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国姓窃明 > 第320章 百废待兴

国姓窃明 第320章 百废待兴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1 12:26:26 来源:笔趣阁

从春耕到夏粮收获双抢,整整四个月的时间里,南明朝廷与民休息,基本上没有做任何需要调动大量民力的折腾。飝

朱树人和史可法,只是在内政治理层面,梳理了一下人口和田地情况,清除积弊,革故鼎新。

另外,清查土地和人口这类工作,自然而然也会带来一个便利,那就是便于朝廷大力推广新的高产作物。

毕竟清查土地情况后,会大量安置北方逃难来的移民去耕种无主之地,这些人的种子都是官府提供的,官府自然会派出小吏,核查当地土地情况,建议在适合改种的土地上改种。

只不过,朱树人也知道,官吏所过之处,能捞好处就捞好处,所以他这次倒是没有给下面定绩效指标,也不拿推广率来考核,纯属建议性的推广。在推广之余,还让互不统属的其他系统的监察官吏去体察民情,了解有没有强逼改种的。

否则,说不定就能搞出类似“王安石的青苗法变成强行摊派高利贷”的局面了。

于是乎,隆武元年的春耕和夏收补种后,江西、浙江、福建、两广也多有山区贫瘠的农田,被改种了土豆,粮食产量不无小补。

部分虽然平坦,但因为地势较高、水源灌溉不足,原本无法利用的土地,就改种玉米——虽然玉米并不太适合在南方种植,但玉米用水少的优势,却是其他主粮都无法企及的。飝

在明末的南方,很多农田纵然平坦,但因为地势太高,没法重点灌溉,依然会被评为下田。这种特殊情况,玉米就可以作为很好的补充。

而其余泥泞低洼之地,原本种水稻的,那就尽量不去折腾,原本连水稻都种不了的,就酌情整顿。

如果可以浚深堆浅、那就把疏浚后挖堆出来的土地上种芋头。如果当地劳动力不足没法整顿土地制造圩田,就直接推广在烂泥塘浅沼泽种莲藕,也能补贴主粮。

莲藕和芋头都是华夏自古有之的作物,芋头普及相对更晚一些,但这些作物,即使淀粉含量不低,却久久未能成为有效的主食,跟古代的食物保鲜技术、商业流通调度效率的低下,也是不无关系的。

芋头的保质期远没有土豆那么久,莲藕就更是容易腐烂了。如果农民原先纯种莲藕试图当主粮,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没吃两个月剩下的都烂了,然后一年大部分时间只能饿死。

宋朝的时候,种芋头和莲藕的普及率,据后世考证应该都比明朝多得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宋朝商品经济发达,皇帝不打击抑商。所以种了这些高淀粉蔬菜的农民,可以在丰收季节把蔬菜大量卖钱买米存着。

明朝基层商业社会保障相对差一些,大家更倾向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种粮食的农户也懒得交易,自种自吃。交换氛围变差后,大家就越来越保守,唯恐种保质期短的东西会导致生死拿捏在别人手上。飝

但随着隆武朝的行政风气有所变化,加上富商出身的沈廷扬当了户部尚书,朱树人也是鼓励朝廷组织的军屯给属下流民提供交易保障。

这些南下流民种了易腐的高淀粉蔬菜后,当地军屯卫所会有组织地出面收购,让当地军队、其他种粮百姓,在丰收季集中用芋头、莲藕取代一部分主食,维持两三个月。

然后把省下来的主粮按官方保护价再交易给出售莲藕的流民,这部分原本被扼杀的农业经济就被盘活了。

不少年初流亡南下的北方流民,被安置在淮南后,就在泥泞地劣的巢湖、芍陂平原上,挑选原本没人种的烂地种莲藕。五月第一批莲藕收上来后,当地驻军立刻就负责收购了,还给他们官价换粮。

实打实得了好处后,这些流民也不禁开始动摇反思:原本他们接受了多年的朱元璋式大明意识形态洗脑,总觉得商业是与农民争利的。种粮食的农民就该自种自吃(原本那些种经济作物的农民才不得不交易,因为蚕桑棉花茶叶没法吃)。

但现在实打实的铁证摆在面前,说明种蔬菜的农民也该加入交易,至少这种形式的商业繁荣,是在释放农业生产力。让更多原本担心作物保质期而不敢种的百姓,多了一种谋生方式的选择。

似乎大明重农抑商的思路,从根子上就需要细化调整了。商也是分很多种的,有些种类就是应该鼓励,另一些种类才需要压制,不能搞一刀切。飝

……

在隆武政权的治理下,南方这一年的农业生产恢复得非常好。

随着时间很快来到五月底,农忙季节总算过去,夏季补种完成后,一直到秋收之前,百姓都会相对清闲,

朝廷如果有大兴土木的建设工程,如果肯拿出银子以工代赈,也正好让百姓稍微赚点外快,更好地恢复民生。

所以,在南京城里宅了那么久的朱树人,总算打算重新出关,出去活动活动筋骨了。

当然,朱树人在南京这几个月,其实也没闲着,一直活得很养生——早在今年元宵节、刚刚封王庆功完之后,朱树人就开始戒酒了,

还很注意调整作息,健康饮食,规律锻炼,一切科学养生手段都上了。在古代,绝对找不到另外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能这样养生的。飝

而早就有过一个女儿的朱树人,也很快再次向世人证明,他的身体当然没有任何问题。到了四月份的时候,朱树人的正妻、小公主朱毓婵其实就怀上了。只是第一时间反应太轻微,没有立刻发现,

到了四月底,因为那亲戚迟迟没来,太医也反复确认,慎重复查,才敢向皇帝和王爷报喜。反正不管是否确认,都可以先按安胎养生的药方饮食调理,并不耽误。

得知了这个情况后,朱树人总算是松了口气。

仅仅宅了两个多月,就让妻子有动静了,这效率已经算是非常不错。剩下唯一的悬念,就是是男是女。

“但愿是个儿子吧,咱不重男轻女,不过这次事关国本,要安定天下人心,得先给个儿子,以后生多少女儿都没问题。”

素来思想开放、有着现代人灵魂的朱树人,也难得封建了一把,每每如是想道。实在是时代形势如此,由不得他任性。

到了五月底,算算日子,朱毓婵的肚子已经有了两个半月快三个月了,最容易出变故的安胎期也过去了,后续应该比较稳,朱树人也就放心准备出门。飝

朱毓婵自然还是万分不舍,一介弱女子肚子里有动静,丈夫却要出远门,让她很没有安全感。

朱树人温言安慰:“放心,出门不了几个月的。咱如今又不用事事亲力亲为,不过走马观花点拨一下,秋收之前就回来了。年底和来年开春,咱一定还待在南京城里,好好陪着夫人。”

朱树人的这个承诺,才算让朱毓婵安下心来。

太医也算过了,预产的日子大约是明年过完年,快的话正月底,慢一点整个二月份都是正常的。到时候也是农闲时节,大过年的别的事务应该也没什么可折腾的。

……

跟妻子告别后,朱树人就招来自己的幕僚顾炎武,梳理一下近期值得视察的工作重点。

因为是刚刚起意,此前朱树人也没什么规划,需要先了解一下这几个月各方面的情况。飝

顾炎武捧来了一大堆卷宗,朱树人先提纲挈领看了一遍,重点了解近期的军队建设和军备筹划进展。

军队建设方面,朱树人大致看了一下各部报上来的进度,考虑到这次的南北休战窗口期会比较长,朱树人预估至少在一年以上,所以今年军队的建设主要停留在彻查空饷、落实改善军队待遇、打击喝兵血等方面。

至于技战术操练层面,倒是暂时没有提上日程。反正有时间,那就先做打好基础的事情,军队面貌和忠诚度普遍有了改善,才好给他们新式武器,操练好了之后才放心。

否则战斗意志和忠诚度都还没保障,就先给操练新式武器,只会变成双刃剑——就像清末的北洋新军,技战术水平倒是上来了,问题是遇到战争的时候根本就不为朝廷出力。

要查空饷、打击喝兵血,这些都是大明过去至少一个半世纪的积弊了,可以说明堡宗被瓦剌俘虏的时候,明军就已经存在这些问题,所以号称五十万大军在鞑靼人面前才如此不堪一击。

朱树人现在要改善,阻力肯定是有的。但说到底,他还是仗着两张底牌,才有底气循序渐进慢慢强推:

第一就是沈家有钱,实打实肯在军队投入。不管是朱树人总督各省军备,还是他爹负责户部拨款,今年开始都至少做到了“银子出户部出京城之前,绝不截留”。飝

沈廷扬当初在南京守城战时,就实打实核发了二百万两银子给守城军队,那都是直接沈家自掏腰包捐的,没动国库的钱。这样的榜样力量摆在那边,恩威并施,下面也就不得不极大收敛。

第二么,便是仗着外战大胜之威,朱树人一家在军中的威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就算有旧将领舍不得手上的兵血,朱树人也能掺沙子从湖广调嫡系将领来接替。

过程中当然也有极个别将领为了喝兵血几乎试图闹兵变。但下面的士兵都不听自家将军的了,朝廷一来弹压立刻就投降朝廷,那些顽固喝兵血的败类军官也就被肃清了不少。

光是杀人就杀了几百号,也算是乱世用重典不得不为。考虑到南直隶、江西、浙江的旧军队名义上总数也有小二十万,杀几百个喝兵血败类并不算多。

经过这番整顿,争取今年之内让上述几省的军队空饷得到清理,士兵都拿足银子吃饱饭,明年就可以配发新武器进行新的技战术操练。

……

了解清楚了军队建设方面的工作后,朱树人又浮光掠影看了一下军备和工业领域的进展。飝

今年上半年,武昌等地的兵工厂,似乎没什么值得视察的新动向,都在中规中矩全力生产“武昌造”新式步枪呢。大冶的钢铁厂也是在稳步发展,没什么质变。

那种步枪本就是去年秋天的时候才定下初代量产型、随后开始逐步增产,最后跟多铎决战时,南明全军一共也才五千杆这种新式步枪,还得分摊到湖广和南直隶两处战场上,张煌言那边不足两千杆,朱树人手上有三千多。

既然本来就是新型号,自然也没必要大刀阔斧再另起炉灶,直接扩大产能就是了,这都是砸钱砸资源就行的力气活,不是技术活。

最多就是经过与阿济格和多铎的几场大战后,方以智和宋应星也听取了前方将士的反馈意见,把一些经过实战检验的改良思路整合了进去,微调一下。

如果说之前的武昌造,大约相当于法国人的沙勒维尔1728型,只有少数几项指标能达到沙勒维尔1763型。

那方以智和宋应星最新调整后的“武昌造2.0”,基本上就是全面达到法国人沙勒维尔1763的水平了,在材料质量方面甚至还有超过,达到拿破仑战争前夕的水平。

这样的制式步枪,作为未来的大规模灭清装备,已经够用,这两年继续堆产量就是。飝

朱树人捋了一下产能进度,去年下半年,大约有四五个月转产了新式步枪,一共生产出五千多。按照这个速度,今年全年大约能年产一万二三到一万五,明年也差不多。

如果要进一步提速,就得继续扩大钢铁厂的产能,也得加大军工厂的工匠雇佣规模,或者考虑复制武昌、大冶的工厂,在南直隶也照办一套工业体系。

如今朱树人毕竟已经是总督南方七省军备了,还是节制中外诸军事,会常驻南京。他确实没必要再把自己的根基留在武昌,到南京周边备份一套产能也是很有必要的。

彻底梳理清楚现状后,朱树人便问起顾炎武,让他再提供一些新的资料:

“今年农闲,孤欲在南直照搬一套类似湖广的军工、铁厂,不知南直境内的铜铁泥炭矿藏工作整顿得如何了,有没有值得扩产的矿场?

要搞军工,还是得从铁厂开始从头搞起,不能指望大冶那边供钢铁,如此才有备无患。”

朱树人的思路,有点近似于后世的三线国防建设,南方偌大半个国家,只有一处重点铁矿和钢铁厂的话,那也太容易出意外了,必须有个全套备份。飝

而相关工作此前显然也有人在做了,顾炎武这儿资料很充分,立刻就整理了出来:

“王爷您忘了?前几个月您就交代过要探矿扩矿。工部的人最近已经在太平府和池州、湖州等地有所收获了。武昌那边也有派工匠过来指导提点。”

朱树人回忆对照了一下,就知道工部说的是后世马鞍山的铁矿,以及古代早就有发现的铜陵铜矿,可以进一步扩产。这两地都在后世安徽的长江以南地区,如今是属于南直隶的。

而东边一些浙江的湖州府长兴一带,以及与之邻接的后世安徽宣城一带,也有一些煤矿,虽然质量比历史上湖广那边、大冶铁矿配套用的安源煤矿质量要差些,有些是含硫量相对较高的烟煤。

但胜在运输便利,距离铁矿、铜矿很近。如果能搞点前置工艺,把煤炭预处理一下,那么皖南浙西煤矿,和马鞍山铁矿铜陵铜矿结合,估计能弄出比湖广那边的大冶系更大规模的冶金联合体。

毕竟,清朝末年的时候,张之洞主推汉冶萍,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当时国内对于煤炭预处理也不太懂,钢铁厂太挑煤了,并不是大冶的铁矿储量、质量真就比马鞍山多。

“安排一下,这段时间,孤便去太平府(马鞍山)、池州(铜陵)、湖州、宁国(宣城)转一圈。行程不用太紧张,入冬之前回南京就行。”朱树人便随口吩咐。飝

PS:之前也提醒过会有种田,所以再详细提醒一句吧。不想看种田的,下周可以养一养。到下周末基本上就过了这段休战期,可以重新跟鞑子开打了。

也算是给只看杀鞑戏的读者提个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