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不怂 > 八十八、到应天府

大宋不怂 八十八、到应天府

作者:七桃散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30 06:33:08 来源:笔趣阁

却说陆游陷入了沉默,令有人接上了话题。

李修缘也知道李申之说的是真的,也大致听懂了两人之间的争吵,说道:“一切果皆有因,种下因便要承担结出的果。我想李大哥应该知道这个因会是什么果吧?”

小和尚虽然说了一堆类似机械唯物主义的正确的废话,却着实让李申之猛地惊醒。

工业革命的果,他当然知道了。

政治**、环境污染、物欲横行、贫富分化……

除了环境污染,剩下的任何一条,都不应该由工业革命来背锅。因为那些缺点是自古以来便伴随着人类始终的弊病。

说贫富差距,还有比奴隶制度下更大的贫富差距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算物欲横行吗?

纵观古今中外,有不**的政治吗?

而工业革命的优点只需要一条:碾压时代的段位优势。

只要这一条,就足以支撑李申之坚定不移地搞工业革命。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就不能让华夏在这个历史大拐点处走向另一个方向,一个类似于高度发达的玛雅文明竟然没有发明出轮子的奇葩方向,这个奇葩的玛雅文明,此时此刻正在大洋彼岸蓬勃发展着。

李申之之所以这么大费周章地想要搞清楚历史答案,是想要找到这个时代真正的症结所在,用最轻巧的方法,撬动这个时代的隆隆巨轮。

人的一生太短暂,能做的事情不多。

当年英国从工业革命的萌芽开始,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瓦特改进蒸汽机”,足足花了一百多年才完成。李申之可没有这么多时间来慢慢发酵。

李申之继续问道:“牧之,你怎么想?”

张牧之听了李申之与陆游的争论,心中的念头转了几转,依然没有理出个思绪来,说道:“如果真的有那种机器,那么乡亲们就再也不用挨饿受冻了。”

张牧之表达了来自农民阶级对于物质朴素的需求,农民阶级果真是最可以团结的对象,太祖诚不我欺。

李铁牛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他压抑着自己强烈的倾诉欲,等大舅哥说完才敢开口:“俺不要能织布的机器,俺想要一个能耕地的机器,让俺一个人能耕一百亩地,养一百头猪。”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渴望的东西,对于从小就没吃过饱饭的李铁牛来说,最大的梦想就是每天都能吃饱。

李申之笑着说道:“会有的,一个人能耕一万亩地的机器也会有。现在俺家里的庄户一人能养好几千只鸡。以后别说是养一百头猪,一个人养一千头猪都不是问题。”

其实按照李申之现有的知识,就算是一个人养一万头猪,都不会有太大的困难。真正困扰他,让他不敢大规模推广实施的,是李申之暂时无法避免牲畜之间的疫情。

一旦大规模养殖爆发疫情,对养殖户来说将是灭顶之灾。

李申之也没什么好办法,最好的办法往往是最笨的办法,那就是把养殖规模控制在养殖户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发现一处疫情,灭杀一处牲畜。

李铁牛说完,老陈紧跟着嘲讽道:“搞那么多猪,种那么多地有什么用?金人一打过来全都没了,白白替金人养了那么多年。”

李申之把老陈的话暗暗记在心里。

老陈虽然是在嘲讽李铁牛,但说出来的话也是心里话。

而老陈的话也蕴含着很深的道理:经济建设搞得再好,没有国防等于零。

众人发言的时候,邵继春就在那里左看看,右看看,仿佛看傻子一样看着众人。

等到老陈说完,他觉得自己发言的时候到了,说道:“你们没脑子吗?有这么好的东西,咱赶紧多织布啊,把布卖出去能赚回来多少银子啊!只要有了银子,那还不是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吗?”

李申之眼前一亮,感觉心跳有些加快,他仿佛听到了资产阶级萌芽的声音:“邵兄,你说下去。”

李申之郑重的神情立马吸引到了陆游和李修缘的注意力,进而让老陈和张牧之也重视了起来。至于李铁牛,依然在想自己养一百头猪的事,他数学不太好,实在是算不清每天到底能吃上多少斤肉。

邵继春不知道李申之为什么会是那样一副郑重的表情,他很纳闷,造东西卖钱难倒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

邵继春有些糊涂,反问道:“还说甚?俺说完了,没甚可说了啊。”

李申之替他想到了未来可能出现的困境,问道:“如果别人也学会了这种织布的方法,你打算怎么办?”

邵继春说道:“那咱就不让他们知道呗。这是咱自己的机密,搞得人人皆知的就不是机密了,那咱还怎么赚钱。”

李申之说道:“没有不透风的墙。或许你能瞒得住一时,但终究瞒不住一世。”

金儿说道:“我倒是知道不少法子,可以把秘密守得时间更久一些。”

果然不出所料,金儿果真是个有背景的人,不然不会懂得秘密组织的运行模式。

暂时没有深究金儿的身份,李申之拍了拍金儿的胳膊,说道:“且听邵兄说完。”

邵继春挠了挠脑袋,思考了片刻,说道:“那咱们就继续改进机器,造得比原先速度更快,产量更大,本钱更低。”

李申之点了点头,这也算是一个办法,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让自己始终保持领先地位,进而保持住市场上的优势。

李申之还想到可以忽悠赵构推广专利制度,通过专利壁垒保护自己。

忽然,邵继春一拍大腿,仿佛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说道:“咱可以卖机器啊!你们想,既然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个机器能织布,也知道这玩意大概该怎么造,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造出来,或者造出来马上就能用。可这机器咱们会造啊,咱们造出来卖给那些农户,岂不是又能赚很多钱?”

这次轮到李申之目瞪口呆了。

他一直以为去川陕行走最大的收获是固守了秦州,并且带回来好几万的人口。

哪成想最大的收获竟然是带回了邵继春。

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简直就是商业奇才啊!

站在一个现代人的角度来看,邵继春的建议或许显得平平无奇,小学生都能想得到。

但是放在一千年以前,正是这个思路,开启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有一些学者喜欢按照蒸汽、电气、网络等技术来区分工业革命的代目。

殊不知,工业革命真正的代目划分,应该是制造机器、制造制造机器的机器、制造制造机器的机器的机器……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站在生产链的顶端,才能躺在功劳簿上,优哉游哉地享受着绝对垄断带来的绝对利润,甚至还能在关键时刻拿捏一下不听话的小弟。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以后,大方地把工业革命的成果转移到了欧洲大陆,帮助欧洲大陆上的国家完成工业革命,是他们圣母心爆棚了吗?

不是的,因为英国不再生产纺织机,而是开始生产制造机器的机器。

因为工业段位的提升,他们赚钱变得更轻松,更优雅了,自然不需要再去干那些劳动密集型行业。

李申之发现了邵继春这个宝,兴奋地展开了无限的遐想。

而邵继春也终于发现了李申之的不对劲,这家伙兴奋得有些不正常。

邵继春试探着问道:“李文林不会真的有这样的机器吧?”

“啊?”李申之回过神来,嘴角依旧咧在耳朵根,大笑着说道:“没有没有,暂时还没那么神奇,但是也差不太多。”

差不太多?

邵继春努力地思考着这四个字的含义,努力翻译之后才终于明白,差不太多的意思是,李申之真的有着玩意。

今天的会议很圆满,李申之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

虽然他依旧没有搞清楚宋人为什么没有率先开启工业革命,但是他找到了开启工业革命的方式。

这个时代真的什么都不缺,就差那阴差阳错的临门一脚。

而李申之,只需要轻轻地去踢上那么一脚。

“今日之事,请诸位务必保密,千万不要向任何人提起。等到合适的时机,我自会公开。”李申之以一个口头保密协议,结束了这次会议。

至于最终会不会泄密,李申之并不是特别地担心。

凡事不能求全,不然便会陷入无尽的蹉跎。

历史上能成大事的人,并不是他们精心考察过合作伙伴之后才选择与人合作,而是他们大胆地与别人合作,而恰好合作伙伴很靠谱罢了。

至于合作伙伴不靠谱怎么办?遇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就好了。

从来没有人能事先预想到所有的困难,然后提前准备好所有的解决办法。大凡成功者,都是踩着一个又一个的突发困难,在困难中成长,最终走向了成功。

这便是李申之在应天府的打算。

回到马车中,李申之依然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时不时地嘿嘿笑出声。

岳银瓶认识他这么久,还从来没有见过李申之如此失态过。

在某一个时刻之前,李申之是一副玩世不恭的纨绔姿态,某一个时刻之后,李申之忽然变成了凡事谋定而后动,一副运筹帷幄的智者样子。

至于今天这样的姿态,还是头一次出现,就像一个普通的邻家大男孩。

有了新发现的岳银瓶,心中竟然生出了一丝保护欲,轻轻地将李申之的脑袋揽入怀中。

……

找到了不是答案的答案,李申之开心地抵达了应天府。

心情大好的他,看到的不是满目疮痍,而是生机勃勃。

野草代表着希望,残破的城垣正是他们大有作为的舞台。

在应天府之外,流民与牲口早早地驻扎下来,他们是不会进城的,应天府的治所之内也容纳不了这么多人。

他们都在城外等着朝廷的安排。

张浚领着应天府的班子出城迎接李申之。一个宰执级别的高官出门迎接,张相公给足了李文林面子,这是他应得的。

李申之看到衣着朴素,两鬓斑白,满脸倦色的张浚,心中不禁一阵酸楚。

暂且抛开能力不谈,这样一位为国为民呕心沥血的人,就值得他尊敬。

跟在张浚身边的,竟然是赵不凡。

赵不凡离着老远就朝李申之打招呼,走近了以后还主动解释道:“兄弟一路辛苦了,哥哥特意向官家讨了份差使,现在是应天府的团练使。”

团练使的职位源自唐代,是节度使的几个副手之一,主要负责当地武装部的工作,属于某一州的班子成员,类似于副市长。

到了宋朝,团练使变得与节度使一样,大抵成了虚职。即便有实职的,也大多沦为与别驾、司马、通判等等高级犯官的代名词。

而赵不凡显然不是被贬谪到应天府的犯官。

他是真的来做事的,之所以讨了这么个没实权的官职,是想不受拘束。

与他同来的还有赵瑗,赵瑗的虚职比他高一些,是节度使。

简短的欢迎仪式之后,张浚说道:“韩平他们已经去县里任职。现在诸县事务繁杂,他们一时也抽不出身来迎接你。我已经派人通知了他们,今晚在应天府给你设了接风晚宴,到时让他们务必前来。”

李申之感激道:“多谢张相公。”

他不仅仅是感谢张浚设宴招待他,而是感谢张浚给他搭建了这样一个舞台。

张浚是一个实干家,必然不会虚头巴脑地专门搞一次宴会来取乐。

张浚真正的目的,是趁着李申之的归来,借着晚宴的机会,把应天府下的几个县令聚集在一起,大家共商大计。

而这个大计,主角正是李申之。

虽然大家嘴上没说,但是应天府该怎么搞,李申之的主意占了大头。

当然了,张浚并不会谦虚到去给李申之当小弟,他是把李申之当成了自己的智囊。

张浚自诩为刘邦,把李申之当张良来用。

一路上,张浚给李申之介绍着应天府的现状。

自从李申之离开临安府,没过多久张浚便乘船北上。

乘船倒不一定快,但是携带的物资有很多。

张浚张罗了许多粮草和农具北上,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生产。

不得不说张浚搞内政是一把好手,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把应天府整理得井井有条。

虽然每个人都忙得脚不沾地,但是所有人都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以及需要干到什么程度。

每个人都在精准地发挥着自己的能力,而那根调动所有人的总指挥棒,就是张浚。

对于宏观调度,李申之能说的不多,毕竟这方面他也不专业。

李申之满脑子想的,是等自己宋城县知县上任之后,怎样开启大宋的工业化进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