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不怂 > 一百五十四、各回各家

大宋不怂 一百五十四、各回各家

作者:七桃散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30 06:33:08 来源:笔趣阁

宋金的仗打完了,和谈也暂时落下了帷幕,看似该尘埃落定了,客应天府上下却变得更加地忙碌起来。

先说宋金两国使团,他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金人使团马不停蹄地返回了燕京,与金主完颜亶交差。

连带着,完颜亮和宇文虚中也跟着使团返回了燕京,并没有被带到开封府继续关押。

对于金人耍的这种小聪明,李申之只当没看见。

当初宇文虚中的赎金给了,完颜亮的赎金还没给呢。

宋国使团却没有直接返回临安府,而是在赵鼎的带领下,前往了开封府。

在出发之前,饶是赵鼎赵相公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开封府的破败依然超出了他的想象。

将随行的画工散落出去,由他们如实地记录开封府如今的景象,是使团的重要使命之一。

赵鼎原本打算等和谈陷入僵局之后再瞅空将画工撒出来,没成想和谈竟然如此之快地达成了一致,双方都满意的一致,索性亲自领着画工们来开封府跑了一趟。

来到大内门前时,皇宫大门紧锁,门口站着一队士兵把手。

应天府也派了官员一路为赵鼎服务,当赵鼎抵达开封府时,梁兴也一路作陪。

梁兴解释道:“之前金人时长进皇宫糟蹋,俺们占了这里之后,便将金人全都关了起来,锁上了大门,再不让乱人进去。”

赵鼎点了点头,不置可否。

等进到皇宫大内的时候,满面疮痍,黄嘈杂生,宛如几十年没有人住过破庙一般,只能从其宏大的规模窥视往日的雄伟。

岳银瓶夺下皇宫大内之后,便将这里上了锁封了起来,更使得这里没有丝毫人气,阴森瘆人。

梁兴领着太行山义军事实上成了开封府的衙门,但是却主要以维护治安秩序为主。开封城内的商贸往来,依然由那一批吏员们负责。

这帮吏员中,有的人从靖康年间就干着这行,金人来了没动他们,义军来了依然没动他们。

任他城头变换大王旗,最底层的这帮小吏始终没有变。

于是乎赵鼎来了之后,很快便掌握了开封府的主动权,指挥起基层官吏来如臂使指。

在留下了几个官员负责接管开封府之后,赵鼎才打道回府,一路赶回临安城复命。

……

闲话说完,再说应天府。

抛开朝堂不谈,应天府现如今有几件当务之急的事情,需要即刻着手去办。

首先第一件,在大名府驻防。

能索回大名府,的确是一桩意外之喜。大名府虽然不是什么战略要地,但是经过北宋一百多年的经营,人为地将其打造成了一个战略要地。

甚至可以说,大名府就是北宋的燕京,北宋的长城。

事实上,大名府在北宋的官方文书里,确有“北京”之称。

既然索来了如此一块重要的地方,那就要将其牢牢地握在手中。

李申之的打算,是将大名府打造成与应天府一样的堡垒,使得金人生不出一丝丝的侵占之心。来一次,就让金人撞个头破血流。

应天府如今的工业规模比之当初增大了好几倍,完全可以支撑重修大名府的物资消耗。

工业化的生产能力是无穷的,贫穷不是工业的敌人,市场才是。

不怕生产不出物资,就怕生产出来的物资消耗不掉。

且说大名府如此重要的地方,该派何人去筑城,派何人去驻守?

应天府的大小相公们议事的时候,隐隐之中形成了一种权力循环。

张浚是最终签发命令的人,有点类似于皇帝。

李申之拥有近乎于一票否决的权力,他的建议同时也具备很强的效力,有点类似于强势的丞相。

至于赵瑗与赵不凡二人,有些类似于副丞相,各分管一摊。

其中赵瑗由于身份的原因,还具有一定的监察职责。

再加上岳银瓶这样的军方大佬,一个小朝廷算是齐活儿了。

当然了,张浚不可能是皇帝,他顶多只是皇权的化身。就像总统是最高权力的化身一样。

到底该派谁去大名府,众人的意见不太一样。

张浚说道:“按老夫之意,当从几个知县中拔擢一人,充任大名府知府。就人选来说,老夫觉得韩平和陆游都可以当此大任。”

李申之说道:“下官与张相公意见不同。大名府时刻面临着军事的威胁,必须要有一个知兵之人任知府才行。”

张浚问道:“申之可有合适的人选?”

李申之说道:“人选是有,就怕张相公不同意。”

众人纳闷,这李申之何时开始顾及起了别人的意见?既然李申之有这样的顾忌,说明他的建议八成不会被大家所接受。

到底是什么样的建议会离奇到张浚都无法接受,大家倒是有些好奇。

张浚说道:“且说来听听。”

李申之说道:“下官心中的第一人选,是张牧之。第二人选,是梁兴。此二人虽不曾在官府中任职,但是两人统领山寨,对于如何管理一方颇有心得。更重要的是,此二人与金人打了这许多年的仗,军事能力这块让人能放得下心。”

张浚说道:“张牧之没有出身,骤然拔擢到如此的高度不妥。倒是那梁兴,虽未在朝中任职,但名义上也算得上是岳家军中的统制。将他拔擢起来,倒也不算全无根基。”

军中的统制大概相当于师一级,转任政府的市长,算得上是平级调动。

李申之说道:“梁兴倒也是个不错的人选,只是不知他的家在太行山上,是否愿意抛家舍业去大名府扎根。”

这时,赵瑗插话道:“申之曾经说过要军政分家,为何不在新设大名府之时便施行?”

李申之侧目看向赵瑗,竖起了大拇指,赞道:“建国公此议甚妙,自当如此。”-->>

这样的建议,大概算是李申之与赵瑗之间的默契了吧。

李申之想要通过赵瑗来改造朝廷中枢的结构,而赵瑗想通过李申之来加强基层的统治。

就大名府而言,刚好试验一番李申之所谓的军政分离。

军政分离,指的是军队的建设与粮秣不再依靠地方,而是由中央统一拨付。

古代的军队,尤其是边疆的常驻军队,基本上都是依托于边疆的地方财政而建设。

受限于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财政由中央统收统支的成本太大,边疆的军队由中央统一支付同样需要花费很大的成本,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实现这样的理想管理模式。

即便是建国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没办法达到这样的理想状态。

当地方财政与驻守军队关联过多时,必然会导致割据势力的出现。

在中央军具备足够实力的时候,尚能够威慑地方不敢叛乱。一旦中央的实力下降,国家会立马陷入分裂局面。

汉、唐两朝便是如此。

宋人在没有解决交通效率的前提下,通过文人极度地压制武人,类似于BUG般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勉强也算得上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尝试,至少算是很有建设性的尝试。

明清两朝之所以能保持长久的大一统格局,正是承袭了宋人的这项发明。

汉唐两朝虽然也都持续了约三百年,但是这两个强盛的朝代有一大半的时间都处于事实上分裂的状态。

倒是明清两朝,不论如何虚弱和**,大一统的框架始终未倒,与承袭与宋朝的政策不无关系。

李申之与赵瑗商议了一阵,说道:“那就让张牧之领着他的本部人马前往大名府,负责筑城和军事防御。至于知府的人选,便多劳张相公和建国公费心了。”

张浚抬笔记录了下来,继续说道:“梁兴你打算怎么任命,就让他在开封府待着吗?”

李申之说道:“开封府怕是待不住,那个地方太敏感了。若是官家打算还都开封的话,咱们把梁兴留在开封是个大忌。”

张浚却是摇了摇头,说道:“依老夫所见,官家未必愿意还都开封。”

李申之自然知道赵构的尿性,是肯定不会还都开封的,他只是想引出这个话题罢了。

而张浚也说得很委婉。口中说得是官家未必愿意还都,心中想的却是官家肯定不愿还都。

这次让赵鼎来开封府考察一番,假意计划还都开封,不过是惺惺作态罢了,不想让大家一眼就看出他不想回开封。

张浚问李申之道:“你打算把梁兴放在何处?京兆府吗?”

李申之摇了摇头,说道:“京兆府已经成了吴璘的囊中之物,咱们忽然安插人进去不妥。”

张浚说道:“吴璘和他哥哥吴玠都是老夫提拔起来的人,老夫给他去一封书信,他断然不会拒绝。”

李申之相信张浚有这样的实力,也相信吴璘必然会买张浚的账,但是他依然不打算这么做,他有自己的道理:“日后与金人作战,还需要吴帅在西线支持,还是不要做这种强人所难之事吧。”

张浚知道李申之是个有主意的人,也不再勉强。

李申之说道:“下官打算让梁兴去河南府,不知张相公意下如何?”

张浚点了点头,说道:“河南府中恐怕还有残余的金人,梁兴此去恐怕需要费些力气。”

李申之说道:“那岂不是正好?咱们打下来的地盘咱们管,任谁也挑不出毛病。”

张浚说道:“想必梁兴拿下河南府没什么难度。济南府这边呢?你打算怎么安排?”

李申之说道:“还是照着建国公的法子来,张相公拟定知府人选,下官只管军事。至于人选么,鲁达与武松都不错,魏胜也能独当一面。”

不知不觉间,自己的手下已经有了许多可用之将,忽然觉得自己也很有实力。

自古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李申之刚到应天府的时候,手下只有岳银瓶一个没打过仗的将军。虽然老陈久居背嵬军,其实就是个大头兵,超级兵王罢了,并没有独当一面领兵出征的能力。

有将才的人,全都被赵官家扣押在了临安府,一个都没让他带过来。一将难求的道理赵构自然也懂得。

这才不到一年时间,便涌现出了如此多的将领出来,果真是实战最能锻炼人。

想到此处,李申之忽然想跟金人再干上几仗,这样一来手下的将星便会不停地涌现,有朝一日真的与赵构翻脸的话,手中也有足够的威慑力。

第一件事议定了个大纲出来,已经过去了一整天。

众人没来得及吃饭,当夜火速下达命令:着令开封府的梁兴即刻朝河南府行动,速战速决拿下河南府,并就地驻守;着令宁陵县的张牧之领着本部所有军民分两拨前往大名府,承担城建和驻守任务,战士第一批出发,随军百姓第二批与筑城物资一同出发。

工坊城的仓库中物资充盈,随时可以调拨。

李申之很想修建一个铁路网,将河南府、开封府、应天府、大名府、济南府、海州,两纵两横联结在一起。

工坊城的产能扩张已经几乎到了极限,想要支持如此大规模的基建,必须要再开辟几个工坊城出来。

到底该把工坊城复制在何处,李申之却犯了难。

按照地理位置来说,大名府是最佳位置。

有了工坊城加持的大名府,那就是应天府再世,足以把金人所有的进攻全都抵挡在外。只可惜大名府没有资源。

河南府周边倒是资源丰富,但是地理位置却有些尴尬。

在华夏历史上,洛阳的地理位置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评价一个地方的重要性,必须要放在当时的情景中才有意义。

就像大名府,现在虽然名不见经传,但在北宋时期那里就是北京,其地位比N朝古都的西安还要重要。

此时的河南府便是如此,这里即不是什么交通要道,也不是什么战略要地。

把这里建设得固若金汤,意义不大。

但是若将工坊城建在洛阳,想将生产出来的物资运送出来,同样不是件容易的事。

其实应天府的交通也未必有多发达,只不过这里生产出来的东西全部都被就地消化,是以交通掣肘的情况并不是特别明显。

这时,赵不凡提出了一个建设性的意见:“何不从河南府开始修铁路,修到哪里便将物资运到哪里?从河南府开始向东修铁路,咱们再从应天府开始向北修天路。等河南府的铁路贯通了开封府,连到应天府的时候,应天府连接大名府的铁路也已经修好,这样一来河南府的物资便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到大名府,岂不是全线贯通了。”

“妙啊!”李申之一拍大腿:“不如赵家哥哥就来张罗此事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