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走出大山的云 > 386怎么去发展

走出大山的云 386怎么去发展

作者:山谷村夫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5-04-01 05:19:34 来源:笔趣阁

一辆白色的越野车从西原市委大院出来,沿着黑色的油路,慢慢出了西原市。

透过车窗,公路两边除了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是树木。一个个绿色的山峦宛如大海里的舰队一样威严,不断飞来飞去的鸟不知在忙着什么。

越野车在绿色的海洋里奔驰着,偶尔眼前闪过一丝丝走动的黑或者白,那是隐约在青山绿水间的山羊。

转过一道道弯,出现了一片片黄色的油菜花,成群结队的蜜蜂在油菜花上面飞舞着,用他们的嘴吸着花粉,它们薄薄的翅膀下面带着和它们头一样大的花团,那是它们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

赵奎坐在车里,沉默不语,透过车窗,欣赏着沿路的风景。很快小轿车进入了环江县,平坦的地貌越来越少了。

大地突然变得坑坑洼洼,沟壑纵横交错,大地就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到处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荒凉代替了诗情画意,支离破碎代替了完美无缺,贫瘠代替了富饶,荒无人烟代替了繁华热闹。

全县百分之八十都是这样的地貌,就是这样的贫瘠之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环江人。

曾经这里的人类为了能够生活下去,拼命地开荒,用广种薄收消耗了一个个似水年华。

两年了,他已经来到这个县两年了,他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脱贫攻坚战已经打响了三年,可全县依然有一百五十五个行政村没有脱贫,依然有八千五十八个人没有脱贫。

赵奎坐在车里,想着市委把全市最贫困的县交给他,虽然他上任时已经充分估计到了工作中面临的困难性,但进入实际工作后,困难比想象中的还要严峻。

可是话说回来,如果没有困难,要他去干什么?如果群众都很富有,如果一片歌舞升平,那么他来这里工作,就没有什么意思了。

他认识到让环江县人们走出贫困,让所有村组走出贫困,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

他是有信心的,通过两年来的努力,已经让全县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住户有了安全住房和安全饮水,也让全县所有的行政村通了双向土路,就连尚家河村这个到处都是石头的村子也通了双向土路。

提起尚家河村,他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尚云,那个比较消廋的孩子,一个弃儿,高中毕业生,曾经的清水湾黑山羊养殖场厂长、曾经的尚家河村主任,现在的九九红服务总公司经理、城乡共养实验鸡园园长、城乡共种实验菜园园长,西原市化学肥料总代理……

这个孩子身上的标签太多了,成了整个西原市的红人,刚结束的产业大会上,市委李书记在不到两个小时的讲话中先后十五次提到了尚云的名字。

“最近有个孩子,火了,不但在快手平台火了,而且在我们西原市人们心目中火了。

他的名字叫尚云,流转了两个县两万五千亩耕地,在种植紫苏,我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这件事。

如果别的县不知道情有可原,但环江县和赤城县的责任人如果不知道,那你们就有点说不过去。

这么大面积地流传土地,不要说在我市,就是在全国也是很少有的,不知道在坐的大家听说过比这个孩子流转土地多的人没有,反正我没有听说过。

这件事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这个孩子具有很强的农业意识和黄土地情结,而这种意识和情结恰恰是当下我们市从农民到干部,都缺少的一种意识和情怀。

二万五千亩,其中一万五千亩是农民荒芜的耕地,如此数目之大,让人震惊!

想一想这些土地,曾经都是救了许多人命的黄土地,可如今被人们废弃了。

耕地的废弃,带来的是越来越多的空壳村,年轻的小伙子千里迢迢进城打工去了,小伙子的媳妇带着娃娃进城成了陪读妈妈,留下的老年人越来越种不动地了,伴随着空壳村的是一系列问题,比如社会问题、家庭问题和乡村发展的问题。

我们的耕地越来越平了,可越来越没有人愿意种地了。离开了土地,靠单一的打工,我们全市的贫困户即使脱贫了,也会存在巨大的返贫风险。

如果一个个村子都变成了空壳村,我们谈什么来发展乡村产业?农民都不种地了,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我们谈一户一策,就是要鼓励农民除过打工,还要发展产业,通过发展产业稳定脱贫,通过发展产业给乡村发展带来活的血液。

当前我们的发展,不再是怎么组织农民外出打工,而是怎么能够把青壮年和知识分子留在农村!

留下来干什么?让他们在家致富。

大家一定觉得这个想法很难,当外出打工已经成为一股巨大的浪潮的时候,大家一定觉得把青壮年留在家很难,把知识分子留在农村就不可能。

难吗?的确是有点难!难,我们也要去做这项工作!

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的土地依然让六十多岁、七十多岁的老年人继续种,那么过了十年,六十岁的就成了七十岁,七十岁的就成了八十岁,八十岁的就成了九十岁,到那个时候,这些老年人还能够下地干活吗?

到那个时候,我们西原市的地,谁来种?

大家都是各个县的负责人,大家好好想一想,村里没有了人,怎么去发展?”

李书记的话的确让他陷入了沉思,目前之所以各个贫困户村难以走出贫困,最大的原因还是缺人。

有知识的大学生不愿意回来种地,不要说去种地,就是让他们去村上的养殖场工作,年轻的大学生也不愿意。

那些招录在清水湾黑山羊养殖场的和县上两个牛场的大学生,都先后走了。

这个也容易理解,毕竟他们辛辛苦苦读了十多年书,谁不想生活的更好一点。

村里的青壮年纷纷走了,发展养殖业没有了人,发展特色产业,更没有了人。

留下来的老年人,在苦守着曾经给他们解决了温饱的土地,可老年人的思想和技能很难适应现代化的种植,只能用传统的种植方式在种地。

“你们是希望尚云成功,还是希望尚云这个孩子失败?

在我市七县一区里面最不适应种庄稼的就是环江县,外出打工最多的也是环江县,整户外出第一的也是环江县。

如今尚云在这个最不适应种地的地方种起了紫苏,你们这些部门和县区负责人,心里是怎么想的?

电商办、金融办、对外联络办、农业产业局,还有环江县的负责同志,你们有没有想过,去关心一下尚云这个孩子,也许他现在很累,也许他现在很纠结,也许他正遇到了资金周转的困难,也许他需要别人给他一句精神上的鼓励。

榜样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如果尚云这次能够成功,必然会引来一次种地热潮。

一旦大量的青壮年和知识分子因为尚云的带动,回归到我们西原市,一旦他们把发展农业做为自己的致富之路,那么我们何愁没有人去发展产业?

有了大量的青壮年和知识分子加入到脱贫攻坚战中,我们的脱贫之路还会远吗?美丽村庄建设还会那么遥遥无期吗?

我认为,当前影响我市脱贫攻坚的不是资金,也不是基础设施,而是人才。提起人才,大家就会想到博士生、硕士生、大学本科生,最起码,人才也应该有个大专文凭。

我不反对以文凭谈人才,但文凭的含金量究竟有多少,进入了社会就知道了。一个人究竟是人才还是庸才,不是文凭说了算,而是社会说了算。

我也读了许多富人的故事,相当一部分富人的文化程度只不过是初中和高中,他们是不是人才?

尚云,他是一个高中毕业生,大家说他是不是一个人才?虽然这个孩子文凭低,目前还不是富人,也不是工作人员,但他的思想已经超过了一个高中毕业生应该具有的思维,并不亚于有些大学生。”

他望着窗外,大脑中回荡着李书记的讲话,李书记从来没有如此表扬过一个人,李书记当着各个县和市上各个部门负责人的面,对尚云进行了多次表扬,足以说明李书记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对人才回归农业的渴望。

环江县没有自己的工业,是一个半农半牧区,如果离开农业去谈发展,就是在空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