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我的父亲是赵云 > 第一百三十章 知行合一

三国:我的父亲是赵云 第一百三十章 知行合一

作者:晶晶亮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05 21:24:36 来源:笔趣阁

赵广额头上,开始微微沁出汗来。

这样传销般的鼓动式陈述,他也只是被朋友欺骗参加过一、二次,而且还是坐在台下的那种,现在他是台上的讲师。

招商引资气氛的拱托是关键,如果边上还有几个喊口号的,效果会比赵广现在唱独角戏要好的多。

“君侯,我拿贴已钱入股行不行,就是不多......。”就在赵广快说不下去时,一个脆生生不太自信的声音应答道。

赵广寻声看去,却见前排的一角,明眉皓齿的诸葛婉瞪着一双乌溜溜的星眸,捏着衣袖,右手举的高高的,不知道握紧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咳咳,咳,婉儿姑娘很好,非常好,你是第一个报名的,放心吧,第一股特别优惠,只象征性收取一点费用,接下来,还有哪一个要参与?”赵广重重的咳了三声,长出了一口气道。

“还有没有?”

“没有的话,我赵广吃独食,你们到时候不要眼红。”

“有了举手,张遵,你要认领多少?”

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

诸葛婉这小姑娘虽然本钱不多,但眼光着实不错,在她的带领下,张遵、糜立、苏绍等有钱之主一个个的拿出了自己的家当,成为大汉矿业的众多股东之一。

大汉矿业最后的股权争夺战在吵吵嚷嚷中结束。

张家力拔头筹,成为除赵广之外的第二大股东,诸葛婉敬陪末座,成为认领额度最小的股东。

赵广瞧着糜立整理出来的名单,有些哭笑不得。

张家谁作主,还不是张星彩,这一头一尾,两个女人也不知道会不会闹出什么矛盾来。

关中手工业的发展,主要是铁坊、木坊和泥坊。

铁坊就是打造兵械和铠甲,这相当于大汉的军工企业托拉斯,现在钒钢刀的打造和生产已经逐渐的提上日程,铸剑师按技术入股,工作的劲头空前高涨,马远这个坊头后面跟着学习的徒弟已有上百人之多。

木坊就是独轮车制作企业,这项工艺难度低,仿造容易,主要还是走量,赵广已经关照木坊按秦朝的标准化工艺流程制作,实现成本的最优化,独轮车的市场主要是关中平原的坞堡,当然,也不排除向关东的魏国倾销。

泥坊就是水泥制作和道路施工铺设企业,水泥的配方赵广已经严格保密,后世基建大国在道路建设上突飞猛进,就是基建工程领域的技术优势,虽然这种技术秘密早晚会被魏国、吴国所探知,但赵广相信,只要大汉能持续的创新,就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主要是发展医学领域,其他方面还需要人才的储备。我们大汉将建立专门的医学院,邀请名医皇甫谧担任院长。主要研究神医华佗、医圣张仲景的著作,并用以临场实践。这项工作非常重要,一旦医学院建成并投入使用,将造福关中数万百姓。”

“第四,军事人才的培养。重点是军校的创建。我提议,在长安建立大汉陆军学院,我赵广将出任院长,姜大将军任名誉院长,在座的各位将领、校尉,包括参军司的各位参军,既是教员,又是学员,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在百忙之中,还要自告奋勇担任陆军学院的院长,赵广这是受了后世那位喜欢微操作的常校长的影响,好在手底下的这些将校对此也没有意见,在他们看来,这院长赵广不当,还真没有合适的人选。

姜维这个大将军其实也够当院长的资格,不过,姜维还是推辞了,原因之一是他实在太忙了,根本没有时间,原因之二是姜维对九伐中原战役中,两次大败心有愧疚,他觉得自己的能力还有欠缺,不足以授业解惑。

另外,还要补充一句,水军学院赵广不是不想建,而是手里头一个可用的将校都没有,这一块是一片空白。

只能等到以后从吴国忽悠一、二个将领,才有可能把水军学院的架子搭起来。

在工坊、学院的大门口,赵广还饶有兴趣的让人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八个大学嵌刻起来,他要让大汉的年轻人都知道,并且作为座右铭,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其实,在赵广宏大的设想中,大汉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还不完整,还有很多事情需要落实,但他的精力又实在有限,只能挑几项重点拎一拎,其他的就交给苏绍、马融、黄崇、诸葛尚、诸葛诠等年轻人来完善。

可怜苏绍、诸葛诠等几位,吟诗作赋的日子自此一去不复还。

他们撰写的文书,也越来越向赵广在二大上做的两个报告一样,简单直白、通俗易懂,枯燥的让人听了发狂。

大汉,少了几个诗人、文学家。

多了几个实干的人。

长安。

百废待兴。

城市建设工程的序幕刚刚拉开。

按照赵广的设想,仿照唐时长安模样,分工明确的坊里正在规划,负责这一项事务的陈寿已经忙得焦头烂额。

陈寿怎么也没想到,这长安城扩建和改建任务会落到自已头上,但赵广却理由充足的对他说:“承祚,你可知道知行合一的道理,读万卷书,行千里路,这没有实践的经验作为基础,你书写的再好,也是水上浮木、空中楼阁,徒被人指责笑话。”

知行合一。

赵广的这一句话来自于明代著名的心学家的王阳明,在三国这个时代说出来,是心学流的精髓,杀伤力非同小可,陈寿自诩读书方面少有遗漏,但知行合一却从未听说过。

“君侯,这是春秋诸子,还是战国百家的学说,我怎么没有看到过?出自哪一家的言论?”陈寿急切的追问道。

“哈哈,承祚要想知晓,先把这长安城建好再说。”赵广见陈寿上勾,心中不由得大好高兴。

忽悠一个史学家干实事,做实绩。着实不容易,但瞧着陈寿最近越来越往书呆子方向发展,赵广觉得有必要好好的纠正这一倾向。

三国的历史,自然有人去记录。

至于陈寿,还是先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争取跟上关中根据地的发展步伐。

陈寿被赵广推着往前赶,和他一样痛苦的,还有魏容、寇林、马承等一帮从队率、都伯、军侯升级上来的将校们。

实战经验他们一个个比谁都丰富。

但理论却是一摸黑。

具体这仗为什么这么打,没几个人能讲明白,许多时候,他们还不如参军李球说的清楚,讲的明白。

这一次,这几位老资格的将校被赵广悉数一网打尽,全部抓捕进了陆军学院,成为大汉长安陆军学院的第一批学员。

学院的开场白,是赵广厚着脸皮宣读的致词!

这类的欢迎词,后世网络上抄抄就是一大堆,只要改几个字就行,赵广有系统面板的加成,记忆力方面提高了不少,一篇洋洋洒洒的范文宣读下来,半个时辰还没有结束,让聆听的魏容、寇林等人一个个不自禁的昏昏欲睡起来。

军事学院开课的第一讲,是大将军姜维主讲。

姜维的高超军事指挥能力有目共睹,尤其是局部战场的战术方面,可以说炉火纯青,他第一课讲的案例:沓中剑阁回援阻击战。

这是一场敌我力量悬殊的著名战役。

蜀汉军队面临的困难,比想象中的要大的多,而姜维的指挥才能,也在这一次战役中发挥的淋漓尽致。

幸好,诸葛诠并不喜好军事,没有在陆军学院的学员中,要不然的话,听到自己老父亲被戏弄的团团转,只怕脸上要挂不住。

在加强将校军事能力培养的同时,赵广开始在关中的县、亭、里三级组建民兵组织,县设都伯一名,领五十人,亭设队率一名,领二十人,里设伍卒一名,领五人。

赵广这一举措的目的,就是建立军队的预备役队伍,为下一步的根据地扩张和应对可能的敌人作好准备。

民兵的出现,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逐步的瓦解掉原有的坞堡兵的力量。

坞堡这种特殊的自卫型民间组织,在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北方盛行一时,盛行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在躲无可躲的情况下,只能依附大族和豪族为私奴、田奴。

后来在北魏时发展为宗主都督制的地方基层组织形式,朝廷承认宗主的既有利益为合法,任命他们为宗主,以督护百姓。

宗主督护制对维护基层治安、保护辖地内民众安全有一定作用,例如在魏吴交锋激烈的江淮一带,雷绪、陈兰等宗族豪帅势力曾经盛极一时,成为左右战局的重要棋子。

一些实力强大的坞堡,可以调动的力量足有数千人之多,一般性的小型流民武装根本不敢和大型坞堡相抗衡。

具体的情况,不耐看史书文言文的,可以在起点看《汉鼎余烟》这本书,写的很是详细,研究的也很透彻。

当然,坞堡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

不好之处就是尾大不掉,当坞堡大族的利益诉求和朝廷不一致时,双方就会爆发矛盾和冲突,就眼下来说,赵广需要的是一个统一的、能够坚决贯彻他意图的关中,而不是四分五裂、各怀心思的关中。

拉拢苏氏、韦氏坞堡是第一步,清剿顽固不听号令的地方坞堡是第二步,组织民兵武装是第三步,三步棋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