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第一臣 > 第三百九十八章 刻石铭记

大明第一臣 第三百九十八章 刻石铭记

作者:青史尽成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0-04 17:21:48 来源:笔趣阁

张希孟主持之下,几个最有学问的人,算是把国号定下来了。

华夏为天,大明为国。昭示九州,晓谕中原。

随后张希孟又找到了朱元璋,这俩人凑到一起,不用问,又是怎么省钱的事情。朱元璋不是抠门旳人,或者说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很抠门的,但是在关键地方,舍得下血本。比如说要修举行大朝会的正殿,朱元璋明白告诉下来,必须最大,最宏伟,需要多少钱都行,这不光是他的脸面,也是国家的脸面。

当然了,涉及到一些装饰物,用铜鎏金就好,至于后宫的用的,连鎏金都省了,就从铜陵订货就好,用不着费力气。

还有,御花园也别用什么名贵花木,咱也不会养,就留着种菜挺好的,马氏去了张希孟府上,就觉得张家的菜园子不错。

甚至马氏还觉得那些竹器也不错,轻便舒适,比起沉重梆硬的象牙床,硬木桌椅,要更加精巧。

别看张希孟这家伙表面上简朴,但是该舒适享受的地方他向来是很在乎的。比如说张希孟的椅子后面,就有竹编的护腰,十分贴合腰身,久坐也不至于太过疲劳……马氏立刻让人把这个学了过去,给朱元璋准备了一套。

总而言之,有这两口子在,皇宫的装饰真的花不了多少钱……张希孟甚至觉得朱元璋跟后世的某些人很像,买房子的时候,要宽敞大气,要讲究体面,可是到了装修的时候,又舍不得花钱,走上了穷装的风格。

天子也是寻常人啊!

“主公,到目前为止,再想省钱,就必须削减大典规模,有损皇家气象。臣也是不能同意的。但是臣这里却还有个办法,就是把登基大典,跟誓师出征放在一起,您在奉天门校阅马步三军,随即大军出京,直接开战……这样一来,把校阅人马和登基大典放在一起,虽然花销会大一些,但是总比两次要省钱。而且立国之后,也不是马放南山,刀枪入库,该打的大战,只会更多。也不好让将士们放松。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个道理什么时候都不错。”

朱元璋默默听着,眼神闪烁,频频颔首,张希孟的确没说错,登基之后,必然要大举用兵,横扫天下。

准备了这么多,酝酿了这么久,从上到下,全都理顺了,钱粮之类的,或许还有所欠缺,但打天下的事情,绝没有菜齐了才开席的道理。有利条件都是打出来的,主动权也是抢来的。

朱元璋对此是一清二楚。

“先生高论,咱向来赞同……只是眼下要打谁,先生可有定见?”老朱凝重道。

张希孟道:“主公,要动兵也无非是陈友谅、张士诚和元廷三家……但这三家各有优劣,不好决断,怕是还要主公圣裁。”

“先生仔细说说。”朱元璋道。

“首先就是张士诚,他实力最弱,地盘最小,而且淮东和苏州都在我们的围攻之下,以泰山压顶之势猛攻,不愁张士诚不灭。”

朱元璋颔首道:“可张士诚前面已经臣服,这一次支援高丽的北伐中路军,也没有从中作梗。这次咱登基,他要是聪明,咱还真没什么合适的借口,对他用兵。”

张希孟点头道:“其实也不是没借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奈何陈友谅更欠揍一些罢了!”

老朱忍不住大笑,“没错,陈友谅逃回了武昌,还是贼心不死,依旧聚拢人马,打造战船,还要跟咱较量……湖广太大了,想要一口吞下来太难了。咱们在江西的均田还没有做好,种种措施,也还差着火候,此时出兵,容易拖延时日,并不是那么稳妥。”

张希孟连连点头,他和老朱的意见完全一样。

“主公以恢复中华,号令天下,前面已经出兵援助北伐中路军,如果此时举兵北伐,正好能巩固人心,为接下来一统天下做准备……只是我们北伐的路都被刘福通挡着,如果能把毛贵拉过来,或者我们组成联军,从山东北伐,水陆并进,攻取大都就有了希望。”

老朱再度点头,此刻北伐,政治上收益最多,凝聚人心,掌握北伐主动权,接下来做什么事情,都会容易太多……但是弊端同样明显,首先就是劳师远征,朱家军的核心都是淮西和江南的兵马,并不是那么适应北方气候,贸然北伐,可能会付出很大代价。

历史上常遇春英年早逝,就跟气候水土有关系,是得了卸甲风,年仅四十就走了。着实可叹,这位神将仿佛就是为了灭元而生,一旦功成,就迫不及待,返回天上……

除了气候之外,就是刘福通那边了,要知道韩宋一直以北伐大都,恢复宋室为旗号,他们能拱手把北伐大旗交给朱元璋吗?

完全没有道理啊!

所以分析下来,张士诚最容易,但是缺少借口;北伐最能凝聚人心,操作起来最困难;讨伐陈友谅,又很难一口气吞下来。

三方都不是那么合适,但换句话说,又都可以下手。

就看接下来筹备登基的几个月,他们会怎么选择,有没有战机出现……此刻的朱元璋就仿佛是提着哨棒喝了十八碗酒的武二郎,看看哪头倒霉的老虎,自己送上门来!

只是就在老朱和张希孟寻找猎物之时,一个在朱元璋名单之外的人,派遣使者,来到了应天。

此人名叫江俨,是奉了巴蜀明玉珍之命,前来拜见朱元璋。

他动身的时候,还只是听闻陈友谅在湖口兵败,等他辗转出川,朱元璋已经从岭南回来了。

这就是路途遥远,相互阻隔的弊端。

湖口大战的结果,足足两三个月,才传到了巴蜀。等明玉珍商量出对策,派人出川,还要避免被陈友谅发现,辗转行进,等到达了应天,老朱这边都准备登基称帝了,前后过去了大半年。

当然了,江俨也不只是一味赶路,他还四处走访,了解民情,评估朱元璋的势力,做了不少功课。

收集来的资料,还要送给明玉珍,作为参考。

说实话,江俨这一路走来,颇受震撼,你就看朱元璋种种政策,还有人家宣传的那玩意,稍微有点脑子的也知道,人家讲华夏重兴,讲驱逐胡虏,讲均田兴学……这玩意可比彭党的弥勒降生有吸引力多了。

而且人家不光是讲,而且还在做,不光做了,还卓有成效。

等他一路到了应天,心中已经有了八成定见,这天下早晚是朱元璋的。他现在虽然是明玉珍的臣子,但是江家在巴蜀也是大户,有些事情,不能不多想一些……

“外臣拜见吴王。”江俨躬身行礼。

朱元璋笑道:“你是从巴蜀过来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咱也是个好客的人,江参政愿意看看,就四处瞧瞧,有什么事情,也可以开诚布公,好好说说……咱想着两家隔着千山万水,还是以相互了解,交朋友为主。”

江俨立刻点头称是,“吴王圣睿,外臣五体投地。陈友谅弑君自立,卑劣小人。吴王在湖口大捷,痛击此獠,着实大快人心。外臣此番前来,还有个请求,希望吴王能派遣使者,前往巴蜀。诚如吴王所言,我家主上也希望能交朋友,守望互助。”

朱元璋微微怔了怔,使者当然要派,但是以什么名目为好,这就需要思量了。所幸张希孟也在,“先生有何高见?”

张希孟笑道:“主公,巴蜀之地,多慷慨义民,臣阅读史书的时候,曾经发现巴蜀钓鱼城,曾经足足坚守了三十六年之久!青丝变白发,男儿心如铁……直到南宋灭亡,钓鱼城方才放弃抵抗。蜀人忠烈,可见一斑!”

朱元璋也是感叹点头,“没错,此事咱也听说过,不光是抵抗最久,而且还击杀了蒙古大汗蒙哥,着实让人五体投地!先生,可有什么安排?”

张希孟道:“主公,礼部正在筹建忠烈祠……臣曾提议,要把钓鱼城血战,文丞相赴死,彭莹玉举事,黄河石人,死守濠州城,淮西军渡江……这些事情刻在石头上,放在忠烈祠,以供后人瞻仰。此番江参政前来,我们正好派出使者,前往钓鱼城,拜祭忠良。也请求明大王能够同意,我们雕刻钓鱼城之战,祭祀英灵!”

张希孟刚说完,就发现江俨浑身震颤,眼中流露出不可思议的目光,惊愕道:“张,张夫子,也知道钓鱼城?”

张希孟点头,“我这些年收集史册,也知道了不少事情……世人皆知岳元帅精忠报国,文丞相浩气长存。可要论起来,钓鱼城军民鏖战几十年,才最能代表我华夏不屈英灵!我家主公在崖山宣读祭文,承袭的就是这一股不屈之气,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也是意在告慰英灵,前赴后继,终能成就大功!”

江俨低头默然,那篇祭文他也看过,此刻听来,心中别有一番触动。

“吴王殿下,既然如此,外臣必定鼎力相助,促成此事,不使忠义之士寒心!”江俨告辞下去,满心感慨,明大王竟然不如吴王知道蜀人的心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