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不怂 > 一百四十、赵鼎来了

大宋不怂 一百四十、赵鼎来了

作者:七桃散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30 06:33:08 来源:笔趣阁

打了大胜仗之后,阅兵是最常见的庆祝方式。

皇帝可以在阅兵的现场当场赏赐将帅,还能在各国使节面前夸耀武力,实现武力威慑。

赵构太怂,不敢亲自来应天府,所以主持阅兵的人是张浚。

而张浚也很识趣,把李申之放在了自己的身边,并且在李申之的脚下放了个凳子,自己甘愿矮人一头,隐隐之中烘托出李申之才是主角的态势。

阅兵还需要准备一些时日,士兵们的操练由岳银瓶去主持。

岳银瓶兴致盎然,每天早出晚归地去操练。没仗打的日子里,这是她最大的乐趣。

参加阅兵的士兵们聚集在工坊城附近,那里物资丰富,很快便仿照部队大院的模式,建了一片二层宿舍楼,每层楼都有自来水,还有能冲水的联排茅坑。

当李申之第一次去军营的时候,竟然恍惚间感觉自己回到了学生住校的生涯,习惯性地拧开竹管子上的自来水阀门,双手捧着喝了好几口水,顺便洗了一把脸。

那熟练的模样,就像在这里生活了许久。

阅兵的日子定在了下月初一,府衙里的相公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新的建设方案与和谈方案。

李申之提出的大基建工程,是现如今应天府建设的重中之重。

如何调拨人手,如何选定新工厂的建设地点,以及如何调配资源,都需要相公们仔细调研,拿一个章程出来。

俗话说船小好调头,换言之便是大船难调头,工业建设也是如此。

当李申之的工业建设仅限于李家庄园的时候,随便李申之折腾,都不会很离谱,一切都在可控范围之内。

当工业建设在一州一府的时候,李申之的见识也完全够用。毕竟工科出身,见过许多工业园区。照葫芦画瓢出来,总不会差得太多。

可当范围扩大到一省、一路时,李申之这个小小社畜的见识便不够用了。

李申之很有自知之明,就像张浚不敢显摆自己的军事实力一样,李申之从来没有在内政上做过多的干涉。

他只是尽力地把自己的想法清晰地表达出来,确保张浚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真实的想法,之后具体该如何实施,全由张浚作主。李申之顶多在最后把把关便好。

大基建也是如此,李申之提设想,张浚负责制定方案,然后各县的知县们负责具体实施。

若是再建立一套监察系统,那么应天府就是一套可以独立运行的现代化政权。

基建的项目交给了张浚,军队建设交给了岳银瓶,李申之将学术建设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应天府有一座学堂,叫作应天府书院,这里是王安石变法的起点,最先在此处改革教育系统。

李申之将学堂设在这里,也是存了想偶像致敬的心思。

金人占领应天府之后,书院荒废多时。李申之重占此处之后,也没来得及修葺,于是书院便一直空置至今,只是偶然当做临时安置人员的去处。

现如今外敌已经暂时消退,各项内政建设纷纷上马,应天府书院的建设也提上了日程。

李申之亲自挂帅,领着应天府的学子们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建设工作。

建筑物资又工坊城提供,要多少有多少。人手不够,学子们便自己动手,工程干得有模有样。

只用了几天时间,应天府书院便建成,开始了自己的运营。

新的书院并没有依照王安石的三舍法办学,而是由李申之设计了一整套教学科研流程。

要说起来,李申之的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大学,不到三十岁的人生,倒有二十多年都在学校之中,所以对学校的设置最是熟稔。

结合现代大学的理念,李申之要将应天府书院打造成一所集学术、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学。

最让人诧异的是,原本上不得台面的许多工匠,竟然也在应天府书院之中担任了教谕。

有的老学究对于自己与工匠混在一起虽然心中不满,但慑于李申之的淫威,也只敢在肚子里嘟囔几句,连背后抱怨都不敢。

李申之是应天府中绝对的权威,代表着正义。因为他带领着应天府打了大胜仗,胜利就是正义。

想要保持自己永远正义,那就要不断地带领人们从胜利走向胜利。

将书院的事情安排停当,李申之抽空回了一趟府衙,张浚先前派人去寻他,说有事情与他商量。

因为张浚说府衙的事不着急,所以李申之才耽搁了一会。

与门口的守卫官吏打着招呼,李申之一路大步流星地走进了府衙大堂。

进了大堂,却见张浚并没有在办公,而是坐在一边悠闲地喝茶。

这种状态很少见。

每次李申之来,张浚都是在伏案工作,连头都不抬一下。等李申之坐下等上一会,张浚才会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与李申之说话喝茶。

能见到张浚悠闲的姿态,说明应天府的事情大都步入了正轨,不必在像以往那样殚精竭虑地劳作。

张浚老远就听到了李申之的脚步声,一见他进门,便说道:“申之来了,快坐,尝尝老夫泡的茶。”

李申之坐下之后便喝了一杯:“张相公泡茶的功夫真是日渐高超,改日将我家茶博士张葱儿唤来,与相公切磋切磋。”

张葱儿泡茶的功夫,在临安城都是首屈一指,名声在外,张浚自然是听说过的。

张浚笑道:“若说手法技艺,老夫可能逊色一些。但若说到其中的意境,恐怕你家茶博士不如老夫。”

古人不论干什么,都喜欢上溯到“道”的高度,泡茶也是如此。

书有书道,茶有茶道。

同时古人又认为,不论是什么道,其最终的归宿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上升到“道”的层面,任何门类最终的表述都应该是一样的。

而想要追寻到“道”,便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遍经史子集,体遍人生百味,才能悟出其中一二。

所以说,对于“道”的理解,张浚自诩全天下没有几个人能比他更深刻。

这一点不容反驳,所以他也没打算听李申之的阐述,而是自顾自地继续问道:“书院的事情准备得如何了?”

“大致理了个框架,先运行一段时间看看,然后再作调整。”李申之解释了一通,转而问道:“张相公唤我来,可是有什么要紧事?”

“倒也没有什么要紧事。”张浚从案头取来一封文书,递给李申之:“这是朝廷来的文书,你且看看。”

李申之取来扫了一眼,大致是对应天府事情的评价,封赏,以及后续事情的一些处置意见。

战果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也是有瑕疵的。有功劳一定要赏,但是也请众将士体谅一下朝廷的难处。文官的封赏自然也有,但是请应天府自行筹备,对官员提拔之后的委任要尽快提交吏部审核,朝廷定当破格任用。

一堆的繁文缛节,丝毫没有超出张浚与李申之等人的猜测。

恐怕朝廷也是这么打算的,并没有想过要以应天府做什么文章。让宋金两国尽快地恢复和平,才是赵构最大的愿望。

快速地翻到了最后,重点才终于出现,朝廷要派谈判使者来应天府。

“官家竟然要派赵鼎赵相公来?”李申之有些惊讶。

张浚笑着点了点头,说道:“正是元镇。”

李申之有些不可思议:“官家为何会派他来?”

张浚反而笑着反问道:“官家为何不能派他来?”

李申之说道:“赵相公与相公乃是老搭档,官家难倒不怕你们俩串通一气,欺瞒官家?”

赵鼎乃是南宋中兴四名臣之一,张浚阴差阳错地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一,两人都是帝国的基石。

几年前,两人同朝为相,联手打造了一片清明的政治风气,史称“小元祐”。

然而这两个人也联手干了一件邋遢事儿,提拔秦桧。

当年秦桧上台,便是他们两个人联手举荐的。

张浚说道:“咱们的赵官家,虽然胆子小了些,但是在用人上面倒不至于太昏庸。元镇虽与老夫搭档多年,但是对于金人的态度却不同。”

张浚主战,赵鼎主和,两人没少因为这个事儿争吵。

“不过你不用担心。”张浚给李申之宽心:“他赵远镇虽然主和,却是真的主和,并不是如秦桧那般投降派。”

在爱国人士眼中,所谓的主和与主战,都指的是当前的选择,而不是最终战略。

张浚主战,指的是现在就要与金人决战,趁金人立足未稳,赶紧收复失地。一旦等金人站稳了脚跟,在占领区实现了实际统治,到时候再想与金人开战夺回失地,就难了。

而赵鼎的主和,指的是眼前先与金人和谈,然后抓紧时间发展内政,增强自己的实力,等到训练好了士兵,积攒够了粮草甲械,再一举与金人决战,收复失地。

两者从本质上来说都没有错,在历史上也都能找到成功的案例。

张浚的策略且不说,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速战为主。赵鼎的主和策略,最著名的便是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

而秦桧与赵构却不同,那是投降派。

让张浚与赵鼎真正认清秦桧和赵构的真面目,是在第一次绍兴和议之后。

那一次的和议,金人已经明确表示将河南地送还给大宋,连同应天府、开封府、京兆府一并交还宋国。

秦桧却以担心金人有诈为由,撤了河南的防线,全线收缩到了淮河以南,相当于事实上没有接管河南的地盘。

然而到了那时,秦桧已然成了权相,与赵构沆瀣一气把持朝政,别人再难插得上一句话,只得捏着鼻子认下了既成事实。

等到他们想要扳倒秦桧,却发现已经扳不动了。

那时候的秦桧,有两座大靠山,分别是南宋皇帝赵构,和金国的实权人物完颜宗弼,任谁也无法撼动其地位。

想到这里,张浚眼神复杂地看向了李申之,忽然觉得眼前的人给他一种很怪异的感觉。

彼时彼刻,仿佛此时此刻。

张浚摇了摇脑袋,把脑子里荒诞的想法甩了出去,说道:“元镇此来也不是什么坏事。反正咱们也是要和谈的,就让他谈去吧。只是不知道他能不能拉下脸皮如你一样,与金人狮子大开口。”

李申之说道:“敢不敢狮子大开口,全看一个人心里的底气。当年金人的使者来跟咱们谈判,哪个不是狮子大开口?是他们胆气比咱们强,还是口才比咱们好?都不是,是因为金国的军力比咱们强。赵相公有没有胆气,全看咱们的军力强不强。”

张浚秒懂了李申之的想法,激动地猛拍大腿:“妙啊,妙啊!这次阅兵就是个好机会,让元镇仔细瞧瞧我大宋的铁军,看能不能与金人决一死战。”

在口中沉吟了一阵,张浚盘算了一下赵鼎的行程,说道:“申之,阅兵的事情且往后推几日,等元镇来了之后,邀请他一同观礼如何?”

“下官也正是此意。”李申之答应了等赵鼎一起看阅兵,又说道:“下官还想请完颜宗弼一起观礼。”

完颜宗弼被软禁在应天府之中,平日里几乎不出门,以至于让张浚都差点忘记了这位金国战神的存在。

李申之继续阐述自己的想法:“下官想让完颜宗弼在赵相公的面前,亲口承认金国打不过咱们。”

“申之要将元镇与完颜宗弼放在一起,”张浚轻轻皱了下眉头,说道:“可有万全的把握?”

李申之说道:“万全的把握自然没有,但最坏的结果无非是完颜宗弼继续嚣张跋扈,咱们也没什么损失不是?”

张浚点了点头,说道:“那便依你。这阅兵之时,让小岳帅再多费费心,定要把气势拿出来,镇住完颜宗弼,也镇住元镇。”

岳银瓶凭借自己的实力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大家都以岳帅称呼她。在应天府,岳帅指的是岳银瓶,而不是岳飞,更不是岳云。

只有如张浚这般老家伙,为了将岳银瓶与岳飞区分开来,所以才称呼她为小岳帅。

李申之应道:“下官这就去准备。”

说罢,出了应天府衙打马出城,来到了军营之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