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奇葩一箩筐 > 第五十四章 迁都大事、老和尚和皇太孙

说在前文,一直以来笔者都强调。本书解读历史更应该像李贽一样,摆脱陈旧和愚昧的思维,才能客观地评价一个人物。如果我们今天还像明清时期一样,以有没有帮助篡没篡位来衡量历史人物的道德,那我们依然是皇权的奴隶。

前文说过,姚广孝也就是道衍和尚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大战略:不要再跟这些人耗下去了,我们应当直取京师!那里兵力空虚,一定可以攻打下来。进军虽然有抵抗,不是很顺利。但是有官宦内侍通风报信,燕军还是直逼南京。

“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明史·卷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三》

意思前文解释过: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场战争说白了就是朱家人自己抢皇位的战争,天下那些图名图利的人,才不会管什么正义不正义。只会最终看是谁当了皇帝。

现在说来道理其实简单得不行,只要玩过类犹如梦三国、英雄联盟、王者荣耀等类DOTA游戏的读者都知道这个道理。杀人头,死死磕纠缠通通都没有意义,自己方死丢的人头再多,只要推掉对方基地水晶就赢了。纠结人头什么的那都只是都是战术问题,不是战略问题。如果没有拿下对方基地,输在了和别人争人头上,被人磕得输了游戏,那不是不是就是被拍键盘骂的对象?

这就是这个最简单的道理。

另外还有就是大明朝立国初年建文朝的忠臣死硬份子毕竟只是只是少数的,绝大多数还是考虑自己的身价性命富贵的。都是朱元璋的子孙当皇帝,谁当不是当?那也正统卫道士们反对,又有什么用?直接拿下南京城控制了朱允炆,让他禅让,接下来不就是朱棣说什么是什么了?

天下的番王,诸将还说什么有什么用?说到底也就是内部的皇位之争而已。老朱家的最高皇位之争,关你们什么事?大刀一挥,奸臣的下场看见了吗?知道方孝孺老和尚求情都没有用了吗?

在姚广孝的战略部署下,朱棣转战徐州,后来在淝水、灵璧接连大胜朝廷军队,而后直捣黄龙,渡江夺取京师,一举成功!

老和尚这一手,有赌的成分在里面,也有他坐镇后方辅佐世子朱高炽守北平的功劳,也有他布局全国的谋划。三管齐下,然后朱棣没有后顾之忧,挥师南下。

可见,当遇到困境的时候,一味撞南墙并非最佳选择,转换一下思维也许就会海阔天空。

攻取京师后,建文帝在大火中下落不明,而朱棣登基称帝,姚广孝则被任命为僧录司左善世。姚广孝终于实现了他的承诺,将”白帽子“送给了朱棣。

但道衍自己,却并没有享受荣华富贵...

在朱棣登上皇位的过程中,道衍可称居功至伟。后来,朱棣几次远征蒙古时,姚广孝依然选择都留在南京,辅佐那位胖胖的但是心地仁厚的太子朱高炽监国,为朱棣免除了后顾之忧。

永乐二年,朱棣加封道衍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并赐名“姚广孝”。但是,跟姚广孝交谈时,朱棣从来不直呼其名,总是称他为“少师”。可见朱棣对姚广孝有多敬重。后世多称呼他为姚广孝就是如此来的。

如此一来就说清楚了,老和尚和太子朱高炽的关系。那么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自然和老和尚平日里亲近的时候多。

官方正史里关于朱瞻基的基本资料还是很全的:

明宣宗朱瞻基公元1399年3月16日-公元1435年1月31日,号长春真人,和那个铁木真时代的丘处机道长是一个道号,明成祖朱棣之孙,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明朝第五位皇帝公元1425年5月29日-公元1435年1月31日在位、书画家,年号“宣德”。

开上帝视角来看这位“蟋蟀天子”的命不长,他们仁宣父子的命不不长,可是当时是看不出来朱棣的这个大胖孙子会命不长的。说他孙子命不长,那就是嫌自己命太长了。

朱瞻基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初九日,是朱高炽当时是燕王封地的继承人,这个世子的帝位是朱元璋钦定的。朱瞻基是朱高炽与其嫡妻张氏所生的长子。

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父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曾经作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的父亲洪武帝朱元璋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并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朱棣醒来以后正在回忆梦中的情景,觉得十分吉祥。忽然有人报告说孙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马上意识到难道梦中的情景正映证在孙子的身上,他马上跑去看孙子,只见小瞻基长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脸上一团英气,朱棣看后非常高兴,忙乎:“此乃大明朝之福也”。这件事对朱棣下决心发动靖难之变有着很大的作用。

既然天命在我朱棣,咱这一脉的子孙后代能坐上那个大明最高权利宝座,拼他一把全家都是享福!赌输了全家一起上路。

笔者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西晋时代的八万之乱,八位藩王反了十六年,可是谁也没有当皇帝,最终的结果是导致西晋政权的亡国。再比如,西汉景帝期间的七国之乱,七个王爷造反,结果汉景帝只用了三个月,便将这场叛乱平息了下去。以后,唐、宋和元朝,也还有很多的藩王造反,直到明朝的建文朝朱棣清君侧靖国难以前,可以说没有一例是成功的,以后也没有。

要知道朱棣这是在豪赌,番王起兵成功就只有他朱棣一人而已。

靖难之役的成功老和尚姚广孝居功至伟,辅助世子朱高炽坐镇北平,幕后遥控天下时局,前文重点说过很多次了,为什么一直强调。就是因为朱瞻基与姚广孝在野史上有的记载很多,而不见于正史。

姚广孝有多厉害相信读者有目共睹,那么朱瞻基得了和尚的指点,在权谋方面有没有不为人知的手段?咱们慢慢讲来。

打下南京后,朱棣其实一直不喜欢在南京待着,说是南京湿润多雨到处发霉,不如北平干爽。

实际上朱棣决定迁都北平是大手笔,奠定了中国后世的首都格局,1949年10月1日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为全世界瞩目。

定都北京的决定,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不迁都?为什么是旧都?为什么不是南京或者其他地方呢?直到现在都有说法要迁都云云。

为什么如此说,其实早在朱棣时代就有了解释:

永乐迁都又称明成祖迁都北平,是指明成祖朱棣将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往北平,是具有中国历史重大意义的事件,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造成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迁都北平,有利于控制全国的政局,同时有利于抗击北方蒙古人的南侵,也有利于经营东北地区。

前文重点说过,自公元938年石敬瑭向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后,北京一带已有约430年不在汉族政权的控制之下;而靖康之难后,整个华北地区也已经有近250年由异族统治。永乐迁都后,北京及其周边成为明朝的核心统治地域,汉族政权对华北的控制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赞成成祖迁都的意见认为,由于首都距离长城很近,中央政府可以有效地管理和调动军队抵御侵略。成祖就曾以北京为基地五次北伐北元的残余势力,北京在军事指挥上的优点是处于后方的南京无法比拟的。同时,天子戍边的气势以及皇宫和先帝陵寝俱在前线的事实,使朝廷上下在面对危机时更有抵抗的决心,例如土木堡之变明军覆灭及皇帝被俘之后,明朝坚决地组织了北京保卫战,而不是像西晋、北宋一样放弃北方。

而反对者则认为,一方面迁都北京给明朝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北京地位陡然提升,令整个北方防线在向内收缩的同时也向北京集中,反而破坏了明太祖时北方边防的均衡配置。明宣宗放弃开平等三卫后,长城以外明军再无据点,令北京暴露了两翼,也失去了战略纵深,使京师长期处于外敌的直接威胁下,同时也是明中期鞑靼在大漠、明后期女真在辽东坐大的重要肇因。

无论正反双方的依据意见如何,定都北京都奠定了中国后世至今600余年的基本领土格局。对于控制北方领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要知道北方有个不安分的邻居也在极速扩张,几百年后就会与中国接壤,它以前只是被成吉思汗打趴下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国家而已,在中原王朝眼里只是化外夷狄而已,蒙古人此刻才是心腹大患。

选定北京,这里边有着太多的理由和依据。而且一代伟人以其见微知著的远见卓识,对新中国首都的选定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伟人对北京信心十足:“蒋介石的国都在南京,他的基础是江浙资本家。我们要把国都建在北平,我们也要在北平找到我们的基础,这就是工人阶级和广大的劳动群众。”于是,***带着他的班子“进京赶考”了。他说:决不当李自成,要“考个好成绩”。

把都城迁到北平,就是的原来的大都,重新建一座宫殿。这不是一件小事。

要知道原来朱元璋心目中的帝国中心不是南京,元璋晚年曾多次派朱标去考察长安和洛阳哪一个更适合作为都城,只不过这事还没定下来,朱标就薨了。

还有一个想法,就是朱元璋小农思想作祟,富贵不还乡,锦衣如夜行。想把国都迁到凤阳,现在的凤阳还有一座规模远超北京、南京的明中都遗址,现在考古发掘依然在继续,相信不久的将来就能彻底解开为什么朱元璋突然停建中都凤阳,花力气补建南京紫禁城的原因了。

很遗憾,这两座故宫现在都只留下残垣断壁,其中的故事后续再讲。

现在朱棣想要迁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问老和尚的意见。

回到标题迁都大事、老和尚和皇太孙,这一个事儿两个人似乎扯不上关系,就是要扯也是太子和老和尚的事儿。

朱标当年不就是权倾天下的太子吗?这种大事怎么还有隔代布置的?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太子身体确实不好,老和尚老了,只能提意见,朱棣不太信任其他的儿子。反而是对这个尚未册封,空有一个太孙名号的孙子朱瞻基比较疼爱。

于是永乐七年即公元1409年,尚未被正式册封的朱瞻基跟从明成祖巡幸北京,明成祖令好孙儿朱瞻基观看农家耕种所用农具及田家衣食,并作《务本训》赠给他。

这里暗示的意思很清楚要他好好体会民间疾苦,当年朱棣的老爹朱元璋就是这么培养老大太子朱标和四子朱棣的,现在作为爷爷的朱棣就这么培养孙子。

如此明示暗示迁都事宜,其实暗地里的原因,就是和尚头上的虱子,谁都清楚。南京不是新皇帝朱棣的根基。朱棣的原来的封地在北平,只有在北平他才能安心,南京城里那些潜伏在暗处的建文的余孽们,无时无刻都在想干掉这个无父无君大逆不道的篡位者。

他们全家人的性命,大臣们的命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威胁,都老了谁还天天穿着软甲,带着刀剑上街。指不定什么时候路上就被干掉了。

老和尚作为迁都事宜的总策划人,心里是有本帐的。他想做超越吕尚、管仲、乐毅那样的人物。蜀汉的诸葛亮、曹魏的司马懿、本朝的刘伯温其实都不是他的目标。

后世人们说起明朝,津津乐道的是“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或是认为大明朝廷有骨气,比后来的朝代强得多,治隆唐宋一点都没说错。也有人认为明朝末代皇帝是真的蠢,不会跑嘛?非得死扛。这些功过且不评说,单说这个格局,就是朱棣的魄力、老和尚的智慧一起谋划的。

而最初被默认为执行人的,就是尚未被册封的皇太孙朱瞻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