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我的父亲是赵云 > 第一百零五章 东吴北伐

三国:我的父亲是赵云 第一百零五章 东吴北伐

作者:晶晶亮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05 21:24:36 来源:笔趣阁

十一月。

以扶风的苏氏坞堡苏绍、京兆的韦氏坞堡韦皋为代表,扶风郡、新平郡、北地郡等地十一家较大规模的坞堡与赵广达成一揽子盟约,这份字面上只涉及双方粮秣、人口以及农具交易的文书,还只是份明约。

另外的密约上面,还有双方一致行动共同应对入侵扶风的敌人,这个敌人除了胡虏外,虽然没有明确的指出是魏**队,但实际上的意思已经很明显。

明约是可以告知世人的东西,至于密约则不为外人所知。

没有参与到盟约中的坞堡还有五、六个,赵广自然也不再客气,这年头不是朋友,就是敌人,他立即派出虎步营、无当营进攻不听号令的坞堡,只十余日,那些对司马家心存幻想的坞堡主、流民帅、杂胡纷纷被攻灭,扶风全境很快就被蜀军一举扫平。

赵广顺利收服关中的坞堡力量,扶风根据地的发展获得苏绍、韦皋等人的支持,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扶风根据地得到初步巩固。

与此同时,赵广的声望值也从40涨到了45,升了5个点,虽然不多,但相比之前要在战场上取胜才能赢得声望,这一次说服苏绍等众坞堡无疑更让赵广感到高兴。

和平发展虽然繁琐的点,花费的时间更相当较长,但带来的收获并不少于战场上的缴获,比如这一次,坞堡归心让赵广既得到了苏绍、韦皋等世家大族的支持,又不声不响的扩张了地盘,这等好事赵广觉得再来多少次他也不会拒绝。

一味的以强凌弱不可取,一味的假装弱小也不可取,最好的办法就是恩威并施,收坞堡是恩,打胡虏是威,如此才能成就大事。

——

一转眼,赵广入关中已有三个月,北方的天气渐感寒冷起来,蜀军上下开始在扶风储备过冬的物资,同时,给予魏容和傅佥二路军队的支援,也不能少了。

一支孤军,没有根基的话,要想在北方生存下来,极为困难。

在南方的江东,天气依旧很热。

吴国都城建业。

经过二个多月的谈判,蜀汉太仆蒋显在与魏国使者何劭的较量中,终于扳回一局,

他成功游说吴国右大司马、左军师丁奉,让这位坚定北伐的吴国宿将站到了联盟抗魏的一边。

蜀汉终于和吴国达成了再一结盟抗魏的协议。

从蜀汉、东吴的国家层面来看,正是赵广在关中的军事行动,让吴国上下看到了蜀汉还有还手之力,并不像魏国使者所说的那样不堪一击。

具体谈判的过程一波三折,颇为惊险,特别是刘禅北上邺都的消息传到江东,让吴国那些对蜀汉实力心存怀疑的官员反对声浪加剧,好在仅过几天,赵广在关中一带立足,并击败魏军围剿部队的军报也及时的传到,才始得联盟的谈判又重新启动。

刚刚登基、尚有雄心壮志的吴主孙皓终于下定决心,诏令镇军大将军陆抗从江陵北上,进攻魏国卫将军羊祜镇守的襄阳。

吴魏两军在昔日关云长、曹仁这些前三国名将征战过的地方交锋,两边又皆是名将,可以说旗逢对手,将遇良才,羊祜虽然年纪稍大,但对陆抗的军事才能却是佩服之至。

能够得到敌方大将的认可,对陆抗来说是莫大的肯定,但是,身在朝堂屡屡更迭的吴国又是陆抗最大的不幸。

同时,在吴、魏的江淮方向,一直渴望突破淮河防线的吴军,在大司马丁奉的率领下,渡江北上,一路从巢湖、芍陂方向的水路进军,将魏国征东大将军石苞团团围困在寿春,一时间,魏国东部战线全线告急,雪片般的军报文书连续的飞骑送回邺都。

晋王司马炎召集安东大将军司马骏、平南将军胡奋等朝中大将紧急商议,遂决定由司马骏为主将、胡奋为先锋,领邺都精兵五万救援石苞。襄樊方向,因羊祜守卫襄阳颇为心得,陆抗进攻多为佯攻,则命羊祜军以坚守为上。

征蜀之后,魏国主力俱在巴蜀,司马骏的五万兵马从哪里来?只能从刚刚聚拢起来准备西征的文鸯军中抽调,如此一来,文鸯好不容易训练了一个多月的军队,一下子被抽去了一多半。

文鸯只能无奈的感叹有背景就是不一样,像他这样父亲是叛逃过吴国的人,也许终生不可能得到司马家的重用。

接到中军和后军东调江淮命令时,文鸯已经和文虎一起,率领魏军前锋五千人赶到了弘农郡,距离潼关只有二百余里,本来想着他先行一步,马隆在后面跟进,谁料想,走着走着,后面的大部队一下没有了,而且更让文鸯不快的是,司马炎还派来了一个监军:阎宇。

这个前蜀国的右将军在胡烈进攻巴西时失踪了,没想到居然暗中投靠了司马炎,这一次阎宇再度出山,明显是司马炎对文鸯这个降将不放心,同时,也希望借助阎宇的能力,对日渐弱势的关中起到提振作用。

在关东调兵遣将的同时,司马炎再次向蜀中发出征调令,胡烈、胡渊所部迅速的回师汉中,从祁山往凉州方向,与杨欣等还在西线作战的魏军会合下,整顿兵马由西往东,会同骠骑大将军司马望对赵广所部蜀军进行征讨。

对驻守在成都的钟会所部约六万余人,司马炎册封钟会为司徒,赐县侯,让他迅速的平定蜀国的残余势力,稳定地方,以为国之屏障。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授。在贾充北上之后,已经察觉到危险的钟会自立之心更盛,蜀中的钟会所部事实上已经处于听调不听宣的状态。

不过,司马炎也不是没留后手,杜预、王濬这两个还在巴蜀,钟会如果真有反叛的举动,只怕遭遇和历史上不会有大的区别。

文人造反,三年不成。

终究来说,钟会文人才气横溢,但他的心胸不够开阔,手底下的人才也没几个,就算现在倍受他器重的丘建,在历史上也是个二五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