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国姓窃明 > 第290章 喘息之机

国姓窃明 第290章 喘息之机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5:35:43 来源:笔趣阁

多铎的部队,在十一月十六这天凌晨,不得不选择了全军收兵,重整阵势,以迎接即将抵达的明军援军。

如果这时候,朱树人让自己的先锋部队在大胜关便轻兵急进、与主力脱节先行,甚至有可能咬住多铎一部分殿后的部队,给多铎造成更多的损失。

可惜世事无万全,朱树人也是远道而来。在听说多铎渡江的消息之前,他的部队一直隐匿部署在安庆、池州一带,借口稍稍休整了几天(朱树人也不能直接授人以柄,让人觉得他蓄意诱敌、造成南京的险境,只能是表现出紧赶慢赶刚好在最危急的时刻赶到了),得知多铎铤而走险后,他才马不停蹄往下游赶。

所以,朱树人也没法得到更多的情报,南京城下究竟打得怎么样、多铎有没有下血本搏命、多铎的部队如今状态还保持得如何……这些信息,朱树人都没法开天眼,

他也就只能先选择稳妥持重,等跟南京守军互通消息后,再从长计议。

清国赌得起,如今的大明却赌不起。宁可稳一点,每次少赢一点,厚积薄发。

……

稳扎稳打的推进之下,朱树人的军队,一直到了十六日午后,才进了南京城。

他的先锋在上午抵达秦淮河码头后,甚至都没有第一时间进城,而是控制住了港口,清理了一下被破坏的水寨,等了一下中军前队。摆出一副随时可以继续水陆并进、与城内守军成掎角之势的稳重姿态。

虽然没有在援军抵达的第一时刻,就取得什么战果,但朱树人还是赢得了南京守军和百姓的盛大欢迎。

他们刚刚才结束守城血战半天多,而且人人都知道,多铎之所以退走,血腥的攻城战之所以能结束,都是拜国姓爷的援军千里勤王所致。

赶得早不如赶得巧,在友军最危难的时刻出现,这人情才是最大的。

隆武帝朱常淓也亲自排銮驾率领百官出城郊迎,虽然迎的不远,因为出南京城门没几里路就是秦淮河码头了,想迎得更远也不可能。

朱树人还没下船,就看到了皇帝銮驾,他也不敢怠慢,连忙紧赶慢赶几步跳下栈桥,当着围观百官毕恭毕敬地行礼。

“臣、总督湖广四川两广诸军事……叩见陛下。臣勤王来迟,不胜惶恐。”

朱常淓对女婿自然不会苛责,也是实话实说地褒奖:“不迟不迟,幸亏卿来得及时,否则多铎岂能如此轻易退走。朕早就在想,我大明国势倾颓至此,都是卿分身乏术所致。

当初先帝命卿先灭西贼,张逆不曾逾年便即授首。而后朕请卿救驾,虽略有耽搁,那也不过是为了诛杀闯贼,此番多铎纵然能退兵北返,也不过是卿分身乏术,才追之不及,下次他就没这么好运气了。

若是大明能有三位卿这样公忠体国、雄才伟略的臣子,怕是当年先帝都不用殉国了,分遣灭西贼、闯贼和鞑虏即可。好在如今西贼、闯贼都已不复存在,从此以后,卿专心对付鞑虏,鞑虏灭亡指日可待!”

朱常淓这番话,说得满朝文武敬畏有之,惭愧也有之,想不服都不敢。

因为这确实是大实话:当初李自成能杀崇祯,是因为崇祯先派了朱树人彻底灭干净张献忠。等朱树人腾出手来、把李自成当成头号敌人后,李自成还不是在南下湖广的过程中,灰飞烟灭了?

这次多铎就算没有立刻灰飞烟灭,也只能算是朱树人先后被李自成、阿济格暂时绊住了。换言之,以朱树人出道五年半来的履历,凡是他亲自坐镇的那一路正面战场,无论面对的敌人是谁,他都保持了绝对全胜的战绩!

大明之所以还经常倒退、受挫,那都是因为朱树人没有统筹全局,他只是被派去独当一面,也就只能在他独挡的那一面碾压,其他他管不到的面才受挫!

崇祯十二年,他只做了半年官,没有主政地方,只是帮着改革漕运积弊,所以可以不算。

从崇祯十三年做到地方上的同知、知府开始,第一年管一个府,就灭了祸害一府的刘希尧,

崇祯十四年,管到相邻的几个府,那就连随黄信阳一带革左五营里另外三营全部灭了!

崇祯十五年,第一次差不多管大半个省,最后把湘南的张献忠彻底驱逐、打出湖广!

崇祯十六年,先帝许他出省追击,他立刻击败李自成一次、并彻底全灭张献忠,把张献忠本人都干掉!

如今崇祯十七年,崇祯死前改命他全力对付李自成,经过九个月后,他又真的杀了李自成!

金灿灿的履历摆在那儿,凡是朝廷交给他的任务,肯让他独当一面去灭的敌人,就没有灭不掉的!此前没重创鞑子,不过是朝廷没安排他做这事儿!

这细想起来,就很恐怖了,简直就是“没有国姓爷灭不掉的贼,只有朝廷没派他去灭的贼”。

只要朝廷授权,他无往不灭!

细细算来,如今距离李自成之死,也不过才一个多月。

南京朝廷因为多铎的威胁,此前也没分出精力讨论对朱树人杀李自成的泼天大功的封赏,现在皇帝亲口提出这事儿,随驾出迎的百官才想起来。

氛围都烘托到这儿了,似乎后面皇帝不管开出什么赏格,内阁和百官、还有那堆喷人维生的御史言官,也都不好说什么了。

众人心中都有些惴惴,果不其然,朱常淓下一句就随口话风一顺,说道:“先帝既已赐卿国姓,则一切自当比照宗室。以卿诛灭闯贼之功,便是封王,也无不可吧。以后还要再接再厉,先把鞑虏也驱逐过江才好。”

旁边终究是有几个御史忍不住,头铁跪下来苦谏:“陛下!封王之议岂能儿戏?纵是国姓宗室,我朝也无因功封王只说,只有以亲贵血统封王。若要筹勋,公爵已是极致,开国诸公,莫不如此。”

“陛下,眼下不是议论如此大事的时机啊!强敌尚且在侧,京城之围才刚刚解除,局势也还不明朗。”

朱树人自己也觉得这说法太快了,眼下有点不是时机,连忙表示了谦虚。而沉廷扬在这种场合当然也要谦虚两句。

一番简短的拉扯后,还是内阁首辅史可法站了出来,拿出一个折衷的方案:

“臣能理解陛下的苦心。眼下多铎刚刚受挫,正需将士用命,痛打穷寇。为了激励勤王将士,雨露均沾给以升赏,筹其前功,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但封王之说,着实……操切了,如今并非商议良机,若只是为了便于统帅各路兵马追击,可先为朱树人加兵部尚书衔,暂督讨贼全师。待此番彻底退敌后,再从长计议,数功并赏。”

如前所述,潞王登基为帝之前,朱树人在崇祯手上只是一个湖广总督,岳父登基后他升了三省总督,但地位还是比当年杨嗣昌、洪承畴等外放总督时是要低一些的。

主要就差距在那些德高望重的阁老外放,是加兵部尚书衔总督地方,可以督的省数量也能更多一些。杨嗣昌洪承畴都有过五六个省。

史可法这个提议,已经算是持重了,老成谋国,双方漫天要价、坐地还钱,给个折衷。为了眼前统筹各路兵马,包括南直隶本地的军队,以免最后追击战中将不知兵、兵不知将,一切都是应该的。

再有想反对的人,那就不是反对给朱树人升官,而是想“破坏统一指挥抗击鞑子的大业”,简直是何居心!

果然,史可法说完后,也再没人反对,朱树人本人也只是象征性又谦虚了一次,然后就准备接受。

不过,朱树人也还要最后堵住一个小漏洞、将来可能会导致诽谤的瑕疵。因为他知道,这次南京之战,他赶在最危急的时刻赶到,毕竟没有打第一阶段的苦战。

将来追击要是大胜,这里面究竟第一阶段的功劳大,还是第二阶段的功劳大?第一阶段扛了伤害的友军,是否心悦诚服彻底接受他指挥呢?会不会有人觉得“朱树人就是个下山摘桃子的,苦差让友军扛,他只打反攻阶段”?

虽然和稀泥也不影响将来朱树人的前途,但能够让史书上的形象更完美,朱树人也是不吝再补一手的。

于是他善意地提醒皇帝:“陛下,既是让臣加兵部尚书衔、统领全军反击多铎,臣岂敢为虚名而辞让误事!

只是,我军将来能最终战胜多铎,此前守城诸将的功劳也是不容小觑,没有他们打基础,在臣抵达之前就让多铎重创折损,又如何能有今日局面?

守城诸将刚刚蒙受了不小的伤亡,又要听命于臣的统一调遣,后续建功恐怕乏力,若是不先封赏他们、定论其功,臣恐为陛下惹来赏功不尽之议。”

朱树人没说南直隶众将是否对于暂时转隶于他的指挥、会不会不服,只说对方已经打累了、兵力不济,下一阶段立功的机会可能会比较少。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也是他们确实乏力了,不是自己不给他们扩大战果的机会。

在场百官耳朵一竖,也想到了这种情况。但朱树人说得那么坦荡,应该不是为了强功,就是实事求是。

便在众人为难时,史可法倒是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本来就主持了前几天的南京守城,对于各部参战明军的功过表现最熟悉,于是他直截了当说道:

“陛下,过去几日,保卫南京之战,前线厮杀诸将,以李辅明部功劳第一,不如且请陛下先升赏李辅明,安抚探询其部曲是否尚堪再战。”

朱常淓想了想,觉得没什么不妥,便当众让李辅明出班奏对。

至今还挂着山西总兵头衔的李辅明,南下后也没得到调任安置,就被史可法放在南直隶各地堵漏防务。前几天总算露了一把脸,南京守城就数他的原山西边军最敢战。此刻被皇帝点名,他连忙激动地出列。

朱常淓说道:“朕自来南京,多赖众将用命,前番海道总兵张名振肃清江防、安定正朔,得封伯爵。李总兵此番拱卫京师之功,也不在彼之下,内阁可酌情比照商议爵号,以励士气。”

这话就等于说让史可法回去商议一个伯爵的名号,给李辅明加爵了。

李辅明连忙谢恩,感激涕零,朱常淓却又多问了一句,暗示他是否愿意在后续追击多铎之战中接受朱树人的领导。

李辅明刚受重赏,他自己的功劳已经兑现了,何况朱树人原本就对他有恩,自然不会抗拒。他连忙说:

“陛下何出此言!为将者受督抚节制,本就是朝廷法度。何况末将前年在辽东时,被洪承畴陷于绝地,若非……沉阁老以海道张军门千里救援,末将及麾下部曲,如今怕已是塔山一抔枯骨。受朱部堂节制,末将无有不服。”

李辅明表了这个态之后,朱树人就算是可以毫无窃权瑕疵地兼管节制南直隶各军了——

因为李辅明在此前防守战中功劳最高,功劳最高的人都表态没有不服了,其他一群没怎么立功的打酱油货色,还如何有脸不服?

这些兵权委任的事儿,如果放到朝堂上去说,或许又要横生枝节,被一群人指手画脚。但如今皇帝和首辅、以及守城战主要立功将领,只是在迎接谈笑之间,就把事情定了,其他人也就根本插不上嘴。

朱树人再次谢过皇帝恩典、同僚信任,然后恰到好处又摆了个姿态——他向朱常淓请示,请求把他的部队留一部分在秦淮河码头扎营,因为人数太多,后军也还没赶到,全部进城的话,怕南京城内会比较混乱,一时容纳不下那么多突然凭空出现的人口。

朱常淓顺势就应了,让朱树人只带两三万人,并主要将领军官入城,留下大半人马在城外,一并等待勤王后军取齐。

百官见状,也有感于朱树人的谨慎——直到此刻,他都没有落下外兵一涌进京,以武力把持朝政的把柄。

……

那些龌龊的繁文缛节自不必提,入城之后,草草喝完接风酒,朱树人谢恩出宫,总算可以跟史可法聊一聊军机正务。

也是直到这一刻,他才能详细掌握此前守城战中,多铎一方的具体损失、如今还存留的战力情况。

史可法其实也一直没弄清楚多铎渡江的具体总兵力,只说他陆续过江的总人数,应该不下十万,也有可能有虚张声势。

而南京攻城战的损失,史可法倒是仓促算过一番,光是能找到的清军尸堆,全加起来就近万了,还有掉在秦淮河里死不见尸的。

按史可法初步统计,多铎军在南京城下的伤亡,应该不下两万人!仅仅两天的攻城,就折损这么多人,也算是明末战史一个新的高峰了。

而明军这边,上上下下正规军伤亡也有六七千之数,还没算助战帮着运输弹药物资的民壮,以及那些被督战刀逼着上墙的投敌逆属、故旧,那些人加起来也有数千的伤亡。

只是明军掌握了战后打扫战场的权力,所以明军伤员多半能得到救治,死亡比例相对较低。

清军之所以死伤比那么高,至少一半以上的人都死了,其实是因为清军退走时伤员都被丢在了城下,也没法扛着受伤战友一起走,很多伤员都是被丢在明军城头火力覆盖范围内的,要拖走可能会导致更多的伤亡。

明军打扫战场当然也不会跟这些狗鞑子客气,凡是看到鼠尾辫子的,不管有没有气都一刀剁了首级请功,补刀杀死的就有好几千人了。

朱树人估算了一下这个损失,按照多铎还剩八万可战之兵来算,那他留在江北其实也还有好几万人,只是此前因为船不够,没法都渡过来,渡到一半就被郑成功郑鸿逵截断了,此后数日也一直没能过来。

这样的分配比例,按说对明军也是很划算的了,每一部分清军都不会实力太强,相对便于各个击破。

了解清楚敌军规模后,朱树人下一个关注重点,便是多铎如今占据了哪些地盘。

这方面史可法也没有更多消息,毕竟才解围了半夜加一个上午,南京明军的斥候也才刚派出去,还没回报。

目前史可法只知道龙潭卫和栖霞山是早就丢了的,那是多铎的登陆场,另外应天府的句容县也是丢了的,那是多铎进攻南京城之前挡道的。

直到朱树人抵达这天的深夜,最新一批的明军斥候带着最新的情况回报,众人才知道,在南京被围这段时间里,东边镇江府也确认丢了两个县,丹阳、丹徒统统落入了贼手。金坛县以及再往东常州府武进县,目前还没消息。

朱树人盘算道:“所以,多铎现在按八万可战之兵算,但士气低落,军备有所衰弱,已经确认他有了三县可以盘踞,我军继续追击过程中,这个数字还有可能扩大到五县,但应该也就到此为止了——

常州府江阴县那边,有我举荐的新任知府阎应元把守,多铎应该是过不去的,所以最坏情况下,就是到武进县为止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