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鬼谷双子门 > 第十三回 逐夏桀成汤立商朝 放太甲伊尹戒昏君

诗云:石径何人拄瘦藤,乱松残雪夕阳僧。空山终古无行迹,谁吊当年太甲陵!开篇诗道罢,书接前文。且说商汤会盟誓师,就此出兵。诸侯联军经誓师动员,士气大振,皆歃血涂唇,表示愿与夏军决一死战。诸侯因成汤自谓“吾其武”,便皆尊其号曰武王。成汤武王誓师之后,乃选良车七十乘,敢死队六千人,以为前锋;分派各方**队,采取战略大迂回,挥师西进。由于夏军皆都重点布防东部,西方无备,故此商军势如破竹,很快攻占斟鄩。斟鄩位于伊洛平原,夏朝心腹地区,今偃师二里头村与四角楼村、圪挡头村之间。

夏桀闻报成汤联军已至京畿,不由大惊,仓促应战,西出拒汤。两军战于蒲州,夏王三战不胜,于是退守鸣条。成汤初战告捷,遂引军大进,在鸣条摆开决战阵势。夏王遂集举国之军,两阵对圆,布于鸣条之野,就此开战。拒守三合,未分胜败。忽听天上一声炸雷,风起西北,云聚东南,刹时间暴雨倾盆。由此金鼓不响,弓弦难张,夏军大惧。然而商军不避雷雨,勇敢奋战,夏军就此败退,约束不止。夏桀见兵败不可收拾,就带领五百残兵,向东逃到三朡(山东定陶)。三朡亦乃是夏朝方国,见天子兵败逃来,立即陈兵布阵,以保夏桀,欲与商汤决一死战。伊尹身为盟军主帅,见夏桀投奔三朡,立即挥师东进,与三朡军战于成耳(山东汶上北)。结果商军大胜,夺取三朡领地,平灭其国,尽获其宝玉财产,以及人口。夏桀见三朡又被商汤所灭,不敢耽搁,就带其五百残部转而向南逃走。

伊尹率军紧迫不放,夏桀再被击败。部将见走投无路,遂擒夏桀,献给成汤。伊尹奏请将夏王诛杀,以谢天下,成汤不从,将夏王放逐于历山,令与妹喜氏同居。夏王既得妹喜氏部众相助,自以为尚可一战,又跑到南巢之山(今安徽巢湖)。妹喜氏部众不肯相从,皆于途中逃散,夏王到南巢时回顾左右,见部从已不足百人。夏王乃仰天长叹,对左右近侍道:“悔不该当初一念之仁,未杀商汤于夏台,至有今日!”时到如今,不思自己行事乖戾,已丧民心,犹思当初未置他人于死地也。自古暴君思维方式,皆是如此。夏桀于是呕血数升,暴病而死。商汤与伊尹逐走夏桀,率军西进,很快占领夏都斟鄩。夏朝亲贵大臣举城以献,列队相迎商师,都表示愿意臣服。商汤安抚夏朝臣民,在斟鄩举行祭天仪式,向夏朝臣民说明自己是代天伐罪,正式宣告夏朝灭亡。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自大禹至夏桀共历十九王,国祚自公前2070年至前1600年,共计四百七十年,至此宣告结束。

夏朝灭亡后,夏后氏剩余势力大部留居中原。另有两支,分别向南方、北方迁移。跟随夏桀从历山迁至南巢者,是为南支。北支进入蒙古高原,与当地诸族融合,便是后人所称匈奴,横行漠北两千年之久,其后更是横扫欧洲,建立匈牙利及奥地利化外帝国。《史记·匈奴列传》载云:“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括地谱》更详细地解道:“桀子獯粥,妻桀之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至于留居中原夏族,商汤王则因帝宁故都杞地,便封夏室姒姓贵族于杞国,以奉祀大禹等列祖宗庙。《史记·陈杞世家》载,夏裔在殷时或封或绝,时断时续。周武王灭商后,重封大禹后裔东楼公于杞地,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大禹祭祀。春秋末期,孔子因为崇尚夏礼,还特意去杞国访问考察。无论官方封赠与否,而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禹陵村,夏禹姒姓后代,世代皆为大禹守陵。

据郭沫若、胡厚宣、程憬等近当代学者认为,甲骨文中所谓“土方”氏族,就是战败之夏后氏族人。据卜辞记载,土方位于殷商西北,乃是强大方国,是武丁以及先前商王长期征讨对象。武丁征服土方后,在其腹地建设大型城邑,名之曰“唐”,以镇压控制土方人民,此后便不再有土方叛变记载。至西周初,成王封晋国始君唐叔虞于此。由于夏代有关史料流传下来者十分匮乏,甚至某些历史学家如胡适、顾颉刚等,直接否认夏朝存在。虽无文物及夏朝文字出土为证,但《史记》所载夏代世系异常明确,岂可就此断定其为太史公伪造之哉!况禹划九州,太康失国,少康复兴,皆有史籍凿凿,岂能因无物证,一概抹杀。

按下迷案,复说史实。且说夏朝既亡,诸侯皆推举成汤为天下共主,号为天子,由此商朝建立。商汤叙论开国大功,便封伊挚为尹,自此称为伊尹。据《史记·殷本纪》皇甫谧注云:“尹,正也,谓汤使之以正天下。”而正天下者,就是要以身作则,作天下楷模,师范天下也。《尚书·君爽》又引周公语说:“伊尹格于皇天。”是说其可以代天言事,开口说话就是天意,且又是成汤太上教师,故此格于皇天。伊尹对此亦坦然受之,并曾说道:“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子觉之而谁也。”是以先知先觉自居,欲以最高教义教育人民,大有舍我其谁之态。

伊尹如此自傲,自然是出于成汤对其恭敬容让;而君主对谋士敬如师长者,亦自成汤为发端者也。传说伊尹随有莘国公主陪嫁商都之时,商汤为早日得见伊尹,亲自出国远迎,命彭氏之子驾车。行至半路,彭氏之子终于忍耐不住,开口问道:“大王将欲何之?”成汤答道:“去见伊尹。”彭氏之子大为不解,说道:“我闻伊尹,不过有莘国主家奴也。大王若欲见之,令人召之可也,在其已是至为恩遇矣!”商汤不悦道:“此非你所知也。今如有药,食之耳灵目明,则我定会喜而食之。伊尹对于商国,就如良药,而你却阻我相见,是不欲我子商兴盛耶!”于是立命彭氏子下车,亲自驾车前往。见到伊尹,便以师事之。

根据学者考证,伊尹在商除为右相之外,更还是一个巫师。商人皆与夏王孔甲相似,非常崇信鬼神,国家诸事皆要通过占卜,因此巫师具有崇高地位。伊尹是商代第一大巫师,且集巫、史、医为一身,由此身份甚至与国王并肩,便不奇怪。古文字学家康殷指出:尹字,象以手执针之状,示以针刺疗人疾病。伊尹者,归根结底,便是来自伊水巫师之意。商代给后代留下最大一笔遗产,就是殷墟甲骨文;而甲骨文产生,就是由巫师主持祭祀鬼神,占卜吉凶记录,其中还有不少关于后代祭祀伊尹内容。甲骨文所记载疾病约有二十余种,如疾首、疾目、疾耳、疾口、疾身、疾足、疾止、疾育、疾子、疾言、蛊、龋等,还有疾年、雨疾、降疾等,虽然不能说与伊尹有直接关系,但伊尹肯定参与过类似占卜医病活动。

伊尹善医,有《汤液经法》为证,历代医家都认为此书乃为伊尹所撰。晋代皇甫谧谓:“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张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南朝梁陶弘景亦道:“昔神农氏之王天下也,画易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种,以省煞害之弊;宣药疗疾,以拯夭伤之命。此三道者,历群圣而滋彰。文王、孔子,彖象繇辞,幽赞人天;后稷、伊尹,播厥百谷,惠被生民。岐皇彭扁,振扬辅导,恩流含气。并岁逾三千,民至于今赖之。”明李梴更曰:“伊尹,殷时圣人。制《汤液本草》,后世多祖其法。”自元代起三皇庙中,伊尹已列配享神农氏,与上古传说医家一起进入医家朝拜殿堂。

更有清代陆以湉,记载京师医庙沿革情况道:“京师先医庙,始于明嘉靖年间,本朝因之。中奉伏羲,左神农,右黄帝,均南面,句芝、风后东位西向,祝融、力牧西位东向。东庑僦贷季、天师、岐伯、伯高、少师、太乙、雷公、伊尹、仓公淳于意、华佗、皇浦谧、巢元方,药王韦慈藏、钱乙、刘宗素、李杲皆西向。西庑鬼臾区、俞跗、少俞、桐君、马师皇、神应王扁鹊、张仲景、王叔和、抱朴子葛洪、真人孙思邈、启元子王冰、朱肱、张元素、朱彦修皆东向。以北为上,岁以春冬仲月上甲,遣官致祭。”历代神医,皆在于此。

除却巫术、医学,伊尹本职专业便是厨艺,传自养父,可谓门第出身,本色绝学。伊尹由厨入宰,史料皆有记述。因伊尹幼年时寄养于庖人之家,得以学习烹饪之术,长大以后便成为精通烹饪大师。并由烹饪而通治国之道,说以至味之论,由此成为商汤心目中智贤,终被任用为相。史册中有关伊尹烹饪实践其实不多,只说其见商汤之时,曾亲手烹调一份鹄羹,其美名之曰天鹅羹,很受成汤青睐。虽只此一条实践案例,但据《吕氏春秋·本味篇》中所载,伊尹“汤以至味”之论,烹饪理论水平绝对一流。虽是借烹饪之事而言治国之道,但若无对烹饪理论研究,以及烹饪实践体会,是不可能如此内行,兼如此精辟者也。

除却烹调之圣雅称,伊尹兼擅军事兵法,亦可谓中国古代用兵之祖。伊尹主要军事活动,乃是参与并领导灭夏战争,自策划、准备以至实施,无不亲历亲为。关于汤灭夏之战,史料欠缺,有关记载亦多是语焉不详,尤其对战役过程记载极少,难以全面详实叙述。但关于灭夏战略谋划、准备及实施,古文献中皆有涉及。由此可知伊尹在灭夏之战中所起重要作用,及其驾驭军事杰出才能。后世用兵者以为,伊尹对中**事发展所作贡献甚巨,主要表现有三。其一将人心向背政治因素用于指导战争;其二上智为间谋略,亦便是善用间谍;其三根据敌我力量变化,选择有利战机。此三项理论,在灭夏战争中都得到精巧利用。前文所述诸如孤立敌人、壮大自己、迂回包抄,及切断敌人后路等用兵之法,都有其独到之处;但其最突出贡献,却是大胆冲破天命观禁锢,认识到人在战争中主体作用。伊尹对于中**事发展尤其战略学说建立,所做重要贡献,便不愧为中**事史上首个军事谋略家之称也。

按下求证伊尹相商,由此便说成汤立国。商汤早在灭夏之前,便以仁德闻名于世,甚至被部民视为圣人。其有一次外出,见一处茂盛树林之内,一个农夫正在张网捕捉飞鸟,东南西北四面,皆挂网罗。待网挂好,农夫对天再拜,跪地祷告:“上天保佑,网已挂好。愿天上飞下者,地下跑出者,从四方来者,鸟兽都入我网。”汤听罢叹道:“只有夏桀之民,才能如此!如此张网,欲将天下禽兽全部捉尽,实为残忍。”即命人撤其三面,只留一面,且亦再拜祷告:“愿天上飞下者,地下跑出者,从四方来者,欲左则左,欲右则右;不用命者,乃入吾网。”祝罢起身,对农夫及从人道:“天生万物,皆有其命,人为百灵之长,对待禽兽也要有仁德之心,岂能捕尽捉绝!不听天命者只是少数,我等捕之可也,此谓替天行道。”农夫拜伏谢罪,随从皆都声诺。诸侯闻说此事,皆都称颂成汤大德,由是纷纷归顺。

便说子商朝自立国以来,虽然极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却也为抵御自然灾害,屡次迁都,经济水平依然十分低下。成汤既为天下共主,便吸取夏朝灭亡教训,广施仁政,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于是穷十年之力,培植出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以及桑、麻、瓜果,使私有制度进一步完成,奴隶制度逐步成熟。此段时期,史称商汤革命。商汤领导子商部族,联合华夏及东夷、三苗、九黎,勤政爱民。又吸取夏朝灭亡教训,发布《汤诰》,要求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否则大罚殛之。注意以宽治民,允许夏国遗民保留“夏社”,册封大禹后人。《诗·商颂·殷武》称曰:“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由此天下安定,人民鼓腹而歌。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至商汤十九年,中原连续五年大旱,粮食绝收,人民死亡过增。商汤大为悲悯自责,乃亲在国都亳城以东桑林祈祷,以自身作为牺牲祈雨,剪发及爪,自洁,坐于柴堆之上,准备**祭天。烈火将燃,即降大雨。

且说商汤自七十岁方为商国君主,十七年后率诸部联军消灭夏桀;建立商朝后,又称王十三年,已至百岁。忽一日,召集诸子及百官近前,嘱以后事,无疾而崩。因商王长子太丁早逝,便依成汤遗嘱,依照兄终弟及原则,由次子外丙继位。葬址据传共有六处,说法最多者,乃是在今河南商丘之北。成汤正妻乃为有莘氏之女,生太丁;次妻乃是有妊氏之女有孂,生外丙、中壬。太丁虽然早死,但遗有一子,亦即成汤嫡长孙,名唤太甲。

因太丁先于父亲商汤过逝,太甲还在襁褓之中,商汤帝就把帝位传给了外丙。谁知外丙继位不过三年,突然离世。外丙临终前又把帝位传给弟弟中壬,无奈中壬不寿,为帝四年,也死。如此商汤三子皆亡,在四朝元老、名相伊尹主导下,认为太甲已长大成人,可堪一用;于是率文武百官拥立太甲,为商朝第四位帝王。太甲当上君王时不满十岁,正是贪玩年龄;也许是觉得王位得之不易,需要好好享受。于是登上君王宝座之后,不去励精图治,而是接受左右小臣挑唆蛊惑,只想利用君王权利,尽兴玩乐。由是太甲为帝三年,不思勤勉朝政,一味昏乱暴虐,只图骄奢淫逸,肆意破坏帝制法度,逐渐变为一个昏君。其后很快天道有应,商朝社会秩序渐渐失衡,经济开始衰落,帝太甲荒悖行为,也日益引起臣工恐慌不满。

伊尹当时接受托孤辅政,见此相继写下《伊训》、《肆命》、《徂后》,规劝太甲帝以做明君,但皆无效果,太甲帝不听,依旧沉溺于纸醉金迷。更残忍对待百姓,使天下黎民怨声载道。伊尹忧急如焚,此时只得抬出皇天,自以先知先觉、天意代言人身份,教育太甲。于是再上奏章,声称君主若不顺从天意,重视帝王道德修养,天必警以祸殃。无奈这位商王太甲,却是个彻底无神论者,根本不敬神灵,依然恬嘻如故。伊尹万般无奈,为保住商汤江山,就与满朝文武计议,宣布自己暂摄朝政,将太甲帝放逐到商汤墓旁桐宫守灵。

太甲帝被放逐到桐宫,环顾左右,只有两个小厮相陪。再无前呼后拥,仆从如云;更无一呼百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太甲不服,说不得狂蹦乱跳,怨天尤人,大骂伊尹及满朝大臣不已。时有看守商汤墓地老人,名曰独龙,乃是商汤王旧部,当年随成汤及伊尹南征北战,在战场上受伤致残。商汤过世后,便主动要求留在墓地,守护故主。因闻帝太甲自放逐桐宫,每日怒骂伊尹,便即求见,仗义执言,将其所骂言语一一驳斥。并将商汤灭夏建商伟大功绩,右相伊尹所立功劳述之,复说以夏朝时太康失国故事。太甲见一老卒竟敢如此忤上,欲待发怒,又见身侧无人;转而自思落到如今这步田地缘由,便即无语。自此之后,独龙便天天来见太甲,将商汤当年五请伊尹,拜其为相,共同灭夏创业故事,不厌其烦说之。又将商朝建国后所立规矩制度,天天讲解。太甲无处可去,不由不听,于是渐渐入心,由躁入静,转为深思。因听的次数多了,复始反思自己所作所为,顿感有负祖父在天之灵,痛悔此前自己利令智昏。由是便着力追思先祖,不断悔过,回心向善,决心改正过错。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之间,太甲已在桐宫里忏悔三年。独龙每月都将太甲悔过及生活情状报于国相,伊尹复派人在暗中观察,确信太甲已悔过自新,便告祭太庙,率文武百官前往桐宫。太甲三年十二月朔,以天子冕服,奉迎嗣王太甲归于亳都。至于太庙,伊尹作书曰:“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皇天眷佑有商,俾嗣王克终厥德,实万世无疆之休。”商王诚慌诚恐,拜手稽首答曰:“予小子不明于德,自厎不类。欲败度,纵败礼,以速戾于厥躬。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既往背师保之训,弗克于厥初,尚赖匡救之德,图惟厥终。”伊尹答礼,遂作《太甲训》,申诰于商王曰:

呜呼!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民罔常怀,怀于有仁。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天位艰哉!德惟治,否德乱。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终始慎厥与,惟明明后。先王惟时懋敬厥德,克配上帝。今王嗣有令绪,尚监兹哉。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无轻民事,惟艰;无安厥位,惟危。慎终于始。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呜呼!弗虑胡获?弗为胡成?一人元良,万邦以贞。君罔以辩言乱旧政,臣罔以宠利居成功,邦其永孚于休。

申诰已毕,将太甲迎回王宫,然后归政天子,自己复又退居相位。太甲帝重回朝堂,始以明君修为自律,严格按成汤祖制办事,会见天下诸侯,一道治理国家,修养德行,施行王道。由此太甲帝思过三年,修德厚生,终成一代明君,复在位执政二十年。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经济逐渐恢复发展,商朝重新步入正轨,奠定六百年国祚之基。

对于此段史实,西晋时期所出土《竹书纪年》,却有另一番论断。古本《竹书纪年》在宋朝就已散佚,现代能看到者,都是清人和今人辑本。据《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其文记曰:“伊尹放太甲于桐,而自立也。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列位看官!若以此而言,则一代贤相伊尹形象,便全被颠覆,反成为王莽式人物矣。但《竹书纪年》为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与《史记》相比,并无多少成书时间优势。何况就目前所发现关于含有“伊尹”甲骨卜辞,全部显示伊尹地位极高,与商汤乃至商高祖“上甲微”享受同等级别祭祀。若伊尹果如《古本竹书纪年》所记曾经篡权,甲骨文所记远在其先,又证其极享殷商尊荣,便不可解矣。故而伊尹篡权被诛,似不可信。

依照今人考证推测,帝太甲驾崩于公元前1557年,被追赠庙号为商太宗。由此便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宗,也是华夏文明史上,第一位拥有庙号之君。以后历任商王,都对这位颇有作为太宗十分崇敬,每年祭祀活动都很隆重,孟子其后亦尊太甲是为商朝圣贤之君。太甲死后,所葬之处众说不一,似乎并非是在亳州或是商丘。而至今在济南仲宫卧虎山水库东南,却有一座太甲山,雄踞锦绣、锦阳、锦云三川汇流咽喉之处,环山皆泉。关于太甲山名称来历,《后汉书·郡国志》云:太甲有冢在历山;《通典》亦谓:历山有太甲冢。后来古历山消失,民间便又传说,将太甲陵墓安在历城南四十余里,干脆便以太甲山为名。

太甲死后,子沃丁即商王位。沃丁八年,亦即公元前1550年,国相伊尹去世,卒年一百岁。商王命以天子之礼陪葬于亳都,奉祀为商元圣,与太祖商汤享受并祀殊荣。伊尹出生之地,通常是说伊水空桑。《河南通志·古迹·开封府》载:“空桑城,在陈留县南十五里。”《杞县志·地理志》载:“空桑城在雍邱县(今开封杞县)西二十里。”杞县西空桑村现存有宋真宗御制碑一通,上刻《宋真宗皇帝空桑伊尹庙碑赞》,碑文内容《杞县志》及《河南杞县伊氏家谱》均全录。另有残碑,刻清乾隆河南巡抚雅尔图《商元圣伊尹庙碑记》。开封县八里湾镇伊寨村,是伊尹后人主要居住地,村中居民四百多人均为伊姓。原居伊庄村今属罗王乡,周围被伊水环抱(现称圈章河),距陈留有莘国三十五里,距杞县空桑村三十里。因为伊姓都搬到伊寨村居住,如今伊庄村已无伊姓人家。清康熙年间,伊尹后裔伊广雨曾身背伊尹画像,到开封府要求资助,被封为铁榜秀才。此称号可世代相袭,只要是长门长孙,就可当铁榜秀才。就伊尹对后世历代帝王影响而论,夏朝不存在一说,亦可休矣。

便说伊尹既死,沃丁为其亲自设祭,并命厚葬,其后便以咎单为相。咎单家族昌盛,世代姓咎,其后世子孙因“咎”为过失之意,遂将“口”作“日”,改成昝姓,故咎单乃为昝氏太源支系始祖。咎单早在商汤时便任司空,曾作《明居》篇,以明度居之法。既代伊尹为国相,又作《沃丁》,以用伊尹事迹训诫沃丁。仍然采取伊尹节用宽民政策,笃行成汤旧法,发扬祖制,以德治商。沃丁在位二十九年去世,谥号昭王,死后传位弟太庚。太庚履行汤法,亦是商朝一代名君,死后传其子小甲。小甲死后,弟雍己继立,商朝始衰。雍己定都于亳,昏庸无能,荒废政事,导致商朝衰落。于是各诸侯邦国势力日趋膨胀,渐渐不来朝贡。

雍己死后,弟太戊伷即位,用伊尹之子伊陟为国相。伊陟辅佐朝政得力,太戊待为帝师,不作臣子看觑。伊陟谦让,于是写下《原命》。当时商都亳城突发怪异,桑树与楮树合生朝堂,一夜之间便长至合抱。太戊害怕,询问伊陟是为何兆。伊陟说道:“臣闻妖魔鬼怪,不能胜有德者。君王自思所行政令,可有过失乎?修德改过可也。”太戊听从其言,急召群臣议政,改正不利百姓政令,并修仁德。未过数日,桑楮二树果然枯死。其后不久,太戊选拔能臣,复任用巫咸辅佐朝政。巫咸治政有道,乃作《咸艾》、《太戊》。《咸艾》总说辅政,《太戊》记述历史。太戊在伊陟、巫咸辅佐之下,商朝再度兴盛,诸侯复又归顺。

国力昌盛之余,太戊便思长寿。因尝闻嫦娥奔月之事,知道西王母有长生不死之药,即派亲侍王孟,命到西昆仑去求长生之方。列位看官!你道这西王母是何来历?果如民间传说,乃是玉皇大帝妻子否?书中暗表,其实非也。西王母由来,实出自《山海经·大荒西经》,其记载曰:“西王母穴处昆仑之丘。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东晋葛洪《枕中书》称,西王母乃为元始天王与太玄圣母之女,号曰“太真西王母”,所治群仙无量。《神异典》又称,西王母是西华至妙之气化生,以主毓神元奥于渺葬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气,结气成形。而成太阴之精,女仙之宗,与太阳之精东王公配匹,共理二气,而育养天地,陶钧万物。天上地下,三界十方,女子登仙得道者,咸所隶属。另凡世上成仙之人,若进入天庭,都要先见西王母,后谒东王公,然后才能进入三清之境,拜见元始天尊。正是:玉帝王母非夫妻,皆是俗民撮合成!欲知王孟此去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