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奇葩一箩筐 > 第三十一章 大元帝国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中

前文中说到了蒙古帝国分离出来的四大汗国的兴起与灭亡。那么作为最初的中央汗国,也就是大元朝,坐拥富庶的中原江南等地庞大土地的国家,是怎么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激起民变导致亡国的呢?

大明帝国的兴起必然伴随着大元朝的衰败。笔者试着从军事、政治包括文化、经济这三大纬度,来刨析这个威风赫赫横扫八方的强盛王朝是怎么沉沦落幕,以至于元末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中不堪一击的。

首先郑重说明一下,笔者不是研究元明史的专家,只是一个对这段历史爱好的码字者。如果有失偏颇,叙述不公允的地方,请各位大佬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首先是军事方面,蛮族“汉化”真会失去战斗力吗?一战打崩30万蒙古牧民的红巾军有话说。

野蛮民族的文明化,于东亚大陆背景下即所谓汉化,往往被视作战斗力丧失的根源。各种文学作品总喜欢说什么,入住中原了,狼性就没了。仿佛汉化就是战斗力衰减器。但细究一下历史,这种“狼图腾”式的观点无疑根本站不住脚。

没到中原花花世界享受,就战斗力锐减的情况,反例是很容易找到的。元朝末年,在蒙古草原尚有蒙古牧民200万,仍是元朝重要的兵源。然而这些根本没被汉化侵染的蒙古战士,面对持着木棍和竹枪的红巾军却不堪一击,甚至能发生沙河之战这样,号称多达30万的大军因为一场炸营就报销掉的囧状。最后,反倒是汉人地主和汉化的蒙古族军阀平定了红巾军。

而在西方世界,著名的“上帝之鞭”匈人也是一直保持着他们的野蛮生活方式,拒绝罗马化。但霸权的建立,带来的匈人本族特权,仍然不可避免地使得匈人快速腐朽。无疑,野蛮人也有他们穷奢极欲的方式。于是当阿提拉大王暴亡之后,名不见经传的格皮德人迅速在聂道河之战中,将匈人的霸权打得粉身碎骨,随后阿提拉的儿子袭击东罗马帝国,又被悬首于君士坦丁堡的城头。

反倒是在匈人帝国彻底消亡后,投奔拜占庭帝国的一部分匈人,被帝国当做职业重骑兵使用。虽然在生活习惯上高度罗马化,但由于以小族生活于拜占庭境内而不具备特权,必须以武勇来换取生存的资本,因此其武德快速恢复,甚至超越了匈人帝国时代。如东罗马名将贝利撒留就对匈人重骑兵予以极高评价。

显然,与其讨论文明对于野蛮民族的腐化,我们更应该弄清一个事实。对于一个以小族凌大国的军事集团而言,短期的本部族特权,能够使得战士无后顾之忧地进行作战,这是野蛮部族在文明化初期能够具有极强战斗力的关键,当然吸收文明民族的先进技术和组织方式也是重要原因。

然而,就长期而言,长期的特权带来的必然是腐化和堕落,这和是否文明化没有任何关系。现在讨论元朝的衰亡,长期的安逸生活,江南对于岭北的输血造成的“穷极江南,富夸塞北”的境况,使得高原上的蒙古武士们完全失去了斗志。

前文提到过得,在元朝中后期的内战——两都之战中,以来自北亚的钦察人、阿兰人建立的钦察卫、阿速卫作为骨干的大都军,就以少胜多,击败了以蒙古高原牧民兵为基础的上都军。

当然,腐化不是蛮族帝国本族兵源战力退化的惟一原因。巨大财富涌入本民族带来的快速贫富分化也是其中关键。富者会想要巧取豪夺,攫取更多财富,并越发不愿意承担军事义务;贫困者受到剥削,陷入卖儿卖女的境地,沦为牧奴、农奴。这样一来,帝国所能得到的可战兵源数量也就锐减了。

事实上,北魏帝国采取的全盘汉化政策,取消鲜卑人特权,反而是解决了兵源的问题。在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时代,北魏在军队动员力上相比南齐有压倒性的优势。

然而,当时北方人口多达3000余万,就当时的生产力下已经陷入严重的马尔萨斯陷阱,北魏末年又政治动荡,而无法继续孝文帝的反腐政策,并被严重的自然灾害袭击,导致遍地起义。

这些问题与六镇之乱里应外合,才导致了北魏帝国的总崩溃。所谓六镇勋贵武德充沛,汉化鲜卑人费拉不堪这种刻板叙事,并非真正的史实。

但北魏的失败哪怕是偶然,对后世的异族政权也必然产生一种文明化即将丧失武德的刻板印象。后世的辽金元清都因此对汉化表现出抗拒意识,拒绝全盘汉化,热衷于本族特权,但却都很快陷入可用兵源捉襟见肘的窘境。

相比而言,清王朝对于这个窘境,解决得好一些。从康熙朝末年开始,清朝就大量征发黑龙江、外东北的索伦兵、锡伯兵作为兵源,补充满洲八旗兵额,这些贫困质朴的莽原武士受到训练后,能发挥出较强的战斗力,这就成为清王朝本族武力维持时间相对较长的关键。

那么,对于小族凌大国的情况而言,有没有比清朝更成功的解决方式呢?对此,我们可以看看法国,法兰西人绝大部分的血统都来自高卢行省的原罗马公民,其语言法语实质是法兰克化的拉丁语,也就是说法兰克人作为蛮族实质接受了罗马文化,但并没有被同化掉,反倒是把主体民族给冠以蛮族之名,实现了逆同化。而在很长的时间内,法兰西也一直能够确保兵源的充足。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单纯的军事问题并不是一个帝国灭亡的根本。例如当年秦朝那么强大,最终被一群起义者反了天,后来者项羽那么强,还是被刘邦干掉了。所以单纯的军事方面,不是元帝国覆灭的主要原因。也不是一句简单的得民心者得天下能解释的。如若这样,本章就可以结束了,整本书就可以完结撒花了。

再来看看政治以及文化方面是不是元朝衰落败亡的原因。

前面介绍四大汗国以及零碎的讲到元朝汗位皇位更迭频繁的时候提到过这个问题。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的前世今生,就要先搞明白他们的统治构架是怎么来的。

蒙古人为何能称霸欧亚?成吉思汗的草原变法是基础。

成吉思汗的崛起靠什么?不同人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不尽相同。而有一个制度上的因素,却较少的被人所关注。那就是成吉思汗利用《大札撒》所建立的“千户制”。

从农耕与游牧进行军事对抗的角度上来说,农耕的优越性在于稳定。稳定所指的不光是政权,更多的是在于粮食的产出。因为农耕需要大量的人口去耕种土地,大量的土地与人口则促进了经济循环,有了经济才能发展科技,科技又促进了军事武器的发展,不同的军事武器的使用又带动了军事制度的演变。所以农耕文明的军事制度和作战实力,很大程度上是以各种物资的产出为基础。

相对的游牧的优越性则是在于不稳定,其不稳定同样的也是在于粮食的产出。因为游牧区没有足够的耕种土地,自然也就无法养活大量的人口,所以游牧民族在其生存的大多数时间里实行的兵民合一的部落兵制。每一个成年男子既是战士也是牧民,军事单位往往也都是以部落来计算。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更有效的“抢”。而要达成“抢”这个目的,就只有实行全民兵制,因为只有这样的军事制度,才能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最有效的完成军事动员。所以游牧文明的军事制度和作战实力往往取决于部落的大小。

这么看来游牧的确比农耕更具有攻击性。但是光具有攻击性是不够的。因为高攻击性意味着彼此的内斗吞并倾向非常高。

传统游牧民族的生活区域是在在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流域以及贝加尔湖周围。因此,游牧民族围绕着这些生活区域,不断互相攻伐,外加还有如金朝这样,经常对各部落实行“减丁政策”的打击。这种落后的制度,直到成吉思汗统一草原之后才有所改善。

如果说秦国一统天下的基础,是在于商鞅变法与他的《商君书》,让秦国完成了中央集权。那么,成吉思汗则是用《大札撒》,进行了草原上的“变法”,而完成了“草原版”的中央集权。

成吉思汗这次变法首先实行了千户制。所谓千户制就是将在草原上生活的人全部分在95个千户中。再以木华黎、博尔术为左右万户。再在千户长、百户长、十户长的亲族内挑选精壮青年将其编入“怯薛”,成为由成吉思汗的直接指挥的近卫军。这就打破了原有部落的格局。

当然千户制除了行政外,最重要的就是对军事体系的改造。首先是兵源。通过千户制,可以将草原的人口被纳入千户之内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按户征派赋役和签调军队,所有在籍户口,凡男子只要到了年龄就要服兵役。那么既然有了军队,接下去就要考虑如何作战了。

草原上地理特征使得生活在这里的人,只能用游牧的方式来生存。无耕种之地造就了他们从小开始练习骑马、射箭这两种技术,为将来的军事训练奠定了根底。但是也由于草原上战争不断。由此,军队不能只会打仗,而大汗本人除了要能够指挥作战外,更需要颁布军令与军法。同时对于违反军令、军法的人也会做出惩罚。比如说在统一草原以前,草原部落互相攻伐就是为了私自掠夺财物。但在成吉思汗颁布《大札撒》后。明确规定了“战时不得抢掠财物,所有战利品战后有功者均分。”

这样一来,通过战争,蒙古人扩大了领土和部众、更扩充了户奴数量,并对那些掠夺来的奴隶进行管理。通过千户制将他们分而治之,减少户奴之间的联系,更好进行统治,进而增加本国的整体国力。因此,成吉思汗的变法也发挥着保证国家权力,维护统治延续的作用。所以蒙古军队在后来一系列的战争中,在东面陆续消灭了金、西夏,南宋,往西则攻灭了花刺子模,以及广袤的俄罗斯平原,甚至一直打到多瑙河边,西南面兵临埃及,最终建立起了一个人类史上史无前例的庞大帝国。

这种草原上的中央集权,不仅对草原的社会变化起了推进的作用,还对后世的元明清几个朝代都留下了历史的借鉴。元、明清在辽东及其他半农半游地区都建立千户制,并设有多处军屯。军屯这种制度既可满足自身需求,又可以减轻朝廷负担。可以说千户是制对后世的一大贡献。当然受千户制影响最深的应该就是努尔哈赤了。他最早建立旗制,大部分都是仿照千户制而实行的。比如说旗制里有“牛录”这种单位。

那么既然清学的是蒙古,为何蒙古最终会臣服于清?这个道理很简单:蒙古人又倒退回了部落时代。事实上,蒙古人大部分也从来都没有学会农耕,这个致命的弱点到了元末被无限的放大,各路王爷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老祖宗忽必烈搞的那一套学习汉人的皇帝中央集权制度通都通形同废纸。

尤其是明王朝建立以后。蒙古人只得退回了长城以北,但“北元”这个政权则依然想要维持中央集权。

只不过没学会农耕的蒙古人,并没有将农耕文明的生产技术带回草原。而这种没有以经济做支撑的中央集权体系,肯定无法运转。

所以成吉思汗开创的“祖制”在草原上已经失去了作用。这样一来,蒙古的大汗已经无法控制草原,原先的各部落开始越权。草原自然又开始了内乱。这样的内乱一直持续到了明末。虽然到了明末,成吉思汗嫡系后人林丹汗的察哈尔部已经是草原上最大的势力。但随着后金的崛起,蒙古各部出现比明帝国更可怕的对手。

原本在努尔哈赤的时代,充分吸收了元朝灭亡的教训。建立了“旗制”。

但旗兵都隶属于旗主,皇太极上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对旗制度做了改善。皇太极刚上位时凡事都需要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贝勒商谈。

所以皇太极即位之初的几年里通过各种手段消除了三大贝勒的势力。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八旗”其实已经成了“千户”的升级版。

在此之后,后金内部再也无人向其叫板。统一了内部的后金面对的是分裂的蒙古。何况此时的后金,经济条件远胜于蒙古各部。因为从明朝掳掠的大量人口,不仅增加了农耕的产出,更加强了武器的威力比如说火器。

所以完成中央集权清不仅灭了分裂蒙古,也灭了此时已经日薄西山,皇权出不了紫禁城的明王朝也就不那么意外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元朝的衰亡是不是这个政治制度方面要背主要的锅呢?咱们下回再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