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回到明朝去种地 > 第289章 验证(三)

回到明朝去种地 第289章 验证(三)

作者:公羊卿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04 16:22:18 来源:笔趣阁

朱棣看着这一幕也有些头疼,没想到只叫了三位大臣来就有三种说法,要是叫来十个人,那还不得有十个说法?

朱瞻基站在一旁听着这三人引经据典,各自争执不下,也有些脑袋大,可是偏偏他又插不上嘴,这三位大人说的那些书名,他别说看过,有些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

正在这时,朱瞻基看到李如柏对着他招了招手,心中一喜,知道李如柏有了对策,于是急忙过去问道“如柏兄,可是有了什么法子能够辨认这玉玺的真假?”

李如柏摇了摇头道“传国玉玺事关重大,再说了几位大人学富五车都未能确定结果,我又怎么能够确认。”

朱瞻基听到这话心中隐隐有些失望,随即又问道“那如柏兄你叫小弟来是何事?”

李如柏道“你派人去收集、整理下这几位大人所提到的所有典籍成书的时间、何人主持的编撰,以及编撰人的背景,快快去,越快越好。”

朱瞻基有些疑惑,“如柏兄,这是何意?难不成你怀疑几位大人提到的书中的记录有假?”

李如柏道“书假不假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看看写书的人有没有亲眼目睹过传国玉玺,你懂为兄的意思吧?”

朱瞻基更加疑惑了,正欲发问,却听李如柏催促道“快去吧,别耽误时间了……”

朱瞻基只好将心中的疑惑咽下,走到朱棣身旁,将李如柏的话转述了一遍,然后道“爷爷,孙儿怎么看不懂如柏兄的这番举动?”

朱棣却是明白了李如柏话中的意思,于是先吩咐王贺道“听到了吧?还不快去准备。”

王贺应了一声,急忙退出了大殿。

接着朱棣又对着朱瞻基解释道“既然传国玉玺却存于世,那么自秦朝以来,定然有不少人亲眼目睹过传国玉玺并且记录于册的,而这些人的记录,定然做不得假,只要确定了哪些人有机会见到传国玉玺,哪些人只是道听途说,自然就知道了真正的传国玉玺长什么样,印文是什么。”

朱瞻基恍然大悟,“就像是民间百姓间传闻爷爷您每日的饭菜都是窝窝头管饱,殊不知爷爷您每日也只是粗茶淡饭,因此要想知道爷爷您吃什么,查起居注官的记载便可,普通百姓的记载就算流传甚广,反而不可信。”

朱棣哭笑不得,不过朱瞻基举的这个例子也还算恰当,想了想朱棣又有些感慨的道“想当初爷爷可不止吃过窝窝头……”

朱瞻基忽地想起了什么似的,急忙道“爷爷,孙儿不是这个意思……”

朱棣蛮不在乎的摆摆手道“罢了罢了,都是过去的事了。”随后又指着金幼孜三人对朱瞻基道“去,你也去多听听看看学学,涨涨见识。”

“是,爷爷。”

……

很快王贺就回来了,跟着一起来的还有二十几名小太监,每人手中都抱着厚厚的一摞书。而且随着金幼孜、胡广、杨荣三人不停的引经据典,不停有其他的小太监抱着书加入进来。

看着这么多的书,李如柏有些目瞪口呆,这三位爷到底是读了多少的书啊……

“李如柏,你要的东西都已经到了,你准备如何验证啊?”朱棣招手将李如柏叫到身旁问道。

李如柏躬了躬身道“启禀陛下,其实很简单。只需要将这些典籍按照年代顺序排列,并结合具体情况逐一分析即可。”

说着,李如柏将金幼孜三人最有争论的几本书挑了出来,见到李如柏的举动,金幼孜、胡广、杨荣三人也纷纷停了下来,盯着李如柏的一举一动。

李如柏不慌不忙的将所有的书籍排列好顺序,排在第一的,正是金幼孜最先提到的《吴书》。

指着《吴书》,李如柏环视一周,然后淡淡的道“启禀陛下,各位大人,这《吴书》,乃是孙吴帝国官修史书,传国玉玺又是被孙坚在洛阳井中找到,并交给其妻吴夫人代管,可以想象,年幼的孙权是有机会见到这个宝物的,而同一时期的应劭和皇甫谧,都没有见到传国玉玺的机会。”

“应劭是汉末泰山太守,因为曹操的父亲曹嵩死在泰山郡,担心曹操报复自己,便弃官投奔了袁绍,他一直到死,都没去过许都见汉献帝刘协,更别说见到传国玉玺了。”

“而皇甫谧,皇甫谧是魏晋名士,一辈子都没有做官,他写的书都是坐在家里写的。他写的内容和应劭吻合,只能推测是他照着应劭的《汉官仪》抄了一遍。”

李如柏这话等于是一棒子将杨荣的话给打死了,杨荣正待上前理论,却被一旁的金幼孜拉下道“杨大人,难道杨大人觉得这番推理有问题吗?”

禁止转码、禁止阅读模式,下面内容隐藏,请退出阅读模式!

李如柏道“杨大人这话问得好。学生以为,裴松之没有提到卫宏的记录,实属失误。卫宏作为东汉人,而且在光武帝刘秀身边工作,他的记载和《吴书》一致,就能证明‘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是对的,那裴松之不过是在装糊涂而已。裴松之身处刘宋朝廷,他是有机会见到当朝的传国玺的,他为何没有以此来作证呢?学生以为,那裴松之知道,宋文帝的传国玺上刻的是‘受天之命,皇帝寿昌’,这一块并不是秦汉时期的那一枚,所以,他只能装作不知道的样子。否则……”

杨荣听到这话,神情为之一滞,李如柏这话不无道理,这种事情,确实是如此啊~

李如柏见杨荣不再言语,于是略过《吴书》后边的《汉官仪》,指着《晋阳秋》以及《宋书》道“这两部书,所记载的只有昊和受一字之差,按‘史料从众’及‘不涉及政治等因素的情况下,野史不应与正史争审’这两条来看,加上用字习惯,受比昊用的更多,‘受天之命,皇帝寿昌’明显比‘昊天之命,皇帝寿昌’可信度高不少。”

最后,李如柏又道“因此,学生断定,南朝流传的传国玉玺,并不是秦汉时期的那一块。而秦汉时期的传国玉玺,刻字便是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