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奇葩一箩筐 > 第四章 和尚=乞丐?

大明奇葩一箩筐 第四章 和尚=乞丐?

作者:孤临易水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2 12:59:41 来源:笔趣阁

书归正传,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为什么突然就跑了?他真的是顺天应人吗?

他是真的仁德,真的是仁义?

仁德、仁义其实是世界上最没有用的理论,又是最有用的理论。

不说孔子的仁,天天的游说各国君王,君王只是尊敬他,没有采用他的主张。就说他的继任者孟夫子天天的跑到魏惠王哪里去吹的什么彩虹屁,这一套理论发展到汉朝,对话的对象永远是统治阶级。董仲舒对话的人不是老百姓,也不是大头兵,而是汉武帝。

所以有的道理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是讲不明白的,今天易水斗胆把这个道道给粗鄙的盘一盘。

今年起,所有最新的历史教材都不提独尊儒术了,而是改成尊崇儒术。当时笔者读高中的时候学到这里,就非常奇怪,汉朝的思想难道不是一直都是外儒内法吗?现在这个疑惑终于释然了。

诚然,法家的厉害霸道大家有目共睹,但是儒家的笼络人心的力量,在那个原始道教尚未成型的时代,能起到重要的聚拢人心的作用。

在古代,尤其是元末明初。鬼谷子,帝王术等等都是禁止流行的理论,动不动就是灭族的祸事。但是天下大乱,根本的挡不住能人异士的求功名的进取心,都是自主创业,凭什么不让我们搞。

好了,到这里我们暂且不论儒学的作用,仁义到底有没有用,往后再详细分解。比皇帝更高级的是圣人,封建社会这么久远的时间里官方承认的圣人只有两个,一个是孔子孔老二,另一个就是孟子了。至于什么书圣,画圣,诗圣通通算起来也不过十个手指头数得过来。

道德几乎没有瑕疵的王莽的脑袋被后来的皇帝当成了私人收藏品。正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人生真假难辨,皇帝当成圣人的闻所未闻,后世所谓的千古一帝之类的称呼,也绝对不会是以道德的标准来衡量的。

暂且不论这个有着“前半生好皇帝后半生坏皇帝”的元顺帝,因为他现在如何,和准备出家的朱八八没有任何关系,他现在只想填饱肚子。

不难想出来,其实仁义对于元顺帝而言根本就没得什么鸟用。实用能活命保住富贵才是真王道呀?!

皇觉寺,当时看起来一座尚且过得去的寺院,香火不说旺盛,但是能勉强自给自足的好去处。

皇觉寺这个名字笔者一直觉得是明建国以后才有的,元朝时候,那个不要命的和尚敢搞这个名字?杀头的罪过呀。想来朱八八出家讨生活的时候叫什么名字,还要仔细考证一番,这里咱们姑且就叫它皇觉寺了。

皇觉寺也就是龙兴寺前身为於皇寺,於皇寺可知的历史是早在北宋就已建成。宋金战争时,被金人所毁,后又修复。宋蒙战争中寺被毁,为躲兵乱僧人四处逃亡。

到了元代,一位於皇寺逃亡的僧人“宣”回到了於皇寺旧址,重建了寺庙。

朱八八现在可管不了这个寺庙的光辉历史,现在的他不可能知道他的到来可以为寺院的历史添上无比重要的一笔。

现在还是一身破烂邋遢的朱八八挂着一脸谄媚的笑容,一拢着破布包袱,一手拉着主持算不得好甚至有些破旧的僧衣,跪在地上不断地磕头作揖。苦苦哀求主持收留他,因为他实在是没有活路了。

主持其实挺也为难的,天下乱世将至。来寺里投奔的人实在太多,要这么多僧人不会给寺里带来任何好处,反而是为佛门清净地生出诸多负担。因为这些人好多不是真心的想皈依佛门,只是这里有个能吃饱饭的地方,可以活命。所以僧众良莠不齐,又无法及时甄别。

真实的人都没有火眼金睛,大师也是人,所谓的慧眼看透人,是要经过时间的验证的。就好样是公司面试,如果不是知根知底,通过聊天是根本无法彻底甄别一个人有没有本事,能不能做好工作的。

所以只能设置条件,从这个框框里去甄别,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都是凡人,也不存在可以脱凡入圣。

寺院本身即便朝廷有政策不纳税,也架不住人实在是多,把寺院吃垮了,他不就成了光杆主持了吗?那可不行。主持也是人,也得考虑到方方面面,但是,佛家的宗旨又是慈悲为怀,一寺的主持不能这点慈悲心都没有吧,

最关键的是寺院的口碑问题,见死不救这个话一传开了,我这个主持还怎么当?以后还要不要在这一块混了?只好勉为其难的收留了朱八八。

这里来讨论一下朱八八的相貌到底是姿仪英武相貌尚可呢?还是鞋拔子脸,天生异相?

历史上对于朱元章的相貌留下的画像是一张鞋拔子脸,但是这张画像根据考证是清朝中期的人留下的,而另一张则英武伟壮很多。这里不做定论。且看儿子朱棣,孙子朱允文和其他后世明朝帝王真像,都不难发现其实长得各有特色有的文静有的英武。

在那个没有照相机的年代,宫廷画师为帝王画像,画得不像岂不是拿自己的脑袋唰皇帝玩?不做定论,大家自辩。

后世或许是为了附和开国皇帝天人异相的谶言,添油加醋的一通“改造”。后世清人能有这么个黑明朝老祖宗的机会,可不是可劲儿的造,如此一来好多人被误导,就以为朱元璋真的是一副鞋拔子脸的样子。

退一万步说,后来的大脚马皇后要真的看见朱重八是这个样子,怎么可能会嫁。神经病吧,谁爱嫁谁嫁,反正老娘不嫁。怎么说也是有地位的人,此为后话。

如今当了和尚的朱八八,换了一身虽然破旧但是还算是干干净净的僧袍。高高兴兴的准备当一名好僧人,说不定未来能成为一位十里八村著名的一代禅师。然而命运又给朱八八开了一个玩笑。时年大概十六、七岁的少年朱八八,还不是开国太祖,杀人魔王。他还只是一个新来的普普通通的和尚。

根据《御制皇陵碑》朱元璋的自述上说。

朱八八在寺庙里头每日做功课,念经书,最重要的是有饭吃,因为他就是为了吃饭才到寺庙里。但是,因为周围都闹灾荒,寺庙也不能够维持长久,可是好日子刚过不到五十来天。

世事无常。这一日一大早,主持起了一个大早亲自敲钟。让和尚们聚集起来,站在高台上深情并茂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讲了一大通佛理揭语经典摘句一类的话。

然而深色却是一脸尴尬,且不好意思的宣布。主题只有一个:俺们皇觉寺没有余粮了,大家伙各自化缘去吧。

化缘就是要饭的委婉说法。这一说和尚们立马炸了锅,本来就是为了混口饭吃,剃了发,当了秃驴想着能有几天安稳日子,现在才过了这么几天就让我们去要饭吃去?虽然一千个不乐意,一万个不想动,骂骂咧咧的耍赖不肯走,在主持忠实弟子的铁拳关爱下,也不得不拿着破钵盂烂碗,穿着破破烂烂的僧袍出门讨饭吃。

一开始小朱还天真的以为是和尚了,有合法招牌了能比乞丐过得好一点,但是当逢乱世,大家都吃不饱穿不暖,哪里会来施舍你呢?只能是碰到心善信佛的人饥一顿饱一顿的风餐露宿一路祈祷谋生。

所以日后当了皇帝的老朱万分感慨的在《御制皇陵碑》的原文上说: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就是说早晨起来走在路上,就是看见哪家烟囱里冒烟着火了,一定是这家做了早饭,或者做了饭了,要赶到人家吃饭的时候去要一口吃的,如果去晚了,要不着了。

所以说“突朝烟而急进”,赶快走。

“暮投古寺以趋跄”,晚上投奔寺庙好歇脚啊,不能在荒田野地里睡觉,但是一身疲惫,又没有歇脚之处,尽管很累但还是踉踉跄跄投奔寺庙。

他在外面云游经常是月夜,寒风,霜雪。皇陵碑怎么写的呢?有这样两句话:

仰穹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

靠在山石上看着高高的山峰,看着天空,月亮照在身上,想着父母,天人异路!猿猴叫着,凄凉、寒冷、无依无靠,如同漂蓬。

朱元璋原原本本把他当和尚,当游方僧的艰苦生活写在了《御制皇陵碑》上,朱元璋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一云游就是三年之久。

这三年他饱尝人间疾苦,明白最底层人民的需要,看透了当权者和有钱人的虚伪和残暴。

他觉醒了吗?要立志推翻暴元重塑了河山吗?

不,他没有。因为这一切跟他没有太大关系。他只想吃饱饭而已。

三年之后,朱元璋又回到了寺庙做他的和尚,这三年的云游对于朱元璋来说很重要。虽然只是长了见识,有了经历了,他知道如何在最艰苦的条件下闯荡出一条生路,知道怎么样洞悉人心,知道怎么样看穿人心,同时也格外痛恨贪官污吏,痛恨权贵阶层。

所以有可能影响到他登基后,杀权贵阶层毫不手软,当然他诛杀功臣勋贵有更深的原因现在暂且搁置。这个时期的朱八八可以说在他的智力身心上,有了一个很重要的飞跃。

所以说生活的苦恼可以磨炼一个人的心性,要不然怎么说百炼成钢呢?名人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暂且不表。安心当和尚的朱八八是怎么就走上了杀官造反,要为百姓某幸福的道路的呢?至少现在的朱八八很享受寺院安定的生活的。

每天念经劈柴烧火,干杂活。有口半饥不饱的粗糙吃食,也就满足了,这个时候的他根本就没有想过未来会怎么样。

儒家学说里“孔颜乐处”的典故里的有个故事讲说的是:

孔子有个弟叫颜回住在陋巷,里头发乱糟糟的,瘫在哪里晒太阳抓虱子。用非常简陋的竹器吃食物,用一个小瓢喝水。别人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乐观态度,每天还觉得自己很快乐。

《论语•雍也》里说: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孔子对弟子颜回的赞扬。

所谓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朱元璋现在知道这些吗?他知道个屁,他就只是想吃饱饭而已,他不是王阳明那种自幼史书,出身官宦世家,不想当官一心想当圣人被时人当成“疯子”,却成功靠自身的努力“封圣”,的牛人。

后来朱元璋是怎么又走上了杀官造反的“无本买卖”的道路的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