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国姓窃明 > 第319章 朱树人和多尔衮都在做的事

国姓窃明 第319章 朱树人和多尔衮都在做的事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3-22 13:16:29 来源:笔趣阁

北方的清廷,在这年的二月底和三月的上半段,最终选择了暂时收兵休整、从内部苦一苦百姓,好好挖潜重建军备。

这样做对于快速重新武装一个政权,当然是很有效的,但也是如同饮鸩止渴,把民心极大地丧失掉了——

好在多尔衮也心里清楚自己在干什么,所以他从头到尾都没指望拉住北方所有人的民心。

他只是迫不得已选择了一拉一打,把要拉拢的人狠狠喂饱,再把已经得罪的人往死里得罪,逼到断根绝种碎骨榨髓断子绝孙也在所不惜。

上述措施按部就班实施下去之后,第一个反应,便是阿济格那一路大军,从河南对湖广的攻势,被彻底叫停了。

略有折损的两红旗,被拉回河南腹地休养生息、从后方预备役的八旗次丁中补足兵源、重新操练。

淮北的阿巴泰,也转入了相持休整,就地就食,后方两白旗的预备役次丁,以及从两黄旗调去重建两白旗的骨干,也都选择了直接南下到淮北、重新编练成军。

多尔衮很清楚,如今的中原大地,在这种异常的寒冷天灾年代,肯定是越往北越冷,也越穷。

在粮食已经绝对不够吃、要内部对一部分百姓往死里逼榨,甚至吃人的情况下,减少运输损耗,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军队就算不打仗,也该分出一大部分人口往偏南的地区转移部署,就地吃粮,省去再把粮食北运的烦劳。

北京城这种地方,在漕运经济链条断裂的时代,根本不适合住超过二三十万的人口。所以那些从北京、通州、天津等地的纤夫、码头工人招募来的绿营新兵,也都要调离北京周边,往南部署,

只给他们一个“只要将来打赢了,大清得了天下,自然会许他们世世代代回北京居住”的画饼,就让这些死都不愿意离开北京的精神北漂,选择了为大清卖命。

相比之下,淮北虽然是去年刚刚被战火反复拉锯的前线,也依然比河北要好一些,能多养活一些人。

……

话分两头,在清廷倒行逆施、内部残酷压榨战争潜力的同时,南方的大明朝廷,随着敌人的军事压力减轻,也难得进入了一段休养生息的时间。

南明虽然也因为此前的连续作战,军备军需物资损耗极大,难以再支撑北伐,但钱粮情况比清朝还是要好得太多。

只是从皇帝到阁部重臣都比较仁慈,不忍心让百姓大规模饿死,也严禁吃人,这才必须消化战果、整顿内部、加强生产,缓一口气。

淮南战场,在二月底就重归于平静,明军立刻组织军屯、流民,赶紧尽量恢复生产。

而最后一处停战的战场,要数河南的南阳府,

朱树人的表哥、原湖广兵备佥事张煌言,率军困守孤城,誓死抗击,顶住了阿济格从去年十月至今的攻势,前后整整守了五个多月,

堪称崇祯十七年至隆武元年,明清战场上最坚挺的英雄城市。不但远超这个时空江阴城的坚守纪录,甚至超过了平行时空那座被阎应元守了三个月的江阴。

战役结束时,清军又在城下累计战死、伤重不治和疫病而死了两三万人,

再加上此前运动战中被诱敌歼灭的部分,以及伤员,阿济格的损失也绝对占到了他南下总兵力的三成!

当然了,这个三成的损失,相较于多铎那边直接被灭八成以上,已经是好太多了,靠着同行的衬托,阿济格完全可以说是“小败当胜”。

除了张煌言之外,方以智带着其他湖广将领,在后方的汉水-襄阳防线的防守,也是可圈可点的,完全没让后来试图在汉水北岸临时造船偷渡的清军任何机会。

毕竟,在湖广战役的初期,清军只指望攻下南阳、然后从白河把北方的船只调度南下强渡汉水。

而后来随着战役相持超过两个月,尤其是得知多铎那边也遭遇了意外之后,急于渡汉的阿济格早就放弃了一开始的设想,开始千方百计不择手段直接在汉水北岸造船。

后续几个月的时间,要造新船也是完全来得及的。这就需要汉南明军严防死守,一旦发现北岸哪个县有可能有清军的造船厂,或者有别的渡河集结,就得想办法水路骚扰破坏,这样才能防止清军渐渐凝聚起足够多的水师力量。

这些持续的侦查、破坏性作战中,湖广诸将表现都中规中矩,方以智也算勤勉,最终才没被阿济格抓住漏洞。

最终,随着南阳-汉水系列战役结束,确认阿济格退兵、捷报送到南京城里,隆武朝廷当然也不吝对这些英雄的将士大加封赏。

守城战中功劳最大的武将朱文祯、李定国等人,得到了最大幅度的封赏,朱文祯原本已经是总兵,如今也被加封了一个世减一等的伯爵。

李定国原本级别还低,此战之后总算是正式升为总兵,并且赏了黄金一千两,白银两万两,各部士卒也另有犒赏。

其他后方诸将,多多少少能升一级半级。

文官方面,功劳最大的张煌言,也顺理成章从兵备佥事,升为新设的“皖豫巡抚”,巡抚辖区包括河南省的南阳府、信阳府,以及南直隶的安、庐二府,外加湖广的襄阳府、随州府、黄州府。

基本上就是跟前些年朱树人初任“皖抚”时的辖区差不多,但略有出入。主要是比朱树人当年的巡抚辖区少了一些长江南岸的南直隶、江西州府,而加上了河南的南阳。

在原本和平年代,大明当然没有这样设巡抚的,但现在是战乱偏安时期,河南省其余地方没有光复,这才为了军事防御的需要,专门这样设置。等于就是让张煌言从此负责湖广河南方向的北部防线。

按照自古南方“扬、荆、益”的东西中三路边防划分,张煌言未来就负责中路军,占到了大明北部边防的三分之一。

张煌言论年纪只比朱树人年长两岁而已,朱树人是二十四岁做到三省总督、翻过年来虚岁二十五已经“节制中外诸军事”了,还总督南方各省军备钱粮。

所以如今围城结束,张煌言也不过才虚岁二十七,他这个年纪要当巡抚,在平常人看来那是匪夷所思的。

不过人家实打实的功劳摆在那儿,还有朱树人那种更逆天的例子打破先例在前,隆武帝朱常淓在朝议上亲口建议升张煌言为巡抚,并没有人跳出来反对,这事儿就算通过了。

张煌言升了巡抚后,功劳比他略小的方以智,却胜在官场资历更深、仕途出身更好,也被升了“湖广巡抚”,内阁和吏部同样没人反对。

毕竟张煌言是举人立功得官入的仕途,而方以智是正经两榜进士入仕。年纪上方以智也更合适重用,他已经三十三岁了,足足老张煌言六岁。

当然,因为张煌言的辖区占到了湖广的三个府,所以方以智的巡抚区,要在传统湖广巡抚基础上扣掉襄阳、随州、黄州,也就是全部汉北、江北土地。巡抚衙门就继续设在武昌。

……

整个三月份,南京朝廷把休战工作搞定、把应该升赏的官员全部处理停当后,

满朝文武原本都担心少年得志的宰辅重臣、名将督抚上位,会大刀阔斧新官上任三把火。

但朱树人和张煌言、方以智等人后续的举动,倒是让大伙儿松了口气。因为这一年春天,朝廷并没有再折腾任何政治改革和军工、工业建设。

只是与民休息,鼓励生产,劝农扩大开荒,还有着力安置北方来的流民——

随着北边多尔衮的竭泽而渔、内部划线“重点苦一苦一部分百姓”,淮北往淮南的流民潮,自然也就抑制不住了。

淮河北岸百里之内,甚至出现了多处连片的无人区,不堪压迫的淮北百姓直接南逃到了大明控制区内生活,哪怕房子都不要了。

那么多人口,朝廷当然也要用心安置,基本上先尽量再淮南的军屯区安置,在泥泞低洼地带种芋头菱角莲藕,在崎区地区种土豆,争取尽快自给自足。

依然不够安置的,就只好组织往南方运,进一步垦荒挖潜,或是往刚刚被战火荼毒过、屠杀了大半人口的镇江府、常州府安置——那俩地方,此前为了围杀多铎,也是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大量百姓惨遭屠戮,所以才短期内出现了一些无主之地,可以供朝廷重新分配。

考虑到去年的战争破坏,朱树人很清楚,今年春耕的工作量会特别大,比如很多被破坏的田园需要重新修整开荒,劳动强度比正常年景大得多。这种时候自然不能折腾百姓,其他工业建设全部暂缓,就一心种田。

春耕后的持续农忙,估计会持续到农历五月份,随后有些地区夏收比较早的,还要双抢、再播种新种子下去。基本上这一波忙完后,才能考虑其他大拆大建、开矿建厂、征用民力的事儿。

……

当然,与民休息的同时,朱树人也不是什么都不干。他不折腾百姓,并不代表他不会折腾官员和地主。

趁着这几个月的休养生息,朱树人顺势把一项内政治理方面的改革事务提上了日常,那就是趁着安置流民的同时,彻查南方直辖数省的土地、人口实际情况。

这种事情,理论上大明朝廷原本每隔多少年也是会做一次的,只是明朝中后期开始,基本是雷声大雨点小,

实际人口很难彻查,账面上到了万历年都才几千万人,事实上鬼都知道那些数字是假的。

土地面积更是一笔湖涂账,各种土地被投献给有功名的贪官劣绅名下,享受免税,土地税压力则被摊派给越来越难以为继的无特权百姓。

实际上每个府该有多少应税土地,具体有如何摊派转嫁,根本就没人知道。

而这一次,朱树人一来是有借口,二来是有时机,他就打算动一动这个顽疾。

当听说朱树人的提议时,同在内阁议政的史可法自然是大吃一惊。

史可法本人还是很正直的,他也知道值此国难之秋,大家都该同舟共济,同仇敌忾,为了汉人的天下贡献力量,那些避税免役的鬼蜮伎俩,实在是太不识大体了。

但他也知道,凭着对大明朝积弊的经验,他认为这事儿会引起极大的反抗。

于是他出于公心,请朱树人再考虑考虑,并不是不干,而是是否能暂缓:

“请鄂王殿下想想张居正的先例吧,这种事情,虽然于国有利,但眼下实施,会不会导致人心离散?朝廷才刚刚击退一次鞑子,各方士绅观望者怕是不少。”

朱树人却想得比史可法明白,他直截了当分析:“孤觉得眼下这时机反而刚刚好!最适合快刀斩乱麻!

首先,朝廷军事上取得了大胜,军权彻底团结,正好对内肃清顽固!谁敢反抗,就挟外战大胜之余威,直接杀几个刺头的!

何况彻查田亩人口,本就是朝廷成法,他们要反抗,连大义名分都不占!原本无非是靠人口逃亡、土地抛荒、无人完税这种方式消极抵抗。

如今北方因为多尔衮的暴虐,流民南下无数,朝廷本就要安置数十万甚至将来上百万的流民屯垦。南方百姓肯为了避免被彻查隐户隐田而逃亡抗税,那他们将来也别回乡了!凡是查到逃亡抗拒的,一律视为没这个人,田地由朝廷重新分配给流民耕种即可!”

史可法听后,沉默不语了很久,思前想后,这才叹道:“如此说来,倒也不无道理。确实,原本我大明朝廷但凡有点‘与民争利’的举动,士绅都团结对抗,不好收场,张居正当年也人亡政息。

当初有那么多百姓响应流贼,甚至响应鞑子,无非也是觉得先帝苛待百姓……或许期待闯贼、鞑子能好一些。

但如今,鞑子之暴虐,闯贼西贼之滥杀无辜,也早已为天下共知,何况闯贼西贼早已彻底覆灭。天下读书人有了对比,或许能知道,这世道艰难,天意如此,大明已经是相对最仁慈的了。这时候有所举动,或许反抗力度能压到最小吧。”

史可法一边说,一边也是在整理自己的思路。

经过跟朱树人的互相启发,他算是想明白了:明清之际就是一个比烂的世界!

用后世的话说,就是距离产生美。

好比后世网上,一群没出过国的,在那儿意淫美帝的生活多好多好,洗盘子都能月入上万(还说是刀勒)。

而同样在美帝也有一大群底层吊丝,从没出过国,在那儿一边喷美帝,说华夏这边消灭贫穷消灭得多么彻底。

但实际上,吊丝无论到了哪个国家,都是活得不如意的(除非真有办法入籍北欧四国了)。世界上哪个主要大国、可能让最底层穷人活得彻底舒坦的?不存在的。

明清之际,很多人一开始也都意淫自己生活的社会简直糟透了,没法更坏了。直到真被三方轮番血虐了一圈后,才发现原来还是鞑子更残暴一点,大明还算可以了。

朱树人见史可法已经想明白这个道理了,也就狡黠地一笑,点破道:“所以说,这次其实多铎倒是帮了我们一把,虽然手段很残忍,损失很惨重,却让我们能快刀斩乱麻——

在多铎来之前,江南谁肯相信‘鞑子来了会逼着大家统统剃头’?孤说了天下士绅也不信的,反而会以为这是在污蔑鞑子、为了便于朝廷从百姓身上搜刮更多!

但现在,他们不得不实打实信了!要是没有大明,他们统统得剃头!对那些士绅而言,被清丈隐田隐户狠,还是被全家剃头狠!他们知道怎么选的!

孤已经谋划好了,提前让人写了曲子唱本,由朝廷资助散播,把扬州之屠、常镇义民反抗剃发、多铎残酷屠杀不剃发义民种种事迹,多加典型,传唱天下。

两者双管齐下,或能把反抗压制到最低。”

史可法闻言,都不由微微倒抽了一口凉气。

鄂王爷这是把宣传战彻底玩明白了呀。

而朱树人提到的那些唱本,其实也是最近两个月里,他让他的第四房小妾卞玉京私下里写的。卞玉京原本在秦淮八艳中,就以擅长写昆曲唱本这些着称,

前些年朱树人还让她和方子翎合作了离间李自成贼军内部的那些“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罗/马便化龙,成也罗/马,败也罗/马”的唱本。效果也确实不错,一度让李自成和罗汝才马守应旧部产生了隔阂,在开封战役时配合不力,互相猜忌。

所以卞玉京也算是这个时代对文化娱乐宣传战线比较熟悉的老手了,让她继续负责这些工作,也算是实现她的人生价值。

……

朝中阁部的意见统一之后,后续的具体施政自然是要快刀斩乱麻,容不得犹豫。

南方各省的钱粮军备,本就是朱树人兼管的,他父亲又是户部尚书,其实这事儿并不需要史可法直接经手。

获得史可法的支持,无非是为了更好团结中枢意见,同时在选派官员落实政策方面,得到更多保障。

毕竟史可法掌握的吏部,还有天下官员的升降考功之权。这两年但凡彻查隐田隐户的工作不力的,就调任降职。

反正现在天下官员人浮于事,此前北方沦陷时,不是所有官员都选择直接投降鞑子当汉奸的,也有很多不愿当汉奸的南逃,哪怕暂时得不到实职也在所不惜。

对于这种经过筛选考验、有民族气节的官员,朝廷当然也不会亏待。眼下要是南方地方官办事不力,立刻就可以让这些不肯丧节的南逃北官接替。

如此多重压力之下,加上此前王铎、钱谦益带了一小撮东林动摇汉奸投降、被朱树人清洗了。这次的彻查土地人口工作,阻力也就小了很多。

露头明着暗着抵抗的,只是极少数,都被朱树人挟大胜之军威直接肉身消灭了。树了几个典型后,再配上对鞑子凶残强行剃发的宣传工作,数月之内,抵抗势力几乎被完全瓦解。

大明朝建国那么多年,便是当初朱元章在世时,都没清丈土地清丈得这么高效顺利的。

短短几个月,朝廷账面上的南方各省应税田地,就比崇祯末年时多出了一半还不止!也不知那么多田都是哪儿凭空天上掉下来的!

人口方面,朱树人原本就估计,万历末年怎么也得有一亿三四千万人了,怎么可能如朝廷正式户籍统计那样才六七千万?

到了崇祯登基时,应该也还有接近一亿二,此后就算连年灾害战乱瘟疫屠戮,每年几百万几百万地减少,那到崇祯死时应该也有小九千万或者八千万才对,此后清军和李自成反复绞肉,才又掀起一波巨量的人口锐减潮。

如今彻查之后,这个数字还真就印证了朱树人的猜测——隆武元年的数字显示,大明南方各省,除尚未完全实际控制的云贵外,总共应有人口四千八百七十万。如果把云贵也算上,总数应该在五千两三百万之间。

这四千八百七十万里,人口最多的是南直隶,实有人口一千一百六十万。

其次是湖广,约有八百二十万。(湖南地区被张献忠杀了一小半,但朱树人在那儿种田多年,安置流民颇有成效,才涨回来不少)

再次是四川,约六百五十万(这也是被张献忠短暂屠杀了半年后的数字,原本更多)。

再次是浙江,约五百一十万。

再次是江西,约四百四十万。

再次是两广,合计四百七十万。

最后是福建,仅有二百二十万。

另外,河南省只有两个府控制在大明朝廷手中,陕西也只有一个府受控,这两片占领区,分别有六十万和十五万人口。

当然这决不能代表河南和陕西的实际人口规模,毕竟还有一大半在鞑子和吴三桂控制下呢。

最后,还有山东刘泽清控制的登来地区,如今因为孤悬海外敌后,肯定没法按照统一的政令整顿内务,刘泽清在当地形同土皇帝,数据也只能按他报的算,账面上只有几十万人口。

这些数字全部相加,其实也才四千四百万不到。跟朱树人最终统计出来的四千八百七十万,相差了整整五百万人!

而这五百万人,也就是此番人口田地清丈的最大成果,因为排查后发现,这些都是前几年不断往南流窜的北方活不下去失地流民!

而且是至今为止都没有被南方妥善安置,没法买到属于自己的田,或者是被南方士绅隐匿下来当隐形劳动力使用了!

但凡是有点钱的移民,在南方买到田买到房的,那都还是会被官府登记的。

朱树人这番彻查,才知道原来大明有那么多北方南逃的百姓,直接当了好多年的隐形人!甚至有些崇祯二年就南逃了,都在江南住了十五六年了,在官府账单里却从没体现。

整整五百万流民隐形人呐!算上其他没隐形但也南下了的富农、中农、士绅,怕是也有几百万。

可见北方人口因为连年灾祸被掏空成什么样了,全加起来,过去二十年差不多有近千万北方活不下去的人南下,并且活着抵达南方、活到现在,路上死了或者移民后死了的还没算。

……

朱树人趁着多铎这个同行反衬,在南方彻查人口田地、整合内部调度能力的同时,多尔衮在北方其实也有做类似的事情。

只不过多尔衮这些操作,属于“改朝换代时的基本操作”——哪一朝哪一代建国,不是重新彻查核算人口田亩的,

哪怕是刘邦那种直接让萧何拿了秦朝账本的,也得再核对一遍,何况多尔衮拿到的北京城里明朝账本,本就是一堆烂账。

而多尔衮清查人口田地的手段也粗暴得多,他不是刚好要搞绿营,拉壮丁,还要圈地,直接用刀子完成这些工作就可以了。而且他动手的时间,其实比朱树人还早,去年就开始动手了。

经过多尔衮的屠刀清查,最终核算得北方各省如今实际剩余总人口,不过一千九百万。

其中满人九十万,蒙古人近百万,这两部分加起来算是统治民族,占到两百万。

还有两百万是原关外的辽东汉人,也就是从奴儿哈赤、黄台吉时期开始,就为后金/清服务的老牌汉人。

这部分人,就相当于印度那边历史上被英国收买的“辅助统治阶级”,是以汉制汉的工具人。

此外,流贼俘虏投降、明军降军投降、新征绿营、入关后新抬旗的汉人包衣几十万,加上这些人的全部家属,也有近百万。

最后剩下的纯被统治阶级、用来苦一苦百姓的纯苦逼汉人,只有一千四百万了,剩下不是连年被杀、饿死、瘟疫而亡,就是逃亡南方了。

两百万统治民族,三百万辅助统治汉人,一起压制一千四百万纯被压迫汉人,这个压榨力度不得不说是非常高了。

唯一的活路利好消息,就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反复洗地,北方终于进入了地广人稀、人人有田种的状态,至少不至于想卖力都无力可卖。

但田地的质量因为破坏性开垦、没人修水利坚持长期主义,导致肥力很低,水土流失,只能是广种薄收,恶性循环——

南边的朱树人,当初为了对抗流民的短视、不搞水利乱破坏开垦,可是没少下力气,北方的多尔衮,却哪里可能有这种慢工细活的细致统治艺术?

这一千四百万纯被压榨汉人,北直隶约有四百二十万,山东三百五十万,山西一百七十万,河南二百三十万,淮北一百九十万,陕西三十万。

从人口掌握上来说,多尔衮掌握的人力资源,大约是朱树人的三分之一。但他没得选择,只有依靠这有限的基本盘,争取将来以战养战翻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