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金圣祖 > 第四百零八章夏国应对

金圣祖 第四百零八章夏国应对

作者:北宫释藏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04 23:55:28 来源:笔趣阁

嵬名令公在李纯佑的应允下,面对朝堂众臣说出了自己的见解:“臣认为当前金人犯边,别以往任何一次都要来的危险。

以往金人顶多抢占几座城池,或者打一番草谷。

说实话千百金军看似咄咄逼人,可他终究奈何不了我朝,更动摇不了朝廷根基。

可这次结合情报来看,金国非败我一场,占我国土来削弱我们。

而是抱着毕功一役,想要一劳永逸的结束我朝!

诸位请看,根据漠南传来的消息,漠南丰州以经不是完颜从彝所统领,而是由金国的礼亲王完颜珣所统辖。

根据情报显示,金军在丰州一线部署兵马十万有余!”

说到此处,嵬名令公明显能听到众人倒吸一口冷气的声音。

嵬名令公微微叹气,怕吓着众人,不得不解释道:“当然,此十万大军,并不全是女真兵,就是八旗兵也没有多少。

漠南的金军其中八旗应该大致在万人左右。

而女真更是少数,其应该在三千人左右,按照金国的军制来看,应该是一个联队的兵马。”

通过嵬名令公的解释,众人终于明白了过了,各自放松了一口气。

只有不全是女真或八旗就好,刚才听到十万大军,众人还以为全是女真八旗兵呢,吓的头皮发麻,倒吸凉气。

十万八旗聚集在一起,那是什么样的场面,那是怎样的可怕!

哪怕就是再不懂军事的人都明白,十万八旗无人可挡,能顷刻间将夏国杀个对穿。

嵬名令公不理众人的心思,继续道:“而漠南除了这万余八旗外,余者皆为漠南征召的牧民所组建。

除了八旗,真正可堪一战的只有漠东将军府与漠南将军府麾下的两万蒙古兵。

也就是说,我军在漠南要应对敌军看似十万,其实只有三万。

只要在漠南能挡住金军的三万主力,余者皆奈何不了我,如此北方便无忧也。”

说到这,嵬名令公停顿了下来,环视一圈看到众人都在仔细听之后,便继续开口道:

“所以,本帅打算在漠南依借城池关隘,以兀刺海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西南狼山隘口)为点。

以黑水镇燕(内蒙古额济纳旗黑城)、白马强镇(娄博贝,今吉兰泰盐池北)、弥峨州监军司(黑水城东南,对应河套地区)此三监军司为线。

在漠南分别组建起三条北疆防线,分别对应金国漠北西部,与丰州一线。

其中漠南北部防线,亦可将此防线称之为黑水防线。

此地由都统军嵬名守全驻地黑水城,统领黑水镇燕监军司两万大军,驻守此地,以备金军!

其中对应丰州的防线,亦可称为黑山防线。

由都统军拓拔敏敏,统筹白马、弥峨两监军司四万余大军,驻守兀刺海城、及上游地区,左右,防备丰州当面的金军。

如此我军在北疆共部署六万大军三条防线!

看似我军少于金军,实则不然。

毕竟我军以守,而金军以攻,我军只要不出关浪战,漠南的金军将奈何不得我。

毕竟蒙古军虽然骑射了得,但其攻城还不如宋军,所以北疆以守,便北部安全无恙。

我军剩下的只要对付西面与东面之敌就可。”

嵬名令公说罢,众人一阵议论纷纷。

但讨论了半天众臣也无法想出比这更合适的主意,于是众臣皆出言赞同,示意嵬名令公继续。

嵬名令公在众人无异议之后,继续指着地图说道:“既然北疆防线以成,那么接下来,我军便要守住东边,以打西边。

首先,金军在东面的部署看似庞大,其实反而威胁最小。

为何如此之说,因为东面的金军想要进攻我军,其首先绕不过去的便是我朝的横山防线!”

听到横山防线一说,在场的众人皆各自点头称善,也认同嵬名令公所说。

因为这个横山防线太有名了,在北宋时可是抵挡了宋军七十多年,因此横山防线也被夏军称为铁打的横山。

夏国的横山防线在历史上特别有名。

横山就在后世的陕西省北部,宋夏对峙的横山实际上是对应着今天的白于山-横山山脉一带。

这道山脉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南缘,明朝以前一般是游牧与农耕对峙,或中原王朝安置内迁游牧民族的地方。

其夏国的横山防线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南部的榆林市境内,为东西走向。

地质多为厚层黄土覆盖的梁状山地,是无定河及其右侧支流与南部洛河、延河、清涧河的自然分水岭。

同时也是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

主峰白于山海拔一千八百米,最高点魏梁则达到一千九百米。

横山则是白于山向陕西省东北部的延伸,是芦河与黑木头河、大理河的分水岭,平均海拔一千六百米。

横山的地脉特征总结起来就是“山地险要,环境恶劣,沙卤不毛之地。”

以往的宋军是这么描述横山的:无有水草、不毛之地、地居沙卤、流沙险恶!

从此便可看出,横山对夏军是天然关隘,对进攻的一方是属于妥妥的天险从在。

而夏国的横山防线其实也多有变化,在其初始时是指夏绥银宥四州八县。

但随着时代变化(最主要的一个是绥州彻底丢失给了北宋,即绥德)。

于是在北宋后期的“横山八州则是对应着西夏在此行政建置的八个州、三个监军司。

分别为龙(陕西靖边县东南龙洲)、银(陕西横山县东党岔镇附近大寨梁)、宥(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东南城川古城)。

洪(陕西靖边县西南)、静(陕西米脂县西北)、盐(陕西定边县)。

夏(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绥(今陕西绥德县)八州。

以及嘉宁军司(宥州)、左厢神勇军司(夏州弥陀洞榆林市东)、祥右军司(盐州(换地之后改的))。

横山八州均位于陕北后世的明长城一带,其中六个位于长城南侧,夏州与宥州在长城北侧。

但在上一次与金国换地之后,夏国放弃了银州、夏州、绥州、静州此四州与黑山威福监军司。

现在夏国的横山八州已经变成了横山四州,分别还剩下龙州、洪州、宥州、盐州此四州。

尽管只剩四州,但夏军当时放弃的都属于东面州,而对横山防线来说极为重要的西面四州依旧在夏军的掌控之中。

可以说横山的战略位置对夏军来说极为重要,说是防备金国西进的主要基地也不为过。

从地理战略的角度来看,东起鄜延路的横山向西南延伸接天都山到马衍山,连绵的山脉将金夏隔开,各居一侧。

自东向西排列的诸河流如清水河、马莲河、洛河、无定河、延河、大理河、白马川、榆溪河、无尾河、屈野河等纵横分布,切割山脉,形成的河川、谷地,是行军的天然通道,即“兵行需由大川。”

夏军控制了横山,就有了居高临下的战略优势,亦可作为大军的前进基地。

横山后方就是夏国的核心河套地区,此地在手易守难攻,可做为夏军的矛盾。

如横山失守,就相当于长城失守的燕京等地。

敌军则进可夺取整个暴露出来的夏国京畿核心区。

退可将其作为拒夏于国门之外的屏障。

除此之外,横山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横山本地的蕃部是西夏军队的基石,也是决定夏军东方的绝对性力量。

横山山地作为西夏肇基之处,可耕可牧,生活着数量庞大的党项部落。

这里作为两国对峙的最前线,当地居民构成了夏军的核心战力。

宋将刘平曾对于蕃部的战力评价道:赵德明僻守一隅,畏王师问罪,数驰驿奏,愿备藩臣。

于时朝廷若止弃银、夏、绥、静四州,限山为界,则德明远居漠北,可无后日患矣。

乃以灵、宥两州及山界人户并授之,山界蕃汉、劲勇善战,使德明得畜甲治兵,渐滋边患,此鄜延、环庆、泾原、秦陇诸州终不能驰备也。

范仲淹也曾极为推崇这些蕃部战力:元昊巢穴实在河外,河外之兵懦而罕战。

惟横山一带蕃部东至麟府,西至原渭二千余里,人马精劲,惯习战斗,与汉界相附。

每大举入寇,必为前锋,故西戎以山界蕃部为强兵,汉家以山界属户及弓箭手为善战。

以此观之,各以边人为强,理固明矣,所以秦汉逐西戎,必先得西界之城,元昊若失横山之势,可谓断其右臂矣。

从此可见,宋朝一直将横山视为夏国的右臂,可见横山对于夏国的重要性。

横山蕃部生活于宋夏以及后来的金夏对峙的最前线,需要承担极为繁重的兵役。

因夏国人口稀少,为了自保不得不使用“人人能斗击,无复兵民之别”的全民兵制,所以横山地区的蕃部之民极为悍勇善战。

夏制,一般地区“凡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的成年男子一旦有事,皆要受朝廷调度统筹。

但在横山地区比这还要夸张,除成年男子为兵外,每遇战斗,还会有“老弱妇女举族而行”,妇女也往往做为杂役和正军辅卒共守城寨。

因此横山蕃部民众最苦,最为凶狠悍战,可以说夏军的东方主力皆出自横山蕃部。

这些战力强横的蕃部亦是夏国在横山地区的一道人肉长城。

夏国在横山地区除了兵力优势之外,更是因为横山地区是夏国内非常重要的农牧业基地。

虽是地处边疆,但却是夏国边疆的钱粮生产地。

所以在此地作战夏军便没了后勤之忧,完全可以就地采食,就地作战,可以省去路途运输耗费,这对夏军来说又是一个极大的优势。

多放因素就促成了夏人口中“铁打的横山”之说。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