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不怂 > 一百三十二、顺风别浪

大宋不怂 一百三十二、顺风别浪

作者:七桃散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30 06:33:08 来源:笔趣阁

开封城丢了,完颜宗弼又没了后勤补给,只得灰溜溜地往燕京城撤退。

虽然完颜宗弼已经败到了这样的地步,宋军却没有选择追击。

不论是李申之,还是岳银瓶,都没有追击完颜宗弼,而是目送金军成建制地离开。

不是他们不想追,而是觉得自己的实力不够。

小学生总是喜欢在顺风的时候浪,结果好不容易积攒下的优势几下浪完,最终被人家翻盘。

李申之与岳银瓶很清楚自己的实力,还不足以与金人展开大规模的野外军团会战。

他们看似在应天府打了一场大胜仗,一场在整个两宋三百年历史中都能排进前五的一场大胜仗,其实是胜在了天时地利人和之上。

所谓天时,夏季的炎热本就不适合金人作战,最后的几场暴雨和一次洪水成了敲定胜局的最后一锤。

地利便是李申之筑造的混凝土城防,免疫了金人所有的攻击。若是把工坊城的城墙换成夯土包砖墙,且不说工坊城被金人拆掉以后能不能守得住。

就算是守住了,在接下来的洪水中,没了城墙的工坊城中的宋人也会被洪水所淹没,与金人同归于尽。

再说人和,李申之在应天府的种种神奇表现,展现出了巨大的凝聚力,让应天府的守军迸发出了超强的战斗力。

应天府不是朝廷的应天府,也不是张相公和申之小相公的应天府,而是所有应天府人的应天府。

所以当金人入侵的时候,应天府中所有的宋人全都奋起反抗。

士兵们更是燃起了无尽的战斗意志,哪怕只剩下一颗牙齿,也要把这颗牙齿钉到敌人的喉咙里。

这样来说,金人输得不冤。

李申之懂得扬长避短,并没有因为刚刚获得一场大胜就盲目自大起来。

他知道自己守城还行,攻城还差点。

与李申之的冷静不同,张浚张相公反倒异常地兴奋,两人的情商表现与年龄严重不相符。

李申之担心张浚头脑发热,做出什么不理智的举动,打算先给他泼一盆冷水。

“好叫张相公知道,咱们这一仗赢得十分侥幸。若是此时去追击金人,万一中了金人的圈套,恐怕会前功尽弃,甚至使得应天府城得而复失。”

李申之的一番警钟敲得恰到好处,张浚只需要稍稍回忆一下历史上的著名战例,就知道李申之决非危言耸听。

可话虽如此,张相公还是觉得稍稍有些遗憾。

李申之问道:“敢问张相公,若是出城野战,咱们可有把握战胜金人?”

张浚回想了一下这几天战斗的场景,摇了摇头:“恐怕把握不是很大。”

李申之又问:“凭咱们的能力,张相公可有把握攻陷开封城?”

张相公当年在开封城里待过,知道开封的防御比应天府更是强上许多倍。虽然宋军有回回炮,有燧发枪,但还不足以让宋军轻易地攻陷开封城。

想到这里,张浚心中的激情已经退却了大半,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没有把握。”

李申之说道:“现在的战果来之不易,最好是固守战果,等待局势的平定,再做谋划。即便是想要出兵追击金人,顶多只能派一支奇兵骚扰一番罢了。”

这支奇兵,有三个最佳人选:岳银瓶、武松、鲁达。

他们在与金人的战斗中,练就了一身神出鬼没的本领。派他们去骚扰逃跑的金人,是本着遇见哈特蒙一脚的心态。

追上金人能打一场就打,能扩大战果当然好。要是完颜宗弼撤退的没有破绽,那再悄悄撤回来便是,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全身而退。

张浚说道:“那便派武松前去吧,鲁达留在应天府,预防金人杀个回马枪。”

李申之定下了谨慎的总基调,张浚的策略也朝着谨慎的方向靠拢,布置起来十分保守。武松与鲁达比起来,谨慎有余,勇猛不足。张浚这番选择,正是出于稳妥的考虑。

战争基本上落下了帷幕,接下来该政客登场了。

将军们的战场血肉横飞,政客们的战场同样不轻松。政客们战斗的时候,头发一大把一大把地脱落,发际线肉眼可见地往后退。

赵瑗说道:“这一仗打完,金人必定会来与咱们和谈,不知张相公和申之小相公打算跟金人要些什么好处?”

赵瑗说话的时候很轻松,他终于不用在两难之间抉择了。

以往他的立场,总是很难在赵构与李申之之间选择,是因为两者的核心利益不同。

李申之是为了家国利益,从长远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而赵构只想着迎回三圣,为此不惜卑躬屈膝,出卖家国利益讨好金人。

从这一点来看,李申之反倒更像一个合格的皇帝。

而现在,三圣已经在自己手中了,赵瑗也不必纠结李申之与赵构之间的冲突了。

反正对于赵构来说,只要韦太后和宋徽宗赵佶的尸骸能够迎回临安,应天府的事情随便他们怎么折腾都行。

岳银瓶偷袭开封城,成功地将三圣解救出来,现在正派人往应天府押送。

赵瑗毕竟是少年人,当事情进展顺利的时候,一脸的意气风发。

他已经想好了,等应天府的事情彻底平定下来,他就亲自护送三圣回临安府。一则向赵构表忠心,二则自己也该回趟临安城了。

张浚说道:“咱们这次算是在应天府站稳了脚跟,开封府也被咱们拿在手中,怎么说都是泼天大功一件。依我看,咱们与金人谈判的时候,完全可以要求金人履行第一次宋金和议时的承诺。”

第一次和议的时候,整个河南地都是宋人的疆界。只不过那时候的宋人怂得要命,人家白送的土地都不敢要,还大言不惭地说送还开封城是金人的奸计,是想让宋人把军队派到开封城,好让金人一举歼灭。

不要脸到这种程度,震古烁今。

张浚和赵瑗两人的心情都很好,他们自以为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一起扭头看向了李申之,等着这位精神领袖发言。

李申之没有赵瑗的那些小心思,也没有张浚那个小算盘,他谋划的东西,非常之大。

只是这个谋划一直不太成熟,还少了一些筹码。

可若是不在此时落实这项谋划,在未来的许多年之内,恐怕都不再有机会。

思虑良久,李申之依然没有想清楚其中的关节,索性不再想,说出来让大家议一议:

“咱们好不容易打了一场大胜仗,绝不能便宜了金人。”

张浚点了点头,问道:“除了河南地,申之还想与金人索要哪里?”

李申之摇了摇头,让张浚与赵瑗的心中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好,不知道他卖的什么关子。

而李申之接下来的话,让他们张大了嘴巴,彻底愣在了当场。

“恢复宋辽边界。”

宋辽?确定不是宋金?

……

一阵沉默过后,张浚与赵瑗相视无言,话不知该从何说起。

第一次宋金和议的疆界,是将关中与河南给南宋朝廷。

第二次宋金和议,连关中和河南都没了。不过由于有李申之的出现,来了一波漂亮的西线换东线战略。

再然后依托应天府打了一场漂亮的防御战,逼得完颜宗弼不得不撤回河北。

依照目前的局势来看,双方谈判的结果最有可能是按照实际占领区域划分领土,也就是开封府与应天府等大片的河南地归还宋人,而关中可能依然会掌握在金人的手中。

而李申之口中的宋辽边界,指的是澶渊之盟以后的宋辽边界。

如果这样划分的话,几乎整个河南与关中全都应该归宋人。此外,整个山西、整个山东、大半个河北,也将是宋人的领土。

良久,张浚摇了摇头,他不信金人会答应这样的条件。

一个人的想法,在他说出来之前,与说出来以后,效果会大不相同。

不需要深思熟虑,就是简单地说出来,这样一个普通的动作,都可能对这个想法产生很大的影响。

李申之就是如此,当他把这个惊世骇俗的想法说出来之后,自己也苦笑着摇了摇头,发现自己太过异想天开了。

他不过是打赢了一场防御战而已,手中的筹码并不足以让金人放弃那么多的领土利益。

除非,能活捉了金兀术。

转而又想道:即便活捉了金兀术,顶多能多换几个州回来,断不会让金人直接放弃两个半省的地盘。

希望武松这支奇兵能有收获吧。

真要活捉了金兀术,能多换回几个州也不错,聊胜于无。

回头好好翻一翻地图,看看哪个地方有煤矿、铁矿、油田,好为下一步大规模的工业化大发展奠定基础。

好像记得有个叫东营的地方,石油很多,可以跟金人要过来。

另外青岛当港口也不一并要过来错。

如此来看的话,与金人索要领土的重心应该在山东沿海地区。可这样一来,整个山西地区便无法谋得什么好处。

山西这片蕴藏着丰富煤铁矿的地方,李申之甚至打算在这里复刻出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盛况,看来只得暂时缓一缓了。好可惜。

当武松从应天府城悄悄出发的时候,开封城的岳银瓶也作出了同样的决定,率领一支精锐奇袭完颜宗弼。

开封城中有梁兴坐镇,这是岳家的老朋友,过命的交情,她可以放心地把开封城交给他。

梁兴虽然是义军出身,但处理政务却很有一套。

经过他的一番部署,开封城很快恢复了往日的繁华,一切变得井井有条起来。

稳定了开封的局势之后,他便按照岳银瓶的吩咐,派人将三圣送到应天府。

再接下来,他的任务便是守住开封城,等待朝廷的诏令。

三圣回京需要一些时日,等朝廷议定一番应天府一战的功勋赏赐,商讨一番开封府和应天府的官员任命,再向开封府下诏令,至少也在两个月以后。

于是梁兴便按照坚守三个月的预判,来布置开封城的防御部署。

目送着义军护送三圣出了城,梁兴先去了一趟皇宫,在龙椅上坐了坐,又踩上去跳了跳,哂笑道:“这破椅子,也不舒服啊。”

殊不知龙椅并不是坐着舒服,而是坐在龙椅上的时候,面前跪倒一片大臣,这时候才叫舒服。

在皇宫里溜逛了一圈,最后大摇大摆地出了皇宫,吩咐手下锁上了皇宫的大门,回到开封府衙之中休息。

却说义军护送着三圣出了城门,一路之上毕恭毕敬地伺候着韦太后和渊圣皇帝赵桓。等转过了两道弯之后,眼看着离开了城门的视线,这些义军立马换上了另外一副嘴脸。

在义军的小兵们看来,就是眼前的这两个人和那一口棺材,让他们国土沦丧,家不成家,沦落到金人的奴役之下。义军一次次地在金人占领区搞破坏活动,等待着王师北上,可王师却一次又一次地辜负了他们。

造成这一切的后果,都是因为眼前的这三个人,尤其是棺材里那个赵佶,和活着的这个赵桓。

韦太后乘坐着马车,义军们便专挑不平的地方走,故意让马车很颠簸。

赵桓没那么好的命坐马车,跟着义军一起步行。

义军们故意走得很快,赵桓一脚深一脚浅地跟在后面,却也不敢抱怨。

在金国数年的奴隶生活,彻底地磨平了他的棱角,让他不再有任何的优越感,一心只想着活着便好。

与在金国的遭遇比起来,他能跟着宋人在路上跑,已经是莫大的幸福了。

三圣回归的消息传回了应天府,张浚不敢怠慢,立马派鲁达前往迎接。

众人在应天府衙等待着三圣回归,心情既激动又忐忑。

李申之趁着这个空当,给大伙儿出了一道数学题。

假设:开封城距离应天府城二百四十里,义军护送三圣的行走速度是十里地每小时,鲁达的行军速度是五十里地每小时。信使的速度为六十里地每小时,信使与义军护送三圣的队伍同时从开封城出发。

问:鲁达与义军护送三圣的队伍会在哪里相遇?

假设二:鲁达接到三圣之后,行军速度变成四十里地每小时。

问二:鲁达与三圣会在出发之后多久回到应天府城?

一道小学数学题,让一众相公们算得不亦乐乎。

第一遍算过之后,一人算出了一个答案,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

大家争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都觉得自己的答案是对的。

可他们即便争得不可开交,也没有人去问李申之的想法。

因为他们知道,李申之说出来的答案,就是正确答案。

他们想依靠自己的智慧算出正确的答案,并且说服对方。若是由李申之公布答案,那就没意思了。

争到最后也没有争出个所以然,于是众人便不再争吵,不约而同地选择“用事实说话”。

大家谁也不要争,到时候看看鲁达与三圣到底几时回归,谁对谁错便一目了然。

于是乎大家也不争了,也不吵了,各自悠闲地喝着小茶吃着小点心,个个都是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

可是越等,大家越觉得心慌。

虽然他们的答案都不相同,但即便是最悲观的人,其计算结果也不过是五个时辰。

从鲁达出发之后已经过去了五个半时辰,三圣依然没有消息。

三圣不会在路上出什么事了吧?

赵瑗焦急道:“鲁达可靠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