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我的父亲是赵云 > 第二百五十七章 迁都往开封

三国:我的父亲是赵云 第二百五十七章 迁都往开封

作者:晶晶亮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05 21:24:36 来源:笔趣阁

洛阳。

又一年风凝雨聚。

晋国在此立都已有四个年头,二月中的时候,司马炎鉴于当前面临的困难,接受了天官丞的建议,改年号泰始为太康。

太康明眼人一看即知,国家太平安康的意思。

不过,这似乎与晋国的情况不相符合,但司马炎已经顾不得了,在历史上太康年号要再过十年,等司马炎灭了孙吴之后才正式启用。

而这一次,有可能是司马炎预感到,他等不到哪一天到来了。

河内郡失守的消息,对于晋国上层来说,影响还不是太大,真正受到冲击的,是在洛阳底层生活的普通民众。

缺粮引发的恐慌正在加剧,小门小户无力支付越来越贵的粮秣,只能选择逃离,从洛阳的东门往兖、豫等地去的驿道上,人流如织,拖家带口者不计其数。

民众逃离之后,曾经繁华无比、热闹非凡的洛河教坊肃条的空无一人,连倚门卖笑的歌伎都要面临失业,显示着洛阳这座城市的未来不容乐观。

洛阳虽然日渐萧条,但是习惯了享受的司马家诸王、还有后宫的一众嫔妃都不愿意离开洛阳,而杨骏这个提出过迁都的国丈,又拿不出更好的一揽子方案来说服其他人。

司马炎本人对迁都也有顾虑。

司马家篡魏而建晋,在许多忠臣名节之士眼里,就是得国不正的奸臣。

当初立晋之时,为了昭示正统,司马炎执意要将都城定在洛阳,就是因为洛阳是汉朝的东都,比曹魏的邺城要有底蕴的多。

崇德殿内。

豆灯被点燃,照的满殿通透明亮,自二月上至二月下,勤政的司马炎连续的召集了众臣商议对策,为坚守洛阳还是弃守洛阳而激烈讨论。

在殿中除了大臣、将领外,还有一名光头的僧人也在其中,朝他的站立的位置,距离张华不远的地方,显然很是司马炎的重视。

“诸卿,如今魏吴联合北攻,河内又陷汉贼之手,致我大晋粮秣不足,民生凋弊,内外交困,不知有何良策可解此困?”司马炎坐在皇榻上,面容有些黄腊,眼睛里布满了血丝。

以司马炎四十四岁的年龄来看,其实并不是太大,保养调理好的话,再活个二十余年不是问题,但事实上,从登上皇帝位置的第二年开始,司马炎的身体就出问题了。

当皇帝辛苦不辛苦?

这话问司马炎的话,他一定会回答太辛苦了。

在登基之后,司马炎不幸的遇到了赵广这个强劲的对手,战场上连吃败仗、地盘上也被占了许多,国家内部动荡,要操心的事情实在太多。

近日,可能是压力太大的缘故,司马炎又患上了失眠症,晚上无法入睡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多个御医开的神药服了之后,却是一点作用也没有。

失眠更多的是心理因素使然。

在这方面,御医也没有什么好的招数,最后,殿中这个叫竺法护的西域僧人,给司马炎献上了一本经书《四部毗那夜迦法》,其中男女双修的密法,让司马炎如获至宝。

性情荒淫好色的他,在学习了经书的佛法之后,赫然发现自己不但御战能力更上一层楼,而且战事结束后失眠症状也减轻了许多。

换句话说,他能入眠了。

这个结果让司马炎对佛教的好感大增,有道是上行下效,见到司马炎雄风大振,司马家的诸王也纷纷开始接触佛教。

听到皇帝发问,晋国朝堂诸臣面面相觑,该说的话这些天都已经说完了,在保全洛阳的前提下要怎么解困,这些大臣也找不到一个好方法来。

最后,司马炎将求助的目光投向了竺法护,想听听这个从身毒、西域而来的高僧有什么好的建议。

竺法护见晋国皇帝陛下看向自己,心中也颇为得意,在扫视了一下四周后,这位得道高僧出列,上前道:“陛下,小僧在西域时,曾听闻东土汉朝有二都,一都在长安,二都在洛阳。从佛理上来说,长安就是龙首,洛阳是龙身,如今长安被伪汉所占据,龙首不得自由,龙身再是努力也是无用........。”

竺法护从佛经、佛理阐述汉、晋之间的争斗,讲述长安与洛阳之间的关系,倒让司马炎和晋国朝中诸臣开了眼界。

有学问的如张华、裴秀、裴楷等人,听了竺法护的话直摇头,这西域僧人看似讲的头头是道,其实就是一派胡言。

不过,殿中的大多数官员,并没有张华等几人的见识,竺法护的佛经他们看都没有看过,就算是司马炎,也只是在参欢喜大禅时扫了几眼有用的内容,其余太过高深的一概略过。

“那依法师之意,我大晋又当何去何从?”司马炎的眼睛里露出希翼的神情,他是真心期待竺法护能给出一个好的建议来。

竺法护重重的咳了一声,行一揖礼后,叹息道:“陛下,当初选洛阳为国都,一定是听从了道家的建议,这是道家给大晋埋下的陷阱,龙有首、身、尾,三者之中,龙身为七寸,最为软弱,龙首有利齿,龙尾有坚骨,均是上佳的龙脉之地。陛下不取龙首、龙尾,而择龙身,这国势如何能兴盛起来。”

司马炎一怔之后连连点头,他当初选择洛阳为国都,倒还真是听从了道学名家左慈的意见,当然,这里面左慈只是一个推波助澜的,更多是司马炎内心有这个想法。

不过,现在晋国国运衰落,司马炎是绝不会承认,迁都洛阳是他的意见,而这个锅只能由左慈来背负了。

“法师,龙首长安已在伪汉手中,我们大晋暂时攻取不下,龙身洛阳又无法坚守,但不知那龙尾又在何处?”未等其他人反应过来,因离间羊祜而失宠的荀勖即开口问道。

论小聪明,荀勖荀公曾确实有过人之处,只不过他这点聪明劲全用在了内斗上面,于国家而言,无甚好处。

竺法护手持法杖在崇德殿中绕了一圈,最后停在东首大殿的一角,道:“陛下,吾观兖州所在,有故魏之都大梁,南通江左、北联青冀、西接司州、东临徐州,为四海聚宝之地,此地为龙之尾椎,可立为新都。”

大梁,在秦灭魏时,被王贲引黄河水淹城,千年国都毁于一旦。

秦后,大梁地置浚仪县,汉景帝时,改名为开封,到了魏晋时期,开封属司隶校尉部河南尹治下。

曹魏时期,开封一带的水利设施逐步得到恢复,圃田水被引入淮河,水利既兴,农业、商业得到很大的发展,整个城市也日趋繁荣。

竺法护提出迁都开封,也是花费了一番功夫,从定都的角度来看,竺法护的选择没有错。

在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定都于开封,时人称之为“东都”或“东京”,这一时期,开封正式取代了洛阳,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到了宋朝时,开封更是作为宋王朝的都城而繁华无比,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仅仅描绘了开封的一部分街景,就已经令后人叹为观止。

“陛下,正如法师所言,开封是故魏之国都,我大晋要是能迁都于此,还有镇魏之意,此为一举二得的美事。”贾充紧跟着荀勖,也出列赞许道。

司马炎频频点头,看向荀勖、贾充的眼神也带着喜意。

张华在殿上看的真切,心中不由得叹息一声,拍马屁的人总能比实干的人早一步得到认可和表扬。

羊祜、杜预这些国之干城还在辛苦的守御洛阳,却不知司马炎这里,已经准备要放弃洛阳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