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奇葩一箩筐 > 第五十七章 远征漠北只为死磕?

大明奇葩一箩筐 第五十七章 远征漠北只为死磕?

作者:孤临易水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2 12:59:41 来源:笔趣阁

爸爸英雄儿好汉,爸爸朱元璋是好样的,做得那比肩汉高祖刘邦的一代创业雄主。那么我朱棣也不是泥捏的,我要做成汉武帝刘彻那样的雄才大略的真帝王。爸爸您再爱我一次,让我用行动证明我能干得很好!我坐这个位置,比允炆侄儿合适!

以上是后人臆测的朱棣的内心告白,虽说是臆测,常言道一万个观众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所思所想皆不尽然,但是朱棣从内心想要获得朱元璋的认同,想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能干好皇帝这个位置的,自己的功绩是配得上得到这个位置的,想来,大多数读者应该都会认同。

海上开拓进取,任命郑和为提督市舶司正使太监,总领宝船队为大明开拓万里海疆。陆地上也不能闲着。

海上是一只拳头,路上也要形成一只拳头!那么打谁呢?

当时大明朝的外部地缘军事条件并不是很好,前文说到过北元,虽然蒙古人被朱元璋统治的新生的大明朝打得远遁漠北,但是依然强大。

前章节说道。公元1368年即洪武元年的时候明太祖朱元璋派徐达率军攻进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逃到漠北接着元帝国的执政,历称“北元”。至于为什么元顺帝要跑,说法不一历来是众说风云。

话说当时,元顺帝这个老哥们,面对徐达大军压城的咄咄逼人,元顺帝打算出逃大都。这个时候臣下们个个拦住了他,就跟后来大一统统治中国的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皇帝遇到的情况一样,其中宦官赵伯颜不花说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话:

“天下者,世祖之天下,陛下当以死守,奈何弃之!臣等愿率军民及诸怯薛歹出城拒战,愿陛下固守京城!”

然后元顺帝十分伤心,一看就是读过历史书的人,张口就来:今日岂可复作徽、钦!这话意思就很明显了,不能像宋朝的宋徽宗、宋钦宗那样被人掳走了。因此可以断定,元顺帝压根就没有死守大都的想法。

复盘一下当时的情况,重新看一下朱元璋时代的残元是个什么状态。

第一点就是当朱元璋和陈友谅、张士诚在南方角逐的时候,其实元顺帝一点也没有闲着,为啥?因为这哥们自己家里面也被搞得天翻地覆的。

当时整个大北方处于一片混乱,原本对起义军镇压十分有效的丞相脱脱,在小人的构陷下,被元顺帝拿掉了兵权,甚至被迫害致死。而他手里的百万大军,也都溃散而去,无人领导。

前文聊过,元顺帝前期算得上是一个励精图治的蒙古皇帝,比前面的那些人强得多,当然不能和忽必烈比,但是也是干得不错的。可是治理的效果如何?前章节已经讲咯,现在就不复述了。

此后的元顺帝声色犬马,不管南方的起义多么猖獗,他自顾自在后宫吃喝玩乐。因此造成了元朝一系列内部斗争的问题。

首先,至正十六年,丞相哈麻打算让元顺帝禅让大位给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结果事情败露,哈麻被元顺帝给活活打死了。

其次,朴不花、搠思监等人弄权,仗着元顺帝的宠爱,再加上元顺帝不管事儿,他们开始大权独揽,使得元朝朝廷乌烟瘴气。

再者,至正二十年,漠北阳翟王阿鲁辉帖木儿反叛,他的大军直奔大都而来,差点就把元顺帝提前赶走了。第二年才被镇压。

此外,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也秘密和皇后谋划,打算让元顺帝禅让,他们不仅跟宦官朴不花、丞相搠思监联合,还害死了左丞相贺惟一。

还有,当时负责镇压起义军的察罕帖木儿与孛罗帖木儿这两支军队,居然为了抢夺地盘,自己人跟自己人动手了,你说元朝还有啥希望?

以及,孛罗帖木儿在至正二十四年,两次进攻大都,先后杀死了朴不花与搠思监,还逼迫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离开京城。

最后,皇太子逃到了太原的扩廓帖木儿大营,两个朝廷就此出现。皇太子这边甚至多次带兵攻打大都,最终以元顺帝的妥协告终。

所以说,徐达还没来打元朝的时候,其实元朝自己内部就把自己给消耗得差不多了。等到徐达的大军一到,这些散乱的部队根本就不是徐达的对手,自然一击即溃了。

元顺帝打仗不果断,跑路很坚决。在这里笔者不得不给元顺帝颁发一个“元末明初大都车神”的“终身成就荣誉称号”。

都说曹操是历史上跑得最快的人,其实元顺帝也不遑多让。元顺帝熟读史书,对亡国历史尤其有研究,所以甚至靖康耻的可怕。

元顺帝不想成为第二个宋徽宗或者宋钦宗,你说说,一个皇帝不去研究汉武帝、唐太宗,偏偏去研究宋徽宗,这能有出息吗?

结果元顺帝就遭遇了濒临亡国的厄运,徐达的北伐大军一口气冲到了直沽,这个时候知枢密院事卜颜帖木儿带兵出战,被徐达大军斩杀。

元顺帝没有想着怎么去做抵抗,而是在大都城中积极地准备着如何逃跑。一眨眼他就成了个会收拾家的小能手

先把太庙的牌位都给打包了,方便及时带走。再通知三宫六院的妃嫔和皇子们,让他们打包好行李,随时准备后撤。

随后又安排好大都的善后事宜,让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庆童为中书左丞相,让这两个人在大都坚守,自己则带着一家老小跑路到了上都。

那一天天很黑,似乎为元顺帝的逃跑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元顺帝偷摸着带着后宫的妃子和皇太子一起从大都逃跑。

等到他们到达上都的时候,徐达的人马已经攻占了大都,监国淮王帖木儿不花和丞相庆童都殉国了。可见元顺帝的逃跑有多么准时。以至于徐达大军在兵临大都城下的时候还做了攻城死人流血死伤无数的准备的。可是元顺帝及时跑了?

换一个角度想一下,元顺帝不想殉国的想法,笔者觉得是对的。

两百多年以后,崇祯皇帝面临相同的问题,这个时候他的选择是跟大明朝一起灭亡。他选择殉国以后,大明朝群龙无首,就算南方有大片疆土没有沦丧,也因为没有皇帝,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抵抗各大势力。

至于为什么崇祯帝想跑而没有跑得掉,这个有崇祯帝个人性格和当时朝局更深的原因,这里暂时先留一个疑问在这里,暂且不表。

接着来看,如果当初崇祯帝跑到南方去,至少还能在南方重建南明王朝,和当初的南宋一样,保住江山一百多年也未必不可能。

当初宋之赵构逃到南方以后,不就在南方建立了南宋朝,继而活活把金国给熬死了吗?所以说换个角度来说逃跑未必就是一件坏事。

元顺帝这个人治国没什么水平,打仗就更菜了,但是他总是能妥善地安排一些事情。比如说逃跑这件事,有时候逃不好,就会被抓住。

其实当时宋徽宗他们此前听说金人南下,已经逃出了汴京城。后来听说金人走了,这才返回汴京,结果被金人杀了一个回马枪。

各位看官老爷看看元顺帝,他的逃跑从来都是义无反顾的,绝对不会抱有侥幸心理,这就是元顺帝的特别之处。因此就算守护元朝的那些猛将、名臣都为国殉难了,元顺帝依旧还是活蹦乱跳的。

元顺帝逃跑以后,在上都一直计划着复国的事情,甚至还打赢了明朝大军一次。可惜只有这么一次胜利,此后依旧是节节败退。

明军再次北上后,元顺帝再次发挥了自己的专业,从上都逃到了应昌。51岁的元顺帝驾崩以后,北元王朝并没有就此灭亡,可见逃跑的重要性。

一直到公元1635年,北元向后金投降,这才正式宣告了灭亡。而1644年,正史上的大明朝的国祚也跟着灭亡了,南明在主流的历史学者眼里只是一个个割据政权而已。

这里为了后面的阐述和理解方便要先确定一个概念,什么是北元?

正史承认的北元存在时间是公元1368年—公元1635年公元,注意了,这个灭亡时间与明朝灭亡的公元1644只早了9年。也就是说元朝享国有300多年,准确的说是统一元朝的98年加北元的267年等于365年之久。那么这个算法就不对了,怎么就到了朱棣手里成了鞑靼、瓦剌、兀良哈三大部了呢?

首先明确的是,公元1368年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崩溃后,元朝皇室退居漠北,形成与明朝并存的游牧政权,1402年之前国号以“大元”为主,1402年之后国号以“蒙古”为主。高丽人首称为北元。

明朝朝廷是不可能承认“大元”国号的,由于三大部族谁也不服谁相对混乱,黄金家族对于蒙古的统一统治几乎是只存在象征意义。所以大多数明史学者普遍认为北元在朱棣时代象征意义更多于军事上的意义。朱棣五征漠北作战的对象是各个部族,而不是所谓的“北元”,明确了这个概念,下文才好展开讲述。

后来的大明朝相对的就没有北元那么好命了,毕竟他们没有一个会逃跑的皇帝,此为后话。

话说当时,曾经入主中原的元朝完蛋了,由大元车神顺跑跑,无奈之下跑成了北元,那么后续的北元又如何呢?

那么元顺帝跑了以后,虽然是北元时代了,但是北元依然强大,领土面积在新生的明朝眼里依然是个值得警惕的庞然大物。由于不作死就不会死的万古不易的原则。

话说直到永乐年间,因合罕弟弟的妻子完者秃豁阿妣吉的绝代容貌《蒙古源流》记述:

“合罕害弟夺弟媳妇;合罕动身去放鹰之后,忽兀海太尉来讨丞相之号;妣吉派朵黑申·失喇请太尉;妣吉用银制的大杯中搀满有黄油的豁烈酒献于太尉;派哈儿忽出黑的佣人朵黑申·失喇去追回合罕;合罕杀忽兀海太尉后令雪泥氏旺沁太保剥下忽兀海脊背上的皮合罕把长妻可温台哈屯生的撒木儿公主嫁給了忽兀海的儿子巴秃剌,使他当到了宰相,执掌四瓦剌;浩海是乌格齐哈什哈的臣,乌格齐哈什哈杀掉了合罕,纳了完者秃·皇嫔妃。”

总而言之情况是老鼠生孩子一窝不如一窝,虽然自成吉思汗时代开始黄金家族的内部总是斗争不断血贱宫廷,其实汉族人为主体建立的王朝也是一个样子,晋朝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但是当时北元皇室阵营內部,根据上述记载已经乱成了一锅粥,比起晋朝的乱劲儿真是不遑多让。

堡垒总是容易自己从内部瓦解的,这么一通乱搞怎么会搞得好?打不过就跑是自古以来游牧民族的“优良传统”当年汉武帝把匈奴得远遁漠北,去祸乱欧洲去了。至今匈牙利人的祖先匈人到底是不是匈奴人至今还没有个定论。

说回当时的蒙古,渐渐的随着盾深入,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相互之间就敌对混战。然而三个部族又回到了原始般的部落丛林法则、弱肉强食,因为本部族的了生存空间就常常侵扰大明朝边境线,这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优良传统”了,自己生产不了就抢,抢不了隔壁部落的就抢汉人的,反正汉人好东西多。

蒙古人的种种行径正好撞在朱棣的枪口上,所以成祖朱棣下决心征伐,目地是让大草原的鞑靼、瓦剌两部臣服于大明朝一劳永逸。

这里为什么没有徐良哈?后文再解说,先看。

公元1410年即永乐八年二月,明成祖调遣五十万精兵。

一时间大军云集,由于明朝尚火所以所有兵甲旗帜中军大纛皆为红色。元朝尚金,属金德;而明朝灭元,尚火,属火德!

一片红色的海洋,五军营金甲红缨亮银枪,军威赫赫、气势如虹;神机营火器大炮装车,火铳、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枪、大小将军筒、大小铁炮大明火器独步天下,可谓是神机铳在手人挡杀人,佛挡杀佛;三千营,这些效忠大明的蒙古骑兵衣甲鲜明战马嘶鸣,马刀用的是大明的腰刀,一起时间军容整肃气贯长虹。

大明永乐皇帝亲征,皇帝的亲卫部队主要由三大营组成。其中三千营之所以叫三千营,是因为组建此营时,是以三千蒙古骑兵为骨干的,当然后来随着部队的发展,实际人数当不止三千人,三千营与五军营不同,它下属全部都是骑兵,这支骑兵部队人数虽然不多,却是朱棣手下最为强悍的骑兵力量,他们在战争中主要担任突击的角色。

三千营分作五司:掌执大驾龙旗、宝纛、勇字旗、负御宝及兵仗局什物上直官军。

掌执左右二十队勇字旗、大驾旗纛金鼓上直官军。掌传令营旗牌,御用监盔甲、尚冠、尚衣、尚履什物上直官军。掌执大驾勇字旗、五军红盔贴直军上直官军。掌杀虎手、马轿及前哨马营上直明甲官军、随侍营随侍东宫官舍、辽东备御回还官军。

其他参战部队亦皆是火红一片,“朙”字大旗迎风飘扬。大军犹如一天赤色的火龙向关外挺进!

五月八日,大明皇帝亲帅大军行到胪朐河,今克鲁伦河,成祖朱棣将其之改名为“饮马河”的河段时,询得鞑靼可汗本雅失里率军往西逃到瓦剌部,宰相阿鲁台则往东逃。

明成祖朱棣亲率三千营官兵往西追捕本雅失里,五月十三日,明军在斡难河属于今蒙俄边境线击溃本雅失里。明成祖击败本雅失里后,挥军往东进攻阿鲁台,彼此在今蒙俄边境线之斡难河东北方向对战,明军灭敌无数,阿鲁台坠马逃遁。

由于仗打到这个时候这个时候高温天气,干燥,且粮饷不够,朱棣才不得已宣布班师。

在国内京师应天府监国的太子朱高炽,三天一个奏折请安。内容除了客套话之外就几个字。“大明没钱了”,朱棣虽然做了甩手掌柜,但是他也知道国内的情况和当年汉武帝被后人诟病为“穷兵黩武”的时代一样,因为战役目的已经达到,战略目的慢慢再来,所以就班师回朝退兵了。

鞑靼部历经明军的此次打击,被打得实在是不能再战,不论心里服不服,也是不能再打下去了。只能心不甘情不愿的屈服于大明朝,并向明成祖朝贡坐骑。朱棣见对方表示臣服了,也给了一个对方台阶下亦给与丰厚的赐予,阿鲁台接纳了成祖朱棣给他“和宁王”的封号。

诸位看官注意了,这里给与赏赐与封号的是阿鲁台部,而不是有鞑靼部。

朱棣的布局是拉拢一部,打一另一部,不让蒙古人报团成为一个更难缠的对手。安稳边境,开互市。蒙古人抢掠边境是为了铁和盐,明朝开启“贸易战”控制蒙古人,也是为了对方不能壮大起来。

战争是为了和平相处,大一统中国历朝历代对外战争的目的都是如此,占领一个“蕞尔小国”中央政府战后的治理成本永远要比打仗的成本大得多。无限制的平乱再治理,人民对朝廷没有认可度是拿不下来这块土地的,迟早还不是给别人养土地。

其实远征漠北有更深的内核在,没有谁想天天打仗,即使的皇帝想打,皇族诸公、诸位公卿大臣、士农工商普通老百姓也不会同意打仗的,朱棣不明白吗?他不是不明白,而是太明白为什么要打了,因为如果立国之初不打下一个安定的发展环境,大明朝极有可能短暂的昙花一现然后消亡,退一步讲就是晋朝、宋朝的先例历历在册,犹未远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