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走出大山的云 > 第一百七十一章事实

走出大山的云 第一百七十一章事实

作者:山谷村夫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5-04-01 05:19:34 来源:笔趣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尚云终于明白,享受甜蜜的恋情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甜甜蜜蜜的生活,能让你感到生活充满阳光,能让你品味人生的美酒,也能激发起你的奋斗热情。

“以事业为重”,自己还小,不准谈情说爱,这些说教,在你遇到真正心动的人那一刹那便烟消云散。

爱悄悄地走过冰封的小河,走过荒原,轻轻地敲开了尚云紧锁的门。

米兰·昆德拉在《不朽》里,把人类的灵魂分为两种,一种是做加法的灵魂,一种是做减法的灵魂。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爱情,恋爱中的人,一方面努力向对方展露着自己美好的一面,在做着加法,另一方面努力消除着自己不好的一面,在做着减法。

爱,可以让一个人趋于完美,可以让一个人的胸怀无限地放大,放大到容纳了天地万物,完成了最大的加法。

爱,可以让一个人的世界变得无限的狭小,只能容纳一个对方,不准第二个人进行侵入,完成了最小的减法。

李爷爷和他的戏班子还在环江县唱戏,尚云租了个车把李鱼儿送回了家,他也回到了村部。

在县上呆了四天四夜,他们一起逛了大商场,一起看了戏,一起吃了饭。

当然对未来的房子,他们也一起进行了设计,用不了多久,县城的房子就会装潢好。

除了装修县城的楼房外,尚云拿出了二十万准备把老家的地方翻修一下,毕竟父母要在那里生活,自己也会回去的。

用砖箍三个窑洞,院子左右各盖三间砖瓦房,大门、围墙一并做成,在尚云的设计里,老家的地方要做成舒适的四合院。

李鱼儿家里的三孔窑洞也破烂不堪,村上已经报了上去,给了一万二千块钱补助,但那些钱只勉强够箍一个砖箍窑。

尚云拿出五万元,联系了砖瓦工,除了对李鱼儿家的三个窑洞进行砖箍外,大门围墙设备一并完成。

在这件事上,李鱼儿也是支持的,她曾经和她的爷爷说过,如果有一天她找到了对象,让爷爷一并跟着她嫁过去。

可老爷爷说,他一辈子生活在李家庄,七十多岁了,骨头快进土了,不会去打扰你们小两口过日子的。

这本来就不存在打扰不打扰的事,也就是顺便做点饭,可老爷爷犟起来就是一头驴,怎么说也不听。

总不能自己嫁人了,让老爷爷住在破烂不堪的土窑洞吧。当尚云提出要给自己家砖箍窑时,李鱼儿不但没有反对,而且非常高兴。

李鱼儿和尚云的关系已经往前跨了一步,他们已经拥抱了。

尚云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村庄的四周是大地,从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天地之间的一座孤岛。

把尚家河村比喻成孤岛是有依据的,相对封闭的地理条件,让这里的人长久生活在一个相对孤立的深山老林中。

袋鼠型的地貌,高矮不齐的群山,一条条沟,一个个山谷,随着地形挖出来的土窑洞,成了这里独一无二的特征。

每一块土地都不一样高,洼陷,隆起,起伏不定。

你的视线飞过了一座山,却难以飞过另一座山,到处都是阻隔,如果你想看到更远的地方,那只能说,你肉眼的视域穿不过群山,对面的山,就是你目光的极限。

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每一次放眼,都会发现自己原来是一只井底之蛙。

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在远方。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想走出大山?因为走出大山,就走向了远方。

没有人想一辈子做一只井底之蛙,可要跳出深深的井,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如果吊水人伸下一个桶,青蛙就有机会来到地面,可从天而降的桶,青蛙敢不敢借助着升上天?

犹豫不决,还是紧紧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井外面的世界一定是大的,大是永远迷人的。

五月的大地上已经绿油油一片,每一尺、每一寸土地都经过农民的手,变成了绿色。

“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都是手割的;每一棵玉米都是手点的,都是手割的。

这是何等的艰辛,庄稼人用他们的汗水不停地改变着大地的颜色。在庄稼人的眼睛里,大地就是活的风景画。

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庄稼成熟的颜色。人们辛辛苦苦盼望的不是绿色,而是鹅黄色。

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抚平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伤口,密密麻麻的颗粒,每一粒,都有庄稼人的指纹。

有人说绿色是生命之色,那么鹅黄便是救命之色,那些饿过肚子的人都知道,庄稼一旦变成了鹅黄色,家里的人呀猪呀狗呀猫呀,就不用饿得流口水了。

庄稼人不是画家,也不是艺术家,但庄稼人对颜色是非常敏感的。

庄稼人最怕的就是“青黄不接”,家里没有了黄灿灿的粮食,锅里等的下米,可地里还是绿色一片,那是最可怕的事。

那个时候庄稼人是最痛苦的,饿得吃野菜,山里的野菜吃完了,便吃树皮,有的便吃观音土。

外奶奶活了三十七,那一年,家里颗粒无收,地里没有一点鹅黄色。

成天到地里挖野菜,回来下到锅里,五个孩子饿得慌,爬在锅沿等着吃。

孩子们吃饱了,外爷爷喝饱了,外奶奶没有吃的,边吃观音土。

听母亲说过,外奶奶是吃观音土胀死的,不是饿死的。

外奶奶快不行的那一刻,对身边的五个儿女说:“鹅黄……”

外奶奶说着,用手指着不远处的一块土地,母亲那个时候眼睛亮,顺着母亲手指的地方望去,发现了一株在风中摇曳的小麦。

小麦穗子上虽然只有可怜的五六颗小麦颗粒,但颜色是那么的黄,宛如一颗闪闪发光的黄金。

母亲说过,那个时候她见过黄金,村里曾经有人拿着金黄色的金砖换粮食,可没有人要金砖。

外奶奶死了后,外爷爷带着五个儿女钻进了原始森林。

母亲三十七岁遇见了打猎的父亲,爱上了父亲带来的一块大饼,大饼的颜色正好是鹅黄色的。

母亲说过,你父亲用一块大饼把我骗出了原始森林,后来便有了你们姐弟四个。

大饼就是母亲走出原始森林的引子,走出原始森林的母亲,渐渐知道外面的世界更大更好。

庄稼人的悲欢其实很简单,就是绿和黄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种下了绿,收获了黄,便是喜;种下了绿,没有了黄,便是悲。

绿和黄是庄稼人的悲欢、是庄稼人最朴实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悲欢、大地的逻辑。

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不会出错。

尚云站立在田埂上,望着在风中起起伏伏的小麦苗子,今年春天霜冻轻一点,地里的小麦没有受冻,长势喜人。

目光所到之处,都是起起伏伏的小麦苗,连在一起便是一片“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

今年春天,尚云大会小会讲,进村入户讲,让村里人少种一点小麦,改种红小豆,可大家口中应着,心里却不愿意。

大家害怕饿肚子!

虽然大山外面能够买回来面粉,但山路十八弯,大家害怕了拉运,弄不好,三轮车翻了,会死人。

如今双向土路已经开通了四十五里,剩下二十三里马上会打通,一旦打通,村里就有了一条从北到南的大路。

土路基打通后,上面将会铺一层石头,变成砂石路,到时候人们出行就方便多了,村里也会放班车,去乡政府不用发愁了。

天空不时飞过来一只只鸟儿,它们正在自由自在的飞翔,它们是自由的,它们是快乐的,它们的声音给山谷带来了许多灵气。

山谷是色彩的海洋,也是声音的海洋。这声音有很多很多,有泥土开裂的声音,有庄稼抽穗的声音,有流水漫过山沟的声音,有鸟儿呢喃的声音,有走兽踏过小草的声音,有山风吹过石洞的声音……

山谷就是声音的海洋,只要你愿意走进山谷,就可以听到这些声音,像情人在呢喃,像调皮的孩子在交头接耳,像小鬼在哭泣,像钢琴家在弹奏……

大山是丰富多彩的,有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正在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慢慢地、慢慢地汇聚在一起。

看,山谷在走,一个山峰挽着另一个山峰的手,拉着凸凹不平的山谷,从天的这一头一直走到了天的那一头,形成了一条长长的队伍。

山谷在往哪里走?它们正在走出大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天地,最终和天地交融在了一起。

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那充满诗意的感染力,往往靠作家给我们。”

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都是作家提供的。

尚云不是作家,只能说大地在那儿,尚云就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一个令人泪流满面的事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