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不怂 > 九十、回回炮

大宋不怂 九十、回回炮

作者:七桃散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30 06:33:08 来源:笔趣阁

是夜,众人酒饱饭足之后,又都回到了各自的衙署。

李申之一路颠簸,终于能落个脚,不由得多喝了一些。加上最近作息不规律,晕晕乎乎地醉了。

宋城县县衙的衙署早已布置好,李家庄园的工匠和李府的丫鬟仆役们早早地跟着张浚来到了应天府。

他们按照李申之卧房的模样,把衙署里的卧房布置得一般无二。

当岳银瓶扶着李申之回到床上的时候,眼睛余光瞥了一眼床头的石锁,终究没有狠下心操练李申之。

李申之在睡梦之中,迷迷糊糊地梦呓“抱大腿”,伸手搂着的却是岳银瓶瘦弱的腰杆,心中无限凄凉。

终究还是要靠自己,来抗起所有。

……

第二日睡到了日上三竿,李申之才懒洋洋地从床上爬起来。

一番洗漱之后,胡乱吃了几口早饭,便去到府衙中找张浚报到。

附郭的知县就是这样,头顶上有知府如太上皇一般坐镇,自己只能当个早晚问安的小媳妇。

哪像外放的知县,去了就是父母官,啥都能自己说了算,宛如一个侏儒版的封疆大吏。

张浚案头的文书摆了厚厚一摞,看上去忙得焦头烂额。即便如此,张相公依然抽出了半柱香的时间,与李申之好好地交谈一番。

末了张浚握着李申之的手,说道:“宋城县的事暂且不用你操持,你先将文案与那甚么‘回回炮’给搞出来,以免被金人打一个措手不及。”

在内政达人张浚这里,处理宋城县内的政务不过是顺手之事,不必让李申之这样的鬼才浪费时间。

将李申之解放出来,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李申之也是这般想。从府衙出来之后,便出到了城外,来到了陆游主管的虞城县。

宋城县内虽然有不少的空地,但是李申之并不打算将作坊建在城内。

虽然按照宋人的眼界,宋城县内修建作坊绰绰有余,但李申之毕竟是见识过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人,知道巨大工厂的种种弊端。

且不说环境污染、噪声污染这些,光是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就不是小小宋城县的城门和街道所能容纳。

李申之正是要与陆游商量一番,找一处水路、陆路交通都很方便的地方,作为开启工业革命的基地。

选址的时候,他还专门带上了邵继春,看看这位天才能提出什么样的想法。

邵继春果然没有让他失望,提出了最好的地方是依山傍水。

所谓依山傍水,并不是要选什么风水宝地,而是邵继春觉得,原材料与产品放在高处可以防水。

花了一下午时间,地址终于定了下来,在宋城县东三十里外,一处临河却与官道离开十里距离的地方。

三十里一点都不远,李申之甚至都能想象得出,许多年以后城市发展扩大,逼得这里的工厂不得不搬迁的景象。

而距离官道十里远的距离也同样如此,当厂区足够大的时候,光是厂区就比现在的县城都大。至于道路,李申之打算等时机成熟之后把轨道交通搞起来。

轨道交通其实就是铁路,这可是个好东西。相传在铁轨之上,硬质接触的轮子可以使得前进的阻力大大减少。

尤其是在平陆上,不用克服重力的情况下,同样一匹马可以拉动在土路上五倍的重量。

有张浚的鼎力支持,李申之的物资得到了全力保障。

过去的一个月时间,张浚组织了所有人手开荒,是以李申之他们选定的地址,已然没有了杂生的荒草。

只需要将土地平整一番,便能直接开始建厂房。

随着李申之来的人,全部都是心腹之人,干起活儿来仿佛不要命似的。只要李申之一声令下,全都撸起袖子下地干活儿。

就连岳银瓶,都领着岳家军的背嵬军和韩世忠曾经的火器营,都投入了挖土方的工作中。

陆游忙前忙后地张罗着后勤补给,不论是缺少工具,亦或是饮水吃饭,只要跟陆游打一声招呼,顷刻之间就能得到满足。

之所以效率这么高,当然不是陆游会变戏法。而是李申之教给他的一个补给秘籍:覆盖补给。

也就是说,如果觉得工地上会缺一百把锄头,那就按照一百五十把锄头的量去准备。

这样一来虽然会造成些许浪费,但却能极大地保证工期按时完成。

再者说,应天府现在正处于大基建的时代,任何生产出来的物资都会马上被消化掉,绝不会有任何的浪费。

李申之则是领着李修缘,邵继春,还有赵不凡、赵瑗等人,站在山坡之上,搭建了一处临时的指挥部,全盘筹划工地的建设。

为什么要搭这个小棚子,倒不是说李申之矫情得不能吃苦,也不是说他有多么地怕风吹日少,而是随着工地的建设,有许多事项需要记录,有许多图纸需要规画,有许多物资需要计算,没有一个桌子施展不开。

远在临安的李宗之,在李申之不在的期间又造了好几个摆钟,遣人宋到了应天府。

李申之挑了一个品相最好的,放在了工地的棚子里,这样不论是阴天还是下雨,都能准确地知道时间。

更重要的是,终于不用掐着指头换算时辰了。

比如说现在是晚上八点,天已经黑透。

照明设施是稀缺品,即便是张浚倾全力支持,也无法保障工地彻夜施工。

当工匠们用罢晚饭之后,便全都被安排去休息,明天天亮之后接着再干。

而李申之的工棚里,聚集着十多个人,他们在商讨下一步的计划:

造回回炮。

李申之在纸上把回回炮的基本构造画了出来,与众人讲解着回回炮的发射原理,以及相比于传统抛石机的优点。

回回炮与传统抛石机的区别之一,在于使用难度的降低,正如弓与弩的区别一般。

弓的射程有多远,全部有赖于弓手的臂力有多大。臂力越大,开的弓力量越大,进而射程便会越远。而弓的准度,也依赖于弓手的技术和经验。

反观弩就简单多了。战场上的神臂弩,上弦的时候是用腰腿的力量,双腿蹬住弩身,然后双手拉住弩弦完成上弦动作。这样的力量一定比单臂拉弓要大得多,所以对于同样的士兵来说,用弩不论是射程还是作战续航能力,都远远地高出弓手。

再说精准度,弩手可以端着上好弦的弩进行长时间瞄准。而弓手由于需要用力地拉着弓,无法维持长时间瞄准状态。在战场之上,弓手很少拉开弓再瞄准的,往往都是先行做好准备,拉开弓之后直接就射,这样节省体力。

回回炮也一样,通过精巧的设计,可以降低使用难度,并增加精准度。

传统的抛石机,是通过牵拉来发射石弹,需要数十人甚至上百人同时牵拉,才能将百斤重的石弹发射出去,可想而知操作难度。

而回回炮不同,是通过配重来实现抛射。简单来说,就是回回炮使用了“蓄能”装置。这一点与弩的思路一致。

既然可以蓄能,操作方法就能实现多样化。

就拿配重来说,一千斤配重的回回炮,射程可以媲美一百人拉索的传统抛石机。

在放置配重的时候,完全可以把一千斤的重物分成十份,每次只吊装一百斤的配重放上去,分十次放完。放置好配重之后,只需要一个人拿着锤子敲掉锁止装置,抛石机便能够击发出去。

吊装一百斤重的配重,只需要两三个人就能操作,这样一来,操作人数便能大大地降低。

再发散思维,将配重分配到极致,每一块小配重只有二十斤重,那么即便是一名普通村妇,亦或是半大的孩子,在理论上都可以操作一台回回炮,其威力堪比百人壮汉。

而这一变化,同样是热兵器真正淘汰冷兵器的原因。

热兵器太好操作了,三分钟就能培养一个步枪手。不像枪兵和弓箭手,没有三年训练根本上不了战场。

当李申之把回回炮的原理说与火器营的将官之后,他们很快便理解了其中的原理。

接下来,火器营的人将协助工匠们先打造几台回回炮出来试用。调试好之后,立马开始大规模生产。

李申之还特意嘱咐他们,一定要把每个零部件的尺寸记录下来。

火器营的都统拍着胸脯说道:“李知县放心,俺们知道这个道理。真要打开仗,抛石机很容易被敌人损坏。每个零部件尺寸都一致的话,修起来方便。”

通用零部件可以互换使用,这样的理念秦人便有了,到了宋人更是早已习以为常。

不料李申之却摇了摇头,说道:“不仅回回炮的零件要固定尺寸,日后使用的时候,抛射的石弹也需要固定重量。”

“这是为何?”火器营都统不懂就问。

李申之解释道:“同样的配重,搭载同样的石弹,最终的射程是固定的。若是每台回回炮造得都一样,那么在抛射石弹之前,就能事先预测到石弹的落点。”

刚解释到一半,那火器营的都统兴奋地张大了嘴巴:“若是真能如此,那属下有信心让金人有来无回!”

看到他兴奋的表情,李申之知道,他是真的懂得回回炮的厉害之处了。

回回炮是冷兵器时代最先进的抛射设备,绝非浪得虚名。

除了使用便捷之外,能固定射程更是使得其有了超越时代的用处。

前文说过,传统的抛石机由上百人拉动绳索来发射,每一次发射的力量都会有所不同,这就造成石弹每次的落点都会有非常大的误差。

而以往抛石机在实战中的使用,往往是数百上千台同时发射,进行覆盖射击。

然而即便是覆盖设计,其造成的杀伤都很小。就拿前些年的靖康之难来说,金人在东京城外拿几百台投石机整整砸了一天,东京城内死伤的人数不过才二十人,就这还是官兵和百姓们经验不足的缘故导致伤亡人数上升。

回回炮就不一样了,因为它的配重是固定的。

通过杠杆原理可以知道,只要配重固定,回回炮的抛射杆长度以及支点位置固定,石弹的重量固定,那么理论上,每次石弹的落点应该是固定的。

当然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会有许多的影响因子,比如说空气湿度,风向和风速,回回炮的安装倾斜度,地面的摩擦系数导致发射时的位移等等,都会对最终落点造成一定的影响。

但是相比于传统的抛石机,这样的误差已经可以小到忽略不计了。

这时,李申之朝着站在身边的赵瑗一拱手,说道:“下官还有一事,需要劳烦建国公。”

赵瑗赶忙还礼,说道:“申之不必多礼,往后唤我赵瑗便是。”

在这段时间里,赵瑗一直在避讳别人对他的称呼过于尊贵,这样会让他与大家产生很重的疏离感。

生在帝王家,他已经很久没有体会到这种淳朴的兄弟之情,并且可以预见在以后也不再会有这样的情感体验。所以赵瑗与这帮泥腿子们打成一片,珍惜在应天府短暂的基层经历。

“喏!”李申之不再纠结称谓,说道:“这是一项关乎皇家科学院的重要研究。”

李申之随手捡起一块石头,轻轻朝前方扔了出去,说道:“你且看,石弹通过回回炮发射之后,其运行轨迹是一道弧线。不知你们想过没有,这样的弧线有什么规律?是否可以通过这道弧线的规律,来预测石弹的落点?”

李申之只是启发式地提了一个问题,然后赶紧对火器营的都统说道:“当然了,现在暂时先不用在抛射规律上花费过重的精力,你只需记录下不同配重相对应的抛射距离便好,然后传告全军,让操作抛石机的人记住。”

李申之想起了自己读书期间见过的各种“备查表格”,便想到了这样的方法。不需要他们会计算,只需要把几个常用的节点记录下来,每次用的时候直接查表就行。

而配重重量与射程的比例关系很简单,只需要操作几次就能记住。

这一切的核心,是回回炮的固定尺寸,以及配重和石弹的标准化生产。

战场局势瞬息万变,在那紧张的时刻进行复杂的计算不现实。再说,让这帮大老粗们去学习复杂的弹道计算,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

然而很快,李申之发现自己对这群大老粗有着不小的误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