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女伯爵 > 112【太子心事】

大明女伯爵 112【太子心事】

作者:莺影莹盈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02 22:14:49 来源:笔趣阁

城南三个‘内九门’的河沿街以门来分东、西,好比崇文门东、西河沿街,正阳门东、西河沿街以及宣武门东、西河沿街,皆是烟火城南的繁华之地。

西河沿的狭斜之地多是私妓汇集之处,除了西河沿还有草场院,西瓦厂的墙根,都是北京城私妓丛集之地。这一条横亘城南的街,贯通了东西便门,沿街的廊房鳞次栉比,不仅是店铺,还是民居。

如此热闹的一条河沿街,泥土夯筑的路面却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不仅如此,走街、摆摊的小贩更是见缝插针,乱摆乱占,商户也耸起门面,强梁之户更是高架月台,让本就不宽敞的街道日趋狭窄。

尽管城市都有大体的规划,诸如街道两旁的民居,一般以官沟为限,不得超越,否则也是违章。但民居蚕食街道乃普遍现象,势必带来诸多隐患:官沟堵死,若一遇雨季,极易骤涨漫街;或民居的虚檐披檐相连,又无砖墙相隔,极易发生火灾……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京师铺户,近十万户,多四方辏集人,城市化进程在加剧,然而城市管理却没有跟上发展的脚步。而且南城兵马司还在菜市大街以南,要管理偌大一片南城,光人员配备就欠缺,更别说对街市进行有效的管理。

所以扩建河沿街,不全是为了跑马场出入方便,也是为了一点一点改善城南的营商、居住环境和出行能力,以适应经济的发展。

当然做慈善总得冠以名头,得皇家出面才有号召力。募捐一事得永明帝首肯,分别在三个城门处张贴了号召揭帖并且设置了募捐箱,往来的贩夫走卒皆可捐资,多少不计。

这下可就热闹了,每个城门的募捐箱都有一小兵把守,而每天围在募捐箱旁的人最热衷于猜测募捐的银钱又增加了多少?

他们如此热衷于讨论,还是因为邬阑立下的那个狂妄的flag:民间捐多少她就捐多少,上不封顶,直到破产!

这就很像打血战到底外加买马,虽然重在参与,但堂子也很野,然后再上不封顶,要是一不小心点个一炮三响,满的不能再满的那种,那就……真给多了。

邬阑身边人的血战全是她教的,所谓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她正是这句话的践行者。因为每次聚众麻将,她总是充当了散财童子的角色。

每天就属城门口的捐款箱那里最热闹,连乞丐天天都要来捐一文钱,何况别人。南堂的耶稣会果然兑现承诺,一次性捐资两万两银子作修路之用。这不是一笔小数了,要知道乾清宫的庄田一年收入也才就二万两的水平。

还有中宫皇后,一次性捐出五千两体己钱,各宫的主子见皇后都捐,自然不肯落下,纷纷捐出三二千两不等,邬贵妃捐了四千两银子。除此还有各皇子、公主,永明帝捐了五千两,福王爷四千两,邬琮海四千两,内阁、朝臣不等,内官的各监也多少有捐资……

如此一算,所有捐资加起来竟有十五万两之多。邬阑自然得兑现承诺,也拿出十五万两私房钱出来,这样修路的钱很快就凑了三十万两出来。

京城人人都知邬家的大小姐财大气粗……资财丰厚本是好事,然而各家族后宅的主母们,却无人考虑把这个财大气粗后台又硬的邬家大小姐娶回家。她们觉得一个太能干的媳妇,婆家是驾驭不住的。

门当户对除了指身份、地位对等,同样还有财产对等,女子在婆家中的地位很大程度就取决于嫁妆的丰简。家族的联姻就好比合资,各出百分之五十股份才是公平合理。

只是邬阑是需要通过联姻来巩固自己家庭地位的吗?显然不是。她的与众不同不在于她能像男子一样做官、经商、社交,而是她能做自己的主。

这世上不依靠男人养活的女人多了去,却无人敢说能做自己的主。宗族社会,家族为个体提供庇护,反之自然会要求个体利益屈从与家族利益,这点在女性成员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邬阑在入宫之前就已是女户(女儿户),在没有男性继承人的绝户家庭,女子就是一家之主,只需缴纳正赋,免除徭杂役。

由此也见,女户的确立跟财产有莫大的关系,女子立为女户之后,最大的问题便是生存问题,当然,女户同样可以选择再次婚姻。

【周礼·地官·媒氏】有云: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邬阑今年已十七,虚岁已十八,离最晚结婚年龄只有二年。

邬琮海作为父亲自然心头着急,但邬阑已入宫成了宫廷女户,按理婚姻由不得他来做主,只是她这样的特殊情况,天下能做主的只有皇帝,但是,皇帝也未必想做她的主……

能掌握自己的婚姻自由,便是最大的独立自主。不过她的存在是个体现象,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所错。

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之重……皇家子孙,同样盖莫如此。

永明帝心中终于做下决定,那晚,他便去坤宁宫……后宫每夜都会亮起羊角灯,是为等待皇帝的到来。若皇帝临幸某宫,别宫便会落下宫灯,唯此宫的羊角灯长亮。

于是这晚的坤宁宫,羊角灯长亮至天明……

翌日,皇帝离去,整个坤宁宫上下,无人不喜气洋洋……三日后,永明帝颁下立储诏书。

诏曰:自古帝王继立天地,扶御还区,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一绵宗社无疆之休,朕绪应鸿续,夙夜兢兢,仰为祖宗谟烈昭缶,托付至重,承祧行庆,端在元良。长子朱简炀,日表英奇,天资粹美……载稽典礼,俯顺舆情,谨告天地,宗庙,社稷。于永明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授之以册宝,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繁四海之心……

自此,大明朱家王朝,后继有人。

立储乃国本,自诏书颁立,朝中元老、大臣无不长舒一口气,终于落下心中的大石。

不仅大臣如此,王皇后多年来日夜虔诚祈祷,如今终于应验,夙愿达成,她只觉得此生再无憾事。

朱简炀倒是一如既往,本是情理之中,意料之中的事情,是以他还是如往日的温文尔雅。如今地位确立,那么接下来……便是正式迎娶心心念念的心爱姑娘,谢采箐。

慈宁宫暖阁里,谢太后与王皇后正在商议此事,朱简炀前来请安,虽与往日没有不同,但神态言语间,还是透露出了心事。

太后与皇后两人相视而笑,心中哪有不明白的。

“母后,陛下已答应将慈庆宫重新修缮,改为太子宫呢,”王皇后笑着道。

“好啊,哀家记得那一片似乎还有一个花园?倒不如趁此也好好打理打理,多种一些梨树,采箐最是喜欢。”

“皇祖母说的是,确有一片花园,花园过去便是撷芳殿呢。而且孙儿已上疏父皇,既是修缮,不如连带也将撷芳殿重修一番。”

谢太后微微一笑:“如此也好,老二是快搬出去了吧?老三未到开府年纪,恐还得在宫里磨几年。太子你心地仁善,你们兄友弟恭,哀家心里甚是欣慰。”

“孙儿既是兄长,自然要多照顾弟弟妹妹,即便二弟、三弟将来搬了出去,不也还有更小的弟弟吗?”朱简炀又笑着道。

谢太后不禁打趣道:“太子啊,你今日来就只是与哀家和你母后说撷芳殿的事?”

“哪能啊……”朱简炀一听微微忸怩,脸上飞过一丝赧色:“孙儿就是…就是想……”

“好啦,好啦,瞧你这样,”王皇后掩嘴一笑:“你的心思谁还看不出来?你皇祖母和我正说着呢。如今使者也才出发,就是走陆路,最快怎么也得七八日吧?”

谢太后失笑,嗔道:“什么七八日?你这当娘的也是个不着斤两的。这才开始纳彩问名,后面还有纳吉、纳徵,完了才是请期、醮戒,然后亲迎……就是最快也得大半年,太子你且得等呢。”

“呵呵,母后说的是,儿媳不是说使者去南京的路程吗,那边传过话来也得十天半个月之后啊,就是看太子急嘛。”

“哼,急也没用,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哈哈……”王皇后不禁笑得开心:“没错…太子啊,心急可真吃不了热豆腐!”

朱简炀无奈,只得随她两打趣。他当然知道还要很久,纵然心里火热,也只得耐着性子慢慢等。

皇太子纳妃,也是国家大事,该普天同庆。

如今三件事是齐头并进:一是扩路,二是修缮东宫,三是迎娶太子妃。

想来明年六七月间,未来太子妃抵京之际,一切已经就绪,到那时,京城肯定又是一番热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