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第一臣 > 第四百三十七章 整军

大明第一臣 第四百三十七章 整军

作者:青史尽成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5:04:33 来源:笔趣阁

张希孟和汤和谈了很多,归结起来,还是脱不了一视同仁四个字。而这四个字,又是汤和乃至所有苗兵最在乎的。

有了这个基础,接下来的事情都好谈了。

送走汤和之后,老朱却又叫住了张希孟,君臣两个还有些更紧要的话要说。

“先生,这些苗兵自然忠勇,可是过去这些年,他们远离朝廷,靠的并不是国库财税供养,而是凭着自己的本事经营,兵器,粮饷,皆是如此。他们自己有一套规则,和咱们还是有些差别出入。这件事情,先生可要想清楚了。”

听到这话,张希孟的神色也凝重起来。

最麻烦的事情,就是这个。

汤和跟刘伯温在五溪发展兵马,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股自给自足的力量。汤和自然是忠心耿耿,刘伯温也严格按照张希孟的主张,治理地方。

可问题也就出在了这里,张希孟当然没本事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到。

有太多的细节,只能因地制宜,随机应变,这也是汤和他们能够成功的关键。

但是随着两方合兵,有着不同习惯的两伙人,客观上就会爆发冲突。

这事情本就无关对错,可是一个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团结,发生严重的后患……这种情况也不只是存在于苗兵上面,众所周知,老朱的麾下,就有着淮西旧人和浙东文人的冲突。

以李善长等人为首的淮西文官,身份地位,手上的权柄,都远远胜过刘伯温和宋濂等人,按理说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没法上同一个擂台的。

但是偏偏就由于各自抱团,门户之见,意气之争,弄来弄去,弄得你死我活,没法收拾。

张希孟在老朱手下,有个非常特殊的作用,就是弥合分歧,消除矛盾。

比如说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旧人,张希孟整体的态度就是严格约束,按国法办事。李梦庚和阮弘道,两大尚书都被扳倒了,李善长也学乖了,不敢挑事。

而对于浙东的文人,其实张希孟下手更狠,他把最杰出的刘伯温派了出去,其余宋濂等人,都在翰林院这些清水衙门,避免了和淮西旧人的冲突。

再加上张希孟和武将的特殊关系,让李善长没法插手武夫这边,也就没法文武勾结,对上浙东文人,自然失去了绝对优势,也就没法随意碾压了。

不论是文武,还是新旧,谁都做不到无视张希孟,而张希孟又不会被任何一伙人裹挟,有他居中调解,甚至干脆就坐在那里,朝堂都会太平许多的。

这就是张希孟的价值所在。

如今汤和率领着几万人归来,等于和原有的文武体系直接对撞。

一个处理不好,新人不满意,觉得被打压,老人一肚子怨气,觉得厚此薄彼,有了新欢,忘了旧爱。

弄来弄去,就会发生冲突,冲突到了没法解决的地步,大约就要朱元璋亮出屠刀,杀个干净了。

反正问题的来源都是人,只要把人消灭了,问题也就没了。

这就很朱元璋了。

张希孟比老朱强的地方就是耐心,就是细致,就是能做到设身处地,简洁明快地剖析问题,说服各方。

当然了,现实又告诉我们,不是什么人都能说服的,也不是谁都能听得进去道理的,所以能保证张希孟讲理成功的,还是老朱手里的屠刀。

很好,这个配合完美!

“主公,我看不如这样,趁着现在,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整军!”

“整军?”

“嗯!”张希孟道:“现在大明的兵马算起来,没有五十万,也有四十万以上,其中淮西的兵马十万,渡江之后,加上江西等地的兵马,二十万,灭陈之后,收拢的人马,加上汤和的苗兵,粗略计算,也有十多万。这么多的兵马,语言习惯,出身来源,甚至是训练指挥的方式,全都不一样。”

“如果不立刻整顿,消除隔阂,搞不好就会形成一股股的私兵。历朝历代,骄兵悍将都不是好事情,是需要严加提防的。”

朱元璋眉头紧皱,张希孟讲得太对了。

说句实话,针对苗兵的情况,朱元璋就有些把握不住,全都要指望着汤和。汤和的忠诚自然是没有问题,但是久后怎么办?

一直不解决,让汤和发展出“苗王”,或者等以后太子登基,想办法除掉汤和,又或者朱元璋提前下手,扫清障碍?

张希孟开出的药方是彻底整军。

“先生,你觉得此事具体要怎么办?”

张希孟道:“臣以为当先针对有功大将,进行普遍授爵,暂时让他们脱离旧部,不再直接指挥兵马。随后要发挥训导员的作用,针对全军,进行教育,统一整编,统一装备,统一粮饷军规……还要规定各级将领,进入武学,接受培训。臣觉得主公应该辛苦一点,亲自讲课,教导将领,然后因势利导,量才录用,把他们再重新分配到各军当中。”

张希孟想了想,又道:“这里面还有一件紧要的事情,就是一些老兵,让他们解甲归田,返回家乡,然后补充新兵,实现军中人员流动,只有动起来,才不会被诸将把持,弄得兵归将有,不好收拾。”

话说到了这里,朱元璋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不愧是张先生,就是思虑周全,不让咱失望。

其实对于张希孟来说,自从摆脱了对钱财的那点庸俗想法之后,张希孟变得更加干脆,提出的建议,也一目了然,所谓无欲则刚,大约就是他现在的情况。

前面已经安排了罗复仁担任布政使,姚广孝接按察使,至于统军的都指挥使,差不多要放在整军之后。

这样一来,地方上的叁司格局,也就形成了。

张希孟倒不认为地方上分权有什么不好的。

哪怕是日后叁司没法处理好政务,需要增加巡抚,那也不能说叁司分权就是错的。

毕竟设立叁司之初,针对的是行省权柄太重,一个个行省,俨然王国,像察罕帖木儿这种行省主官,和土皇帝无异。

大明立国之初,肯定要纠正这种错误,而且还要力道大一些,才能真正有效果。

张希孟再叁推演之后,确定了整体思路。

接下来就是跟各方进行沟通,说服他们,支持全盘计划。

这需要相当的耐心,尤其是那些苗兵,更是张希孟努力的重点,他要从中找出一批合适的人员,充实到训导员的队伍中。

让他们更加彻底,理解大明的主张。

张希孟化身张老师,出现在了军营之中。

过去是刘伯温等人,代为讲课,如今正主到了,自然是神仙放屁,不同凡响。

张希孟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大家伙几乎都听说过他的名字,更有差不多十分之一左右的识字将士,还读过张希孟的文章,知道他的主张,并且将张希孟的文章抄录下来,小心保存,时不时就要拿出来看看。

这个识字比例虽然比起正规明军低了很多,但是考虑到苗民出身,加上环境艰苦,连纸笔都十分稀缺,能做到这个程度,简直堪称奇迹。

很显然,刘伯温居功厥伟。

张希孟笑容温和,出现在大家伙的面前,也邀请刘伯温,跟他同时上台。

“伯温先生,与其让我在这里舌绽莲花,说得再多,还不如问问大家伙,为什么愿意投身军中,愿意浴血奋战,哪怕环境艰难,随时会丢掉性命,也无怨无悔……弄清楚我们想要的是什么,这件事情,比什么都重要。”

刘伯温笑道:“张相向来立意高远……仆以为应该是要过好日子。大家伙都想过上富足温饱的生活。所谓官逼民反,不得不反。老百姓活不下去,才有红巾百万。汉民如此,苗民也是如此,天下都是如此!”

刘伯温声音高亢,挥洒自如,显然,他没少讲课,早就驾轻就熟了。

张希孟点头道:“伯温先生所言极是……但我还想追问一句,大家伙凭什么认为,我们能让大家伙过上好日子?”

刘伯温微微怔了下,立刻道:“我们说到做到,言而有信!”

张希孟再度点头,“这话也是没错……但我以为还有一层,如果我要许诺每个人都可以坐享其成,都可以不用干活,都可以锦衣玉食,公侯万代……我相信大家伙多半都会嗤之以鼻。怎么说呢,饼画得太大,胃口太小,吃不下喽!”

张希孟用手画了个大饼,又拍了拍自己的肚子,顿时引来一阵大笑。

“所以我们主张均田,大家伙还需要劳动,还需要付出汗水,并不是从此之后,就无忧无虑。那为什么不能给得更多呢?因为人口摆在这里,田地摆在这里,如果给一些人太多,大多数人拿的就太少了。这就不公平了!”

“公平这两个字很有趣,在这两个字背后,还有一层更深的东西,就是把每个人都看成一样的……公平分配,不抛弃任何人,一视同仁,不会因为是苗人,就受到轻视……正是因为对公平的追求,才支撑着大家伙,一路走到现在,你们以为,我说的如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