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鬼谷双子门 > 第一百零四回 赏移木商鞅变秦法 借琴理驺忌说威王

诗云: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开场诗道罢,书接上文。且说赵国面对魏、齐、卫三国联军夹攻,与战不利,走投无路,便向楚国求救。楚国众臣皆都建议坐山观虎斗,以图渔人之利,惟有吴起力排众议,奏请统军救赵,趁机兵进中原。楚悼王遂纳吴起建议,命其统率大军北进,助赵伐魏。吴起运用在黄山所学鬼谷子兵法,不救赵军,反直袭魏境,导致魏军中途还救,遭到赵、楚前后夹击,于是大败。吴起一路往北,所向披靡,横扫中原,一直打到黄河南岸,由此威振天下。

赵军见魏、齐、卫三国联盟之势已经瓦解,便即趁势反击,占领魏国棘蒲等地。魏军由是缩头还军固守,齐军则跑回老家。此战楚军不仅收复原陈、蔡被三晋占去土地,并又新拓卫国不少领土。且楚、赵修好,就此瓦解三晋联盟,借赵制魏,一举双得。然而正当楚军取得胜利,捷报不断传向郢都之时,悼王过度兴奋激动,竟至突然病逝。吴起仰天长叹,只得自中原撤军还郢,进宫料理悼王丧事。有道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便在吴起还军之时,楚国旧贵族屈宜臼、阳城君等人已在宫设好埋伏,单等吴起进宫复仇。于是便借悼王大丧之际,忽然甲士四起,弓矢齐发,对吴起发动攻击。吴起未着铠甲,身中数矢,情知性命难保,急中生智,乃于临死前卧伏王尸,并大喊道:“群臣乱王!”屈宜臼与阳城君未明其意,继续命令弓手放箭,则矢集悼王尸身,如同猬刺。可叹!吴起一生追求功名,落得此般下场。

丧事完毕,太子熊臧继位,是为楚肃王。楚国新旧贵族朝贺已毕,列立两班,等候新君敕命。肃王向阶下扫视一番,忽下令道:“大丧之日发动暴乱,矢集先王之尸,并射杀令尹吴起者,全部擒拿,依法惩处!”屈宜臼等闻言大骇,这才猛醒,但为时已晚。因按楚国法律,凡以兵器加于王尸者,一律处死,并罪三族。当时幸亏阳城君有事不曾上朝,闻讯仓惶逃走,其余参与暴乱者七十余家都被一网打尽,更无一个逃脱。而今日结局,正是吴起于临死之际伏于王尸,精心设计为之。后《吕氏春秋》谓是“吴起之智”,人所不及。

自吴起变法以来,前后不过八年光景,楚国遂以兵强雄视天下,三晋及齐、秦诸侯,闻而畏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评说道:“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可见若是楚悼王若是迟死十年,吴起能尽其才,则楚国或能最终一统七国,成为天下共主,再无秦国之事,亦未可知也。肃王继位,借加兵于王尸之罪除掉旧贵族七十余家,进一步巩固王权,政令由此愈加畅通。但因其后楚国再无吴起般有奇才异能人物,故此楚中虽能稳步发展,却不再似悼王时有声有色矣。

按下楚国复兴,复说中原之事。周烈王四年,卫国伐齐,攻取薛陵(今山东阳谷东北)。赵成侯迁邢,改称信都,建筑檀台,以受诸侯朝贺。邢地因筑檀台而至声名显赫,后被称作邢台。赵国迁邢之后随即伐卫,夺取卫国七十三邑。魏国闻赵国攻卫,遂趁机出兵伐赵,在北蔺打败赵军。至次年,魏又攻取楚国鲁阳,占有黄河以南广大土地。至此魏国声势无二,已初具战国初期霸业规模。秦国此时国力复振,蓄势已久,秦献公出兵攻伐宜阳,攻占韩国六城。韩国由此国势不举,自此在三晋中处于最弱地位。秦国东向,自此开始。

周烈王五年,楚肃王卒,共在位十一年,弟熊良夫继位,是为楚宣王。同年魏武侯去世,因未曾于生前确立太子,二子魏罃与魏缓争位,国内大乱。后魏罃获胜,乃为魏君。齐侯田午因自恃国富兵强,见吴、越使命往来,俱用王号,不甘为下,于是亦僭称为王。魏侯魏罃闻说田齐称王,便对众臣道:“魏何以不如齐耶?”于是亦称魏王,史称梁惠王是也。其后未久,田午死,子齐威王立,日事酒色音乐,不修国政。九年之间,韩、魏、鲁、赵悉起兵来伐。齐国边将屡败,告急本章雪片一般飞往国都临淄,齐威王俱都置之不理。

周烈王七年,壬子,日有食之。便在此年,周烈王去世,弟姬扁即位,是为周显王。却说魏公子缓争位失败,逃往赵国都城邯郸,向赵成侯请求发兵相助。魏国大夫公孙颀适从宋国进入赵国,因拥护公子缓夺位,遂再转去韩都新郑,劝韩国发兵破魏。赵成侯与韩懿侯为削弱魏国,俱都同意出兵,于是各自亲率本**队,大举攻魏。韩、赵联军在黄河以北集结汇合,然后进攻魏国城邑葵丘,一举将其攻克,由此士气大壮。继又挥兵西进,攻打魏都安邑。魏惠王子罃坐镇都城,派军迎战,遇于浊泽。三国大战一场,赵、韩联军势盛,大败魏军,进而包围安邑。子罃在安邑城内束手无策,只好据险以守,寻机破敌。

便在此时,天助魏国,韩、赵联军营垒发生严重分歧,以至不和。两国之君以为胜券在握,不议攻城之策,却会商战后事宜。赵成侯道:“此番必除魏君,立公子缓,割地而退,我可得其厚利。”韩懿侯道:“不可。不如留子罃不杀,使其与公子缓分治,则魏国一分为两,不强于宋、卫,则我终无魏患矣。”双方固执己见,各不相让。韩懿侯恼怒,乘夜率其军队离去。赵成侯见联军已破,自己单军势孤,不能再战,也便领军撤走。次日天明,魏惠王闻说韩、赵联军不战自破,安邑之围已解,不由大笑道:“此可谓天不灭魏也。”

周显王元年,癸丑,公元前368年。此时世界版图之上,中国、西方、中东、远东都在重组社会秩序,各版块文明都处在前所未有动荡、变革及发展之中。此时无论东、西两方,都出现前所未有之社会动乱,随之新思潮也集中诞生,开始形成东、西方两大哲学先源。各对本土后世思想文化,产生其巨大影响。鬼谷门纵横及兵家两派,始在中国大放异彩。

当此年也,魏国为报去岁攻伐之仇,出兵击韩,败韩军于马陵;继而又引兵向赵,复败赵军于怀邑。齐国于中看出便宜,于是发兵攻打魏国,夺取观津(今莘县观城镇)。赵国又入侵齐国,占领齐长城。卫国趁机扩张领土,轻而易举打下齐国鄄邑。秦献公封子嬴向于蓝邑(今陕西蓝田),称蓝君,其后代便以祖先封地为氏,此为蓝姓由来。蜀国开明氏在位,占领巴子国嘉陵江上游一带,封其弟葭萌于此,建立苴国,都邑名作吐费城。其后秦灭蜀国,便于此设置葭萌县,蜀汉时期复改葭萌为汉寿,晋改汉寿为晋寿。以后复改益昌、益光、京兆,宋开宝五年改名为昭化。葭萌关之名来源于蜀开明君之弟名字,列位看官须知。

周显王二年,西周威公去世,其少子根与公子朝争立。韩、赵两国出兵,助少子根即位于巩,是为东周惠公。是年宗周地区忽然天降陨石雨,落于秦国都城栎阳南郊。秦献公闻报,认为是天降祥瑞,便在栎阳南设坛,祭祀祖先白帝,并将其地名为雨金。秦献公见韩、魏两国出兵助西周少子根立国于巩,便以威胁周天子显王为由,起兵出关勤王。秦军东至洛阳,打败韩魏两国联军,得到周显王赞赏,秦国地位由此明显提高。秦献公亦仿佛看到往昔穆公时代荣耀,开始图霸中原。时有罗国后裔凌甫在秦,受到秦献公重用,于是辞谢陇西之地采邑封爵,转而恳请秦献公助其复国。秦献公欣然从之,遂遣将领兵,随凌甫西征。在秦兵大力协助之下,凌甫一举将已失陷百余年宜城夺回,再以此为王城,由是恢复古罗国。

周显王四年,秦军东出,首攻河内。魏国不敌秦军之猛,遂献安邑,迁都大梁(今开封)以避,魏惠王自此便改称为梁惠王。魏国迁都之后,因见宋国近在咫尺,于是发兵攻之。此年商鞅入魏求仕,在魏相公叔痤门下始任家臣中庶子。史说商鞅源于姬姓,公孙氏,名鞅,出身于卫国公族,卫都帝丘人氏。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影响很大。今既入魏国,更得便深研法家祖师李悝思想学说,对其所著《法经》尤为崇拜,于是深加探究,逐渐形成自己一套法治理论。又向尸佼学习杂家学说,学问日丰,声望日隆。公叔痤异常欣赏公孙鞅才能学识,于自己病重时便向梁惠王荐道:“公孙鞅年轻有才,可使继臣以任国相,必使魏国为诸侯之伯。”梁惠王道:“彼后生小子,何足相国如此重举!”逾数日,公叔痤将死,复对梁惠王道:“主公若不用公孙鞅,则请杀之,休使其投奔别国,以侵弱魏国。”魏惠王见公叔痤已病入膏肓,说道:“又是公孙鞅!公荒悖矣。”皆不采纳。

公叔痤还于府中,恰逢公孙鞅前来探疾。公孙痤反而又起怜才之情,急谓之道:“王既不能用子,则必杀子。为免被害,子可远行他国矣。”公孙鞅笑道:“梁王既不纳公言用我,又岂能因公之言而杀我哉?弟子在此安若泰山,待侍候明公百年之后,再行亦未迟也。”于是并不远遁,直待公叔痤病故,丧事已毕,这才收拾行囊,怀琴心剑胆,西去入秦。

便在公孙鞅去魏投秦之时,法家门派另一高徒申不害入韩。申不害亦称申子,郑国京邑(今荥阳)人,曾为郑国小吏。韩哀侯二年灭郑,遂成为韩人,并为小吏如故。韩昭侯四年,魏国出兵伐韩,包围宅阳(今郑州北),韩昭侯束手无策。申不害入见韩侯,审时度势,建议昭侯道:“欲解国家危难,示弱是为上策。今魏国强大,鲁、宋、卫国皆为附庸,惟韩、赵不从。公若执圭以见,魏王定会心满意足,由此撤围,并自大骄狂。此必引起诸侯对魏不满,转而同情我韩国。虽示弱于魏,是我免于一人之下,而位于万人之上也。夫弱魏之兵,而重韩之权,莫如朝魏。”韩昭侯采纳其议,遂亲执圭朝见梁惠王,以示敬畏。梁惠王果然大悦,立即下令撤兵,与韩国约为友邦。申不害由此便被韩昭侯重用,按下不提。

周显王五年,秦献公二十一年。秦军攻魏,夺取故土河西之地,并一直打过黄河,深入魏境,至石门(今山西运城)再战,杀六万魏军,取得前所未有重大胜利。秦军复乘胜进攻魏国少梁,梁惠王急请赵国救援,秦军方始撤退。秦献公因以河西土地赏给国内新兴卿士贵族,朝廷矛盾由此亦得缓解。周显王遣使祝贺秦军河东大捷,并赐以黼黻之服,秦献公开始称伯。是年勐卯果占壁王国在今之瑞丽江河谷建立,并建雷允城为都。天文家齐人甘德于此年观察到木星卫星三号,并记载曰:“若有小赤星附于其侧,是谓同盟。”次年,乃楚宣王在位七年,乘秦、魏激战之机,沿汉水西上,褒汉之地旋即为楚所有。韩国昭侯在位,屡受秦、宋、魏等国所侵,损兵失地,丢尽颜面。此时虽用申不害,犹不知其能也。

周显王六年,乃是越王莽安十二年。越国大夫寺区之弟寺忠发动宫廷政变,杀越王莽安,拥立莽安之弟王子搜。子搜目睹越国再三发生政变,由是不敢应承王位,只身逃入深山岩洞。国人以火焚烧艾叶,以烟熏之法逼出子搜,入王宫即位,是为越王无颛。越国内乱长达十四年之久,至此方才得以平息。显王七年,卫声公去世,子卫速即位,是为卫成侯。燕桓公去世,子燕文公即位。秦献公去世,子嬴渠梁即位,是为秦孝公,时年二十一岁。此时天下局势,黄河、崤山以东有韩、赵、魏、燕、齐、越六个强国;淮河、泗水流域以楚国为首,复有十数个小国林立;其中楚国、魏国更与秦国南、东两面接壤。魏国筑有长城,自郑县沿洛水直到上郡;楚国自汉中向南,又占有巴郡、黔中等地。各国都视秦国为戎狄异族,不准其参加中原各诸侯国会盟。目睹此情,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乃下令求贤,欲改国政。公孙鞅此时既已至秦,因贿赂秦侯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景监向孝公进举,于是得见。

公孙鞅在入魏之前,曾登云梦山,见鬼谷托王禅老祖,习学纵横之道一年。因入见秦孝王,先以帝道说之,孝公时时瞌睡;次以王道说之,然而犹未中旨。秦孝公令公孙鞅出,责问景监道:“卿所荐所谓大才,万无一用耳。平白耽误寡人这一整日,直听得昏昏欲睡。以后似此儒生,卿为我辞之!”景监下殿,埋怨公孙鞅所奏不称君旨。公孙鞅道:“我知君之所好矣。请向君侯进言,再说不入,臣当自杀以谢阿公。”景监只得再奏于秦侯,说公孙鞅更有强国之策。孝公勉强允之,约于次日来见。次日晨起,公孙鞅复入见秦侯,以霸道说之;自晨至晚,纵论富国强兵之术,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变法主张。孝公大悦,与议国事,致三日三夜不倦。乃任公孙鞅为左庶长,继而又升为大良造,卒定变法之令。

列位看官!你道秦孝公因何必要改革变法不可?原来秦国一直奉行西周国制政法,其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以及赋税改革,皆都晚于山东诸国;故而经济发展落后,便出军与齐、楚、燕、赵、魏、韩六国争战,亦常感力有不逮。又见魏、楚二国经李悝、吴起变法之后迅速崛起,因此非要变法图强不可,以谋光复先祖势压三晋,威震强楚霸业。

便说秦孝公重用卫鞅,欲变法图强,秦国众卿大夫闻之,皆都大哗。先有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奋然而起,反对变法。来日上朝,孝王命群臣奏事,甘龙进言道:“臣闻自古以来,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此卫国无知狂生,焉知我秦国旧制,主公使其干涉我国政事?”卫鞅闻言从容起身出班,针锋相对答道:“我闻前世不同教,何有古法可依?帝王不相复,又有何古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秦孝公赞道:“善哉!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孤从公孙卿!”甘龙、杜挚对视,由此无言。于是便命卫鞅主持变法,先颁布《垦草令》,以为全面变法序幕。其檄令全文曰:

秦国臣民百姓,皆依此令。国之大臣诸大夫,博闻辨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无得居游于百县,则农民无所闻变见方。农民无所闻变见方,则知农无从离其故事,而愚农不知,不好学问。愚农不知,不好学问,则务疾农。知农不离其故事,则草必垦矣。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惰之农勉疾。商无得籴,则多岁不加乐;多岁不加乐,则饥岁无裕利;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窳惰之农勉疾,商欲农,则草必垦矣。愚心躁欲之民壹意,则农民必静。农静,诛愚乱农之民欲农,则草必垦矣。

百县之治一形,则迂者不饰,代者不敢更其制,过而废者不能匿其举。过举不匿,则官无邪人。迂者不饰,代者不更,则官属少而民不劳。官无邪则民不敖,民不敖,则业不败。官属少则征不烦,民不劳则农多日。农多日,征不烦,业不败,则草必垦矣。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废逆旅,则奸伪躁心私交疑农之民不行。逆旅之民无所于食,则必农,农则草必垦矣。令军市无有女子,而命其商;令人自给甲兵,使视军兴。又使军市无得私输粮者,则奸谋无所于伏。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以商之口数使商,令之厮舆徒重者必当名。商劳则去来,赍送之礼无通于百县。

重刑而连其罪,则褊急之民不斗,很刚之民不讼,怠惰之民不游,费资之民不作,巧谀恶心之民无变也。五民者不生于境内,则草必垦矣。声服无通于百县,则民行作不顾,休居不听。休居不听,则气不淫;行作不顾,则意必壹。意壹而气不淫,则草必垦矣。无以外权任爵与官,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禄厚而税多,食口众者,败农者也;则以其食口之数,赋而重使之,则辟淫游惰之民无所于食。均出余子之使令,以世使之,又高其解舍,令有甬,官食概,不可以辟役。无得取庸,则大夫家长不建缮。爱子不惰食,惰民不窳,而庸民无所于食,是必农。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而必农。壹山泽,则恶农慢惰倍欲之民无所于食;无所于食则必农,农则草必垦矣。

垦令一下,国人数日不应,视而不见。公孙鞅见此,遂命于南门外竖起三丈之木,并出示布告曰:“有能将此木搬到北门者,赏十金。”百姓聚而观之,无人敢去搬动。公孙鞅又出示布告曰:“有能搬此木至北门者,赏五十金。”有人胆大,将木搬到北门,刚刚放下,门吏便以五十金相赠。此举一出,国人沸腾。由是再宣《垦草令》,便即得以成功实施。遂颁变法令曰:其一,颁布李悝《法经》,增连坐法,轻罪用以重刑。其二,废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按军功赏赐二十等爵。其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生产粮食布帛多者,可免除本人劳役赋税。其四,限制商人经营范围,重征商税。其五,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其六,强制拆散巨家大族,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

此为首次变法,实行期年之后,国家赋税及兵徭役来源大大增加,经济与军事实力明显壮大。自此后九年,秦孝公见国富兵强,便将公孙商鞅封于商於之地,号商君,就此改称商鞅。乃命商鞅征调士卒,在东部秦川腹地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迁此。因此地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故将新都称为咸阳。

此乃自有秦国以来,第十次迁其都城。迁都咸阳,政局稳定之后,秦孝公便命商鞅在新都宣布第二次变法。其主要内容是为:其一,废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其二,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集小都乡邑聚为三十一县,以为地方行政单位。设县令以主县政,县丞辅之,县尉以掌军事。县下复设都、乡、邑、聚,各有长守。其三,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标准器具。其四,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登记各人户籍,始按户籍人口征收军赋。其五,革除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夫妻小家庭之政。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者,加倍征收户税。此是对第一次变法中“异子之科法令”补充,也是对社会风俗加以具体规范。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旧制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国家,为其后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下坚实之基。第二次变法又行十二年,秦孝公薨逝,子秦惠文王继位。由是秦国旧贵族纷然而起,强烈反对商鞅之法。商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最终竟为自己所制新法所困,被秦军追捕还都,处以车裂酷刑。但商鞅虽死,其法未废,得以继续实行下去。王充在其《论衡·书解篇》云:“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此言是也。但在商鞅变法中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内行刀锯,外用甲兵,也有其明显历史局限性也。因是总叙商鞅变法,故为求连续,将二十余年之事一气呵成,列公识之,休谓颠倒。

回笔再说魏惠王被迫迁梁之后,楚国又出兵伐魏,扒决黄河,水淹长垣。梁惠王由此痛定思痛,为振兴经济,富国强兵,乃征发民工,大搞基础建设。先凿开古运河鸿沟,又沟通黄、淮运道,以利交通。鸿沟自荥阳引黄河水流向东南,与济、汝、淮、泗诸水汇合,形成统一水运河网,可达中原诸侯之国,兼有灌溉之利。又使龙贾筑长城于西,黄河两岸堤坊,也始建于此时。此年秦孝公出师伐韩,至于怀,筑城于殷(今河南武陟)。

此时齐威王田因齐在位,好为淫乐,常作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国政皆委于卿大夫。由是国君昏聩,朝廷黑暗,齐国危如累卵,但满朝卿大夫皆知威王残暴,因而不敢入谏。驺忌为桓公时大夫,因知威王雅好音乐,便叩阍求见,说要呈献琴艺。齐威王喜而命入,便问:“先生何来?”驺忌道:“下臣知琴,闻王好音,特来求见。”威王赐坐,使左右置几进琴,请其抚曲。驺忌正襟危坐,虚抚琴弦,却良久无音。威王怪而问道:“先生既云善琴,寡人愿闻至音,今抚弦不弹为何?”驺忌舍琴,肃容答道:“臣所知者,琴理也,若夫丝桐之声,乃乐工之事,臣琴技不足辱君王之听。”齐威王不悦道:“则琴理如何?卿试言之。”

驺忌答道:“夫琴者,禁也,禁止淫邪,使归于正。昔伏羲作琴,长三尺六寸五分,以象周年三百六十五日;广六寸,以象**;前广后狭,以象尊卑;上圆下方,以法天地;具五弦,以象五行;大弦为君,小弦为臣。其音以缓急而分清浊,浊者宽而不弛,君道也;清者廉而不乱,臣道也。五弦可出五音,是为宫、商、角、徵、羽。文、武王各加一弦,文为少宫,武为少商,以合君臣之义也。君臣相得,政令和谐,治国之道,不过如此。”

齐威王赞道:“善哉,果为至理也。先生既知琴理,必审琴音,愿先生休辞,便试一弹。”驺忌由此笑道:“王既云臣以琴为事,则审于为琴;则王以国为事,岂不审于为国哉?今大王抚国而不肯治,何异于臣之抚琴,而不弹乎?臣抚琴而不弹,无以畅大王之意;大王抚国而不治,恐亦无以畅万民之意也!”齐威王闻而愕然,起身离座,揖首称谢道:“先生今以琴理讽谏寡人,寡人岂不能闻弦歌而知雅意哉!”遂与谈论国事。驺忌遂舍琴理而说治国之道,奉劝威王节饮远色,息民教战,经营霸王之业。威王大悦,即拜驺忌为相。时有辩士淳于髡,好为隐语,见驺忌拜相,于是往见,连说五条隐语道:“子不离母,妇不离夫。棘木为轮,涂以猪脂,至滑也,投于方孔则不能运转。弓干虽胶,有时而解;众流赴海,自然而合。狐裘虽敝,不可补以黄狗之皮。辐毂不较分寸,不能成车;琴瑟不较缓急,不能成律。”正是:有话不肯好好说,指桑骂槐却为何!欲问驺忌怎答?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