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暴力奶爸 > 第216章 步履蹒跚的工业化

大明暴力奶爸 第216章 步履蹒跚的工业化

作者:还未死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1 07:17:32 来源:笔趣阁

果不其然,推介会上首先是农业厅厅长出马,鼓励大家种植经济作物花生,大豆,或者种植红薯,自己办养殖场也行,卖给华润也行,还有华润培育的良种母猪也在推广之列。

更让这些地主震惊的是,他们的人生中居然听到了种植补贴这种词,凡是种植花生,红薯,苜蓿这三种作物的农田,每亩补贴五分钱。

虽然钱不多,但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大光明的从朝廷手里拿钱。

关键是这些作物全部能靠机械完成整个种植过程,一万亩地也就几十个雇工,不会惹到今年新成立的移民及劳工部。

这个部门现在专门盯着山东,疯狂的找这些地主士绅的麻烦,里里外外就是让你把家里的家仆佣人交出来,让他们拿去移民,因此被罚款的人可不少。

这些问题大家都在考虑,反正现在农业厅算是给出了一条出路。

不少人已经决定回头就去联系华润百货,购买红薯苗和花生苜蓿种子。正好问问他们收购了去干什么。

真正让这些地主激动的是,建设厅和水利厅联合推出的水泥厂和砖瓦厂方案。

因为政府不允许自办企业,修路修水利又要这些材料,省政府也只能在这些有钱人中推广一下,看有谁愿意开工坊的。

这种还没开张就有了巨额订单的工坊,瞬间就引爆了全场的热情。

这些人可都是读书识字的,整个山东有多少路要修,只怕十年八年都修不完,现在已经公布的计划就要把所有府城全部连接起来了。

“整个山东省我们省政府规划的是五座水泥厂,每个厂总股本是一百万元,你们可以自己确定认购股份数额,然后根据股份来确定管理人员。具体经营由你们自己负责,我们建设部的订单,直接根据产品价格和质量来确定。”

建设厅厅长的话让大家热血沸腾。按刚才的投资前景说明,把钱投到水泥厂砖瓦厂,可比种地强多了。

政府不参与他们的具体经营行为,只是按照每间水泥厂提供的股份报告来进行登记,监督账目,以保证股东的权益。

洪老爷毫不犹豫的投出了自己的一半家当十万元,连畏畏缩缩的顾老爷都没忍住,投了两万元出来。

五间水泥厂两天时间就组建完成,接下来与华夏公司机械厂联系,选址,建设厂房,购买机械就是他们这些股东自己的事了。

砖瓦厂这种低门槛的工坊,就由这些地主士绅自己决定是单干还是找人合股,反正只要到华夏机械厂去买了设备就能开工,整个山东马上就多了二十来家砖瓦厂。

靠着这种连哄带骗,驴嘴前吊胡萝卜的办法,李斌终于开始推动大明的工业开始起步。

相比文雅的引诱地主士绅开始向开办工坊进步,李斌对大明优秀工匠的渴望就是毫不掩饰了。

今年一开年,李斌就把南北两京的军器监工匠,匠作局工匠,全部收到了浦东基地。

这些人都是大明手工艺的大师级人物,他的机械厂,车辆厂的骨干大半都是此类出身。

一次性的收入两万多名优秀的手艺人,李斌希望他们在接受半年到一年的培训之后,能把现在轴承厂,动力设备厂,机械厂与车辆厂的产能提高一倍。

为了充分发掘大明的能工巧匠,他全面废除了大明的户籍分类,以前的匠户,商户,妓户全部转为民籍。至于军户,那要等军改的时候再处理。

四月初一的时候又推出了大明专利法案,这时候的英国早已经有了类似的法案,可以说,英国能首先进行工业革命,这个专利方案功不可没。

他不缺后世的技术资料,但他缺能用大明的方法,制造后世机械的办法,现在只能希望能有天才灵光一现,能够把他的技术体系推动一小步,都能算是胜利。

李斌和程青兰两人正在琼州橡树堡视察。

作为农业部优先级最高的工作小组,橡胶树研究小组已经在这里呆了三年,他们的任务就是对照李斌带来的橡胶树种植资料,精心呵护这两千亩橡胶园。

“还是一点半大苗,想割胶还要三四年,想它们结出种子还要五六年,太要命了。”

程青兰看他一副要死要活的样子,只能安慰他:“我们在四川的杜仲改良工作也在开展,同时还在不断扩大杜仲的种植规模,再有个三五年,我们的橡胶短板就会有极大的改善了。”

这也就是李斌现在的舰队实在跑不到亚马逊河口,不然他早把三叶橡胶树种满整个南洋了。

整个工业体系现在被橡胶这块短板,把脖子掐得死死的,李斌简直抓狂。

李斌回忆自己小时候对机械的认识,就是从交通工具开始的。

最早就是拖拉机,然后就是东风141卡车,再以后就是国产桑塔纳。

交通工具最容易让普罗大众认识到机械力量,因为他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还无时不刻的在人们面前跑来跑去。

要想让大明插上工业的翅膀,一是拼命修路,二是制造足够数量的交通工具,让人们感受到时代的变化。

而用来做轮胎的橡胶就是一个迈不过去的坎。

“算了,你让他们好好伺候着这些宝贝吧,我要回浦东看看老王的挖掘机。”

程青兰却说了一句让李斌意外的话:“来琼州了,不看看杂交水稻?”

李斌可有可无的点点头:“那就去看看吧。”

程青兰看他这副模样,惊奇道:“你不是最关心粮食问题的吗,怎么现在听到杂交水稻,一点都不高兴?”

李斌斜着看了一眼:“你农业部当然只关心产量,但现在大明的问题是粮食不够吃吗?”

程青兰最喜欢听他分析问题,马上来了兴趣:“怎么回事?说说看。”

李斌伸出食指手指头,对着琼州西边划了一圈:“台湾,红河区,湄公河区,松辽平原去年生产了多少粮食,你这个农业部部长应该最清楚吧?”

程青兰马上就报出了数据:“这里面湄公河还没有完全开发,松辽平原现在一半都是大豆,就是这样,我们去年也收获了1200亿斤粮食。”

李斌点点头:“问题就在这里,我们还有南华国这个产粮大户,所以现在大明人均粮食,已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800斤。这只是我们能够控制的,大明境内的还没算。”

程青兰马上就意识到了这里面的问题:“你是说我们的粮食现在卖不完了?”

李斌点点头:“你应该很清楚,我们的粮食生产成本只有大明的三分之一,如果我们放开现在四分一袋的价格,会有什么情况发生?”

程青兰马上跳了起来:“这样不是更好,老百姓能吃得更饱,倒霉的是那些地主士绅。”

李斌戏谑的看着她:“让你没事多看点书,要是云岚在,她肯定不会说这种话。”

程青兰气得脸都红了:“哼,我说得难道不对吗?”

李斌点点头:“你说的确实不对,大明现在基本都是农业生产,而且还是以粮食生产为主,你说我们要是把粮食无限量的投入大明,会出现什么情况?”

程青兰咬着嘴唇:“难道又是你们那一套什么循环经济理论?”

李斌叹了口气:“对啊,大明大部分都是小地主,如果我们不管不顾,直接让他们破产,马上织布的,烧瓷器的,开酒馆的客栈的,都会破产,然后就是大批的人失业。到时候,靠我们华夏公司扛的住两亿衣食无着的人么?”

程青兰还是不服气:“可是我们的粮食已经能保证他们不会饿死了。”

李斌拿看白痴一样的眼神看着她:“你怎么能够保证,我们的粮食刚好能够公平的分到他们手里?”

李斌拍了拍面前这株已经有十几厘米粗的橡胶树:“所以说,任何社会,从来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你们农业部的任务是,生产足够的粮食,肉,蛋,奶来养活大明百姓,而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些物资尽量平均的分配下去。”

水稻试验田就在橡胶林后面,李斌一边给程青兰上政治经济课,一边走到了试验田旁边:“现在一季亩产有多少了?”

这是程青兰的地盘,刚才被李斌教训得灰头土脸的沮丧一扫而光:“最近的一季产量是1200斤,我们估计,大田推广在1000斤没问题。”

李斌指着稻田里面忙碌的技术员:“你看,这都是他们的劳动成果,你要是直接从他们手里拿过去,免费送给大明百姓,以后谁还会顶着大太阳在试验田里干活?

贡献大的人必然要拿得多,这样我们的技术才能进步。

就好比这个杂交水稻,它的潜力在亩产两千多斤,这就需要他们继续努力,你不可能给一口饱饭,就让他们死心塌地的研究。”

程青兰说不过他,只能耍赖:“行了行了,我知道了,大老板治大国如烹小鲜,我还是专心看农业部好了,阴谋诡计你们负责。”

李斌被她说得哭笑不得,只能继续跟她说工作上的事,来转移注意力:“良种培育和改良是一件需要长期投入,持之以恒的事情,现在我们的粮食已经够吃,农业部今年保持这个产量就行了,你今后的重心要放在良种培育上面。特别是动物,这关系到我们有多少肉吃的问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