖刚死时的情形:成祖刚崩,中官马云等皆“苍黄莫知所措”,于是就秘密召杨荣、金幼孜入御幕,讨论丧事。

有人想用成祖的口气写成敕,遣人驰报,杨荣说:“皇帝在位称赦,如果死了还称赦一看就知是假的。”乃命“中官备以大行皇帝崩逝月日并遗命传位之意启皇太子”。对这段话进行分析,发现成祖死时仅太监数人在人在身旁,临死前未留下任何遗言,其次,如果有遗言留下可能对皇太子是不利的,所以太监们不惜冒乱命的风险,伪托成祖手笔写敕安排太子即位。

拿到遗诏的仁宗最初以为朱棣原谅了他,留下遗言使他顺利即位,但当太监讲给他听事情的经过,他百感一交一集,感激地加赐杨荣为工部尚书,并兼前官,享食三俸。

上述观点认为仁宗的即位究其实带有一定偶然性,成祖是违心立朱高炽为太子的,他一直有废储之念,在临终前决心改换皇位继承人,但因中途崩殂,未能如愿。

由于太监马云及杨荣、金幼孜等伪造了遗诏,结果是违反成祖意愿,使仁宗顺利即位了。

不过也有一些人对仁宗的即位过程有不同看法。这种观点也同意明成祖偏爱高煦和高燧,

但永乐十四年高煦因事差一点被废为庶人,永乐十八年大臣孟贤等曾想毒死永乐皇帝拥高燧为帝,高燧尽管没有被杀头但失去了成祖的信任。

成祖死前,朱高炽的两个竞争对手已经无力再与他相争,因而用改换储君来解释成祖临死前急忙赶回京是欠妥的。这种观点认为自朱高炽立为太子,成祖每次离京朝中政务都是由太子来处理。

永乐皇帝晚年重病缠身,长期不能临朝理政,皇太子朱高炽成了事实上的统治者。从整个永乐时期来看,朱棣与朱高炽两人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充当的角色也不同,军政重务的决策大权由朱棣掌握,高炽只负责日常政务,因此朱棣是主角,而朱高炽是配角。

正因为高炽多次受命监国,手中握有很大一部分实权,周围又有一批实权人物的辅佐,使性格多疑、权欲极强的朱棣产生了一种失落感和危机感,便对高炽采取限制和防范的措施,有意听信和纵容高煦等人的诬陷,不断寻衅关押和诛杀太子的东宫官属,以打击和削弱太子的政治势力,巩固和维持自己的**统治。

按照这样说来,明成祖和朱高炽之间的矛盾不涉及到储君位置问题,而仅是皇帝和东宫之间的矛盾。

永乐皇帝朱棣死,朱高炽在杨荣等人的配合下,从容应变。接到杨荣的消息,他一面安排正常的悼念活动,一面密召北征大将军率数千骑兵回防京师,迅速控制了局势,保证了皇位的顺利一交一接。

明仁宗朱高炽从立为太子到正式即位,的确有很多事情十分奇怪。太子和父皇之间的复杂关系,为他的即位充满了悬念。这些矛盾的实质究竟是怎样的,应该说我们今天还不能完全搞得清楚。

上述情节虽然在历史上是一个谜,但是有迹可循。可未有定论。无论是正史论,还是猜测说?各有各的道理,都能自圆其说合理合法,但是仔细经不起推敲。

还原历史的难度很大,至今此是都是一桩谜团。究其原因正反双方的资料都有些道理。

朱棣和太子朱高炽之间矛盾重重,朱棣不断地找太子的岔子,还残杀东宫官员,而朱高炽是逆来顺受,被动应付。父子矛盾最终是否导致了成祖想更换太子,而高炽一系官员是否更换了成祖的遗诏,这些都成了无人知晓的历史谜案。

其实正史的记载特别简单,简单到可以用两句话来总结:“永乐皇帝薨于榆木川,然而秘不发丧,秘密的将灵柩回京。作为太子的朱高炽在京主持永乐皇帝葬礼,即后灵前即位,是为洪熙皇帝。”

在这段描述里面,似乎漏掉了一个极为关键的人物,那就是皇太孙朱瞻基,这个咱们后文继续说。

回顾永乐帝朱棣第五次远征漠北,蒙古人远远的跑了,没有看似没有得到太多战果,朱棣带着遗憾不得不班师回朝准备改期再战,蒙古人不打服服帖帖是朱棣治国的一大心病,他想为子孙后世为大明朝留下更广的发展空间,比如西域的问题。

汉朝,唐朝都未能彻底解决的地方,大明朝如果能将其统一拿下,后世评价“治隆唐宋”不够,应该是“远迈汉唐”,蒙古式的野蛮兼并不可取,他短短98年的统治就很能说明问题。

朱棣的版图构想是,海陆并进,北方打服蒙古,建设东北奴儿干都司广大的地区,经营辽东,然后再徐徐图谋西域,南边稳定安南。水路有郑和下西洋沟通各国,周边四夷臣服万国来朝。他做到了规划的很大一部分。

征服安南,平定东北设置奴儿干都司。征服安南,五征漠北,把蒙古人打得四分五裂,曾一度撤销了大元国号,上表表示臣服。

想当年每当郑和的宝船队出使归来,都能带回来很多外国使团前来大明的顺天府进贡朝拜大明大皇帝,甚至于有的国家的国王亲自来朝,甚至于留恋大明朝的繁华就留在大明国都了。大明永乐朝以一种盛唐一般开阔的气度欢迎各国使者来到大明经商、学习、游历。大明永乐一朝很乐意与全世界交朋友。

可是永乐大帝朱棣,不甘心。总想一战定乾坤彻底把元朝势力消灭,彻底让蒙古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如此还不够,最好是让他们永永远远的分裂成小部落,来大明投附,来大明放羊最好不过。海上,朱棣希望能够开拓更远的视野,把周围的小国都变成大明的番篱。扩展大明朝的防卫圈。

要知道16世纪,大航海时代刚刚开启,郑和的宝船队就已经先一步纵横大洋四海了。

以至于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错过了大航海时代,明宣宗朱瞻基支持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章节之后再详细讲。

朱棣命运的归途,还是来到了榆木川。此地好比是庞统之于落凤坡,周瑜之于赤壁,孔明之于五丈原;人道是洒不尽的英雄血,落不尽的英雄泪。

史载:大明永乐二十二年六月十七日即公元1424年7月18日,永乐皇帝以第五次亲征蒙古的归途上,驾崩在榆木川的军营里。

榆木川,蒙古语:khailas-ausu,地理位置在今内蒙古多伦西北。

北风萧萧,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都被掩埋在漫天的黄沙中,绿色的植物顽强长出来,又被无情的风沙扼杀。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时光荏苒,星夜轮转。

或许终有一天,真相可以大白于天下,也或许这个迷题就永远尘封在浩瀚的史集文献中为这一段历史凭添一抹神秘的面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