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我的父亲是赵云 > 第二百三十九章 呼延部落投降

分化、拉拢王湛。

赵广这一次用的是阳谋,太原王氏内部,其实早在河东落入到新汉手中时,就争论过晋、汉之间,王氏应该如何来选择。

王浑是晋国的征东将军,连带着二个儿子王戎、王济也都在洛阳定居,他这一支肯定是心向晋国。

王湛身无官职,属于闲散之人,性情豁达的他,更中意与自己交谈甚欢的赵广,更重要的是王湛在过继给祁县王氏之后,与晋阳王氏已经分属二支。

作为王氏的一个分支,王湛有责任将祁县王氏延续下去,这是他在王充、王凌的墓前许下的承诺,选择汉国,对于王氏来说,也不失为一次有价值的投资。

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王浑这一支也被夷灭时,祁县王氏也会将今天一样,将自己家的一个姓王的子弟过继到晋阳王氏的名下。

国家的兴与衰,此起彼伏。

家族的兴与衰,其实也是一样。

多方投资,确保总有一支跟对方向,是大家族在动荡时期的睿智做法,不只是王氏,比如最为有名的琅琊诸葛氏也是一样。

左国城。

刘渊退守王庭。

吕梁山区复杂的地形,让匈奴骑兵的追击变得异常困难。

山地作战,对于习惯了汉中、陇上崇山峻岭的傅佥来说,那是如鱼得水,本来傅佥对赵广让他偏师出征还有些想法,但渡河到了左国城一带后,傅佥不由得心花怒放。

“好一处表里山河,这就是我傅公纪施展本领的地方。”傅佥在左国城周围转了一圈,掳走了匈奴人放牧的千余头牛羊之后,即从三川水直下,过黄河又回到了上郡。

一河之隔。

傅佥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把刘渊气的险些吐血。

汉军水军在黄河上优势明显,匈奴胡骑在陆地上可以称雄,到了水面上则是旱鸭子。

左国城的位置,又正好处在吕梁山朝向黄河的那一面,地形条件上易攻难守,很不适合当一国之都城,在历史上,刘渊建立汉赵之后,也很快的就将都城迁到了平阳。

但现在,刘渊却不知道能往哪里去了?

赵广这恶贼占了平阳,晋阳一带有王氏牵制,匈奴诸胡的力量不足于完全震慑住王家。

况且,赵广拉拢王湛的事情已经传开,要是刘渊敢去,万一王氏突然起兵,则刘渊可能再次腹背受敌。

“汉王,我们该走了,这左国城一带,不是我们应该呆的地方啊!”刘宣长叹一声,对着刘渊丧气的说道。

作为匈奴的智者,刘宣一向自诩智谋百出,部落中也没有人能胜过自己,但这一回与汉国的交锋,却着实的让他倍受挫折。

赵广这阎王,委实是非常人也。

面对晋、匈的两面夹攻,竟然还游刃有余的跑到解池,组织盐兵打败了司马伦的温县精兵,这盐兵那么厉害,为何晋国之前没有好好利用起来?

刘宣百思不得其解。

“叔父,左国要是弃守,我们大汉国又往何处为好?”刘渊倒没有刘宣那么感慨,或者说作为常败之将,他对于赵广的神异表现已经麻木了。

刘宣想了想,道:“中原一带,是汉人的天下,我们大匈奴还是要往北方的草原驻留为好,我听说宇文莫槐在辽东发展的很不错,或许我们可以和宇文髡发部落联系,与鲜卑人在草原一争高下。”

宇文鲜卑也是匈奴别部一支,要是刘渊的匈奴五部与宇文部落联合起来,倒真能让刚刚在草原上称雄的鲜卑诸部喝上一壶。

刘渊神情复杂的点了点头,放弃几代祖先开创的基业,确实让人心痛。

但是,与整个匈奴族群的存亡相比,左国区区一城,并州这被围困的一隅又算得了什么。

两难之下,刘渊与刘宣、崔游等心腹几番密议之后,决定向东北方向迁移,先将匈奴五部迁涉到云中、代郡一带。

云中即后世的大同,代郡就是张家口。

这两个地方属于汉人和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交界的地方,换句话说,是谁都可以管,谁又都管不着。

在汉人势大的时候,汉王朝扩张势力,将国境线北推到了阴山、河套一带,云中、代郡自然成为汉朝一个郡。

在胡人势强的时候,云中、代郡又被草原民族所占据,成为胡人放牧的夏季牧场。

刘渊有意占领云中、代郡,目的就是想依靠这里的草场恢复匈奴的实力,同时,也有意和鲜卑部落中的宇文鲜卑取得联系,争取重新成为漠南草原的霸主。

虽然刘渊将王帐迁移的消息隐藏在很小的范围内,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随着时间的推移,左国城将要被放弃的消息,也开始在诸胡部落中传扬开来。

太原郡南端,雀鼠谷。

意谓地势险要,唯有雀鼠方可通行。

这里又称为冷泉关,是晋中与临汾盆地之间七十里险绝山谷的最北端,踞三晋腹地之咽喉,扼南北交通之要冲,自古为北方边陲之军事要塞。

在刘渊退守左国城之后,雀鼠谷成为汾水畔仅有的还在胡人手里的隘口,守卫在此处的正是呼延衍所在的呼延部落一支。

呼延衍在匈奴五部中的地位已经一落千丈,不仅刘渊不想看他,就连刘宣、刘灵等人也羞于和呼延衍为伍,而这也是呼延部落被抛弃在雀鼠谷的原因。

不过,呼延衍也不是完全与世隔绝。

吕梁山虽然险峻,但毕竟一早就被人类开发,山间径道、猎道只要稍稍留意,就能够发现几条,借着猎道通畅,呼延衍可以和除左部之外的匈奴各部落来往。

雀鼠谷,匈奴呼延部落驻地。

“什么?大单于的王庭正在拔营,怎么没人通知我们?”呼延衍怒骂一声,脸上分外的急切,他刚刚从左国回来的族人那里,听到王庭迁移的消息。

呼延衍气呼呼的骂了一阵,心中也是了然,他这是被抛弃了。

刘渊通知他又怎么样?雀鼠谷已经处在汉军的包围之中,除非呼延衍愿意放弃部落中的所有,带着几个心腹翻山越岭出逃。

不告知呼延衍,那等汉军追杀时,呼延部落还能在雀鼠谷要隘处堵上汉军一阵,毕竟,单靠汾水水道,不打通陆路的话,汉军用兵也不顺畅。

“单征能降,我呼延衍也能降,大不了一拍两散,咱也到关中去享福去。”

呼延部落残破,呼延衍身边也没个可商量的人,他一个人思来想去,最后突然想起单征投降的事来,心中不由得豁然开朗起来。

雄心壮志恢复大匈奴的霸业?刘渊、刘宣有这样的想法。

但呼延衍不过是一个小部落的酋帅,他想要的只是安稳,呼延部落连续的失血,再也禁不起折腾了。

决心投降之后,呼延衍也是一不做二不休,立马带着部众缚手下山,到了祁县之后,效仿单征在平阳投降的做法,跪倒在城门口,趴伏于地乞降。

赵广在祁县中军署阁得知雀鼠谷之敌下山请降,倒是颇感意外。

雀鼠谷也就是冷泉关这个地方太过险要,就算强攻的话,要拿下来的可能性很很小,想不到还没等他布置停当,呼延衍就投降了。

不过,有匈奴部落来降,说明刘渊的诸胡联盟已经开始瓦解,这是个好兆头,再加把劲的话,估计刘渊就真顶不住了。

“大将军,好消息,投降的呼延部落酋帅报告,刘渊要弃守左国城,匈奴胡虏要逃了?”马融兴冲冲的从城外受降回来,一脸兴奋的叫喊道。

赵广一怔,随即心中一喜,追问道:“此消息可真切,确证过没有?”

马融连连点头,答道:“属下已经命斥候多路齐出,靠近左国城,打探匈奴王庭的消息,相信不日就有军情回报。”

赵广沉吟一阵,下令道:“给各军将领下令,全军当以尾追击溃胡虏为根本,由南向北压迫过去,匈奴胡虏弃守一处,我们就占领一处。”

“让大家记住,人可以放跑,帐蓬、器械、财帛等等都必须留下。如果匈奴人困兽犹斗,实在堵不住,就放他们北去也无妨。”

“另外,呼延部落,依单部旧例即可,呼延衍留呼延姓,迁关中。”赵广吩咐道。

马融应和一声,忙转身下去与参军司商议起具体的进军方略来。

对呼延衍的处置,有单征的例子在前,只要照搬照抄就行,赵广也没有多去在意,呼延也是双姓中的知名姓氏,到了宋朝的时候,呼延家族已经成为了将门的一支,后世还专门有过一本评书《呼家将》。

真正让赵广在意的,是匈奴北迁后的影响。

匈奴曾经是草原上的头狼。

但现在,这头苍狼已经老了,失去了强有力的族群,鲜卑人取而代之占据了漠南漠北的肥美草原。

刘渊要是向北迁移,只剩下族人,缺少过冬物资的匈奴人怎么过活,只能去抢鲜卑部落的东西,那样的话,匈奴诸部不可避免的会与鲜卑部落发生冲突。

匈奴、鲜卑在草原上大混战在即,这是赵广希望看到的,也是汉人王朝最为期待的。

北方草原上,两强争霸或者三足鼎立,才是南方汉人最为安稳的年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