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女伯爵 > 056【得君行道】

大明女伯爵 056【得君行道】

作者:莺影莹盈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02 22:14:49 来源:笔趣阁

西苑白日的喧闹渐渐散去,傍晚,天地间又归于平静,此时夕阳半落,湖心波光闪烁,映着湖面上的荷叶,岸边,有鸟儿的‘啾啾’声穿出芦苇间,一切显得那么诗情画意。

永明帝见如此湖光山色,不禁又起了泛舟游湖的兴致。大臣们似乎与皇帝一样,今日总觉还未尽兴,于是皆说好。是以一众人又浩浩荡荡的来到湖东舣舟之处,此处为蕉园,临岸又有太玄亭,临漪亭和水云榭。

依然有不少大臣因年事已高或身体欠佳,放弃了夜游西苑,永明帝自是随他们去。玉熙宫原本嘉靖时就设有大臣的值房,有大臣暂未归去的,便直接宿在值房里。

众人很快登上了船,不久船就驶离岸边,向湖中行去。

湖面上,夕阳的余晖伴着御船北行,臣船在南跟随,这不由得让人想起那首青词《御舟歌》。

御舟北,臣舟南,积翠堆云山似玉,金鳌玉栋水如兰。

臣舟南,御舟北,云龙会合良及时,鱼水君臣永相得。

此情此景,倒是贴切,又显得意味深长。

李琚随了永明帝在御船上,他虽年事高,好在下晌睡了一觉,所以晚间尚有精力游湖。

君臣二人聊兴蛮高,本来永明帝做太子时,李琚便是太子师傅。不过君臣二人聊着聊着,就说起了曾经的那位青词宰相徐阶。

“离九霄而膺天命,情何以堪;御四海而哀苍生,心为之伤……”永明帝轻轻诵道。

旋而李琚接道:“……浮过夏水之头而西行兮,回首不见故都之门墙。怀伊人难诉我心之哀伤兮,路漫漫不知归于何方。借风波送我于江水之间兮,水茫茫天地一流觞。”

“单论辞藻文采,精彩绝伦,若论为官,也卓有建树,但若论人,则不是好人。”

“呵呵,那么老先生认为他是好官吗?”

“臣的心目中,只有海瑞才配得上好官二字。”

“但他骂皇帝,骂百官,又如何是好官?”

“他并非骂皇帝,而是指出‘君道不正,臣职不明,此天下第一事’。臣理解为:士大夫应有自省和担当,不应把弊政的责任全归在帝王身上。世人说海瑞是骂了世宗皇帝,非也,海瑞只是以极高的标准来要求一个皇帝,希望世宗皇帝能成为‘圣君’和‘明主’,这是他一个臣子的理想。”

“而他的《被论自陈不职疏》确实是在‘骂百官’,如他所言,倘若人无奋志,治功不兴,国俗民风,日就颓弊,若是国家百姓都到了这样,为官者难道不该骂?难不成还怪百姓?”

“呵呵,说的好!”永明帝不由赞道。

李琚转念又一想,道:“其实海瑞是把责任半真半假的推到了……阁部,也就是他认为,阁部大臣该承担大部分责任,就像现在的臣一样。”

“哈哈,朕很意外,老先生是这么想的?不过朕觉得老先生一直都做的很好。”

“哎,多谢陛下的信任,臣汗颜呐。但臣也犯过错,要是当初能像海瑞一样,坚定决心去裁省浮费,厘革宿弊,振肃吏治,矫正靡习,今天的吏治也不会如此怠政废事。总是想着不要求之过急,但这种事恰恰就等不得。”

永明帝笑笑,没有接话,对于这番言论,他有些意外,但也透出一股审视的意味。

“天下之事,贵于有其法,而犹在于得人。何谓法?经画而条理之,卓以成绪可考者,法之谓也。何为人?所以经画而条理之,卓以成绩自许者,人之谓也。得其人而不得法,则事必不能行;得其法而不得其人,则法必不能济。人法兼之,而天下之治成。”

永明帝微微讶异:“朕记得这话出自“治黎策”,这篇当年还是先生您教的。”

“呵呵,陛下记性佳,那都是二十年前的事了。二十年拉,就这么一晃而过,如今陛下是越发英明神武,而老臣,头发也白了,眼睛也花了,不中用喽。”

“老先生何来这般感慨?海瑞海刚峰七十二岁依然赴南京上任,先生今年也不过七十,怎就如此悲观?”

“老臣不悲观,只是一时感慨而已。不过说起“治黎策”,最近臣再读了一遍,倒是比以前有不一样的体会了。”

“哦,是吗?老先生不妨一说,朕也想听听。”

“就像刚才那句,‘贵于有其法’不就是讲的治事就要先立规矩?‘何谓法’,天下人共同遵守的规矩就是法。昔汉宣帝教育太子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这里的法是法家的‘法’,是谓外儒内法。”

“可是臣以为,此‘法’应为‘规则之治’,先秦儒家学说的精华在于‘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此话的重点就在于‘有耻且格’。”

“而有耻且格的重点,要落在‘格’字,‘格’训为‘升’,就是要有上进心和自我完善。孔子主张的是一种能使人不但有羞耻感,而且能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良性政治。”

“所以‘仁政’学说的核心就在:让政治和律法服务于人,并使一切人的善性和积极性都能被激发出来,从而让国家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永明帝甚是惊讶:“朕能理解先生所说的仁治,但跟规矩有何关系?”

“良好的政治,是为了天下一切人的自我完善提供好的条件,这就是儒家学说最了不起的地方。但是,良好政治的达成,是需要随着人的认识提高,为适应新的需求而能不断改进,这也为现实中的制度改革预留了空间。”

“世上哪有一成不变的制度?总要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对于天子而言,仁就是爱民、惠民,仁与礼又不分家,那么世事变化,礼自然也要随之做出调整,其调整的依据就是‘仁’。”

“按照礼来做事,就是‘礼也’,不按礼来做事,就是‘非礼也’,此话再解释解释,就是‘礼也’是合乎法的,‘非礼也’是违法的……”

“呵呵……”永明帝竟听出了一丝谐趣:“朕记得还是太子那会儿,就及爱听先生的课,如今依然是这般感觉。那么朕也想问问先生,所谓‘礼’,朕的理解就是祖宗之法,既然先生又说制度也需要改进,难不成祖宗定下的规矩也要改?”

李琚沉吟片刻,道:“恕臣直言,若是祖宗之法已不能让人‘有耻且格’,那就必须要改。孔子也认为,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制度,只需重申礼的内容即可,然后根据时代的变化,在旧礼上进行适当的调整。”

“说的好!但还有一点,‘礼’仅靠自身道德恐怕不足以维持。”

“陛下说的没错,所以孔子才会认为分封是最好的体制,所谓诸侯坐大,陪臣执国命,就是‘礼崩乐坏’。不过仔细想来,个中的关键还是在于平衡。”

“怎么讲?”

“不同势力之间,不同人群之间,诉求不同、目的不同、手段不同,平衡即统一,要想统一起来就必须有一个好的规则,好的规则就必须去私立公。其实《韩非子··八经》里也有讲到:‘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也’。也有:‘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

“先生今日又给朕上了一课,居然从青词说到了“八经”……朕深感受益匪浅呐。”

“呵呵,老臣只是最近重读“治黎策”,颇有些和以往不同的悟罢了,也多谢陛下能有耐心听老臣的唠叨。”

“先生是朕的老师,当年对朕的教诲,朕一直不忘,所以也希望先生能好好的。上回先生请辞,朕可不答应,希望先生还能多陪朕几年呐。”

“承蒙陛下不嫌弃,但臣老啦,也就只能再干几年,可是陛下还是需要更年富力强的臣子。”

永明帝沉吟,须时问道:“那以先生之见,何人算得上年富力强?”

李琚微微一笑:“老臣觉得,齐梅尓齐总漕倒是不错……”

稍顿片刻,继续道:“如今内阁四人,除了刘阁老还算年轻一些,其余也都不小了。”

永明帝看着李琚,眼神里依然带着审视,不过多了一丝玩味:“先生之意……”

李琚笑着道:“谁都知道总漕一直以来都是‘烫手的山芋’,看着风光,实为难。其实这一年多来,臣也在关注漕运,说实在,他对有些事的处理,有些绝对。但臣后来想,或许也没什么不好,毕竟对于漕督一职来讲,往往个人的素质可能更重要。”

“所以臣以为,齐总漕或许可勘大用。”

“比如入阁?”

“这也没什么不好,如今我四人每日处理公文已是身心俱疲,多一人好啊,至少能分担一些。”

话说到此就此打住,永明帝没再继续问下去,该表达的也表达了,该明白的也都明白了。

他继续欣赏着晚来天色,突然想起一句诗:落霞与孤鸷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虽不够贴切,但至少也表达了一种心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