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不怂 > 三十九、治安策

大宋不怂 三十九、治安策

作者:七桃散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30 06:33:08 来源:笔趣阁

金人的突围丝毫没有意外,东门佯攻,北门突围。

李申之知道完颜宗弼的本事,并没有下达围死金人的军令。

不过李申之也不是什么良善之辈,在东门和北门外埋了几亩地雷,布了几股伏兵,都是顺手的事。

金国权贵走得匆忙,留下一个乱糟糟的幽州城。

还好,只是一座乱城,而不是空城。

李申之领着兵马进了城,将随行军队以“都”为单位,各守一个路口,防止有人趁乱生事。

紧接着下发安民告示,让大家各安其实,城内生产生活一切如旧。

在金人的行宫中,王伦引着一众归正官员候在门口。

李申之老远看见,忙下马来,取下冠带,小跑几步搀住王伦的胳膊:“王相公辛苦了!”

王伦见状,两行热泪流出,当即就要下跪:“李相公,使不得,使不得啊!”

王伦摘帽子是请罪的意思,见李申之也摘下帽子给他回礼,心里感觉承受不住。

李申之不再纠结这些细节,一手拉着王伦,一手朝旁边一招呼:“走,进去说。”

两队文武官员前呼后拥,一同进了金人的行宫。

行宫内一片狼藉,椅子蜡烛倒了一片,幸好没有发生火灾。

王伦方才已经安排人手简单收拾了一番,在大殿内摆了两排椅子。

李申之眼睛朝龙椅瞥了一眼,随手拉过一把椅子坐下,示意众人都坐下。

久居上位,不怒自威的气场顿时笼罩着整个大殿。

“王相公,怎不见宇文相公?”李申之最挂念的,还是宇文虚中。

王伦闻言,眼眶又红了起来:“宇文相公要灭尽金人,永绝后患。”

“唉!这是何必呢。”李申之摇了摇头:“自古外患如蚊蝇鼠蟑,代代不绝,匈奴也好,突厥也罢,只要我华夏能团结一心,再强的外患都如土鸡瓦狗一般。如若我华夏自乱,即便是西边的胡羌,南越的蛮子都能闯进来搅得我天翻地覆。”

王伦点头称是。随即左右看了看,问道:“听闻岳帅在军中,怎不见岳帅身影?”

李申之笑道:“岳帅追金人去了,要将金人赶尽杀绝,永绝后患。”

“且不提战事,眼下先有一事要辛苦王相公。”

王伦闻言,拱手起身:“李相公尽管吩咐,有王某能出力的地方,定当尽心用力。”

李申之将王伦按到座位上,说道:“自古有言,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如今幽州城不费吹灰之力算是拿下了,接下来怎么治理,还得王相公不吝赐教。”

“赐教不敢当。”王伦略一沉吟,问道:“不知李相公,打算如何治理?”

此言一出,李申之便知道王伦是个肚里有货的人物,心中必然有上中下三策,等他李申之定夺。

“如何治理?自然是让百姓安居乐业,振兴百业,保我幽州城繁荣昌盛。”

王伦笑着摇了摇头:“李相是个爽快的人,如今怎与我打起了哑谜?”

不等回复,王伦继续说道:“如今的幽州城,不啻于改朝换代,如何治理,自古便有成法。如何取舍,全在相公之意。且看相公是想文治,还是武治?”

李申之见状,暗道:这王伦是个心急之人,与这种人打交道要直来直去,最忌讳拐弯抹角。且王伦是个难得的人才,才干不弱张浚赵鼎之辈。若是自己说话不痛快,让此人对自己心生厌恶,那才是巨大的损失。

“某在应天府的一番经略,想必王相公也有所耳闻。依王相公之见,这幽州城是该文治,还是武治?”李申之询问的时候,右手上抬,是个“请”的意思。

王伦心中涌起一阵暖流,暗道:还好还好,自己的才干得到了李申之的认可。要不然他还得大老远地跑回南宋,去伺候赵构那个昏君。

一心想要表现,王伦一点都不藏私,高谈阔论起来。

二人仿佛相亲的情侣一般,找到了一个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一时间聊得忘记了时间。

王伦说的仔细,李申之听的认真。

总括起来,文治是个慢办法,有利于快速稳定局面,但是会留有后患。武治是个快办法,效果立竿见影,但是一个不慎容易反噬,让刚刚建立的政权很快被推翻。

大殿之中有饱读诗书之士,他们从李申之和王伦的探讨中开始阐发,论述史上成功或失败的案例。

王伦说道:“办法没有高低之分,区别只在使用之人。”

“王相公且说一说这利弊。”

众人听李申之的语气,竟有一丝考校的意思,纷纷停止讨论,素耳恭听。

对于他们归正人来说,如何融入到宋军之中,王伦就是河里的石头,众人刚好借此探一探李申之的脾性。

王伦整理了下思路,说道:“所谓文治,乃是主教化,众文教,与民休息,历三代而易其俗,则可保国家长治久安。其弊显而易见,唯慢耳。”

“武治则是快刀斩乱麻,斩尽不服号令之人,再行教化之策。此策用好可永绝后患,用不好时,百姓深居恐惧,易被有心者蛊惑造反。”

“当初始皇一扫六国,行武治之术,二世而亡。至汉行文治,虽则保住了江山,却在其后百年之间叛乱不断,乃是文治之后弊。”

李申之点了点头,说道:“那么王相公以为,幽州该如何治?”

王伦说道:“李相公行事雷厉风行,常出人意料。某以为,当行武治。”

“哈哈哈……”李申之拍张称好,转脸说道:“文治也好,武治也罢,都不好。我要行的,叫法治。”

“法治?”王伦皱了皱眉头,心中许多疑惑。法治是法家的思想,秦国就是行的法治。

他王伦方才将秦国的法治概括为武治,并做出了精彩的阐述,深得众人好评。可李申之偏偏不用他武治的说法,改用法治,莫非是在敲打他?

想来也是,治国方略乃是国之根本,怎能由他一个归正的相公提出来,必然要当主公的亲自说出来,当做祖宗之法流传百世才对。

想通了其中关节,王伦起身,一揖到底:“承蒙相公抬爱,某愿为相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李申之不知道王伦心中所想,还以为王伦以国士自居,也跟着起身,模仿着古人拜相的姿态:“那便拜托王相公了。”

敲定了大方针,李申之从怀里掏出一本小册子,递给王伦:“我这里草拟了治安十策,还请王相公参详。”

王伦赶紧双手接过,举在眼前小心地翻开。

只看了一眼,便激动地站了起来,左右踱步,

看一行,踱一步,叫一声好。

如是十余次,拍股大赞:“妙极,妙极!大宋有李相公,真乃社稷之福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