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唐颂 > 第四百四十九章 屯垦戌边和人口迁徙计划

“这是农业部制定的西北地区农牧业发展大纲,请皇上审阅。”岑天时将手中农业部制作的大纲递给李玄清点点头道:“总体的意思是农业部准备在西北开展大规模的屯垦以此来支撑西北的发展,未来西北人口的增加提供粮食基础。而且民政部也参与了其中,杨秋他们制定的计划就是将西北的人口比例稀释,将陈凡那边俘虏的大队战俘全部移送西北,然后将西北那边的战俘调到东北或者三韩,二者对调。”杨秋的办法其实在前代也有,因为西北人口成分复杂,加上也主要集中在各绿洲草原地带,百姓也都过着游牧的生活,人口追逐水草而居,多民族居住区域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还有不断从东西两面迁徙过来的部族加入其中,所以整个西北大小部族只怕不下两百多个都不止,而其中较大的回鹘、葛逻禄、塞种人、栗特人还有来自遥远的西方而来的泰西人,加上西北本地的大小各族昭武九姓、铁勒九姓等等,几乎就是一个各民族的大染缸,要想在这个区域竖立起大唐的统治,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的民族基础就算依靠武力取得一时的辉煌只怕只要中原王朝稍微一式微又会走回以前的老路。以前的汉代加上之前的唐代中原王朝在西北都成功的站住了脚,而且威风凛凛军旗所致所向披靡,但是等到中原王朝陷入内乱,西北这边很快就因为得不到中原的支持而彻底丧失统治权。再联想到后世此地的人口比例李玄清是下定主意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所以王靖宇和杨秋联手制定的这份西北农牧业发展计划与其说是农业的发展计划还不如说是屯垦戌边和人口迁徙的计划,旨在为大唐在西北的统治夯实基础的一种措施。

“人口东西对调,这主意不错啊,那些三韩人离开了自己的故土要想在西北生存只有紧紧依靠我们大唐在西北的政府,这样一来等于变相给我们增加了自己的民众,到时候举政措施稍微倾斜就可以让他们收心。反过来也是一样,三韩那边也必然得到快速稳定。”徐天翔对于岑天时所说的倒是很感兴趣,这种类似于掺砂子的办法就是要将其他部族的人口塞进原本统一稳定的民族构成之内然后通过不断的分化瓦解取得统治基础,最后通过同化政策达到自己的目的。

不过李玄清倒是没有这么乐观,要想真正稳定住西北,就必须重新想西北迁徙汉民,否则的话永远无法在西北取得优势的统治权。但是汉民和其他民族不同,汉人基本上都是农耕文明,所以要想让汉民在西北广泛的生存下去就必须开辟稳固的屯垦区,只有有了稳定的粮食生产区域才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维护大唐在西域的统治基础。

“还是要想办法增加中原移民过去才行。这一点甚至沙洲那边的汉民都无法取代中原移民对于西北的稳定作用。”李玄清放下农业部的这份发展大纲开始摊开自己之前制作的地图道:“你们俩看看,西北旧有的农垦区域基本上都集中在这些丝绸之路沿线,比如南线的播仙镇区域、于阗内部的几个主要的区域,相对来说比较分散。但是对于北线而言却情况比较好,依靠天山的雪水灌溉,北线焉耆、龟兹、莎车、鄯善、疏勒等地基本上都有大片的农田,成为了西北产粮最多的区域。因此我觉得农业部的计划应该首先确定在这里,通过军队打击过后民族整合,将这些农业区握在手中,或者是迁徙汉民过去开垦,或者移交给那些亲善我们大唐的部族,这样一来掌握了这里等于就掌握了西北的粮食命脉。”李玄清的话里还有一层意思没有直接说出来,那就是这些地方如果全部交给汉人只怕不现实,但是最低限度是掌握在汉人手中,所以如果把这层意思加到农业部的计划当中那么整个计划也就完整了,这些屯垦区域需要的人口缺口除了汉人之外,更多的还应该是从三韩地区迁徙的人口。

“皇上的意思臣明白,我会让民政部今年择机从中原和江南几省当中抽调二十万汉民前往西北安家。”岑天时对于李玄清的意思自然是瞬间了悟,所以点了点头道:“西北那边的农田什么的今年的粮食作物已经基本上都种植过了,不过我想我们如果开始土地改革的话那么还是很有机会将这些农作物连带着土地都可以分给他们。”

“这样也好,陈凡那边的战俘估计会源源不断的,正好可以依靠铁路直接送往西北,倒是省事不少。”徐天翔微微沉吟之后也明白过来了,所以借着开口道:“农业部的计划我看是可行的。掌控这些屯垦区,然后以此来梳理整个西北,倒也不错。皇上我看可以将这份计划传给副首相让他酌情开始了。至少高昌地区那边可以启动,焉耆那边趁着刚刚拿下,周边大小部族之前联合回鹘对抗我军的机会褫夺那些谋逆部族的土地,让他们迁徙到沙洲,让沙洲聚集的几十万汉民部分迁徙过去。”

“这件事拓跋思谏已经在做了,高昌那边已经在着手和沙洲兑换人口。”岑天时笑道:“而且因为高昌靠近沙洲较近,而且交河城地靠大泽,农业发达,境内有着大批量的汉人,所以高昌地区汉化的程度其实难度很小,而且经过哈穆德这一战的清洗,回鹘人对于我们现在是又敬又畏,所以各项政策在高昌推行的速度和效果非常好。”高昌回鹘本身因为统治地域比较小,而且靠近沙洲这个西北唯一的汉民族的地区政权,境内的汉人人数比起其他地区要多得多。这也是高昌回鹘不得不对于境内的其他各少数部族采取了一种拉拢和融合的政策,企图依靠他们的不断加入自己来壮大自己。不过在此时却帮了李玄清大忙,这种已经开始自发融合的民族状态让大唐如今执行的民族融合政策在此地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其他少数部族已经开始融合的情况下,有了汉民族的加入等于让这种民族融合有了新的内涵,也有了引导。所以这也是哈穆德等人归降大唐之后能够飞速找到归属感的原因所在,此时的汉民族创造的历史和文明对于周边的大小部族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强盛的文明和发达的文化足够让这些在战场上败给对方的大小部族飞速主动的融合进来。

“这种办法在高昌推行起来很快,但是在其他地方未必就有这么好的效果。”岑天时见到徐天翔有点兴奋忍不住苦笑道:“高昌地区是因为本身就有基础加上地靠沙洲。说起来张朝奉其实还是做了点贡献的,至少保存了这块西北汉人最后的希望。但是其他地方的汉人历经百年的罹乱,不是被屠杀殆尽就是因为迫于生计改头换面变成了少数部族的模样,改说其他部族的语言和文化,这么多年三四代人持续不断只怕他们的后代子孙未必都会觉得大唐才是他们的源头和母国了。”说起来这些岑天时就觉得有点愤懑,堂堂汉民后裔如今却不记得自己的出生地,忘却了唐言和汉字这让他如何不心惊?前线拓跋思谏传回来的汇报当中多有那些汉人血脉变得比起回鹘人还要顽固,坚持认为大唐来西北是破坏了西北的民族平衡,甚至带头造乱。这些人甚至还不如昭武九姓后裔,他们虽然不是华夏血脉,但是在艰难困苦当中却始终心向大唐,记得百年前那个封疆万里的大帝国才是这片广袤土地的真正主人。所以在天策军的旗号在西北亮明之后这些人反倒是成了大唐最坚实的拥护者,为此不顾回鹘人的镇压抽调各部落子弟组成军团不远千里支援作战。如今名震西北的安西兵团就是近乎全员昭武九姓后裔子弟组成,但是他们在于阗的所作所为却让每一位大唐百姓刮目相看。

“让教育部迅速制定西北地区普及唐言汉字的教育计划,将此作为一项国策在西北铺开。我们就是要穷一代人之力彻底同化西北各部族。”后世不是说要想彻底消亡一个民族必须有三步吗?先是军事占领,然后政治分化,最后才是文化同流。如今在政治上李玄清已经决心推行迁徙人口和屯垦戌边的计划,那么在文化上面自然不会忘记,西北那边的教育比起中原都不遑多让。

“三年内抽调至少三千名各级教师前往西北支援教育,要让西北大小部族的精英子弟都学习大唐的文化,学习我们的语言和汉字。”李玄清将农业部的计划大纲递给岑天时继续道:“另外正式通告西北各地,以后往来所有的政务公文必须全部使用唐言汉字,正式场合全部取缔所有的少数部族语言和文字。”李玄清的话让岑天时忽然感觉到一阵凉意,他本是文人出身自然明白李玄清的这一招的威力所在,这是不仅仅是断绝其他各族的历史,还要断绝他们的文化传承的根基,一旦唐言汉字在西北全面铺开百年以后自然所有的部族都会变成汉人,这一招虽然见效缓慢,但是却胜在长久,而且是真正的绝户之计。

“皇上放心,这个交给天时,我会办好的。此项国策以后还可以推广到其他地区,举凡所有非汉人区域都可以使用这个,百年之后都会只见汉人不见其他部族百姓了。”岑天时深吸一口气肃然道。不管自己心里是不是有些不忍,但是在种族大义面前岑天时飞速压制了心头的怜悯,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你也放心,到时候你让元和组织一些人将这些人的文化和历史详细记录下来然后送到史学馆那里,这样他们的历史就变成了我们的历史的一部分,跟随我们一起传承下去,百年之后就算是有些人还会坚持也就无所谓了。也算是统一化和多样性并存吧。”李玄清来自后世自然明白岑天时心里的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所以摆摆手道。

“好了天翔,你马上去通知陈凡和万毅师兄吧,将两边的战俘飞速对调。同时内阁也把这份计划传给副首相,让他以此作为今后西北地区农牧业发展的总纲,包括于阗在内。”李玄清拍了拍手吩咐徐天翔和岑天时二人。虽然自己心头对于西北那个大难题依然没有太好的办法,但是在农业部的这个计划实施之后至少能够极大的缓解这种状况。而且铁路已经在不断往前推进,多修筑一里的铁路就会减轻西北那边一分的负担。如果自己的铁路线能够和后世的西北大动脉一样那么这也就不是什么问题了。可以说交通运输的方式革新有时候就是契机。而且比起后世至少自己还有一件优势,那就是手中掌握着数以十万计的战俘,这种几乎免费的劳动力让自己在西北修筑铁路的成本降低到极致,这才是自己能够将铁路不断往西北延伸的本钱所在。

不过李玄清此时还不清楚的是,被岑天时紧急传送到西北的这份计划大纲对于西北的深远影响。在后面不断推进的军势之后拓跋思谏很果断的利用军管这个难得的机会迅速扫平了焉耆本地的叛乱,而且因为诸多部族参与回鹘人对抗天策军,所以这些部族都被剥夺了大部分财产,部分甚至被驱逐出焉耆区域,移交到沙洲司马道信那边,而交换过来的汉民则飞速掌握了这些部族留下来的牲畜和田产。这样一来在强横的军势面前拓跋思谏飞速完成了整合,然后放心的颁布其他的政策,而最让整个焉耆地区产生振动的就是大唐的户籍制度。

在西北那边因为大本营这边制定的大纲而开始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的时候来自于阗的战报也飞速朝焉耆而去,而往来于西北和关中的火车中万毅等人的战报也在逐步的朝大本营而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