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不怂 > 一百零八、不服气

大宋不怂 一百零八、不服气

作者:七桃散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30 06:33:08 来源:笔趣阁

应天府衙。

张浚将写往朝廷的奏报塞入信封,交给了信使。

不知不觉中,张浚的观点也受到了李申之很大的影响,这封奏报的内容就是如此。

在给朝廷的奏报中,张浚稍稍修饰了一下事情的经过,写道:

完颜宗弼假借谈判的名义,领着精锐士兵想要偷袭应天府。好在李申之应对得当,岳银瓶英勇奋战,成功将完颜宗弼击退。

至于战果,张浚是这样描述的:岳银瓶阵斩一百余人,险些活捉完颜宗弼。

事实证明文人的笔杆子当真厉害,若是让他们放飞了去发挥,他们才是键盘侠的祖宗。

键盘侠的功力顶多让人无从反驳,把人给气个半死。

而文人玩起这一套来,会让对方觉得很有道理,直接感化对方。

应天府身处对金最前线,张浚又始终是一副正人君子的面孔,于是这封奏报在朝堂之上的可信度非常之高。

高到即便赵构都不得不假装对金人恨得牙痒痒。

虽然实际上他是对张浚恨得牙痒痒。

赵构虽然是投降派,但表面上还需要做出一副中兴圣主的样子,还得是儒家深入人心的道德观起到了作用。

不论我们怎样诋毁儒家的思想,但依然不得不承认,儒家思想为华夏人树立了一整套基础的价值观。

尽管我们身边有好人,有坏人,有正人君子,有卑鄙小人,但至少大家对好与坏的判断是一致的。

即便是坏到骨子里的人,他的价值判断标准依然可以与正人君子保持一致,即他至少知道自己是坏人。

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起到相同作用的是宗教。

正是君臣之间有着同样的价值判断,于是当相公们开始痛斥金人背信弃义的时候,赵构不得不违心地附和着。

何铸提议道:“既然金人背信弃义,咱们也要尽快出兵应天府。应天府守备虚弱,若是此时不尽快行动,恐怕等金人攻下应天府,就为时已晚了。”

赵构有些不情愿,说道:“何相公不必心急,以朕看来,还是先派使者去与金人交会一番。金人擅自发兵,他们理亏,咱们占着个理字,切不可擅动刀兵,授金人口实。”

何铸听到赵构如此言语,心中虽有无奈,却也只能应了下来。

张俊一如既往地不动声色,不表示赞同也不表示反对,仿佛议事堂里没他这个人一般。

范同脑子飞速地转了好几圈,最终还是选择了闭嘴。这个情况下还是不说话的好。只要他说话,必定会得罪一个人。不是得罪眼前的赵构,就是得罪未来的李申之。

当然了,他也可以仗义执言为李申之说话,但是这样做的收益与得罪赵构比起来,太小了,不值当。

沉默了片刻,见没人说话,李光说道:“官家,臣以为虽然不宜再动刀兵,但也能给应天府支援一些补给过去。边疆的儿郎们打了一场打仗,咱们若是没有点表示,恐怕要寒了将士们的心那。”

范同听了这话,心中直呼内行,感觉自己又学到了一招。

李光的一番话说得不疾不徐,赵构却听得心肝儿突突地跳。

将士们寒心,让他想起了苗刘兵变。

当年的苗刘兵变虽然有许多原因,但其最直接的导火索,就是对将士们差异化待遇,对待有功的将士不公平。

与惧怕金人来攻一样,赵构同样害怕部队哗变。

稍微稳定了下情绪,赵构努力保持沉稳的声线,说道:“那便依李相公所言,调拨一些战马铠甲过去。”

“陛下圣明!”李光抱拳赞了一句,继续说道:“还有一事,需要官家定夺,就是岳银瓶等人的功劳该如何定?”

有战功就要赏,这是自然之理。但是如何定这个功劳,其中大有说道。

岳银瓶追击完颜宗弼这事儿,说起来可大可小,甚至可功可过。

若说是大功,可以将其誉为和议之后对金反击的第一场大胜仗,虽然战果有限的,但是可以赋予其极高的政治含义。

若说是大过也很简单,只要给岳银瓶扣上一顶擅自行动的帽子,想杀头都行。

在张浚和李光的引导之下,应天府的战事被定调为一场自卫反击战,岳银瓶的出击自然而然地成了一场功劳。

如何定夺这场功劳的尺度,李光将权力交给了赵构,不露声色地表达了对皇帝的尊重。

赵构淡淡地说了一句:“那便以常例赏赐吧。”

所谓的以常例赏赐,是指按人头算军功,没有额外的褒奖。

赵构的态度在众人的意料之中。

大家在一起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众臣早已不是康王新立时候那般天真了。

在坐的各位都是从底层爬上来的人精,经历了这么多事情,岂能看不透赵构的真面目?

只能说赵构各方面还算是勉强合格,虽称不上励精图治的君主,但比起他那混账老爹和哥哥,已经强了太多了。

只可惜史上骂赵构的人多,却有一帮子人为更为不堪的赵佶歌功颂德。

李光得到了赵构的许可,自去拟旨意,顺带着联络枢密使张俊,殿帅杨沂中为应天府筹措军备物资。

张俊和杨沂中都是李申之的“自己人”,既然已经有了官家的口谕,他们自然是鼎力相助。

李申之在应天府的所作所为,他们都有所耳闻,知道李申之现在最不缺的就是粮草。

也不知道那家伙是怎么做到的,竟然悄咪咪地储备了三年的粮草,就算是临安府都没那么富裕。

但李申之再能干,战马和盔甲都是他搞不到的东西。这两样极重要的战略物资,任谁都不会卖给他。

想当年汉朝名将周勃,甚至因为家里私自藏了几副铠甲就被判了死刑。虽然最后并没有执行,也足以看出官府对待民间持有铠甲零容忍的态度。

一员猛将穿上一副重甲,秒变真男人,且是持久的真男人,以一敌百不在话下。

如此巨大的威力,怎能不让人忌惮。

对于朝堂上的相公们和皇帝来说,应天府的事情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插曲。

他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

临安府的御街基本上全都被水泥覆盖,终于告别了泥泞,往后出行再也不用撒黄土了。

官坊里的能工巧匠们,在不惜成本的制作模式之下,将水泥铸造成了各式各样的砖块和石头,用他们的匠心点缀这皇宫里的地面。

赵构打算给他的母亲修一座宫殿,也在紧锣密鼓的施工之中。

据施工的大匠说,应天府的钢筋混凝土浇筑方法很值得借鉴,可以节省不少珍惜木材,还比木材更加坚固。

华夏的宫殿以梁柱式结构为主。

几根巨大的木材作为柱子树立在地上,再把梁架在柱子上,便形成了建筑的框架。

后面的设计全都是在这个框架上做文章,斗栱也好,抬梁也罢,都是在这个框架上继续发挥。

反观欧洲的建筑,则是以拱柱式结构为主。同样以石柱子立在地上,然后在相对的一对儿柱子上方像建拱桥一样搭一个拱,将屋顶搭起来。所以我们看欧洲的建筑,有许圆顶,就是这种拱形顶。

李申之的钢筋混凝土已经初露峥嵘,展现出了其极好的性能。

于是乎,工匠们便发挥想象力,拿混凝土来浇筑柱子。

城墙都能浇筑,没来由搞不定一根柱子。

他们对钢筋混凝土的性能还不是太了解,暂时不敢用来做横梁,万一垮塌了他们都得掉脑袋。

但是用于柱子,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其效果比百年巨木要强得多。

据说华夏古代的宫殿规模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宫殿最大的是秦汉,唐宋次之,明清最小。

导致这一趋势的根本原因,就是千年巨木,百年巨木随着开发利用,越来越稀少,已经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宫殿修建。

而混凝土的出现,或许可以改变这一趋势。

宫殿的修建有两个地方离不开巨木,一个是柱,一个是梁。用混凝土代替柱子,剩下的木材可以用在梁上,相当于间接地剩下了一半的木材。

对于工匠们的这些发明创造,赵构随手便是一大堆的赏赐,比给岳银瓶的赏赐丰厚多了。

不过岳银瓶不会在意这些。

志存高远者,眼睛里根本没有这些蝇头小利。

岳飞也同样不在乎,相反他还很高兴。

收到了来自应天府的消息,得知自家闺女竟然追着完颜宗弼打,岳飞心情大好。

虽然知道这种追击是各种巧合之下的结果,并不是实力的真实体现,那也感觉很爽。

难得地岳飞在家中摆了宴席,喊了儿子和女婿来喝酒。

岳云和张宪就没那么高兴,反倒是一脸的憋屈。

追着金兀术的屁股打,这是他们渴望的军功,没想到被小妹给夺了去。

岳飞看出了他们俩的心思,说道:“你们放心,以后有你们的仗打。”

岳云心中一喜,赶紧给岳飞斟了一杯酒,问道:“父亲是要被重新启用了吗?”

岳飞抬起酒杯一口干下,说道:“哪有那么容易。这次为父能不能启用,还要看你那好妹夫,在应天府能捅多大的篓子出来。”

在战略大师的眼中,李申之的那点布置压根就不是什么秘密,他们全都能猜到李申之到底想干什么,只是猜不到李申之会具体怎么干。

因为李申之的那些布局,在他们眼中是必败的场面,而他们偏偏又相信李申之能赢。

至于赢多大,也就是岳飞口中的捅多大篓子,他们就看不懂了。

张宪说道:“岳父对申之这么有信心吗?”

岳飞摇了摇头,苦笑一声,说道:“没信心,又有信心。”

……

应天府,校场。

岳银瓶继续着自己的战略战术宣讲会。

按照李申之的说法,以后在选拔军官的时候,会将一些考核内容当做硬条件。

比如说识字率,比如说对战争的复盘能力,比如说对假设战局的分析和研判,书面作答。

文人为什么鄙视武人?还不是因为武人不读书。

武人不读书固然不对,但以文御武又何尝不是乱弹琴?

一个连士兵每天需要吃多少喝多少都不知道的人,让他领兵上战场,能指望他把部队的战斗力发挥出几成?

其实他压根不在乎部队的战斗力能发挥出多少,他只要保证部队不出乱子,就是大功一件。

在和平时期,这样做或许不会有大问题。

可现在明明是乱世,在搞以文御武那一套,就是自寻死路。

既然不能硬逼着武人去读书,那就诱导武人读书。

咱不逼你读书,但是想一级级地往上攀,除了军功之外还得念书,得懂兵法,得懂得李申之给他们灌输的那一套套的理念才行。

不想学可以,那就当一辈子的大头兵好了。

岳银瓶不希望自己麾下的人被淘汰掉,想让他们全都当上大将军,于是便强逼着他们开始读书,开始学着做战术分析。

除此之外,李申之还给岳银瓶布置了一项任务:选兵的标准。

自古以来,当兵都是有标准的,只可惜到了宋朝却被废弛。

宋人为了避免内乱,想了一个自以为聪明的决策,结果导致了冗兵成为了朝廷巨大的负担。

每当遇到灾荒时,宋人便将流民全都收拢起来,让他们当兵,吃皇粮,进而避免了流民捣乱的可能。

内乱的确是消除了,但也直接导致了两个更加恶劣的后果:冗兵对国家财政的巨大消耗,和军队战斗力的直线下降。

到后来,这些军队不仅不上阵打仗,甚至纷纷沦为了朝廷勋贵们的家奴。

朝廷花了大笔的钱,最后便宜了一帮子蛀虫,这样的朝廷怎能不亡。

而李申之想要做的,就是重新建立选拔士兵的标准。

按照他的思路,标准至少分为两个层级:其一为普通士兵的选拔标准;其二为精锐的选拔标准。

自古以来流传于世的选兵标准,都是以精锐的选拔为主,比如战国时期吴起训练的魏武卒: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

这是一项体能标准,士兵需要穿重甲,带硬弩,五十只弩矢,三天口粮,一柄长兵器,一把短兵器,半天走一百里抵达制定地点之后,依然可以立马投入战斗。

达到这样标准的魏武卒,即便放在现代,只要花上十分钟教会他们打枪,他们依然是精锐中的精锐。

精锐自然有精锐的待遇,凡是能选入魏武卒的队伍,直接进阶成为地主阶级。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精锐,吴起才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余平”的傲人战绩。

时过境迁,李申之对军队的认识必然比不上岳银瓶、张牧之这些人。

选拔士兵标准的制定,也就交给了岳银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