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我的父亲是赵云 > 第一百二十七章 不同的发展方向

姜维和霍弋两种意见,说直白一点,就是缓和急两种观点。

历史上,姜维游说钟会自立,就是采用了急策,因为那时候蜀汉已亡,不冒险没有翻盘的可能。急策就算不成,大不了鱼死网破,总好过束手就缚什么都不干。

而现在,新汉的形势虽然不能说多好,但至少关中根据地蒸蒸日上,蜀中这边也还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地方,南中、永安也还在手里,稳扎稳打比冒险一搏要更加实际。

两种意见一时争执不下,决定权到了刘谌的手里。

刘谌思谋再三,最后决定支持从小看自己长大的霍弋。

原因很简单,霍弋和刘禅是义兄弟,关系不一般。

相比不太熟悉喜欢自作主张的姜维、脾气暴燥喜欢摆老资格的宗预,刘谌更愿意选择霍弋。

与姜维、宗预不同,霍弋这个后将军在新汉初立时,由于安南路途遥远,未参与到组建中来,但随后,在刘谌的再三要求下,霍弋从南中返回,成为新汉朝廷排名第三的重臣。

排名第一的大将军姜维,实际上已经成为赵广的代言人,现在赵广军中的多名将校,如傅佥、张护雄、柳隐、寇林、陈寿等人,出身都是来自姜维军中。

排名第二的大司马宗预,本来是刘谌的坚定支持者,但在诸葛尚北上之后,宗预的立场有了很大的改变,一心想要继承丞相遗志,复兴汉室的宗德艳,对赵广在关中的所作所为赞不绝口。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老人家有句名言,党内无派,奇奇怪怪。

新汉朝廷,当初重建时,一共有三个方面的力量。

第一,赵广、姜维等军方将领,赵广本身是元从出身,有一大帮元从后裔跟随,张绍、张遵因为前面合作的关系,也站在赵广这一边,最为重要的是,姜维这个新汉军方大佬的支持,这一股力量掌握了新汉的枪杆子,实力最为强大。

第二,宗预、董厥、樊建等朝堂重臣,这一股力量由原来蜀汉朝中的主战派官员、不愿降魏的官员以及丞相党的一部分官员组成。本来他们在军中也有一定的实力,但诸葛瞻阆中败仗后,军中力量损失殆尽,宗预等人现在主要依靠的是地方官员的支持。

第三,刘谌及支持他的力量。刘谌有皇族的身份,支持他的主要是南中的安南将军霍弋、永安将军罗宪等地方实力派。建宁太守李遗照理也应归入这一方,但因为关银屏的关系,李遗与元从一方的关系要更密切一些。

三股力量中,刘谌实力最弱,在朝堂上发言权最小。

但就刘谌的身份来说,又是皇帝,这就像一家公司,小股东是总经理,但事实上却是背后的两个大股东说了算。

这种局面,在新汉初创时,外面的压力和困难很大,一致对外是当务之急,新汉三股力量拧成一股绳,就算有些分歧,也能克制住。

但随着形势的好转,特别是拿下关中之后,原本势单力薄的新汉上下,忽然发现自己已经打拼下了一份家业。

有了家当,也就有了利益上的诉求。

刘谌这个皇帝总经理当然也想发发声,发挥一下自己的能力,以免被人说成吃软饭的无能之辈。

蜀西是姜维领兵守住的。

关中是赵广一系打出来的。

朝堂是宗预这些官员管理的。

刘谌觉得,朝堂上必须要有自己的人,不然的话,这皇帝当的没什么意思。

以霍弋的资历和名望,自然有资格在新汉朝担任重任,在去南中之前,霍弋就是蜀汉朝堂的重要成员。

刘谌也把实现自己理想和宏愿的希望放到了霍弋身上,这是他的选择,无所谓对错。

至于他能不能当好新汉的皇帝,路在脚下,也要由他自己来走,同时,也是在考验霍弋能不能当好这个辅臣。

其实,就刘谌的性格来说,并不完美,他的脾气刚烈急切又有些缺乏自信,还有的时候固执已见,不太能听进旁人的劝诫。

历史上,因为刘禅要投降,刘谌跑到惠陵刘备的陵墓前,先杀妻子,再自杀,这等行为看似让人很佩服,也很婉惜,觉得刘谌当皇帝的话,一定能是个好皇帝。

但实际上,细细的一分析,刘谌其实还是对自己没有信心,要是他真的有志气、有毅力,完全可以离开成都,到南中去,到永安去,到建宁去,那里还有忠于蜀汉的臣子,以他刘氏皇族的号召力,可以再组建一支军队与魏军相抗到底。

同时,杀妻杀子虽然可以解释成避免他们受到虐待和羞辱,但没有发生的事情,谁又能预先料想到,历史上刘禅父子到了洛阳后,不管政治地位如何,基本的生活还是有保障的。

没有谁有无冤无故剥夺他人生命的权利。

即便这个人是丈夫、是父亲,也是一样。

刘谌在这一点上,做出了错误的典范,不值得去肯定。

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

现在的刘谌,已经是新汉的皇帝,不需要他再做什么决择。

面临决择的新汉朝廷,第一次出现了意见上的分歧。

刘谌最后的决定,是否正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执行这一策略的人,是否胜任。

就比如赵广进军关中的决策,如果换一个人,说不定早就在汉中全军覆没了,而赵广领军之后,就是军事上的奇迹。

世上的事情,有时就是这么奇妙。

新汉武德二年,二月二十二日。

新汉皇帝刘谌立只有一岁的侄儿刘衡为太子,确定了自己身后的继承人。

成都陷落当日,刘谌在荀诩的游说下,匆忙逃到成都,夫人崔氏及儿子俱身死于乱军之中,也因此,刘谌这个新汉皇帝没有儿子可以继承。

同时,刘禅递降表之后,包括太子刘璿在内的子孙多随同前往了魏国,还留在蜀中的就只有被张氏带出成都的皇长孙刘衡。

对于还不稳定的新汉来说,立太子是必要的预防措施,刘谌对此并无异议,如果蜀汉一直存续的话,刘衡这个太子位置,也是早早晚晚的事情。

刘衡是前太子刘璿的儿子,昭烈帝刘备的嫡亲血脉,母亲费氏在成都被洗掠时为魏将胡烈所掳,身世也是凄惨之极。

随后,刘谌颁布诏令,拜赵广为骠骑将军,封绵竹县侯,督关中雍、凉诸军事;拜霍弋为卫将军,封广都县侯,督益州蜀、巴诸军事;其余张翼、罗宪、傅佥等各部将领,也是各有封赏,比如还在关中的傅佥,官职上从关中都督升为雍州刺史,封五亭乡侯。

赵广这一回托了霍弋的福,职务上又升了二级,骠骑将军已经是大将军、三公以下的官职,之前的前将军还和其他三人平级,现在则是大将军姜维以下的军中第一人。

老将张翼无明显的派别色彩,继续被刘谌重用,领蜀中各部人马二万驻防临邛、汉嘉、青城、涪城等地,大司马宗预、侍中董厥、太仆蒋显等官员继续辅佐朝堂,处理新汉在蜀中的各项事务。

二月末,大将军姜维率领一部人马,保护着张星彩、刘衡北上关中,随同的官员包括张绍、张遵、马融、范元、杜轸、荀诩、荀正等人。

同时,关于和钟会和谈一事,直接由他刘谌来负责,是缓是急,一切要看蜀中的变化再定。

姜维等人临行的时候,刘谌送到了临邛城外十里长亭,告别之际忍不住落下泪来。

他本是一个无权无势的闲散王爷,转眼间却成了新汉的皇帝,这一年实在是不平凡的一年。

姜维和张星彩的离开,也让刘谌既是心喜又有心忧。

心喜的是,姜维这个大将军威望太高,军中事务无一俱细都要插手,而汉军上下又对他言听计从,刘谌有什么想法只要姜维有异议,那执行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等到姜维离开后,刘谌就有机会大施拳脚,好好的按自己的谋划干一番事业了。

人无完人。

不得不说,姜维除了军事能力出众外,在为人处事上也就一般般,这也是历史上他和朝堂上关系紧张的原因。相比来说,阎宇倒是处事圆滑,方方面面都不得罪,但行军打仗阎宇又是一把渣。

心忧的是,姜维一走,汉军的顶梁柱也就不在了,万一要是军情有变,倚为支柱的霍弋靠不靠得住,有没有和姜维一样的军事能力。

刘谌的担心,只有时间能证明。至少霍弋在南中与夷蛮作战时的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

在姜维离开之后,刘谌也从一个被扶立的傀儡皇帝,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真皇帝。

他做的好不好,是否能胜任。

只有他自己能回答。

按后世的说法,这就像一个公司发展业务,不同的老总分管不同的业务部门,有聚焦主营业务的,有发展多元化产业的。

最后,是主营继续做大做强,而是多元化道路越走越广,一切都由做这些事情的人去实践,去完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