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不怂 > 一百二十八、第四代燧发枪

大宋不怂 一百二十八、第四代燧发枪

作者:七桃散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30 06:33:08 来源:笔趣阁

梯次火力体系最大的优点,在于可以将所有火力全部集中在交战的第一线上,将不同射程的火力集中于一点,在双方参战人数相同的情况下形成巨大的局部火力优势。

秦州吴璘用过的叠阵也是这个道理。

打枪,靠的主要是手上的稳定性,对体力和力量的要求反倒不是很高。

尤其是在望楼之上,将枪架在台子上的定点射击,不需要机动转移,也不需要端着沉重的枪弹。

只是扣一扣扳机,轻松得很。

望楼是李申之照着碉堡的样子修的,射击孔小小的一个,完全免疫了金人的弩箭。

即便是金人中有神射手,可以百步穿杨地射中碉堡上的射击孔,那也会因为箭矢飞行的轨迹与射击孔的角度不匹配,无法穿过射击孔伤害到碉堡里的人。

没有了受伤的后顾之忧,望楼中的人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瞄准中,极大地提高了命中率。

望楼中的妇女和老人可不是一般人,他们都是各条生产线上的佼佼者。

在手工艺领域,菜比们各有各的菜法,但是大师都有共通之处:手上功夫又巧又稳。

来自纺织工坊的妇人,十个手指可以分别单独操作纺线而不打结,宛如掌中跳舞的精灵。

老人们都是资深的木匠,随手一斧子劈下去,误差不超过一毫米。

他们操纵燧发枪,简直轻而易举。

手上极强的稳定性,使得他们仅仅浪费了两发子弹之后,便熟悉了火枪的操作要领,紧接着达到了十发九中的惊人命中率。

打枪需要的体能不多,他们每个人都能打上两个时辰不待歇气。

主要是眼睛受不了,瞄的时间长了眼花。再加上火药的纯度有限,射击之后烟雾缭绕。

若不是李申之早早地望楼中装了几个大的换气扇,这几个工坊精英怕不要被废气给呛死。

望楼里满满当当地摆满了备用枪支和子弹,还有整垛整垛的补给品,这是他们战斗到底的勇气。

燧发枪的研发已经到了第四代。

继第一代燧发枪研制成功之后,第二代和第三代燧发枪全都是过渡产品,并没有大规模生产。

直到第四代燧发枪的研发成功,终于达成定型,可以大规模生产。

经过李申之的提示,装弹模式从前膛装弹变成了后膛装弹,只需要拨开卡扣,便能将枪机和枪管折开。

枪管的口径和弹壳的口径之间有一点小小的错差,使得弹壳装入之后能够刚好地卡在枪管的尾部,增加了子弹在枪管中的稳定性。

后膛枪最大的好处,在于方便清洁枪管。

不同于前膛枪,需要用枪刺套着棉布伸入枪管之内反复**,还不一定能清理干净。

后枪膛只需要找一块棉布从枪管的尾部塞入,然后用枪刺的钝端顶直枪管枪口掉出,枪管便清理完毕。

第四代燧发枪配备了标准枪刺,其作用并不是弹尽粮绝之后与敌人拼刺刀,其最大的用途是日常清理枪管。

每打十发子弹清理一次枪管,望楼之上的阻击阵地打得很有节奏。

当战斗打到了第三天早上的时候,金人终于攻占了工坊城的城墙。

赵瑗和李申之商定之后,战略性地放弃了城墙的防御。

随着疲劳度的增加,战斗力逐渐下降,第三天的伤亡率直线上升。

虽然前两天的战斗打得非常惨烈,但是工坊城中的伤亡率却不是很高,是以他们能够一直在坚持。

但现在伤亡率上升,让李申之不得不选择暂时收缩防线。

宋人在火器的配合下打出一波反攻之后,悄悄地撤下了城墙,转入巷战。

金人被宋人突然的发力打懵了片刻,紧接着便加强了进攻,一举重新攻上了城墙。

当看到城墙之上的宋军早已撤得不见了踪影,金兵兴奋地把消息传回了韩常的营帐,韩常将消息马不停蹄地转交给了完颜宗弼。

爬上城墙的金人有两个选择,其一是进入城中与宋人巷战,其二是进入望楼消灭火枪队。

望楼在建造之初便考虑到了这种情况,设计上楼的楼梯极其狭窄,只能勉强通过一个人,还要盘旋好几圈才能上楼。

想要冲上望楼的金人,无不是刚刚露出个脑袋,便被一枪爆头。

付出了十几条人命之后,金人放弃了进攻望楼的想法,专心进入城中与宋人巷战。

殊不知进入城中之后,金兵反倒将自己的后背暴露在了火枪队的火力范围之下。

望楼就像一座开了无双的防御塔一般,两头攻击,缓慢地收割着金人的生命。

面对这无可奈何的局面,金人只能寄希望于望楼之上的弹药尽快消耗完毕。

弹药消耗完是不可能的,望楼之上足足准备了数万发的子弹。

这三天来城墙上在激烈地交战,工坊城中的火器生产更是一刻都没有停,不断地向望楼之上补充弹药。

三天的仗打下来,望楼之上的弹药不减反增。就在城墙上的士兵撤退的前一刻,仍然往望楼之上运送了一波弹药和食品补给。

望楼中的老师傅颇有些见识,说道:“金人太多,仗凭咱们几个根本打不过来。金人皮糙肉厚,完全可以顶着伤亡往里面冲。一旦这二十万金人全都冲进去,工坊城怕不得被他们给拆成平地。”

工坊城就是他们心中的圣地,不容许任何人搞破坏。

听到老师傅的分析,众人纷纷焦急地问道:“那该怎么办?”

老师傅捻了捻胡须,说道:“古话说得好,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咱们不要管金人的大头兵,只管照着他们的谋克来射。凡是看上去像个小头目的,优先干死他们。鸟无头不飞,金人没了军官,他们就会变成一盘散沙,不攻自乱。”

姜还是老的辣,老师傅一番话说到了点子上。

他们也没指望能够一枪击毙韩常这种级别的将军,能打几个基层小军官足矣。

虽说是基层小军官,其数量也不是很多。

就拿谋克来说,相当于百夫长,十万金兵里面不过才有一千个谋克。

将这一千个谋克统统击毙,金人的战斗指挥便会出现断层,到那时将军指挥不动士兵,岂不是要任人宰割。

这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不会发生。

然而当十来个谋克被击毙之后,金人乱了。

冲入城中准备烧杀抢掠的金人,慌了、乱了。

战场上诡异的情况马上引起了金人的警觉,直觉告诉他们,宋人的打法有问题。

稍稍安定之后,金兵纷纷发现,宋人的火器只打军官。

当大家明白过来的一瞬间,所有金人的军官们慌了。

他们不敢继续领兵作战,而是纷纷找掩体躲藏起来。

将怂怂一窝,小军官们一个个藏了起来,金兵们也都纷纷藏了起来。

刚才攻破城墙的气势,就这样突然就没了。

李申之察觉到了局势的变化,对望楼中的点杀战术赞不绝口,当即对着左右下令:“兄弟们,干死金人小鬼子!”

战场的时机稍纵即逝,金人的慌乱不会持久,若是让他们找到了应对的方法恢复组织秩序,再想一波冲走金人就难了。

李申之一声令下,抄起手边一杆长枪(冷兵器)便冲了出去。

工坊城的神亲自杀贼,身边的人顿时疯狂了起来。

有兵器的拿着兵器,没兵器的就取过身边的锤头铁棍,工匠们簇拥在士兵中间,越过了李申之,发疯似的冲向了懵逼的金人。

没有了基层军官指挥的金人,麻木地顺着人群往回跑。

金人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被宋人一波冲出了城,逃了回去。

持续了三天的第一波进攻,终于结束了。

这一仗打得有惊无险,在大家都以为工坊城要被攻破的时候,金人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被赶了出来,宋军重新掌控了城防。

持续三天的进攻,金人也累了。

韩常与赤盏晖心中虽然有万般的无奈,却也不得不接受第一轮进攻失利的事实。

退兵之后,韩常与赤盏晖布下防线预防宋人反扑,随即离开自家军营,回到完颜宗弼的中军之中,商议下一步的战略。

完颜宗弼愁眉不展,问道:“那望楼之上的火器当真厉害?”

韩常说道:“那火器的威力倒还好说,重甲不能破。但持火枪之人却准得妖异,百米之外说是打脸绝打不到脖子。”

冷兵器时代,全身覆甲的士兵身上弱点并不多,但是火枪总能刁钻地击打着士兵们最脆弱的部位。

韩常查看过受伤的士兵,绝大多数都在头颈部,身子上中弹的很少。

完颜宗弼说道:“那就让他们顶上盾牌,把城墙给我拆掉。”

韩常说火器的杀伤力与弓弩差不多,那么大盾应该管用。

大盾防得了弓弩,自然也就能防得了子弹。

望楼的作用,在这三天之中早已通过雪片般的战报告知了坐镇中军的完颜宗弼。

是以这三天来,完颜宗弼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破掉望楼上的威胁。

思来想去才发现,最笨的办法其实是最聪明的办法。

望楼依托于城墙建造,修在城墙之上。

想要砸掉城墙,金人已经用投石机试过了。

石弹砸向了钢筋混凝土的城墙,只能留下一点白印。想要砸塌城墙,怕不得扔出一座小山的石头才行。

城墙砸不塌,望楼也砸不塌。

既然砸不动,干脆将城墙根给挖掉。挖塌了城墙,望楼自然也就倒了。

从这三天的战况来看,宋人之所以能坚持这么久,全靠望楼中的火枪给予远程精准支援,总是能在战斗焦灼的地方改变战局。

积少成多之后,望楼上的火枪竟然不知不觉地改变了战争的形态。

虽然三天以来真正被火枪射杀的人还不足万人,但火枪的参战,对宋金双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完颜宗弼看来,只要将城墙和望楼给搞掉,那么工坊城里的工匠们就是一群待宰的羔羊,不足为虑。

只要能将李申之给活捉了,南宋再无人可与之为敌。

三人商定了计策,完颜宗弼吩咐道:“你二人且去休息,等明日再战吧。”

金兵的连续作战损失不小,部队也需要休整。

韩常和赤盏晖二人三天来更是没睡过一个好觉,急需好好休息一番。

指挥官若是长时间不睡觉,长期紧绷的神经会逐渐变态,进而做出许多不理智的决策,是行军打仗之大忌。

临走之前,赤盏晖问道:“都元帅,宋人的应天府没什么动静吗?”

完颜宗弼说道:“应天府这厢你们放心。不怕他们有动静,就怕他们没动静。”

围点打援是金人的传统战术之一。

韩常与赤盏晖围攻李申之所在的工坊城,完颜宗弼领着二十万大军站在外围,未尝不是等着各州县的援军来救。

完颜宗弼完全有信心,宋人来多少,他就能吃多少。

……

却说这三天来,应天府中的张浚焦急万分。

金人围攻工坊城的战斗持续了三天,让他又急又喜。

急的是金人已经进攻了三天,不知道工坊城到底怎么样了。

喜的是金人已经进攻了三天,说明还没有攻下来。

要是哪天金人不攻了,说不定反倒麻烦了。

当停战的消息传来,张浚赶紧上到了应天府的望楼之上,用望远镜看向了工坊城的方向。

战争之后的迷雾依然没有散去,工坊城上火药击发之后留下的烟雾袅袅,宛如诡境。

当听到工坊城上警报器的报平安之后,张浚终于安下心来。

将赵不凡唤到身边,两个军事白痴大眼瞪小眼,不知道该怎么办。

张浚思前想后,回顾了一番自己的军事生涯,最后决定固守应天府。

“申之若是需要咱们去救,定会用警报器给咱们传信。”赵不凡用这样的理由说服自己。

张浚也跟着点头,说道:“既然工坊城那边没消息,那咱们还是固守的好。”

人贵有自知之明,不做鲁莽之事。

张浚的固守是一种明智,各县的知县也做着各自明智的事。

李申之开创出来的自行火炮战法,也就是四轮马车拉着回回炮的战法,经过武松与鲁达的传播,各个县城都已经学会。

每个县城中都有自己的工坊,经过这段时间的改装,他们也搞出了一批马车拉回回炮出来,打算增援李申之一波。

前文说过,完颜宗弼选择的驻扎点在河边,于是从县城来的增援马车便开赴了河对岸,隔着河用石弹砸金人的大营。

金人开启投石车还击,怎奈射程没有人家远。

等金军的骑兵绕了一圈去追击的时候,宋军的自行火炮早已逃得不知踪影。

若是金军有小股骑兵胆敢强行追击,那么武松与鲁达便会不知从哪里杀出来,将追击的小股敌人剿灭掉。

不知不觉中,金人的活动范围逐渐地变小。

看似金人将工坊城与应天府城团团围住,实则在此之外的广袤的空间里,全都是宋人的活动空间。

从理论上来说,金人在其包围圈之外,被宋人团团围住,倒也说得通。

只不过宋人的杀伤力有限,回回炮的远程打击侮辱性远大于实际伤害。金人若是完全置之不理,倒也无伤大雅。

工坊城中,宋人抓紧时间休息,望楼上的人也完成了一次轮换,等待着下一次的进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