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我的父亲是赵云 > 第二百五十章 程家三板斧

三国:我的父亲是赵云 第二百五十章 程家三板斧

作者:晶晶亮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05 21:24:36 来源:笔趣阁

姜平奋力劈翻一个靠近的晋卒。

待要长出一口浊气,却不料唐彬已是填补了晋军围阵的缺口,利剑疾刺姜平的后背要害。

“小心!”

刚刚将头探出垛口的程亥抬眼望去,却见姜平已处于四面围攻之中,跟着他一起登上关隘的两名老卒已经不在。

一人怒睁双眼倒伏于地。

另一人则惨叫着,向关城下面跌落。

姜平隐约听到程亥熟悉的粗大嗓门,苍桑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嘶声道:“先登者,姜........!”

话未说完,笑容突然在姜平脸上凝固,他缓缓的低下头,胸口处一截剑尖正自穿出,前襟的铠甲络缕也被削断。

“终于要死了吗?”姜平心头一阵刺痛,嘴边涌出阵阵血沫,壮实的身体无力的倒下。

唐彬的身影从姜平背后显现了出来,他猛的一脚将姜平的尸体踢翻在地,拔剑大呼道:“大晋的勇士们,杀敌,杀敌!”

被唐彬阵斩敌将的威势激励,函谷关城头的晋军士卒也跟着士气振作起来。

冷兵器时代的打仗就是这样。

除了如高顺的陷阵营,曹操的虎豹骑、刘备的白眊兵这样的强兵外,其余由民壮组建起来的军队,将领之间的比拼,几乎决定胜负。

程亥亲眼看见姜平战死,不禁目眦欲裂,虽然与姜平争功不快,但这不过是将校之间的惺惺相惜,若不是姜平是军中老卒,又是追随大司马姜维多年的精兵,程亥才懒得与他计较。

“啊呀呀!”程亥嘶喝一声,大斧猛的一轮,将周围的晋卒扫荡一空。

函谷关上,晋军将校不少,但能战者却寥寥。

唐彬顾了姜平这一头,程亥那边就被放空了。

在程亥的带领下,这一支由长征健儿、盐场糙汉组成的突击队伍逆势而上,将函谷关头的晋军守卒杀散一片。

没有了箭矢、擂石滚木的阻挡,撞车也开始连续的发威,撞得关隘厚重木门摇摇欲坠。

中国缺铁矿,仅有的上好铁石多用来打制兵器、铠甲,就算函谷关位置重要,关隘的大门也只是用厚重的稠桑木叠加而成。

这样的木门,一般情况下二、三年就要换一换,不只是函谷关、如潼关十二连城的城门也是一样,而这就是稠桑原上高大树木被砍伐一空的原因之一。

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长安、洛阳两处都城大规模的修造宫殿,稠桑原靠近黄河,从水道运输木料很是方便。

片刻之后,关隘门被撞开,姜琼和李柔此时也各带着精兵冲进关隘。

晋军大势已去。

唐彬此时,犹自在苦苦支撑,程亥此时不用再为城门所累,立时提着大斧找到了唐彬。

程家三板斧名字都起的特别,第一招“劈脑袋”、第二招“鬼剔牙”、第三招“掏耳朵”。

其实说开了也很简单,第一招就是用斧头从上往下砍,对手要是格挡,那正趁了程亥的心思,要是不挡反刺,那就搏一个运气,看谁比谁更快。

第二招跟着第一招来,就在对手横武器招架时,收斧头,献斧纂,攻击敌之面部,由于速度快,对手一般都只能躺下躲避。

第三招就是等对手想要爬起来时,大斧回身横扫,这时对手刚刚力尽,视线又在前面,不知后方动静,程亥乘其不备一斧横击,十有**能够破敌。

程家这三招,一代又一代的传给子孙,用斧的本领也越发的精湛,等到了隋唐之时,程咬金用这三板斧大发神威,将一众二流对手打的苦不堪言,就连一流将领如果不及防备,也会被老程这三斧搞的分外狼狈。

唐彬不幸被程亥盯上。

手里只有佩剑的他,空有一身本领却在近战中施展不出来。

若是拉开距离,唐彬完全可以凭籍精准的射术,将这个额头险被射中的幸运汉将射杀,可是,唐彬现在却脱身不得。

“贼将,拿命来!”程亥大叫着,轮起花背开山斧朝着唐彬猛力劈下,正是第一招劈脑袋。

唐彬刚想举剑格挡,等举到中途却想起,这剑轻灵,如何经得起大斧的猛砸,可是,这时想要变招,已是不及。

无奈之下,唐彬只得仰面朝地上一躺,想要翻滚着拉开与程亥的距离,只要能拉开十余步,唐彬就能够找寻机会,一箭将这个凶悍的汉将射死在城楼上。

唐彬想的很好,但在翻滚之中,他的视线受阻,没有发现程亥早已跟在他的身后,程亥抬脚猛的一踩,将唐彬腿骨一下踩的粉碎。

唐彬凄厉痛呼,想要呼唤身边亲卒保护自己,但这时,原本跟着他的十余亲卒,早已淹没在了越来越多的汉军队伍中。

“嗵!”程亥一脚扫出,将唐彬踢得飞起,开花大斧第三招“掏耳朵”使将出来,将横飞中的唐彬给拦腰斩为两截。

血雨四溅。

将程亥淋了一个通透。

但他却咧开嘴巴,狂呼嘶嚎起来。

可怜唐彬一身文武全才的本领,本来也能在晋国慢慢升官,当上一郡之太守,但如今却轻信了司马炎的许诺,跑到函谷关与汉军交战而死。

唐彬既死,晋军更是四散,守关的四千余晋卒,被杀者约有千众,其余士卒有五百余逃亡到了稠桑原台地,剩下的则全当了俘虏。

汉军一鼓作气拿下函谷关,其过程看起来还算顺利,死伤的汉军将卒约在八百人左右,这个交换比对于进攻方来说,已经相当的不错。

赵广在听到薛季禀报,顺利拿下函谷关后,心情分外高兴,这一仗他没有亲临第一线,而是坐镇在旧函谷关,监视南崤道可能的来援之敌。

幸好,宜城方向的晋军行动很是迟缓,没有在第一时间增兵进来,也有可能守卫宜城的司马骏觉得,弘农有胡奋、刘弘两人守着,他在没有得到胡、刘二人求援之前,冒然出兵万一起了冲突,那就大不妙了。

不得不说,司马骏虽然算是司马家能统兵打仗的了,但他之前多半是那种挂个帅,然后躲在后方城池里面调度统筹,真正上战场打仗的机会少之又少。

没有实战的经验,司马骏对战场形势的判断就会出现偏差,在前一次姜维兵进洛阳时,司马骏在宜城死守不出,结果差一点让姜维将洛阳给端了。

这一次函谷关之战,司马骏老毛病又犯,习惯了等待的他没有想明白,他这一等就让晋国失去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函谷关打响的时候,胡奋正在茅津渡口,紧张的盯牢了对岸不断演练渡河作战的王濬水军,手里缺少战船的胡奋,勉强将麾下的三千兵卒散布在渡口沿岸,并号令一旦发现敌船过河,立即点起烽火求援。

胡奋这一散开本来并不要紧,但当函谷关被汉军猛攻的消息传来时,胡奋赫然发现,他手头只剩下了不到五百的机动兵力。

这点将卒,到了函谷关能干什么?

胡奋凝望着对岸的点点火堆,心中大悔,他这是上了赵广和王濬声东击西的大当,要是兵力不分散的话,至少可以在第一时间向函谷关驰援。

刘弘的三千盐兵倒是没有分散,但这些盐兵的斗志却十分的低落。

他们在渡河到南岸之后,有些人的家眷俱在解池,虽然晋国上下严禁与汉国那边来往,但只隔了一条河,盐兵们总会有联系的办法,在知晓了河东的留守盐兵立下大功,日子过得很不错时,刘弘的这些兵更战无斗志。

“还打什么打,早早的投降了,早过上好日子。”最底层的盐兵心中,早已存了这个念头,若不是晋军军纪甚严,他们甚至还想干脆偷渡到北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