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女伯爵 > 015 【漕督齐梅尓】

大明女伯爵 015 【漕督齐梅尓】

作者:莺影莹盈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02 22:14:49 来源:笔趣阁

明朝的许多‘祖宗之法’其实都带有极强烈的‘朱元璋’色彩,从而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当作为祖制被继承下来时,大多数时候都是徒有其‘形’,而内却乏其‘神’。

早朝就是如此,它也经历了蜕变。其实朱元璋晚年对于早朝也是比较随意的,甚至于右顺门、西宫都举行过早朝。到了永明帝的时代,早朝又经历了比较大调整,而这次调整,相对来说更具有‘人性’,好比日常的早朝,就是每五日休息两日,如遇恶劣天气则免。

不仅如此,时间和程序也做了调整,常朝则更注重奏事,又沿用了唐制的‘常参’制,朝廷官并非需要一体见君,而是依据品秩及重要程度分为了‘日参’、‘九参’、‘四时参’以及‘朔、望’而已。像兵部协理戎政遇开操日,户部总督仓场、礼部提督四夷馆等,都免于早朝。

因为形式简化,所以时间也较之以往后延了半个时辰,不用‘鸡鸣而起,昧爽而朝’,这确实是上朝百官的福音。还有一点比较有人性的是,又恢复了赐食,什么立春饼子、元宵汤圆、端午粽子、重阳糕、腊八面等,俱光禄寺先期上闻,至早朝后覆奏,朝罢赐食。

诸如这一切的变化,都是为了早朝更具有实质性作用,那就是奏事。奏事也非什么鸡毛蒜皮的事都可以早朝上说,而是做了相应的规定,哪些是可以早朝来奏,哪些事无需经过早朝。

如此这般,效率的确提高不少,至少皇帝和大臣们都不用再为早朝所苦。

这日便是日常早朝,而且皇帝是在左顺门御门听政,虽然去掉了一系列繁琐的仪式,但有些规矩还是大体没变,比如班次。

侍从之臣如内阁官、锦衣卫立宝座之东西,翰林学士列于佥都御史之上,其他翰林官叙于堂内,科道列于部属之先,而鸿胪寺、尚宝司则列于左阶,三科六道与右班对侍。

邬阑作为女官,女官随侍御前也算‘祖制’,随皇帝视朝,站在皇帝身边,手拿纸笔,将皇帝所说一些重要的话语记录下来,相当于现代的秘书一职。

此次早朝,邬阑随侍永明帝,另外一位是乾清宫打卯牌子,他两挨皇帝最近,所以阶下一众大臣的表现尽在眼里,她也终于见着了那位传说已久的漕运总督。

今日奏事,大家都心知肚明,就不知谁会第一个站出来?

鸿胪官已唱过‘奏事’,然无一人站出,彼此都在观望。当唱过第二声时,列于部曹之前的御史班已有人出列,是江西道御史林琴鹤,他出列面宝座一拜三叩,而后奏道:“臣是反对陆运的,原因只有一条:自臣分管直隶淮安府以来,深知其在漕运之中的重要性,地处襟吴带楚的南北要冲之地,黄淮运交汇之所,即为兵家必争之地,又为治水与漕运枢纽所在,漕、河、盐、榷、驿等大小衙门不下三十。”

“正是因其特殊的地位,才为南北商品的中转带来极大便利,加上盐运带来的暴利,使大批商贾移居淮安城,给此地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然而,淮安城繁荣的背后,却是饱受水患之苦的乡里,仓廪每每告匮,老羸乞讨,填门塞途,仅能慰谕而已。商业的虚浮繁华,终究是本末倒置了,淮安昔称沃土,今实乃贫矣!”

“而一旦遭遇漕运改道,盐运改境,那……淮安将陷入巨大的颓境,自此一蹶不振,绝非妄言!”

此一番言,也算实实在在,然而也有人不太同意,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刘一焜出列,面圣叩拜之后,道:“臣只想问问林御史。”

永明帝准了。

刘一焜便朝向林琴鹤问道:“林御史,你只想到淮安会陷入颓境,就没想想其他州府?先不说其他的,就说说驿递,两京连接东南、西北八个边陲重镇的水陆驿道就有十二条,驿站近两千处,陆递运所设的大车就是运送物资的。那么问题就来了,知道每五十捆的草料运往边镇需花费多少吗?”

稍顿,又紧接着道:“无需你猜,我直接告诉你,是十两银子!而五十捆草料又值多少银子?一捆草最低一分银子,最高四分五厘,算的来这笔账吧。”

“就比如榆林、绥德所供应的粮草,照此一算就不难知道,为向两边镇运送粮草,所花运费九倍于粮草价值!而这些全由山、陕两布政司承担,说白了,这些耗费其实就是百姓承担,所以西北百姓苦啊。”

“当你淮安还在享受商业带来的繁华,可有想过西北的百姓?西北盛产的羊毛地毯,有谁知道那是好东西?它能换成银子吗?不能!百姓不仅不能换回银子,还要花银子去换茶叶、盐、布匹。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林御史,你淮安、你江南再繁华,但也丝毫没有传递到西北地区,只要道路不畅,西北就永远是萧条,落后。”

林琴鹤紧皱双眉,面色十分不谕,心头已是老大不耐,你刘一焜几次三番与我针锋相对,我有得罪你?你意欲何为?

他正想解释,在部曹班列站立的漕督齐梅尓却出列,面圣行礼,道:“启禀陛下,既然刘阁老都提到了西北,那臣也有几句话,想问问刘阁老。”

永明帝稍一思索,道:“今日既然是奏事,那不妨都敞开来说,错不致罪。”

齐梅尓谢过,转而向刘一焜问道:“刘阁老,下官要是没记错的话,去年驿递改革的题本是您所上的吧?也就是说,除了常老国公外,也是您一手推动的?”

刘一焜眼皮一撩,看着他道:“的确是本阁,齐总漕觉得可有什么问题?”

齐梅尓微微一笑,继续道:“不敢,只是下官无意间打听到,其实此次驿递改革背后,是有几家商帮在支持,而其中一家,想必阁老您……”

“没错,是刘家。刘家的民信局也参与其中,这本来就不是秘密,本阁自是可以大大方方说出来。”

“呵呵……”齐梅尓向刘一焜一拱手,又转向永明帝,道:“陛下,容臣先提一段过往,可能不太愉快,若是引起不必要的误会,那么臣请恕罪。”

“准讲,”

“大约就在天启、崇祯两朝,也就是东林党人崛起之后,当时江浙一带新兴的工商巨贾与之勾连。怎么勾连呢?具体在朝堂之上,就是公然反对征收商业新税种,甚至连朝廷早已在征收矿税也要一并抵制。后来呢,也确实抵制成功了,只是,朝廷也需要钱呐,既然征不到工商巨贾的税,那就只有再加诸百姓身上,所以,那时几乎所有的赋税就全由北方百姓来承担……”

“哎,这叫什么?这就叫有钱方有说话的权利!那时的东林党人在朝堂之上可谓呼风唤雨,就这么顺理成章的把持朝政……”

站在永明帝身旁的邬阑皱起了眉头,她下意识的瞟了一眼皇帝,心想,这人的一张嘴够厉害的,敢拿东林党人作比较,比杀人还狠!

而永明帝却是面无表情,依然端坐于宝座。

齐梅尓继续道:“其实臣提及这段历史,并非将谁与东林党人相提并论,而只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存在于世间的一切法度,其制定者永远不是普通百姓,永远都是权势之人,而财富就是权势。百年之前,江浙的工商巨贾尚且可以控制东林党人,而今的商帮难道就不会左右改革?就算你刘家不是出自江浙,但又与那时的江浙巨贾有何分别?”

这番话,可谓字字诛心,句句入骨。

刘一焜静静听完,目光冷冽,但他没有急于辩解,只在脑海里又浮起他与侄儿刘瑾曾讨论过的:‘秦王因何杀吕不韦?’

侄儿答:《管子国蓄》中有曰,万乘之国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有千金之贾,百乘之国有百金之贾……秦王若不杀之,则中一国而二君也。

他问:如何能避免一国而二君??

侄儿答:秦王的做法便是重农抑商,以杜绝吕不韦之流,但有失偏颇。

他反问:社稷无不泯灭,生民之类糜灭几尽,这难道只是偏颇?

侄儿却道:财富的罪孽,怎能全怪在商人身上?

“难道财富与商人就能区别开来?”刘一焜想起侄儿的回答不禁摇头,但同时也在暗暗叹气,因为齐梅尓的一番话,让他感到了一丝压力,甚至一丝危险。

刘家是商贾起家,而他刘一焜是贾而优则仕,做到了阁老的位置,肯定不是蠢的,至少政治敏锐度足够。

他背靠家族身居高位,却在走吕不韦曾经走过的路,乃至东林党同样走过的路。

而政商一体,这是陛下的大忌,也是皇权的大忌。

“陛下,臣有话说,”常老国公突然站了出来。

“哦?老国公请讲,”永明帝依旧巍然不动。

“臣以为刘阁老一番话,乃是老成谋国之言。臣反而觉得商人逐利与推进改革并无不妥,二者可兼得。”

“何以见得?”永明帝又问。

“臣只觉得这本就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怎能与东林相提并论?臣也没有齐总漕的口才,再说不出更深的道理,只要是为大明将士好,臣就支持。”

齐梅尓听闻,依然微微一笑,道:“老国公说的及在理,那下官不妨也说说漕运的将士们。”

老国公沉默半晌,道:“齐总漕请讲。”

“众所周知,‘许运粮官船内附载己物,以资私用’是高祖皇帝之令,后仁宗也说‘今后准此令,官府无得阻碍’,此二政令是基于安抚漕运官军的考量,是被允许其补贴自用。注意,此处是‘被允许’。但诸位有没有深究其背后的原因?自改长运法之后,固然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但此消彼长,漕军承担了大部分转运。”

“每年十二月到各水次仓接受漕粮,于次年四、五月起运至京,一直到十月才能回空,而新一年的漕运又即将开始,如此往复,官军们是‘无一日不再运中’,而他们的收入微薄几乎不能贴补家用,乃至不得不借债度日……所以,漕运官军所夹带私货,其中一半是为谋取私利,一半为生活所迫。”

“尽管如此,但整个漕运却是他们得以维持现状的保障,只要运河继续通航,朝廷继续依赖漕运供给,那漕运官军的诉求就能保持下去,这是他们利用便利条件维护既定格局,是他们唯一选择!这样的格局也许存在诸多弊端,但他们就是靠这样的格局维持生计,而这显然也比虚无缥缈的海运,和若即若离的陆运实际的多。”

随侍御前的邬阑也在琢磨这位总漕的话,以他目前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明显是反感资本的介入参与,并且对底层百姓表现出无比同情……这是借百姓之口表达,希望维持既定格局不变?

这样是否就代表着他与漕运相关的地方官员‘配合’的挺默契?

哎,真难呐……邬阑不禁由衷感叹,好事多磨,之前做了那么多努力,难道真要前功尽弃了?

“齐总漕,”老国公又开口道:“你说的老夫都赞同,但也请总漕想想,这天下就只有漕运的官军吗?”

齐梅尓还是笑着,道:“自然不是只有漕运官军,但漕河上讨生活的又何止漕运官军,还有数以百万计的漕工。下官也只是说只要朝廷继续依赖漕运供给,他们就能维持生计。”

邬阑内心又在吐槽,这跟纯计划经济的市场有啥区别?你让他们维持生计,但能维持人性的不变?**的不变?你能指望一群官僚能保证漕运一直畅通?

“所以,请刘阁老,请老国公,也请诸位好好想一想,其他的话下官也就不多说了。”

你确实不用多说了!

“哦对了,还有一句……”

齐梅尓又转向永明帝,道:“陛下,此次随臣进京的,还有仪真段河道的三十余位漕工……”

干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