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鬼谷双子门 > 第二十五回 子弑父宜臼迁洛邑 叔夺侄成师乱晋室

诗云:荆山有玉天下名,玉去山存县治幽;九涧只从松顶落,八河旁绕石根流!开篇诗道罢,书接前文。且说鲁惠公自恃祖先周公乃文王嫡子,且有大功于周,故此不服秦国郊祀,更行僭越,擅用郊禘之礼。你道鲁惠公因何如此偏激?是因其自来便即轻视秦人,故说“天子不能禁秦,安能禁鲁”也。如此想法,是以为秦国祖先无非马夫,弼马温而已,乃属天子奴隶,附庸国亦都不算,更何论诸侯。山东六国中,齐鲁燕晋自周武王时就被分封;楚国虽是南方蛮夷,但也号称名门之后,也被周王朝承认。秦国不过养马部落,故为诸侯轻视。

秦国正式成为诸侯,便是因率兵相救镐京,又助周平王东迁。其实若是追根溯源,秦人祖上反比山东六国出身高贵,其祖先荣耀之时,山东六国祖先反是蛮夷。何以言之?因本书前文已叙伯益家世谱系,此处便无需赘述,列位看官自知。嬴姓部族本来便是商朝贵族,世代辅佐商王,只因参与武庚叛乱,故被分割安置,并被罚作奴隶,为周天子养马,以至沉沦数百年之久。虽然身为弼马温,但秦人不减贵族风范,在完成养马任务之外,还一直与周边西戎等蛮族战斗,不断扩充领土实力,并趁西周末年乱世起兵,帮助申侯平叛,护送平王东迁。于是秦人便为周平王开国功臣,复从奴隶变成诸侯,恢复当年在商朝地位。再说岐丰之地,左有崤函、右有陇蜀,被山带河、沃野千里,乃是文武二王起家之地。周平王弃而东迁,众民无主,姬周发祥地就被平白送归嬴氏。自此秦人开疆拓土,便成西陲强国。

平王东迁,周朝王纲坠落,无力管理诸侯,从此进入春秋战国时期,长达近六百年。今人喜将王权衰落原因,直接归咎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及废长立幼,其实不然。究其历史真相,周朝衰亡原因,实在于周平王自身。先说立嫡为是,还是立长合理。自周代取得天下之后,便以亲亲尊尊为纲,并将此观念根植人心。于是无论分封诸侯,或是宗法继嗣,皆依“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为则。若依此制,由于宜臼母为王后,则为嫡子;而伯服乃是庶子,故须立宜臼为太子。但自此后结果分析,则周幽王废嫡立庶,当为英明之举,并非仅是因喜欢褒姒,偏心之故。其后果如何?便是宜臼成为周平王后,当政五十年之久,毫无建树。所谓知子莫若其父,周幽王非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改立伯服,可谓明知嫡子宜臼,并非治国之才。

次说西周末年,王权犹在,并未严重衰落。近人皆谓西周经过周厉王国人暴动,周宣王数次征讨戎狄,国力大大削弱,王权严重衰落。其实若果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事,则正是体现幽王之时,尚对诸侯有巨大控制力者。既有烽火戏诸侯之实,则说明诸侯愿意顺从周王指挥,周王亦能够调动诸侯。否则无论周幽王是在骊山上点起狼烟,还是擂起巨鼓召唤,亦不会有大批诸侯立刻前来救援。而周平王时代王权衰落,却是世人有目共睹。

三说周幽王死亡之迷,以及犬戎攻破镐京真相。宜臼被废太子之位,逃奔外公申侯,并借申国兵马讨伐伯服,实为反对其父幽王。曾国与申国是表亲盟国,故支持太子;郑伯桓公因是周幽王叔父,故支持幽王。但其子掘突当时主持成周八师,却拒不发兵救援,其实也就间接支持太子宜臼。在此种情形之下,宜臼叛军勾结犬戎,袭击生父幽王,将其杀死在骊山脚下;而不是攻克丰镐二京,将周幽王擒杀,此事便令人颇费猜疑。追根究底,应是叛军明确知道周幽王此时定在骊山,便即准确打击,突袭幽王近卫部队,迅速将幽王斩首。否则以宗周六师之众,至少两万兵马守卫镐京,且为装备战车,配以青铜武器劲旅,何至被申国、曾国、犬戎部族破城?况晋、秦勤王之师随后即至,再有成周八师增援,叛军必败无疑。

历史真相应是,申侯发兵镐京之时,太子宜臼便在军中。因其知父亲周幽王出巡骊山,故派人通知犬戎,使其突从山区杀向骊山,对父亲一剑封喉。战后又请犬戎入都,并将丰、镐二京财物以赠;而犬戎先从国库拿钱,后至抢劫城中富户,故史官称曰:“犬戎洗劫丰镐二京。”后世唐朝黄巢之乱,请回鹘平叛,并以洛阳财物答谢,造成洗劫,同是一理。

四说东迁真相,其实非因躲避犬戎侵扰,而因二王不能并立。周幽王死后,太子宜臼宣布回京即位,未待守城将士反应过来,外祖申侯即打开城门迎接入城,宜臼正式成为周天子。便有在此次政变中失势者逃回周原,很快消息传开,说废太子叛变,弑君杀父。于是周原地区诸侯以虢公翰为首,拥立王子余臣为王,称为携王,宣布宜臼乃属僭越。

早在周武王灭商之时,因父亲周文王有二弟虢仲、虢叔,便分别封为虢君。虢仲封于制邑,建立东虢;虢叔封于雍邑,建立西虢。虢公乃文、武二王血亲,且皆为得力功臣,又世代掌管天子周六师,故在对外征战中每为大将,更为周人镇守东西边境,乃是重要屏藩诸侯。周厉王时,虢公长父常领周军南征北战,威慑诸侯列国。熊渠畏其伐楚,主动去其王号,可见周厉王对外征战,并非穷兵黩武,虢公长父也并非只是暴君帮凶。厉王三年,淮夷侵洛,虢公长父伐之不克,导致虢氏在周王室地位下滑,朝中反对者渐多,便皆指其为奸臣。

虢公长父之后,虢国已经不同往日风光。到周幽王时,虽然虢石父在朝中为臣,但也被诸侯看成奸臣,遭到国人反对。虢石父而后又有虢公翰,一直留在周原故国,此时闻说宜臼僭立,故此扶持幽王之子余臣为君。余臣虽为周幽王之子,但其生母身份不明,故非嫡出。但在周人看来,宜臼为争王位,竟勾结申国、曾国、犬戎,洗劫丰镐二京,弑君杀父,就是叛国大逆。故此周原诸侯宁立臣余为携王,也要反对平王,便就出现二王并立局面。虢公翰既立携王,于是争取宗周六师支持。周平王自知不是宗周六师对手,故此被迫东迁。

东迁之后,周平王为获诸侯国支持,乃封郑武公为上卿,因其控制成周八师军队故也。又拉拢支持晋文侯,加封秦人为诸侯,赐封岐山以西土地。岐山本是携王根据地,周平王慷他人之慨以赐秦人;又向天下诸侯表明,丰镐二京故地还在自己手中,实乃一举两得。后为收买虢公反正,又将此旧地改封给虢国。携王最终失败,便是因为虢公翰已死,后代虢公反而投靠平王;又兼携王自恃天子贵重,不似周平王一般重赏诸侯,故此导致分崩离析。对于平王,犬戎乃是盟友,并非敌人,根本无需躲避。当太子宜臼借外祖申侯之势,袭杀生父幽王之时,向犬戎借兵相助,则是盟友无疑。周平王东迁是为避开携王,由此可知。

五说周平王天下共主身份,山东诸国并不承认。周平王东迁之后,很多山东诸侯并不支持,且不进贡。尤其鲁国,作为周公封国,山东诸侯之长,一直拒绝承认周平王天子身份,直至其驾崩。周平王死后,鲁国也不派人参加葬礼。继任周桓王几次三番派人前往鲁国,以求取祭品为名,其实是为敦请鲁公前来向平王献祭,代表山东诸侯承认东周合法地位。综上所述,周朝王权坠落,主要是因周平王弑君夺位,所谓得位不正;故此无限分封赏赐,以求诸侯国支持,最终导致造成周朝衰落。依此论之,东周王权不振,实与幽王无关。

说毕东迁真相,复说虢氏渊源支脉。平王为叙护驾东迁之功,因夺虢仲之地,封与郑武公。后又求虢仲裔孙虢序于民间,封于阳曲,号曰郭公,虢声之转也,并因此为氏。则郭氏来自姬姓,阳曲是为开宗之地;虢序之子郭分,成为郭氏首代先祖。现今湖南长沙,尚存虢氏后裔一支,为古姓虢氏南方仅存承嗣。姓氏并由“郭”复为“虢”,丁口繁衍万人。

随着岁月推移,兼信史资料有限,虢国本来面目及其迁徙状况,渐已模糊不清。致使先秦两汉文献之中,竟先后出现五个虢国。在《汉书·地理志》中,班固自注其书云:“陕,故虢国。有焦城,故焦国。北虢在大阳,东虢在荥阳,西虢在雍州。”此是最早记录四个虢国。《水经注·河水》卷四:“昔周、邵分伯,以陕城为东西之别,东城即虢邑之上阳也。虢仲之所都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其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国也。”又把班固所讲“陕县之虢”称为南虢。《史记·秦本纪》载:“武公十一年,灭小虢。”综上所述,是说西周春秋时期,便有东、西、南、北四虢,以及小虢,相加起来共是五个虢国。自东汉以来,史学界围绕诸虢之分封、地望、迁徙,及其相关问题,就展开过激烈争论,最终莫衷一是。

然据《左传》、《国语》、《史记》诸史所载,周初虢仲、虢叔各封一国,号为东、西二虢,当无疑问。降及春秋,郑灭一虢,晋灭一虢,诸史载之甚详。南、北二虢本系一国,周宣王初年由西虢东迁而来。西虢东迁后遗留小虢,春秋初年为秦所灭。由此诸虢脉络源流,大体已梳理清晰。关于虢字由来,据东汉马融认为,虢人部落原居洛阳周边,善于徒手猎虎,故称为虢。嵩山周边是有崇国,崇侯名虎,故曰崇侯虎,向与周人作对。虢人助周文王平灭崇侯虎,文王便封三弟姬叔于此,改名为虢叔,依靠虢人压制崇人。由于虢叔年纪太小,于是同时封庶出二弟姬仲于此,改名虢仲,辅佐虢叔。武王克商后三监作乱,虢仲依靠地利阻挡武庚等商族反攻,立有大功,周公增其领地为方五百里,将成周洛阳周边皆都封之。后世所谓“内城外郭”,意为内属成周,外属虢国。虢叔无能,被改封文王左昭之地。

便说南虢国虢公林父,与其同宗虢公翰分道扬镳,各为其主,始终紧跟周平王步伐东迁,并替天子掌管右军。周桓王即位之后,要干涉晋国内政,便命虢公林父带兵攻打曲沃庄伯。虢公遂入侵晋国,并立晋国大宗为晋侯。曲沃家族后为晋国执政,而虢国家族则成晋人仇敌。后来晋国要发动大军攻灭虢国,自然就在情理之中。再到后来虢公丑,依然紧随周天子,常助王室对外征战,频繁与戎狄部族交战,导致虢国雪上加霜,国力日衰。虢公丑轻民重神,贪婪专横,最终导致被大夫詹父所灭。此便是虢国悲剧,亦乃后话,按下不提。

便说平王东迁,由此王室不振,诸侯崛起。头一个崛起诸侯,正是周平王小姨父郑武公掘突。武公因护送平王东迁,由此取得天子信赖,被委以重任。由此便乘周室衰微,又得专征伐,便逐步侵占东虢及郐地。郑武公二年,占领郐国都城制邑,灭亡郐国;四年占领东虢都城武平,灭亡东虢国。然后横扫鄢、蔽、补、丹、依、弢、历、莘八邑,皆都据为己有。周平王对郑武公如此开疆辟土产生猜疑,欲收回制邑虎牢以东赐地。为保东周王室利益,郑武公让出制邑以西大片土地,着力向东南地区发展,迁于郐国故地,建起新都。至此,郑武公取虢、郐十邑,前华后河,右洛左济,主芣騩而食溱洧,雄图大略基本实现。

据《韩非子》记载,周平王八年,郑武公欲攻打胡国,先将自己女儿嫁给胡国君主,以讨其欢心。后问群臣:“我欲用兵,何国可伐?”大夫关其思奏道:“臣观胡国可伐。”郑武公大怒道:“胡国,是我兄弟之国,且缔为姻亲。你说其可伐,是何道理?”当即命杀关其思。胡国君主闻之,信以为实,于是不再防备郑国。郑武公知其内幕,遂趁机偷袭并攻占胡国。郑武公为实现强国计划,在本国内率先提出解放商人口号。商人自被周武王灭国,便被定性为世袭奴隶,但却多是掌握技术及善会经商者。郑武公随平王东迁后,就依靠商人力量,开发滩涂荒地,扩建虎牢城池。又将父亲桓公所寄孥京城建成都城,并建桓公宗庙,规模超过百雉,气势宏伟,不让洛阳。郑武公欲称霸诸侯气魄,于此可见一斑。

胡国被灭,天下大震,然而周王朝毫无反应。各封国见状,纷纷效尤,各成立军团兼并,由是进入弱肉强食时代。同年,熊坎号霄敖,即楚国君主之位,称武王,都于丹阳。周平王九年,蔡僖侯卒,子共侯即位。此时乃是秦文公即位第四年,因率秦人东进关中,都城由西犬丘迁至千渭之会,正式占据周原岐山。从此秦人由天水发源,辗转关中以东黄河流域。天水境内石窟文化遗存颇丰,麦积山、大像山、水帘洞等石窟形成甘肃东部石窟走廊。

周平王十一年,鲁惠公九年,晋文侯杀携王余臣,周室二王并立局面结束。是年楚武王熊坎立足已定,厉兵秣马,欲伐随国,问计于群臣。班部中走出大夫斗伯比,向楚王献计道:“我国世处汉水东部,郁郁不得展足于四方者,是自困一隅之地而为之也。今欲扬厉军威,用武力君临万方,诸方国必因恐惧,因而结盟以向我,故难离间。今汉东诸国,以随国最大,乃为马首是瞻。大王不如以骄兵之计,使随国自大,其必舍弃诸国,自坏其盟。汉东诸国见此,必与随国离心,则是楚国不战,而得享大利也。”楚武王采纳斗伯比建议,于是掩藏精兵,专以老弱疲惫士卒接待随国使臣。随侯果生轻慢之心。两年之后,楚国打败随国。

却说郑武公夫人,便是申侯之女姜氏,所生二子,长曰寤生,次曰段。为何唤做寤生?原来是不曾坐蓐,在睡梦中产下,醒觉方知,以此取名寤生,心中因而不喜。及生次子段,长成一表人才,又且多力善射。姜氏便偏爱此子,屡次向武公称道次子之贤,建议立为嗣君。武公不悦道:“长幼有序,不可紊乱。况寤生无过,岂可废长立幼?”遂立寤生为世子。以共城为次子段之食邑,号曰共叔段。姜氏心中愈加不悦,由此埋下郑国内乱后因。

周平王十三年,卫武公卫和逝世,高龄九十五,在位五十五年,由其子卫杨即位,是为庄公。楚武王霄敖亦卒,子熊眴即位,是为蚡冒,史称楚厉王。楚厉王继位后,乘柴车、穿破衣,开辟山林,大兴开疆拓土之事,出兵征服陉隰,进一步增强楚国实力。楚厉王曾与民众约定,如遇到军情警报,就以军鼓为号,通知一起防守。有一天,楚厉王喝酒大醉,误敲军鼓,民众听到鼓声皆至。厉王忙派人解释道:“是大王醉酒后与近侍玩笑,才错误击鼓。”于是民众散去。过数月,又遇军情警报,楚厉王命击鼓发出警报,民众不至。楚厉王见状,急更改原命,重新申明警号,民众方才信从。以此观之,楚厉王强于周幽王多矣。

楚厉王在位时期,楚国贵族以效仿华夏礼制为荣。这一日,楚国人卞和游于荆山,目睹金凤凰栖落荆山之巅,于是追寻到该处挖山寻宝,获得一块璞玉。卞和大喜,自语道:“我闻凤凰不落无宝之地,此必绝世之珍也,应奉于我王。”于是带入京城,捧献给楚王。厉王命玉匠鉴定此玉如何,玉匠说道:“是块石头,非为美玉。”楚厉王认为卞和欺君诈赏,于是砍其左脚。楚厉王去世,弟楚武王继位,卞和又捧其璞玉进献,玉匠又说是石头,楚武王命砍卞和右脚。楚武王去世,子楚文王继位,卞和就抱其璞玉在荆山下哭泣,三天三夜,泪干出血。楚文王闻知,派人问其哭泣原因,卞和说道:“我非悲伤肜足,而悲伤将玉作石,以忠为诈也。”楚文王便命解璞,果得宝玉,名为和氏之璧。三献璞之事载于《韩非子》,自然是为寓言,而非史实。但因和氏璧名气太大,后为传国玉玺,需要铺垫,故录于此。

据后世考证,卞和所见凤凰栖落之处,名为凤凰池,坐落于荆山主峰西侧。清嘉庆《怀远县志》载:“池深一丈,广三丈有余,相传曾有凤凰栖集。”凤凰池东临荆山顶峰启王庙;西连起伏连绵之骆驼岭;南览蜿蜒曲折长淮,来自天外;北眺双山双水绕怀远城,尽收眼底。明嘉靖年间,御史杨瞻登山驰目,感慨万千,因留诗道:“西山日出晓烟浓,怪石盘旋似卧龙;一望柳阴随岸绿,两层花绣映墙红。凤凰池蓄源源水,卞氏岩招面面风;再拜祠前增感慨,万年犹颂夏王功。”又挥毫写下“凤凰池”三个遒劲大字,镌刻在凤凰池畔。凤凰一去不复返,荆山空有凤凰池。凤池玉润,是为怀远十二景之一。荆山失去绝世珍宝和氏璧,金凤凰又飞走,便从西域引种九州名果石榴,又成荆山珍宝。春末夏初,榴花绽放,火红如霞,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金秋十月,榴果飘香,朱实星悬,酡颜剩照双眸醉,珠腹还成百子奇。怀远石榴如今行销大江南北,走进千家万户,已跻身中国著名特产及国家地理保护标识产品行列,按下不提。直至公元前283年,和氏璧被赵惠文王得到。秦昭王闻而垂涎三尺,声称愿以十五座城池换取此璧,遂引发蔺相如完璧归赵典故,既缘于此。

又至秦始皇并吞六国,获得此璧,命宰相李斯撰文“受命于天,即寿永昌”,刻于璧上,世代相传。但至五代后唐时,此稀世珍宝却突然消失,至今仍无踪影。和氏璧失踪千年有余,究竟何种宝玉,已成疑案。白玉、独山玉、蓝田玉、玛瑙、岫玉、月光石、拉长石、翡翠诸说,莫衷一是。卞和亦因此璧而被世人尊为白玉祖师,奉为白玉真人。《太上经》曰:“道之积成,托形立影,与时翱翔,有形无体,谓之真人。”若卞和得玉于荆山是实,则需加甄别一番,究竟是哪个荆山。因全国共有四处荆山,分别乃为湖北省南漳县西部,陕西省阎良区、三原县、富平县三地交界处,河南省灵宝县阌乡南,以及安徽省怀远县西南。四座荆山,其中以湖北荆山最为出名。则只需将卞和与其所处年代楚都所在地相结合,便知其得玉之地乃是湖北荆山。因楚国在春秋早期,是在丹淅至荆山一带活动,史学界已无异议焉。

闲话少叙,书归正本。只说周平王十五年,秦文公嗣位,在渭水流域设鹿畴,用三牢之礼祭祀伏羲,开创祭祀人类初祖伏羲活动先例。自此直到清朝,历代帝王祭陵昭祖,史录有七十六次,立碑文三十余方。周平王十六年,焦国为虢国所灭,是为诸侯国中存世时间最为短促者。当时宋武公在位,在济南东北一带忽然兴起一个游牧民族,名曰长狄,自建鄾瞒国,常袭击齐宋两国。是年秋,长狄首领缘斯引兵入侵宋国,宋武公询问何人带兵御敌,胞弟皇父充石时为司徒,请命率军前去抵抗,二子谷甥与司寇牛父俱往。两军对阵,皇父充石命而班驾驭战车,公子谷甥为车右,司寇牛父为车左,自己居中,共乘一辆战车指挥,在长立(封丘县城西南)展开激烈战斗。由是打败劲敌长狄,俘获缘斯,但皇父二子皆都死难。

周平王十七年,亦即公元前754年,罗马城始建,并在此后漫长岁月中饱经盛衰枯荣。罗马旧城西北角梵蒂冈称为教皇国,面积不到半平方公里,却是全世界基督教领导中枢,基督徒顶礼膜拜圣地,更为罗马城染上一层极为神秘色彩。是年杞国哲人兼天文学始祖出生,历史未载其名,只记作“杞人”。其长大之后,常为天塌地陷焦虑,又忧宇宙爆炸、星球撞击、地球变热、核子威胁、地震滑坡等七灾八难。便被时人讥笑,称为“杞人忧天”。但闻如今世界天文协会决定,已将此“杞人”列为新发现小行星命名候选人之一。

平王十八年,秦国开始专设史官纪事。二十二年,楚惠王出兵北伐,陈闵公被杀。陈乃妫姓古国,开国君主胡满,帝舜后代,周武王灭商后所封,建都宛丘。楚惠王既杀陈公,便将陈地划为楚国郡县,至此陈国宣告灭亡,国祚三百余年。二十五年,晋文侯姬仇卒,子姬昭侯伯即位。晋昭侯封叔父姬成师于曲沃,人称曲沃桓叔。由于桓叔善政,曲沃又是晋国大邑,地理环境优越,故此很快成为晋国政治经济中心,超过晋都翼城。由此便说曲沃桓叔,以明晋国称霸之前百年历程。桓叔名成师,晋穆侯之子,母姜氏乃是齐国之女。穆侯七年,晋攻条戎,兵败而归,史称条戎之战。适逢姜氏为晋穆侯生下长子,晋穆侯便为此子取名为仇,继又立为太子,以示不忘条戎战败之耻。三年之后,晋穆侯攻打北戎,战于千亩,晋军大获全胜。恰逢姜氏又生次子,晋穆侯因为此战得胜,于是给次子取名为成师。晋国大夫师服闻此,便作预言道:“君王为子取名,何其怪耶!太子名仇,怀恨之意;次子谓成师,成就大业之意也。虽名号自取,然事有其规,今嫡庶名反,晋国能不乱乎?”

至晋穆侯去世,弟殇叔夺侄之位自立,史称晋殇叔。太子仇出国逃亡,四年后率领徒众袭击殇叔,夺取君位,是为晋文侯。文侯在位三十五年去世,子姬伯继位,是为晋昭侯,便将叔父成师封于曲沃,以晋靖侯孙栾宾辅佐。桓叔经营曲沃,规模大于晋国都翼城,违背周制。大夫师服便又劝谏晋昭侯道:“臣闻立国之本,尊卑有序,上下有别。今桓叔国都越制,君臣本末倒置,曲沃日后必为祸害,大王宜预为之备也。”但晋昭侯不听。

桓叔受封曲沃之时,已经五十八岁。因有德行才能,在国人中威望很高,故多有志之士纷纷投奔。曲沃地理优越,再加桓叔苦心经营,由此实力很快超过晋都翼城。曲沃桓叔于是**大炽,渐渐萌生篡夺亲侄晋昭侯政权之念。面对曲沃势力扩张,师服再上奏章劝谏,晋昭侯又不听,更不采取措施制止。晋昭侯七年,大臣潘父弑杀昭侯,欲迎立曲沃桓叔。晋国卿士大夫怒而起兵御敌,桓叔兵败,只好退回曲沃。晋国人立晋昭侯子姬平为国君,是为晋孝侯,并且诛杀叛党潘父。至此翼城与曲沃对立为仇,晋国实际已是两个政权并立。

晋孝侯八年,曲沃桓叔去世,终年七十二岁,其子姬鳝继位,史称曲沃庄伯。庄伯死后,子曲沃武公继位。在曲沃庄伯、武公数次攻伐之下,先后杀死晋昭侯、晋孝侯、晋哀侯、晋小子侯、晋侯缗五主,并驱逐晋鄂侯。至晋侯缗二十七年,亦即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终于消灭晋国公室,并得到周天子认可。至此晋国分裂已达六十七年之久,小宗桓庄之族终于打败大宗,取代晋文侯一脉,夺得晋国正统地位。且又始以大国面目,重现春秋时期历史舞台。正是:成者王侯败者贼,历史何有是与非!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