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不怂 > 一百一十七、瓮城的真正作用

大宋不怂 一百一十七、瓮城的真正作用

作者:七桃散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30 06:33:08 来源:笔趣阁

第二天一大早,金军如期开始攻城。

没有花哨的战术,完颜宗弼拿出了金军最拿手的打法:反复冲击。

最初一代跟着完颜阿骨打出来的金人,全都是在环境恶劣中生存的金人,他们原本就每天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早已不把生死放在眼里。

他们甚至会为了得到一只羊腿,而甘愿冒着生命的危险。

像打仗这种高级捕猎活动,打赢了就能随便杀人随便抢的好生意,在他们眼中就是高收益低风险的活动。

正是在极度恶劣的生存环境中,炼就了金人无比坚韧的性格。

若论一对一单挑,金人未必打得过辽人,甚至未必打得过宋人。

但若是让金人聚集起来,他们便会一遍又一遍地组织冲锋,不停地冲击敌人的防线,直至敌方崩溃,亦或是自己死光。

这种组织方式,是金人无往不利的法宝。

完颜阿骨打曾骄傲地自称:女真骑兵若是不能连续冲锋一百次,就不是个合格的战士。

同时期的宋军,能冲锋十次的已经堪称精锐,可见金军悍勇若厮。

自起兵以来,这种反复冲锋的战术所向披靡,以至于辽人都被打怕了,喊出了“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口号。

辽人这句话是一句客观的评价,真是地反映出了女真人在万人级别规模的战争中所向披靡。

在冷兵器时代,一万人或许是某种程度上火力密集程度的极限,在这种极限状态下,女真人是无敌的。

而到了十万人级别,亦或是千人级别的战斗,金人的优势反倒没有那么大。

李申之相信这是一种科学的解释。

顺着这种科学解释继续延伸的话,在攻城守城战中,就要打破了这种女真人最擅长的战斗方式,也就是说城防战的火力交锋性质和火力密集程度,并不一定对女真这种反复冲锋的战法有利。

基于这样的科学分析,李申之拟定了合理的作战计划,并且对自己非常地有信心。

虽然完颜宗弼带了十万人来,虽然应天府的守军不过一万余人,敌我双方的人数比例完美地符合了孙子所谓的十则围之军事理念。然而李申之并不是没有优势。

这个优势在于,应天府是一座小城。

小城的好处就是,作战截面积小,战场一次性只能容纳五千人的战斗规模。

颇有一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味。

任你金军的人再多,在交锋的最前线也只能投入三千兵力。

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金人可以分成三十波,三十波人轮流进攻,而宋军只能分成三波人马轮番上阵。

虽然宋人打起来有些吃力,但依然能够勉强维持住城墙防线。

战斗如期打响,悍不畏死的金人展现出了应有的战斗力,第一波的冲击竟然使得应天府的防线有些松动,差点来了个一鼓而下。

好在城防部署及时做出了调整,稳住了形势之后双方陷入了拉锯战。

拉锯战,拼的就是消耗,不仅是粮草器械的消耗,更是人命的消耗。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并不是说说而已,大量的胜利原本就是用人命堆出来的。

完颜宗弼面无表情地望着战场,心里盘算着眼前的局势。

就目前来说,局势还算是不错。

金军是攻城一方,原本就有劣势,在攻城中能与宋军打出二比一的战损比,完颜宗弼非常满意。

从他接到的情报来看,宋人城中守军不过一万余人。至于剩下的十几万民夫,刨除老弱病残之外,能上城墙战斗的人并不多。

照这么算来,金军只需要付出两万人的代价,就可以怼光应天府中的所有战斗力量,进而轻而易举地攻破这座城池。

然而,事情并不会这么简单。

战争作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最违背人性,却又是最有魅力的艺术,正是由于其本身具有极大的不可预测性。

若是战争只是双方纸面实力的一道数学题,那么就不需要打仗了,大家把兵马拉出来,点一点数字定了输赢便罢了。

事实上,春秋时期大多数的战争就是这种形态。

而到了战国时期以后,华夏人的战争哲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最重要的一条变化是:无所不用其极。

战争本身就是一件极不道德的事情,当撕破了伪善的道德面纱之后,所有人类能想到的手段全都用到了战争之中,战争的变数开始无限地放大。

无数人的奇思妙想应用在了战争之中,深远地改变了战争的形态。

就比如,宋军投石机扔出来的石弹,突然就会爆炸了。

原本顶着宋人投石机朝着城下冲锋的金人,在一片片的爆炸声中迷茫了,不知该前进还是后退。

听到身后来自督战队的指令,他们选择了继续冲锋。

而金军中的大多数,在爆炸中受了不同程度的伤,极大地影响了行动力和战斗力。

会爆炸的不是石弹,准确地说,其实就是一个超大号的炮仗。

回想当年还能放炮的时代,李申之就见过有人自制炮仗,做了一个暖壶大的炮仗,在院子里点燃之后,把地上炸出了一个半米深的坑。

然而这种炮仗看着动静大,杀伤力却很有限。由于里面没有填充用于杀伤的弹片,超过两米之外便很难对人员造成有效杀伤。

对于身上穿着轻甲的金兵来说,哪怕是在金兵身边爆炸,这样的炮仗也不过是能把他们吓得一哆嗦罢了。

一哆嗦能干什么?

李申之当然不会犯这种低级的错误,他不仅在炮仗里填充了用于杀伤的铁砂,甚至还在铁砂中浸泡了金汁。

“铛……”地一炸,蘸着金汁的铁砂嵌入人体,那酸爽……

却说这炮仗的研发也费了不少的功夫。

炮弹的概念,李申之老早地就提了出来,想要造一种落地就能爆炸的石弹出来。

工匠们展开了头脑风暴,以他们的知识储备思考如何实现这样的效果。

火器的使用早已存在了几百年,其中有些固定的用法,有着成熟的经验。

就宋人来说,他们主要讲火药用作武器的推进剂,却没有直接将火药用于杀伤。简单说,宋人的火器大都只类似于导弹的屁股,而从未在导弹头上做文章。

经过李申之一提醒,他们最先想到的就是炮仗。只要炮捻子的长度设置合适,当点燃炮捻子之后再将炮仗投出去,算好时间,落地之时刚好可以爆炸。

然而实验经历了好几次的失败。最先是打算往石弹或者铁弹中间填充火药,爆炸之后依靠石弹和铁弹的碎片杀伤敌人。但是实验了几次,石弹和铁弹在落地之后自己先摔了个稀巴烂,将火药散落得满地都是。

同时,炮捻子的燃烧速度也不可控。炮捻子还无法标准化生产,空气中的湿度和温度也会影响炮捻子燃烧的速度,想让石弹在空中爆炸的想法无法实现。

再然后便彻底回归炮仗,用纸来包裹火药,同时在纸的夹层中间填充碎铁砂。这样一来,打击面虽然变大了,但是杀伤力依然有限。

纸是软的,落地之后弹几下都不会碎开,一点都不影响爆炸效果。

只不过依然只能让金军受伤,却炸不死。

情急之下能做到这样的程度,已经算很不错了,李申之便暂且将这种纸包的填充铁砂炮仗定型,大规模制造之后投入了使用。

老弱病残们虽然不能上城墙杀敌,但是可以在军工厂里面加工武器弹药,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战场提供火力输出。

一团团的爆炸映照在完颜宗弼的眼中,他轻蔑地一笑:宋人就会搞一些雕虫小技。历史证明,这样的战法是抵御不住金人的。

即便是仙人关大破金人的吴氏兄弟,也是靠着真刀真枪与金人肉搏出来的战果。应天府的宋人若是不敢出城野战,迟早会被金军给耗光。

有火药又如何?充其量不过是让金人的伤亡人数从二万变成三万罢了,改变不了战争的结局。

正当完颜宗弼下令继续急攻的时候,应天府的城门打开了!

完颜宗弼揉了揉眼睛,没有看错,宋人竟然打开了城门,从里面冲出了一支骑步混编的军队,与城下的金军开始了战斗。

完颜宗弼不可置信地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又好笑又好气:宋人这是打糊涂了吗?竟然主动出击要野战?嫌自己人多,怕宋军死得不够快吗?

宋人当然没有糊涂,恰恰相反,他们依靠对战场局势精准的把握,以及各种高科技武器的巧妙配合,计划打一波漂亮的塔下反杀。

又是一论急促的炮仗投射出来,这次的炮仗里填充了大量的石灰,爆炸之后整个战场顿时烟雾弥漫,呛得人无法呼吸。

冉冉升起的石灰白烟仿佛烟雾弹一般,弥漫在五十米宽的地带中,阻滞了金军援军的前进。

忽然间,正在攻城的金军变成了一只孤军,进无可进,退无可退。

明明身后就是金军的大本营,却忽然没了援军。

出城的宋军抓住这短暂的机会,分成左右两路朝着攻城的金兵杀去。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金军士气大跌,受到城上城下两面夹击,顿时被杀得屁滚尿流。

宋军从城门一路杀了出去,杀了一圈又杀了回来,基本上将战场清理了一遍。

当他们打算清扫战场之后回城的时候,方才石灰弹打造的烟雾带消散了大半,一队骑兵透过烟雾冲了过来。

接到城上收兵的命令,出城宋军不敢恋战,纷纷朝着城门有序撤退。

刚冲来的金军骑兵竟然悍不畏死,想要依靠速度尾随宋军冲过来,抢占城门。

当宋军大部撤回来,金军越过落后的宋人步兵,也不与那步兵战斗,强行超过步兵之后直抢城门而来。

于是乎宋人的步兵与金人的骑兵仿佛战场上的伙伴一般,竟然并排着冲进了城门。

当宋人的士兵全都撤回了城门之时,闸门忽然放下,将正好在城门口的几个金兵砸成了肉泥,重新关上了城门。

金人环视一周,发现前面还有一道城门,他们跟着宋人进了瓮城。

原来这就是瓮城。

受到无用小知识的误导,李申之一直没搞明白瓮城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以往看那些播主的视频都是抄稿洗稿,从来没有真正动过脑子去思考瓮城的作用,都说瓮城是骗敌军来攻城,当他们攻破了一道城门之后发现还有一道城门,相当于给守城方加了一道双保险。

李申之站在敌方将领的立场上仔细想了想,觉得这样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敌方将领是有多蠢,在战前不知道侦查一下战场。再者说,攻城战早已演化成了爬城墙的打法,城墙成了主要争夺的对象,城门反倒变得不重要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设置瓮城除了给自己带来不便之外,压根想不出还有什么必要。

然而转换了思路之后再去思考,才发现当初设计出瓮城的人,当真是个军事天才。

瓮城的设计,是为守城方反攻用的。

试想,当攻守双方激战正酣的时候,守城方必然不敢打开城门主动出城应战。因为这样一来,相当于把自己的后门打开,露在了敌军面前。

而有了瓮城之后,瓮城之于主城的存在,就像潜水艇的密封舱一样,成了隔离城内与城外的一道过渡空间。

想要反攻之时,先将军队藏在瓮城里,关上内城门,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打开外城门一举冲出去。

就算是反攻不顺利,被攻方抢入了城门,那么只需要将外门一关,把冲进来的人困在瓮城之中,轻松就能剿杀得一干二净,来一处瓮中捉鳖。

此刻在瓮城中的金兵就是如此。

他们冲进来的人满打满算不过三五百人,他们面对的却是三五千的宋军。

只一瞬间,金兵便被砍了个干干净净。

杀光了金人,瓮城的内城门打开,士兵回城休整,民夫前来打扫战场。

完颜宗弼看着眼前的一幕,赶紧鸣金收兵。

方才的一仗,让完颜宗弼输得十分窝囊。

就这么一瞬间,宋军竟然在局部战场形成了巨大的优势,轻松地一口吃掉了金军五千兵马。

屋漏偏逢连夜雨,战场上的噩耗接踵而至。

后方有人传令,说粮道再次被劫,开封府依然无法将粮草运送到应天府前线,而金军随带的粮草,只够一天消耗了。

这边刚刚说罢,那边斥候又来报,说在应天府东面发现了宋人的援军,看规模差不多有三万人。

噩耗一个一个低传来,完颜宗弼只觉得脑瓜子“嗡嗡……”的。

一场耀武扬威的的战争,竟然打成了这个熊样子。

身为沙场宿将的他,知道现在一定要冷静下来,只有冷静下来,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完颜宗弼试着将这两天的情况汇集起来:回回炮,岳家军,夜间偷袭,三万援军……

精简一下:三万援军,岳家军。

调整一下语序组个句子:来了三万岳家军增援应天府?

完颜宗弼背后顿时冒出一股冷汗,传令道:“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