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回到明朝去种地 > 第38章 谁的......大明?

回到明朝去种地 第38章 谁的......大明?

作者:公羊卿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04 16:22:18 来源:笔趣阁

李如柏坐在书房中看着朱瞻基和李远的来信,思考着应该要怎么给他们回信。

梁火在一旁呆坐着,闲的有些无聊的他正在盯着打瞌睡的赵虎,每次在他以为赵虎的下巴要磕到桌子上的时候,那小脑袋就好像有先知似的猛地抬了起来,让梁火觉得甚是有趣。

朱瞻基在信中大概的跟李如柏讲了下他是怎么把镜子卖给他的那位表叔,也就是定国公徐景昌的。

这中间的过程很简单,朱瞻基那天抱着镜子就去了徐景昌家,然后让那位定国公夫人瞧了一眼,顺口说了一句此物目前只此一件。

朱瞻基的话定国公夫人自然是相信的。

于是那位定国公徐景昌就颠颠的拿出了八千两银子把那面小镜子买了下来,还是现银!

这让朱瞻基这个大明帝国未来的继承人对自己的这个表叔家所拥有财富的数量之巨很是震撼。

朱瞻基可是知道大明如今一年的赋税是多少的。

就拿去年来说,大明在田地上收的赋税一共三千二百万石粮食,全部按照一两银子四石粮食的价格计算,折合银子才八百万两。

而自己这个表叔,为了给自家夫人买上一个小镜子,随随便便就花了大明一年的赋税将近一千分之一的银子。

现任的户部尚书夏元吉为了能够少花一两国库里的银子,甚至敢和自己的爷爷当面跳脚互怼,每每怼的自己爷爷哑口无言。

平心而论,这位表叔真真比皇家、比大明奢侈多了。

而像定国公这样的权贵大明究竟还有多少?

朱瞻基在信中有些疑惑的请教李如柏,他想知道那些权贵们的这些钱都是从哪里来的?

李如柏自然是知道这些钱是怎么来的了,像自家这样普通的举人之家都不停的有人主动来投献田地,更遑论定国公这种豪门大户了,普通人想去投献没有门路估计八成都不收的,而且别忘了这些特权阶级他们去行商也是不收税的。

如此一来财富的积累自然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而这雪,原本都该是大明这个国家的。

然后朱瞻基又说了一件让李如柏很是蛋疼的事情:

原本只是他们俩合伙的香皂生意,现在合伙人中多了一个叫名字叫做朱棣的人,也就是说他们从此和大明帝国的现任掌舵人——当今的皇帝陛下搭上伙了。

而且这个朱棣还是现在香皂作坊最大的股东,一张口就要了朱瞻基和李如柏各一半的份子。

这是大明唯一一个敢明目张胆的巧取豪夺而且还没有人敢去管的主。

所以李如柏想去找人做主都找不到。

李如柏当下有些淡淡的......忧伤。

而更加雪上加霜的是,现在送给宫中的香皂,朱棣他居然也不给钱!

“乖孙儿啊,这香皂作坊,爷爷我可是一个人占了一半的份子了,也就是说这香皂作坊从此就是爷爷的了,那爷爷我用自己的东西,怎么还要收钱呢?”

这是朱棣的原话,也随着信一字不落的一起来到了李如柏对面前。

“他这是,,这是,,这是坑孙儿啊!!!”

“他们老朱家的人良心简直坏透了啊!!!”

“这叫与民争利!!!老朱他居然下得去手!!!”

当然了,这话李如柏只敢在心底说,要不然正在旁边坐着的梁火估计这次就要立功了:

大人!有人对当今陛下不敬,在下已经将那人的人头给割了下来了!

......

民生多艰!李如柏自己现在也算是深有体会了。

不过还好,朱棣也不是白白的就夺了朱瞻基和李如柏的利,反而派了不少匠户到了作坊一起参与香皂的生产工作。

“不仅巧取豪夺,与民争利,居然还派人来无耻的偷师!”

李如柏此刻只觉得后世史书中说的那个英明神武的“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怕不是个假的吧!!!

“怎的能如此下作。”

“他们老朱家的人是真真的是无耻之尤!”

“朱瞻基那小子果然还是不靠谱,要是当时自己在场,哼哼~”

“要是自己在场,恐怕早就跪着、求着老朱把香皂作坊全部给收了吧~~”

好恨自己啊!真是太没骨头了。

不过那些匠户的到来还是有好处的。

朱瞻基在信中说由于猪油实在难以收购,导致香皂作坊的规模一直不能扩大,作坊中的人至少有一半都被李远满南/京的撒出去收购猪油去了,最远的李伍都跑到扬州去了。

这个倒是出乎了李如柏的预料,原本在他看来,南/京那等富庶之地,猪油这种东西应该非常多才对,只是没想到南/京的父老乡亲们居然这么喜欢吃猪油,李远让人一天到晚的守着屠夫居然都买不到猪油。

后来那些匠户来了就发现了这个问题,随后他们就提出了疑问:为什么不能用其他的油来代替猪油?既然不能开源节流不顶事,那为什么不能换一种原材料呢?办法总比困难多。

朱瞻基信中说那些匠人们陆陆续续的分别试了羊油、芝麻油、黄豆油等等,用不同的比例再添加了些不同的添加物,制造出来的香皂居然各有千秋,用那羊油制作的香皂甚至比用猪油制作的还要好,而且到现在还有些匠人在不停的尝试一些其他的配方。

“妙啊!”

李如柏对古人的智慧实在是佩服无比,这些匠人居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想到了多种解决办法。

朱瞻基也很是敬佩这些匠人们,但是敬佩之余也提及到这些匠人的待遇之低,简直令人发指。

这些匠人中有一部分属于是坐班匠人,虽然薪俸颇低,但是也勉强够一家的温饱。

另外还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轮班匠人,不仅轮班期间没有任何薪俸,而且来回的路费还要自己出,很多匠户为了凑齐轮班的路费卖田卖地卖房子,把家里能卖的都给卖了,然后拖家带口的来到轮班的地方谋生。

朱瞻基对于这些为了大明的繁荣强盛而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工匠们很是不平、不忿。

但是他现在所能做的,仅仅只是给目前在作坊工作的几十户匠户们,按照作坊里的标准给他们发放对应的工钱。

而这样的匠户在大明还有几十万户。

朱瞻基有些迷茫,这就是满朝文武口中的盛世大明?这究竟是谁的盛世?谁的......大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