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鑫出门后,公子卬立马派人延请管理入内。
公子卬吩咐卫士合上帐帘,严密警戒四周,一旦有来人,务必先作声,再放入。千叮万嘱,公子卬方才与管理入内详谈。
“太傅,发生什么大事了?”
管理见公子卬如此谨慎做派,心里咯噔了一下。
曹宋之间的纠葛,恐怕晋国和鲁国都不喜欢牵扯进来。
“根据可靠消息,曹伯或有志于我。”公子卬言之凿凿地说,管理顿时喜上眉梢。
“好事啊,正愁百废待兴,支用不足,曹伯就远来‘馈赠’。”
公子卬把胳膊支在案上,语重心长地跟管理嘱咐道:“现在鞌城由拙荆暂时治理,曹伯有异动,她恐怕没有精力顾及鞌城的民生、建设了。”
善儿若是既要治理城邑,又要把情报网铺开到国内外,精力肯定不够用,工作量实在太大了,这相当于既要当总理又要管辖军情六处。
“我打算让你尽快去鞌城就任,从拙荆手里接过治理城邑的工作。好让她专心手头的情报。”
“放心吧,太傅。交给我没有问题。”管理是公子卬手下最强的多面手,曾在公子御手下辅政多年,见多识广,阅历丰富,在同时代士人中间算是佼佼者,公子卬还没见过宋国有能力比他更强的公务员。
鞌城的人口是长丘的五倍,开垦的田土、城邑的规模也如此。尽管要牧民更众,管理自问还是游刃有余的。
公子卬却摆摆手,示意听他说下去:“鞌城(今山东曹县)不同于长丘,鞌城的开发也复杂得多。”
宋国不能失去鞌城,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因为有数不尽的矿藏,所以宁要鞌城一张床,不要商丘一套房。这里有优质的炼焦用煤,是普通煤价值的两倍,储量超过30亿吨;这里有石油一亿吨,不过是不是位于便于开采的地表就另说;鞌城还埋藏有磁铁矿,主要聚集在青堌集镇曾楼一带;此外还有火硝,既可以作为农田的钾肥和氮肥,又可以用来制备火药;至于天然气、粘土、芒硝、火碱自是不提……
“你此番治理鞌城除了和荡虺一样,作龙骨水车、养绿萍作肥、开水渠、立塘坝、作井排井灌,还要做好人口统计……”
好在鞌城有不少难民,向氏留下的粮食也很充沛,不论财政还是劳动力都是利好,公子卬因此要求管理腾出手来做另一件大事。
“寻矿?”
管理瞪着两只提溜的眼睛,他从来没有寻龙点脉的能耐,不免有些瞠目结舌——这不是船桅杆锯作拴马桩,顶门杠当针使唤,人才错置了呀?
公子卬掏出一份竹简,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寻矿的细节。
“刮粪取硝手段太次了,成本高,产量低。鞌城有数不尽的火硝,你要用心勘探。”
火硝又成钾硝石,主要成分就是硝酸钾。
“火硝通常是疏松的皮壳状,抑或是针状的矿产,无色或者淡淡的灰白色,光泽如水晶、萤石,能溶于水,在干燥地段的土壤、岩石表面,抑或是洞穴中,或能寻觅得到。”
管理手里捧着逐渐,公子卬一边说,他一边对着竹简的记述对看。
“不过火硝和另一种唤作芒硝的矿产很相像,要想鉴别之,有二法。”
公子卬先介绍了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提出的鉴别硝石的办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石也。”
火硝是硝酸钾,因此焰色反应是紫色,而芒硝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钠,因此火焰被染成黄色。
不过这种方法对含量可疑的火硝似乎不太受用,因为一些火硝中若是被芒硝夹杂其中,颜色就不甚分明了。
工科男公子卬觉得不放心,又告知了唐代的鉴别方法。
“火硝能助燃,投之于灼热的木炭,则烈焰猛燃,火势骤起;而芒硝投火,先化作水状,水蒸殆尽,则泯然白色枯粉。
果觅得火硝,掘土载车,则可用矣。”
解说了火硝的勘探,管理又问起了煤矿。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煤炭的国家,最早可以追溯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古人用黑色的煤雕刻出精美的、黑黝黝的艺术品。
而春秋战国时代的巨著《山海经》就记述了河南的几个煤矿矿点:“贲闻之山(今河南焦作),其上多苍玉,其下多黄垩、多涅石……鹿蹄之山(今河南宜阳),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甘水出焉,而北流于洛,其中多汵石……女床之山,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
此时的煤还不叫煤,而被古人唤作涅石、石涅、汵石。
黑不咙咚的煤炭很好分辨,烦就烦在不好勘探。清初孙廷铨在《颜山杂记》中记载了古人勘探煤矿的手段:“凡脉炭者,视其山石,数石则行,青石、砂石则否。察其土有黑苗,测其石之层数,避其沁水之潦,因上以知下,因近以知远,往而获之为良工。”
意思是:凡是煤矿勘探,必须先观察山上的岩石性质。假如山上有页岩出现,就可能有煤。如果山上全是石灰岩、砂岩,就没有煤。当看到土地上有黑色的煤层露头时,就要仔细测量煤层上下岩石的层次,避开涌水。
宋朝时,苏东坡在徐州出仕时,就是这么找到煤矿的。
“太傅,若得煤矿,也是掘土而采吗?”
公子卬只得以《开工天物》的进一步补充:“凡取煤经历久者从土面能辨有无之色然后掘挖深至五丈许方始得煤。初见煤端时,毒气灼人。有将巨竹凿去中节,尖锐其末,插入炭中,其毒烟从竹中透上。人从其下施镢拾者。或一井而下,炭纵横广有,则随其左右阔取。其上支板,以防压崩耳。”
煤矿的开采必须是有组织有分工的,有采掘工,有提升工具,有运煤工,各司其职。
“有用力而操槌凿者,有施辘轳引煤而上者,有荷担而出之水次者,开采一窑,非得四十余人则不能回环而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