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走出大山的云 > 第二百二十四章生活(10)

走出大山的云 第二百二十四章生活(10)

作者:山谷村夫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5-04-01 05:19:34 来源:笔趣阁

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预言:“人们会渐渐爱上工业技术带来的娱乐和文化,不再思考。”

我发现我最近越来越不愿意去思考,一切都是在跟着感觉在走。

我想为了不让我的思维僵化,我的生活除了村民、钱和羊,还应该有“思考”。

我应该每天给自己留最少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用来思考。

一切都在朝着快的方面发展,我想在这十分钟内,我应该慢下来,最好闭上眼睛,从纷纷扰扰的尘世中走出来。

慢,再慢一点,最好慢到能够听到自己的呼吸,还有那一颗属于自己的心。

在心的王国里,我不再受世俗的眼光和思维限制,我愿意静静地听着我的心跳,慢慢地去思考。

我发现我最近爱上了《聊斋志异》,我经常为里面的故事情节而兴奋的手舞足蹈。

一个不怎么起眼的书生,在荒郊野外,遇见了一个妙龄女子,书生爱美女,美女爱才子,就这样他们走在了一起,后面的故事情节更精彩。

精彩到那个美丽的娘子要么是阴魂不散的鬼,要么是有点人气的狐狸精。

可是这并不影响他们的爱,卿卿我我,凄凄惨惨,分分合合,但爱是真的。

我最近搞直播,听到了太多的情话,看到了许多漂亮的姑娘,可我不知道她们和蒲松龄的鬼和狐狸,谁更加有人情味?

考古学家在研究人类文明起源的过程中,发现全球主要文明之间有一些巧合。

比如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在内的大多数人类上古文明,其最初的起源地都在北纬30度附近的地区。

考古专家还通过发掘表明,这些文明的最早一批定居者,都是在距今1万年前后结束游牧生活的。

这些游牧民族为什么要结束长期以来的游牧方式,改而开始尝试驯化家畜、种植粮食呢?

考古学家说,人类之所以开窍,是因为生活所逼。

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让地球表面的气温骤降,许多动植物由于不能适应气候,先后死亡。

在寒潮来临前的大部分岁月里,各种古人类都过着采集与狩猎生活。一个地方的东西吃完了,他们就去了另一个地方。

这种游牧的生活方式,比较自由,付出较少的劳动就能填饱肚子,虽然居无定所,但对古人类来说也算过得滋润。

那个时候,人类的脑海中就根本没有定居下来发展农耕生活的想法。

但前所未有的寒潮一来,人类的活动方式被迫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各种动植物纷纷死亡,人类不得不开始寻找那些以前不吃的植物,捕食一些小型动物。

人类开始吃各种植物,并最终在这些植物中发现了一些能够种的植物,比如小麦、水稻和谷子。

也许人们根本就没有种的意识,只是因为一些偶然的机会,他们准备用来吃的的植物不小心落在了尘土上,后来出来了,他们终于发现把种子埋在地下会长出新的植株。

就这样人类把更多种子埋在地下,渐渐地懂得了如何培育农作物。

也许同样一个原因,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人类抓到了几只野羊、野牛,他们不舍得一下子吃完,把剩余的暂时圈起来。

就在圈养中,人类为了那些野羊、野牛不被饿死,开始丟一些草,发现它们会吃,就这样他们开始驯化野生动物。

是什么让人类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寒潮来袭时带来的苦日子。

为什么会集中在北纬30度附近的地区呢?那个地区的人类在寒潮中有了吃的,存活了下来;其它地区的人类,没有吃的先后死去了。

让我们来看看离我们不远的一次寒潮,这就是所谓的“小冰期”。

近代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但在17世纪前,大部分英国人对煤炭毫无兴趣。

英国有足够的林地,无论在有钱人家的壁炉,还是民间的冶铁作坊,人们喜欢用木材作为燃料,而不是煤炭。

改变英国人这个习惯的,是随之而来的一个寒冷期,这段时期被通称为“小冰期”。

气候反常造成农作物歉收和饥荒,英国人不仅要忍受粮食歉收,还要为冬天的取暖发愁。

英国的冬季格外寒冷和漫长,学者鲁道夫·吕贝尔特估计,这一时期伦敦2/3以上的木材供给都用作了取暖上。

随着木材越来越少,英国人开始开采煤炭。随着煤炭的大量开采,工业革命到来了。

工业革命的到来,把人类的文明脚步再一次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是什么再一次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寒潮来袭时带给人类的苦日子。

我终于明白,原来“苦日子”是催生人类向前大步走的动力。

在我明白的同时,我在想着如何让大山这些过着苦日子的人向前大步跨一步。

第一次寒潮,那个尝试种田的人和那个第一次尝试驯服野兽的人,他们创造出了一条新的生活之路,让人类摆脱了苦日子,得以较好生存下来。

第二次寒潮,那个首选挖煤的人,他改变了英国人用木材做燃料的习惯,让当时的英国人摆脱了苦日子,得以较好生存下去。

我除了办黑山羊养殖场,还应该做些什么?

我的黑山羊养殖场只是一种养殖模式,到底能为贫困户带来多少收益,我心里现在还没有底。

我的创业团队并不热心创业,我发现他们除了挣几个死工资,并没有太多的心思去想这些事。

我渐渐明白,他们许多人只把养殖场作为暂时的工作场所,他们有人在复习考公务员,有人在复习考事业单位。

在他们的心目中,考上一份体制内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能对得起自己手中那张大学文凭的。

而我只是一个高中毕业生,我生来好像要留在大山,我见了太多的贫穷,贫穷就像那致命的寒潮来袭,我为了更好的活下去,不得不想办法致富。

我认为我并不是一个爱财的人,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更好的活下去,或者说让更多大山深处的人更好的活下去。

最近我读了数学家华罗庚和他的《堆叠素数论》的故事,我终于明白了许多。

数学家华罗庚最初写作《堆垒素数论》时,没有地方住,全家就住在牛棚里。

每天晚上,他窝在牛棚的上层,点灯写作,他的下层则是牛。

牛粪味不时在牛棚飘荡,牛会在啃草反刍中拉屎撒尿,还会在柱子上蹭痒,每当这个时候,牛棚便会摇摇欲坠,大有随时随地塌陷的危险。

虽然如此,华罗庚还是坚持写作《堆垒素数论》,有空就写,从不间断。

一天,有人给他的妻子吴筱元送了两枚鸡蛋,吴筱元煮了一枚,想给华罗庚补身体,华罗庚却对她说:“你把它分成5份,全家每人一份。”然后,他只将自己的那一份吃了。

妻子望着剩下的4瓣鸡蛋,难过得泪如雨下。华罗庚安慰她:“别伤心了,等《堆垒素數论》出版后,咱们就去割几斤大肥肉,全家人美美地吃一顿。要是还有余钱,就给你和孩子们每人添一件新衣服,然后再给我买两包烟,真想抽一支烟啊。”

读到这里,我想到了,原来伟人有时候也会和我们有一样的困境,也和我们有一样的想法,美美的吃一顿,添一件新衣服。

可是为什么伟人最后的愿望实现了,而我们至今为止还没有实现呢?

为了尽快实现那个看起来非常朴素的愿意――美美吃一顿、顺便添加一件新衣服,华罗庚经过两年的呕心沥血,终于在1942年底完成了《堆垒素数论》。

为尽快实现割肉、买衣、抽烟的愿望,华罗庚将书稿寄给了重庆的“中央研究院”。

命运之神和华罗庚开了个玩笑,在漫长的等待中,他没有得到肥肉和妻儿的新衣服,也没有换来盼望已久的两包香烟,却在半年后等来手稿遗失的噩耗。

如果这个时候是我们,我们会怎么去做?心灰意冷,还是选择重新去写作?

伟大和平凡往往就在命运之神开玩笑的时候产生了。有人接受了命运之神的玩笑,便成就了伟大;有人拒绝了命运之神的玩笑,便回到了平凡。

华罗庚接受了命运之神的玩笑,开始了第二次写作。两年后,他再次完成了《堆垒素数论》,并由苏联科学院出版。由此,一个伟人走进了世人的视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