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鬼谷双子门 > 第十七回 谋翦商姬昌遇良师 图复国武庚遭诛杀

诗云:满腔热血怀天下,一竿赤胆钓春秋。幸得贤明访渭水,方使四海尽归周!开篇诗道罢,书接前文。且说姬昌被帝辛委以得专征伐重任,并封为西伯,放归岐周。归国之后,姬昌便致力翦商计划,并誓报父亲季历大仇。由是暗中联络诸侯方伯,大做善事,诸侯亦都不去朝商,反来请西伯裁决争端。时有虞、芮两国发生争执,不能断决,就一起来到周国,要请西伯仲裁决断。但二侯进入周境,却发现西岐民风与本国大不相同,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尊长爱幼。虞、芮两国争者见此,未及见到西伯,已觉惭愧,互相说道:“吾之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于是各自返回,让田息争,相互礼让而去。诸侯听说此事,皆都说道:“西伯姬昌者,必是承受天命之主也。”由是陆续归附,愿奉岐周为盟主。

西伯姬昌不断而断,便息虞、芮之讼,周人便将此年称为西伯受命元年。因诸侯纷纷拥戴,于是西伯称王,史称周文王。文王二年,周攻灭邘(今河南沁阳),三年攻灭密(今甘肃灵台),五年攻灭黎国(今山西长治),解除周国北方和西方后顾之忧。戡黎伐邗之后,已对商都朝歌形成直接威胁。文王六年,周灭崇(今西安户县),建立丰邑,筑灵台,将都城由岐山周原东迁渭水平原,称丰京。迁都之后,文王又向南扩展,势力到达长江、汉江、汝水流域,乃三分天下有其二。至文王晚年,天下诸侯多半归周,殷商已处于极端孤立境地。列位看官!若论文王姬昌其对周人最大功绩,实乃是成功翦商,为武王伐纣开国打下坚实基础。然对华夏文明而言,周文王则更是功高盖世,彪炳千秋。你道是何功绩?列公英明,其便是为后世留下《周易》,成为万载不易之经典,为儒、释、道三派共同奉为圭臬者也。《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倒说周文王七年羑里之囚,反是因祸得福矣。

由此便说易经,叙其由来真相。据传早在上古之时,伏羲氏便已开创先天易数,神农氏继创连山易,轩辕氏又创归藏易。经文王悉心钻研,双卦相叠,创后天易,得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注以卦辞爻辞,人称《周易》。以图像数字,阴阳对立变化,阐述纷纭繁复世间万象。再经后世周公及孔子等人推论解读,才形成《周易》一书,留传至今。经历代文人学者传承,文王《周易》成为中国圣经、诸子百家之源,乃至世人日常生活,都与之有着密切联系。《礼记·文王官人篇》提出“六征观人法”,是一套记载完备,系统鉴人之术。传说便是周文王所创,用以教导太师,考察人品高下、评定才能优劣。后世周公、孔子、庄子、吕不韦、曾国藩、刘劭、诸葛亮等识人、相人大家,无不深受文王六征观人法影响。

周文王所用太师,便是已被华夏族神话,成为众神之神,老少妇孺尽人皆知,名曰姜子牙,亦作姜尚者也。追溯姜子牙先祖,曾为五帝之时四岳,并辅佐夏禹治水,立有大功。因被帝舜封在吕地,故此后世指国为姓,自称姓吕。于是姜尚又称吕尚,以子牙为表字。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故其年轻时曾干过宰牛卖肉屠夫,也开过酒店,聊补无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穷志坚,始终刻苦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但因时乖命舛,直到七十岁时犹且不能显达,只得闲居在家。于是垂钓渭水之滨磻溪,一面陶情怡性,闲时渔樵问答,倒也自得其乐。樵子见其垂丝直钓,不施钓饵,又不作弯钩,便问此是何意。子牙意味深长,唱和答曰:“宁向直中取,不在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

便在此时,周文王姬昌已渐老迈,眼见国中虽然人才济济,各尽职守,但并无经天纬地大才,可委以辅国重任者,不由怀忧,闷闷不乐。忽见这一日秋高气爽,因思草长马肥,便要率众臣出外狩猎。出发之前,依常例先占卜一卦,得其卦辞道:“此番狩猎所得,非龙非螭,非虎非熊;乃成就霸业之辅弼,兴周克商之能臣。”姬昌得此卦辞大喜,欣然出猎,果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因见其垂丝直钓,甚感惊奇,乃上前谈论,大惊其才,再拜道:“我先君太公曾云,定有圣人来岐,以兴周室。则太公所望,岂非公耶?敬请为国师。”姜子牙欣然从之。文王遂请子牙同乘而归,尊为太师,举朝文武又皆号为“太公望”。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自此便尽心辅佐武王姬发,开始灭商大计,封神之旅。后有人谓,姜子牙博学多才,不可能在家闲居至七十余岁;而是曾为商纣驾前之臣,因见商纣无道,这才离开商都,前往岐周渭水之畔隐居。然能过此悠然隐居生活者,则必是衣食无忧,颇有积蓄,而非民间传说中所谓一介寒士也。又有人谓,姜子牙年轻时是在山中学道,是因道术不成,乃下山求仕,四处游说列国诸侯;只因始终未得知遇之君,最终西行归依姬昌。亦有人说,姜子牙隐居海滨,乃道法高深处士,远近知名。姬昌被囚羑里之时,周臣散宜生、闳夭前来召请子牙,请其设谋营救周主。姜子牙早就闻说姬昌贤德,且有归周之意,于是出山设谋,寻找美女奇宝献给纣王,赎取西伯。姬昌因此被释归国,便拜姜子牙为太师。

姬昌无故被困羑里七年,由此怀恨,便与太师姜子牙策划,如何翦商兴周。由是子牙献策,多是用兵权谋奇计。姬昌摇头道:“兴兵伐纣,那是太师与我儿姬发将来之事。”于是不纳,只积善修德,明道行仁。对外联络诸侯,继续对商纳贡,以使纣王放松警惕;对内推行惠民之政,提倡生产,训练兵马。而讨伐密须、犬夷、有崇诸国,大规模建设丰邑。然而使天下三分有其二,诸侯都归心向周者,多半是出自太公望姜子牙谋划筹策。姬昌得到姜子牙并拜为太师,次年既死,次子姬发即位,称为武王。姜子牙奉姬发继承文王大业,于武王九年东征,察看诸侯是否响应。师尚父姜子牙左手持黄钺,右手握白旄,誓师道:“苍兕苍兕,统领众卒;集结船只,迟者斩首。”于是兵至盟津,诸侯不召自来,有八百之多。诸侯都道:“可以伐纣矣。”子牙却道:“尚未可。”劝姬发宣《太誓》,班师而还。

又过二年,商纣杀死王叔比干,囚禁箕子;长兄微子启与次兄仲衍携其祖先灵牌逃走,回转故都商丘。大师疵、少师彊则抱其乐器,直往西岐来投奔周武王。姜子牙见此,知道纣王已是众叛亲离,时机成熟,就向姬发提出伐纣建议。姬发言听计从,于是通告诸侯,共同征伐暴君殷受,诸侯皆都云集响应。乃拜太师姜子牙为天军统帅,精选兵车三百乘,勇士三千,甲士四万五千人,组成伐纣大军。就此择日誓师,祭旗发兵。武王姬发占卜胜负,得龟兆不吉;行军途中又遇暴风骤雨,众臣皆劝退兵,武王决心动摇。姜子牙力排众议,借白龙入舟吉兆,坚定姬发伐纣信心;并催军疾行,东越黄河,大会诸侯于孟津。

公元前1044年,武王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周师毕渡盟津,诸侯咸会。武王乃作太誓,诸侯尽发,惟岐周武王马首是瞻。二月甲子,周军到达商都朝歌郊外,于牧野排开阵势。各诸侯率兵车共四千乘,会合连营,与周军共计十余万众,势压朝歌。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立于帅车之上,动员联军诸将道:“远矣西土之人!我有国冢君,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古人有言‘牝鸡司晨,惟家之索’。今殷王纣维妇人之言是用,自弃先祖肆祀不答,昬弃家国;又暴虐百姓,以奸轨于商国。今予发维共行天罚,不过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勉哉!不过於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勉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罴,如豺如离,于商郊,不御克饹,以役西土,勉哉夫子!尔所不勉,其于尔身有戮。”于是进兵。

商纣王闻说岐周率西部联军兵临城外,不由大怒,遂集结奴隶及俘虏十七万,发给铠甲兵器,并集兵车二千乘,赶至牧野,列开阵势。两军就此交锋,姜尚先命百夫长挑战,以诸侯联军为左右两翼,自率岐周兵马为中军,驰击商军。帝辛军队虽然人多,但大都无心作战,在周军威慑之下丢盔弃甲,甚至转而攻击纣王,引诸侯联军杀往朝歌。姬发顺势攻击,帝辛逃入城中,登上鹿台,**而死。姬发手持白旗指挥诸侯,来到朝歌,商朝百姓都在城郊迎候。武王姬发派使臣驰马告谕商民:“上天将赐福尔等!”商人拜手稽首,姬发还礼拜谢。于是武王进城,箭射帝辛尸身,再以黄钺砍其首级,高挂旗杆示众。又命寻找妲己,不一时来报,说妲己与帝辛两个宠妾都已上吊自杀。姬发命用黑钺砍下首级,悬挂门旗之上,并发檄文,明宣其罪。姜子牙率诸侯拥武王姬发升殿,诏告商朝灭亡,周朝诞生。

次日会盟郊祭,姜子牙率众将拥武王姬发立于社坛之上,诸侯依其国土方位,侍立社坛四周。群臣手捧明水,卫康叔铺好彩席,尚父牵来祭祀之牲,史佚按照策书祈祷,向神祇禀告讨伐商纣之事。祭祀已毕,乃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粮,用以赈济贫民。又培筑比干之墓,释放被囚箕子。将禹王所铸九鼎迁往岐周,修治周朝政务。武王灭商,便会同姜子牙、周公旦等人商议,分封姬姓亲族及有功之臣,建都立国,充当周朝屏障。乃分封诸侯国谓:

其一鲁国,姬姓,侯爵。周文王第四子姬公旦,佐文王、武王,有大勋劳于天下。后成王命为大宰,食邑扶风雍县东北之周城,号宰周公,留相天子,主自陕以东之诸侯。乃封其长子伯禽于曲阜,地方七百里,分以宝玉、大弓,而俾侯于鲁,以辅周室。其二齐国,姜姓,侯爵。炎帝裔孙伯益为四岳,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赐姓曰姜氏,谓之吕侯,其国在南阳宛县之西南。自太公吕望起自渭水,为周文、武帝师,号为师尚父,佐文、武平定天下,有大功,封营丘,为齐侯,列于五侯九伯之上。营丘者,山东青州府是也。

其三燕国,姬姓,伯爵。周同姓功臣曰召公奭,佐文、武定天下,有大功,为周太保,食邑于召,谓之召康。留相天子,主自陕以西之诸侯。乃封其子为北燕伯,其地乃幽州蓟县是也。其四魏国,姬姓,伯爵。同姓功臣曰毕公高,佐文、武定天下,有大功,封镇魏国,河南开封府高密县是也。其五管国,姬姓,侯爵。武王弟曰姬叔鲜,以监武庚封于管,河南信阳县是也。其六蔡国,姬姓,侯爵。武王弟曰姬叔度,以监武庚封于蔡,河南汝宁府上蔡县是也。其七曹国,姬姓,伯爵。武王弟曰姬叔振铎,封于曹,济阳定陶县是也。其八郕国,姬姓,伯爵。武王弟曰姬叔武,封于郕,山东兖州汶上县是也。其九霍国,姬姓,伯爵。武王弟曰姬叔处,封于霍,山西平阳府是也。其十卫国,姬姓,侯爵。武王同母少弟封大司寇,食采于康,谓康叔,封于卫,河北冀州是也。

其十一滕国,姬姓,侯爵。武王弟曰姬叔绣,封于滕,山东滕州是也。其十二晋国,姬姓,侯爵。武王少子曰唐叔虞,封于唐,后改为晋,山西绛县东翼城是也。其十三吴国,姬姓,子爵。周太王长子泰伯之后,封之为吴,江东吴郡是也。其十四虞国,姬姓,公爵。周太王子仲雍之后章已,封其为虞,河东太阳县是也。其十五虢国,姬姓,公爵。季历之子虢仲、虢叔,勋在王室,藏于盟府,谓之二虢。武王封仲于弘农,陕县虢城是也。

其十六楚国,芈姓,子爵。颛帝后裔,曰鬻熊;为周文、武师,有勤劳于王家,封之于荆蛮,丹阳南郡枝江县是也。其十七许国,姜姓,男爵。帝尧四岳伯夷之后,因先世有功,武王封其裔文叔于许,许州是也。其十八秦国,嬴姓,伯爵。颛帝之裔,因先世有功,武王封其裔柏翳于秦,陕西西安府是也。其十九莒国,嬴姓,子爵。少昊之后,因先世有功,武王封其后兹与期于莒城,山东莒县是也。其二十纪国,姜姓,侯爵,姜太公之次子。武王念太公开国之功,分封其次子于纪,山东东莞剧县是也,今之寿光南部纪台,又名甾川。

其二十一邾国,曹姓,子爵,陆终第五子晏安之后。武王封其裔曹挟于邾,山东邹城是也。其二十二薛国,任姓,侯爵,黄帝之后。因前世有功,武王封其后裔奚仲于薛,山东滕州薛县是也。其二十三宋国,子姓,公爵。因纣王不道,商王帝乙之长庶子微子启抱祭器归周,武王封微子于宋,河南睢阳县是也。其二十四杞国,姒姓,伯爵,夏禹王之后。武王克商,求夏禹苗裔,得东楼公,封于杞,以奉禹祀。开封府雍丘县是也。其二十五陈国,妫姓,侯爵,帝舜之后。其裔孙阏父作武王陶正,能利器用,王实赖之。以元女大姬下嫁其子满,而封诸陈,使奉虞帝祀。其地在太皞之墟,河南淮阳陈县是也。

其二十六焦国,伊耆姓,侯爵,神农之后。因先世之功,武王封之于焦,弘农陕县是也。二十七蓟国,姬姓,侯爵,帝尧之裔。武王求其后人封于蓟,以奉唐帝之祀,北京顺天府是也。二十八杨国,姬姓,侯爵,黄帝后裔。武王弟叔虞出公子齐,生伯侨,封为杨侯。

除以上二十八国,另有高丽国,子姓,乃殷之贤臣箕子所建,商王之裔。商灭之后,箕子不肯臣事于周。武王请见,乃上陈《洪范九畴》,然后远去辽东。武王甚为悯敬,即以其地封之。其子孙后又建朝鲜国,便称箕氏朝鲜者是也。又有其余诸侯之国:越封于会稽,向封于谯国,凡封于汲郡,伯封于东平,郜封于济阴,邓封于赖川,戎封于陈留,芮封于冯翊,谷封于南阳,牟封于泰山,葛封于梁国,谭封于平陵,遂封于济北,滑封于河南,鄣封于东平,邢封于襄国,江封于汝南,冀封于皮县,徐封于下邳,舒封于庐江,弦封于弋阳,郐封于琅玡,厉封于义阳,项封于汝阴,英封于楚,夷封于城阳。及诸侯更迭,不悉详记。

由是武王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姜子牙功勋卓著,而被首封于营丘(今淄博),建立齐国,以稳定东方。姜子牙受封,便带领本部人马,直奔营丘而来。因长途跋涉疲惫,行至泰山以东,速度便即放慢。话说这天傍晚,哨探报说前面距离营丘不远,尚有三十余里。姜子牙眼见日之将夕,便欲令就地宿营,准备明日赶到营丘。军令未及传达,忽闻空中有人言道:“有道是兵贵神速,机会难得。如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晓行夜宿,岂似赴国建都者耶!”姜子牙闻是当年修道之时,师兄广成子声音,便问左右:“你等可有所闻?”左右皆都摇头,更有人反问道:“老爷年纪大了,莫不是因为多日赶路上火,便生耳鸣?”

姜子牙斥道:“咄!狗头,岂有此理!”于是睡意全无,急命整顿人马,披星戴月赶赴营丘。至黎明之时,大军到达淄河西岸,只见莱**队正在涉水渡河,直奔营丘而来。原来莱国乃是东夷诸部之一,与营丘离得很近,乃是商纣属国。莱侯因闻说姜子牙相助岐周平灭商朝,又来东齐封地建国,便欲趁姜子牙大军远来,立足未稳之际抢占营丘。两军在淄河西岸列阵对垒,姜子牙暗道侥幸,便向天空念念有辞,谢过广成子师兄。遂镇定自若,排开八卦大阵,挥军大战。莱军被杀得丢盔弃甲,悻悻而回,齐国由此得已建立。

姜子牙建立齐国,以法治国,律令颇为严格。司寇营汤阳奉阴违,受贿害民,并妖言惑众,宣称要以仁义治齐。姜太公闻知,便令人将营汤擒获斩首,以正政令。东海上又有狂矞、华士兄弟,被齐民称为贤人,不向岐周天子称臣,也不为齐侯做事,自率部族居于海上诸岛,与齐国对抗。姜子牙道:“似此自私自利,不为国尽忠者,乃是害群之马,何贤士之称?”就下令入海搜捕,随即诛杀。于是齐国再无违抗法规之人,混乱局面迅速得到安定。五个月后,姜子牙即留三子丘穆公治齐,自回周都岐山报政,并就此留在朝中,依旧官居太师。

周公旦当时受封东鲁,亦只派长子伯禽前往曲阜,建立鲁国,自己留在岐都镐京,主持朝中政务,忙得不可开交。今见姜子牙回都,不由大喜,于是置酒设宴,为太公望接风洗尘。酒过三巡,周公旦问道:“某闻太公在齐建国,却杀国中贤士,其事若何?”子牙笑道:“周公所谓贤士,乃华士兄弟也。似此自恃其才,不臣服天子,不结交诸侯者,我岂能将其臣服、与之结交哉?凡此国君无法臣服、不得结交者,是为上天所弃。三召不至,则谓叛逆之民。若以贤士待之,则必使举国民众效之,则国君何用?故而杀之,以正法纪。”

周公闻言大奇,便问齐国治政大略。姜子牙答道:“我治齐国,尊贤尚功。选拔有才者为官,吸收东夷土著入朝,以为齐国所用。对通过考核,符合选贤标准者,不分亲疏,用其所长。岐周治国之道,向以血缘关系为基,尊尊亲亲,此不能用之于齐国。”于是详说“六守、八征、六不用”人才理论。周公旦闻而叹曰:“以此任人唯贤、唯才是举,齐国得无欲称霸列国乎?”姜太公道:“非也。齐国乃诸夷所在,若强行周礼,则必抵触,不利治国安邦。我故从俗简礼,不强制干涉诸夷内政,创其新制,又不太过悖离周礼。”据《汉书·地理志》载:“齐地负海潟卤,少五谷,而人民寡。”《盐铁论》则说:“昔太公封营丘,辟草莱而居,地薄人少。”因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姜太公之后裔故此因地制宜,在发展黍、稻生产同时,大力发展冶炼、丝麻纺织及渔盐业;还大力发展商业,与列国通货外贸。由是齐国冠带衣履畅销天下,鱼盐流通列国,逐步发展为大国富邦,雄居东方。

姜子牙在朝辅政,长子齐丁公姜伋担任虎贲,统领王宫卫戍部队,三子丘穆公镇守营丘,治理齐国,按下不提。复说殷商灭亡第四年,周武王十五年,姬发忽发暴疾,驾崩于岐周都城镐京宫中。临终遗言,指命儿子姬诵承继天子之位。因姬诵当时年幼,只有十三岁,便由武王之弟周公旦辅政,代成王掌管国事。因周人向有兄终弟及承袭习俗,如此以来,武王之弟管叔、蔡叔便皆都不满,于是散布周公想要篡位谣言,并串联武庚,起兵反叛。

由此便说武庚,以及史上有名之武庚叛乱。因武庚乃商纣王殷受之子,周武王克商之后,便命武庚继为商侯,留在朝歌纣宫,管理殷商余民。殷民闻此,俱都大悦。武王返师回归镐京之前,为防武庚叛乱,又在朝歌周围并设邶、鄘、卫三国,称为“三监”。哪三监?乃是朝歌以东设立卫国,使管叔由管徙封于此;朝歌以西与南设立鄘国,使蔡叔由蔡徙封于此;朝歌以北为邶,使霍叔自霍徙封于此。因此调来三位同胞兄弟,共同监视武庚。周武王班师回周,武庚却不甘心为周臣子,一心只欲报仇复国,只待良机。及闻武王驾崩,殷商旧臣奄君、薄姑皆谓武庚道:“武王既死,成王尚幼,周公见疑兄弟,此百世之时也,请举事!”武庚大喜,便借管、蔡二叔不服成王继位,加以挑唆;然后带领尚臣来到鹿台玉门,祭祀父亲纣王在天之灵,同时收拢殷商遗民之心,暗地联络东夷方国部落,准备起兵。

殷商旧属奄、徐、楚、薄姑、熊、盈等十数方伯,闻说少主要反周复商,不由闻风而动,皆都起兵相应,由是联军十余万众,西进反周,阵营声势浩大。管叔、蔡叔因怀私愤,不但欣然随从,且派人流言于岐国境内道:“姬旦将不利成王,弑君篡位。”由是国内纷乱,谣言四起。岐周朝内大臣受此谣言蛊惑,亦都相互勾串,骚动不安。周公闻报,彻夜难眠,乃与召公、姜太公会议,部署作战计划。姜子牙倡议由周公奉成王东征,自请为前军统帅,周公从之。乃请召公坐镇镐京,姜子牙以百岁高龄,再披战甲,率旧日诸将返回牧野,杀向朝歌。武庚早有准备,亲带殷商及东夷方伯联军迎击,负隅顽抗。终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武庚军队虽众,但无民心支持,亦终究不能唤起将士斗志。于是两军接战,殷商联军一战而溃,全部瓦解,武庚等一众叛首,俱都成擒。周公下令,将武庚及管叔处死,蔡叔流放;霍叔知情不举,亦遭贬斥。又以成王之命设立卫国,封康叔为卫君,使建都朝歌。

周公旦诛杀武庚,平灭东方诸夷五十余国;但为延续成汤之祀,便将纣王长兄微子封于殷地,以代殷后,爵为宋公,建都于商丘。殷人见复国无望,只好归附宋国,或逃往三苗。又有朝歌殷商顽民十数万人,被周公旦迁于洛阳,置官吏监军,以管教之。周公经历此乱,以为无宗室无以屏护宗周,遂奏请成王,再次大封诸侯。当初武王分封七十一国,其中姬姓诸侯五十三国,皆是文王、武王、周公后人。此番分封,除将殷商遗民一分为二,使纣兄微子启建宋,武王弟康叔建卫;又封一批异姓贵族。两次分封,不仅巩固原属殷商地区,且使岐周国力疆域,远远超过商朝极盛时期。邶、鄘、卫三地,就此国除,皆归宋、卫二国。

微子启既为宋国之主,便以国为氏,隐去殷商子姓;此后宋国历任国君及其嫡系子孙,便皆以宋为氏。直至公元前286年,宋国灭亡,后裔子孙不忘故国,皆尊微子是为宋姓始祖,谓商丘是宋氏祖地。后世所谓“天下宋氏是一家”,又说“天下宋氏源于商”,便是因此缘故。复说武庚,因复国失败被杀,其后裔不忘宗祖,留在朝歌守墓祭祀,并以殷、商、汤、禄为姓。也有逃难到河南、山东、山西、江苏等地;还有东渡海外,远至扶桑国拉文塔、中美洲尤卡坦半岛,以及华华洲等地者,皆是子姓分支,将殷商文明传播到五洲四海。

复说周公辅佐成王,平定三监之乱,殷东五侯之叛,为安周立下赫赫战功。因摄政六年,制礼作乐,颁定度量,天下大服。周公摄政第七年,见成王已至二十岁,于是还政于侄,北面参拜,退就臣子之位。成王以叔父治理天下有功,便将周公封到曲阜,使归鲁国,方圆七百里,革车千乘。并命后世历代鲁公,可以天子礼仪祭祀周公。因奄国原在曲阜,便命迁至蒲姑。正是:姜尚姬旦双建功,故封齐鲁在山东!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