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汉末之龙起荆襄 > 九十六章 书院的辩论

汉末之龙起荆襄 九十六章 书院的辩论

作者:路漫漫求索兮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06 13:11:31 来源:笔趣阁

“二公子,书籍已经抄好了,还有需要抄录的嘛?”

“这么快?”

“我家穷,又是辽东人,前来徐州求学已经是极限,随后又跟随老师来荆州,所幸侯爷安顿,即便没有公子要求抄录,方也要出去找一份养家糊口的事情。”

“家父不是提供了许多粮食到书院?应该都够学子吃吧!”

“内人怀孕了!”

刘琮也是明白了,自己饿一饿没什么关系,但是怀着孕的老婆需要营养,刘表虽然安顿士子,但是仅仅是维持士子的基本生活。

“那行,我这里尚且需要抄录是十本三字文以及《急就篇》十本,不过也不着急,不要耽误了学业!”

“谢谢二公子。”

刘琮在这边多数抄录的都是儒家经典,如《论语》等,儒家在教化方面确实有独到的地方,因此学校也需要许多儒家经典。

郑玄的弟子刘琮也是在观察,赵商家里有些钱财,商人出身,不少人看不起他,他到经常刻意结交,至于崔琰,也是豪族出身,清河崔氏在汉末要等崔琰以及崔林两兄弟崛起之后发展成后世大名鼎鼎的清河崔氏。

“二公子,您这抄书,能不能换一种报酬?”

“季珪兄有什么想法?”

“抄一本书换十张纸,二公子以为如何?”

“十张?太多了,五张!这个产量有限,我每日提供的其实都不多,况且你们抄书皆是我提供了笔墨纸砚!”

“五张就五张!”

崔琰也是极为喜欢竹纸,但是纸张确实难买,每日都需要排队,而且买的份额也是有规定的。

“二公子,听说目前在武陵用兵,采取的是屠戮手段,是否过于残忍?”

“琮不这么认为,琮以为必要的武力威慑是必要,仁义是对待自己的子民,而不是对待敌人的!若是武陵蛮愿意下山接受大汉的管理,父亲自然是会以仁德感化他们。

但是目前的他们不值得,而且这也是军人的血性,军人的天职是保家卫国,但是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同胞被残忍杀戮,自然是要为同胞报仇雪恨!

陈汤将军有一句名言,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你们听到这句话会有什么感触我不知道,但是我的感触是这是我大汉对外族说的话,那就得言出必行!”

“保家卫国?二公子每每都有新鲜的词语,与二公子交谈,琰也收益颇多,二公子喜欢法家?”

“我没有什么特别喜欢的学说,在琮眼里,有利于天下百姓的我都喜欢,儒家推行仁德教化,同样有利于百姓,还是那句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琮读书的时候更喜欢思考,有时候会用批评的眼光去看。”

“二公子,圣人之言,岂能用批判的态度去读?当诚心读书,方能领悟其中见解!”

“圣人之言,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是时移则备变,圣人因为其身处的时代,所有许多见解都是符合他所处的时代,当然有些也适应于现在,但是有些则不一定就适应现在的时代,这并非正确与否,而是时代不同。”

刘琮多了这么多年的见识,其实古人的思维并非差,而是局限,或者是被禁锢了,他们不能说圣人不好,哪怕是错的也要找出依据证明其是对的。

但是真正聪明的人是不会被这些禁锢的,要不然西汉的那群儒家就不会吸收大量的法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纵横家的思想。

“所以公子推崇《吕氏春秋》?”

“非也,琮并非单一的推崇某一本书,而是看重其中的内容是不是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如《吕氏春秋》中孟夏纪言:

善教者则不然。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矣。所加於人,必可行於己,若此则师徒同体。人之情,爱同於己者,誉同於己者,助同於己者,学业之章明也,道术之大行也,从此生矣。

而我看康成公便是善教者,你们认为想想看,令师是不是如此教育的,你们学业章明,也越来越进步是否如此?”

刘琮的思想也是一直在变化的,从最早的推崇法家,到黄老,到书籍越读越多,开始有了变化,不再推崇某一派学说,而是看是否有利于百姓,有利于国家。

“说的好,不过你无需拍老夫马屁,老夫心里还是有数的,那你说说看,修书的目的何在?”

郑玄不知道什么时候也到了这边,听到刘琮拍他马屁,忍不住出言说道。

“圣人用词简练,往往不少读书之人都很难理解,何况是平民百姓,修书的目的便是解释圣人之言,是言词更简单易懂,如此教化之道则更容易推行!”

“康成兄,我说了,这小子天天骂儒家,实际上是恨铁不成钢,对儒家还是很推崇的,景升身为儒家大儒,这小子在景升的影响下儒家知识也是非常精通!”

书院经常会有这种在课余时间的突然辩论,而学生也会自觉的站好位置聆听,毕竟无论是蔡邕,宋忠,綦毋闿还是刘表,黄承彦以及司马德操等都是学识渊博的人。

“嗯,那你认为的施政该以儒家仁德教化为主还是法家之刑罚为主?”

“小子以为根据时局有所选择,若是盛世,则以仁德教化为主,刑罚为辅,若是乱世,则一刑罚为主,政令清明,同时以仁德教育辅佐。

《周礼》言: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便是此道理也。这是根据社会发展情况而定,我高祖定天下之时,休养生息,用轻典,孝武皇帝之时,用的是中典。

至于学说之争,琮认为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儒家和法家如今的发展其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学说之间日后只会越来越淡!”

儒家用法家的一些理论,而法家有何尝没有进步,法家同样是如此,隆礼重法,法家在判决的时候也会酌情处理,也是吸收了不少儒家的东西。”

“你认为会有学说会相互融合?”

“小子有一问,周公定周礼的时候,可有儒家,法家之说?周礼似乎也包含了法家,道家,墨家等许多东西,这是为何?”

《周礼》不仅仅是明确了礼仪,同时明确了律法,制定了各类规则,如秋官司寇中就明确了五刑纠万民,明确了百官之中谁负责掌管各类刑罚。

刘琮这一下就问住了郑玄,学派之说源于春秋战国,但是周朝可没有这个说法,而儒家尊周公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最崇拜的古圣人!

“你倒是能言善辩,不过周公是我儒家圣人乃是不争的事实,不过你说的有几分道理,学说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有可能融合,但是是以儒家为主还是法家为主,老夫认为是儒家!”

“琮倒是从未想过这个事情,琮考虑的什么是最适合百姓的,自古以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如何让百姓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才是琮考虑的。”

这种学说之争刘表刘琮都不会参与,郑玄也是点头,各司其职,刘表父子主政一方,更多的是考虑政务。

刘琮这段时间在书院一边交流音韵,一边与诸多学子进行讨论,不少学子也被刘琮许多独特的见解所折服。

如士农工商,刘琮则提出了生而平等,不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应该值得被尊重,而不是整日口中言贱商。

“不过谢谢你,听说你是建议邀请子重来荆州,今乱世,荆州尚且安稳,倒不失为一安心休学之场所!”

服虔,曾经担任九江太守,刘琮向刘表建议,邀请其入荆州修书,治学,刘表欣然采纳,这些博学之士入襄阳,对襄阳是有帮助的,而且此人担任过九江太守,主政一方,肯定还是有一些门生故吏,日后对刘表父子进军扬州也是有益的。

“家父志在治学,这是家父希望更多的博学之士来襄阳共同修书,造福后世,琮不敢居功,此家父之功。”

刘琮对于这些博学之士,如果不是家世显赫的,刘琮都会尽量邀请,服虔在音韵学上的造诣也非常高。至于家世显赫的,刘琮都要思虑清楚利弊,日后若是尾大不掉就不好。

中学的老师也基本确定了,除了刘琮自己培养的几位,韩翊,崔琰,阮瑀等皆将会入中学教书,韩翊负责教导算学,崔琰负责教导儒学,阮瑀则是教导音律,不过阮瑀乃是官身,因此不会常待在中学。

这些都是蔡邕,刘洪以及郑玄推荐的,关于儒学,不仅仅郑玄,宋忠,司马德操都推荐了人,中学规模预计是招募三百人。

中学主要从刘琮办理的小学中挑选,不过各世家也有一些弟子可以参加考核,如果能通过考试也可以入中学,因此不少世家弟子都会报名。

负责考核的是蔡邕以及习祯,蔡邕作为名满天下的自然是有这个资格的,习竺乃是襄阳习氏,为人德行出众,在荆州颇有名气。

挑选习竺是为了平衡荆州世家,以免让他们认为刘表不重视他们,本来是打算让宋忠,但是宋忠认为郑玄都没有参加,因此他也不愿意担任。

“主公,刚才阴瑜来报,说学校已经修缮好了,问是否先参观?”

刘琮听了之后便离开书院,前往刘表那边,此事还是要先询问刘表有没有时间参观,此物乃是刘琮组织人手修建,算是新式建筑。

刘琮融合了许多后世建筑的一些优点,比如苏式园林的一些特点,苏式园林讲究移步换景,地面有些地方也用了花街铺地。

同时也应用了荆楚风格,荆楚建筑风格之中,讲究空灵之美,线型之美,当然荆楚建筑之中的台、榭是必不可少的。

刘琮又兼并了后世建筑的实用风格,有大教室,小教室,藏书楼,食堂,宿舍等,由许多阁楼组成的建筑群,最重要的是里面用到了玻璃!

虽然刘琮现在生产出来的玻璃不够光滑,平整,但是作为窗户玻璃还是可以用的,又组织不少工匠将其严丝合缝的嵌入木制框架之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