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女伯爵 > 030 【上学去】

大明女伯爵 030 【上学去】

作者:莺影莹盈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02 22:14:49 来源:笔趣阁

明代的‘俸薄论’实起于永乐时的‘折俸钞’,当时朱棣为了节省开支,不断将官员的俸给折成宝钞,而且比率高达六至八成。但随着宝钞的急剧贬值,折俸钞基本就值不了几个钱,实际官员该拿到的俸给就被朝廷给侵蚀了,所以说,明之官员实贫于永乐。

随从皂隶是百姓所服的徭役一种,由政府佥派给官员驱使,相当于福利,后来徭役可折银之后,这项‘福利’便成为正式俸薪给确定下来。文职一品到九品皂隶名额自12名到2名不等,唯有外放县令是与五品同,为四名。

随从皂隶折银后,名称也变为了柴薪皂银,每名一年12两,终明一朝未再变过。至于其目的,姑且可看做‘养廉’银。这部分银是由各州县统一征收并解到兵部武库司,再由武库司发放到各级衙门官员手里。对于朝廷外派官员或执行巡视任务的官员,则由布政司发放,地方州县官员则由府一级发放。

整个俸薪构成中,柴薪皂银似乎比俸给更为重要,所占比例达到了六七成,致仕武官没有柴薪银,只拿祖俸。另外,生员、纳银保升者,经考试候缺吏目,只支本俸,不支柴薪。所以像邬阑这样捐钱进国子监读书的,即便后来受了官,也只有本俸可拿,没有柴薪。

其实俸薪里还有一部分为直堂、直厅皂隶折银,但这部分不是针对个人发放,而是类似部门津贴。诸如六部、督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直堂皂隶名额为三十名……宗人府、太常寺、国子监直堂为十名,这些部门下属机构直厅皂隶有四至二名不等。

所以不管是柴薪银也好,还是直堂皂银也好,都是出自百姓身上,姑且不论征收过程中有多少营私舞弊,就明代的‘官吏之冗’来说,却是给国家财政平添了何其沉重的负担!

所以后来永明帝干脆直接取消直堂皂银,只保留柴薪银,即便这样,整个朝野上下都喧嚣吵嚷达半年之久。由此可见一斑,一切与利益相关的改革,从起步起就困难重重,不是没人想改,而是真的牵一发就动全身。

官员真的俸薄吗?恐怕未必。就‘岗位工资’来说,带衔者是要重复计算俸禄的,好比监察御史的七品,带衔二三品,亦或多个加衔,皆是重复累计,其正妻有诰命的,还另给俸禄,这又是另一套系统的算法。

只有官员致仕以后,无论品级高低,其俸禄才会断崖式下降,但致仕后真正归于贫困的官员只是少数,个中原因恐怕还得在自身上找。在朝时大手大脚惯了,退休之后依然故我,又无治生手段,如何不贫?

正如袁宏道之‘人生真乐’的第五乐,‘家资田地荡尽,一身狼狈,朝不谋夕,托钵歌伎之院,分餐孤老之盘,往来乡亲,恬不知耻……’若真历遍五乐,那不妨说人生也算‘功德圆满’了。

人是这样,对未来三五年总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忽略十年之上下的沧桑巨变。就像年轻时站在镜子面前欣赏自己的青春,一脸纯真,等年纪渐大,才发现自己一样会落入世俗,难免龌龊不堪。

其实,无论是高官、豪绅,还是贩夫、走卒,在生命的意义上都没有区别。

————————————

邬阑一直觉得生命的意义在于,无论何时何地都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既然决定上学,那就认真对待。

用了晚膳后并没多久她便回了乾东五所,一个人时,没有丰富多彩的夜生活,只有做做瑜伽来打发睡前时光。一套内观流之后倒是出了一身汗,又痛痛快快的洗漱一番,当所有倒腾完了,倒在床上眼皮就已经打架了。

一夜无梦,睡得很香……

是日,天还未亮,邬阑已醒来。

醒来之后觉得昨夜似乎做了梦,但又记不起来,只感觉有一首旋律始终在脑海里萦绕。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起小书包……”

她想起来,这是她五岁时妈妈教给她的……哎,邬阑微微叹气,不由内心自嘲起来,这算不算越活越倒退?

早膳过后,又忙碌一番,重新换上澜衫,这才背着书包出了宫。东安门外张伯早已等候多时,待邬阑坐上马车,他鞭子一甩,发出一声清脆的声响,马车便缓缓动起来……

犹如欧阳修的‘紫陌闲随金坜辘,马蹄踏遍春郊绿……’只是路却非紫陌,而是一条南北大路,通往安定门,国子监在安定门内的崇教坊。

马车从安定门大街拐进成贤街,邬阑在牌坊处就下了车,又同张伯交代了几句,然后自己便步行至国子监。

这里,上辈子来过。此时的她,不由想起“星际穿越”里,那对在异度空间里的父女。其实她也很想给未来的家人留下一些什么,比如告白,把上辈子还没来得及表达的情感一股脑全部留给未来……

她慢慢踱到国子监大门外,此门曰集贤门,门前通衢,东西牌坊各有一座,上书国子监。向右看去,与之毗邻的是孔庙。

她抬脚跨进集贤门,环顾四周,见东西各有井亭,东侧还有持敬门与孔庙相连,顺着东井亭向北望去乃储才门,是通向启圣祠。回头再向西井亭望去,迤西又有退省号门,自西稍北还有一座广居门。

一切似曾相识,却又迥然不同。

再踱进二门,此门为太学门,三间门面,门东立有敕谕碑,正中为甬路,东西为墀,墀内杂植槐柏二十余株。甬路直通国子监正堂,彝伦堂。

堂前为台,高三丈许,堂有七间,中为列圣幸学,俱设座,于上悬‘敕谕五通’。讲堂分东西,各三间,东二间为祭酒公座、司业公座。后堂亦是三间,还有药房三间。

正对正堂望去,折而东分别为绳愆厅、鼓房、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折而西为博士厅、钟房、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六堂乃诸生肄业之所。

彝伦堂后原为斋明所九间,格、致、诚、正号,嘉靖时改为敬一亭,祭酒厢房在东、司业厢房在西,会馔堂在监东北,典籍厅在馔堂门之左,此外还有典簿厅、掌馔厅、退省号及十八号舍连混堂、净房。

国子监号舍分内号和外号,庙左为外东号,三十四间,大东号在北居贤坊;交址胡同有交址号,分列成贤街南北;二条胡同口有新南号,东西房二连三十四间,南北四间。监外西侧为射圃,射圃以南为小北号。

沿着甬路向彝伦堂走去,不过盏茶时间便到了露台之下。她本以为来得早,实际已经不早,惯例每日清晨,祭酒都会于彝伦堂升堂就坐,先是听取各属官禀议事务、质问经史。而后再以次赴堂序立,行揖礼,正官坐受。再之后各属官又分列东西相向对揖,礼毕就立,俟各堂生员行列恭揖,礼毕方退,而且早晚皆如此。

此时正进行到俟各堂生员来行列恭揖这步,邬阑无法,只得立于墀下等待,她算是插班生头一次来,得先向祭酒报道,这也是永明帝事先交代过的。

要说邬阑这个学生,通俗理解就是皇帝亲自推荐而自费入学的例监生,又是定向委培,将来毕业妥妥的由国家安排工作。再加上她的身份殊荣,家世及社会关系显赫,又是唯一的女学生,还没入学就已经轰动国子监,事实上整个北京城都很轰动。

这刻她静静看着台上的生员,正毕恭毕敬的行礼。行礼,自然是为了强调等级森严的制度下,正官的绝对领导权,整个过程中没人敢发出杂音,也没人敢四下偷瞧,尤为庄严肃穆。

想着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如此,她不由得心头一阵发堵。

好容易挨到仪式结束,生员各回各堂,属官也依次退下,祭酒、司业还依然在堂。但却无一人上前招呼于她,似乎她立在那里就跟墀下的槐柏没啥两样。这是把她当空气了?还是说来个下马威?

邬阑在心里吐槽,这个犟驴老头!

不知过了多久,终于见有一人朝她走来,邬阑眼睛一瞟,瞟见来人身穿圆领青袍,头戴遮阴大帽。略一思索,便明此人应该不是博士就是助教,只是这身打扮稍显古板,如今鲜有戴大帽的,一般都是儒巾。

不过大帽倒是有个好处,就是遮阴,她自己戴的是儒巾,春夏之交的阳光还是猛烈,此时正直太阳升起,就已经很耀眼了,等到日中时,就只得用手来遮挡阳光。

进前,来人笑问:“你就是邬阑?”

邬阑点点头:“是。”

“请随我来,”这人说话倒是干脆利落。

说完便转身朝正堂走去,邬阑在后亦步亦趋跟着,不消多时就来到东二间。此间设有祭酒公座,面南,司业公座在祭酒左首,面西。

祭酒身后立有一面硕大屏风,身前桌案包有蓝色桌衣,而司业桌案则为光秃秃的黑色条桌,两位最高长官正端坐于此,看着他二人进来。于桌前,青袍男子行揖礼,邬阑见状也跟着行礼……

其实这本不合规矩,邬阑作为生员此时应跪拜。不过,不是她不懂规矩,而是宫中她已是如此,永明帝默许她可不跪。

皇帝都默许的事,没道理现在她来跪一个四品的祭酒,所谓天地君亲师,若是跪了反倒是她最大的不敬。

吕祭酒冷冷看她一眼,神情很淡,也似乎并不想说话的样子,一旁的司业倒先开了口:“免礼吧。”

青袍男子礼毕起身,向旁退了半步站立,邬阑起身,立在原地没动,等着聆听‘训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