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不怂 > 七十二、书橱李二哥

大宋不怂 七十二、书橱李二哥

作者:七桃散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30 06:33:08 来源:笔趣阁

看似声势浩大的争论,最后颇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

赵官家没有贬谪任何官员,同样也没有特意去褒奖谁。

然而那几个侍郎虽然没有被贬谪,却也知道自己的仕途已经到头。而李申之虽然没有被褒奖,却已经得到了最大的褒奖。

新科进士成为朝会的主角,这还不算殊荣吗?

就像某为毕业生在答辩会上,为专家们答疑解惑,没有比这个更加凡尔赛的了。

随着几位相公们的“附议”,一场争论暂时落下了帷幕。

接下来再无人提出反对意见,再有人发表言论,也不过是对无敌五策的实施细节展开了些许讨论。

讨论得气氛很友好。

比如说,有人问如何选拔军官的问题,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因为李申之的模块化练兵中包含了模块化军官训练。

其实也不能叫军官,应该叫基层军事指挥官更为贴切。他们并没有身份上和待遇上的特权,是作为预备军官,负责五十以下建制的常规军事动作指挥。

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班排长。

关于这一条,大部分人都没有兴趣,那些有着从军经历的人才会感兴趣。

李申之说道:“非战时紧急状态下,提拔军官之前必须集中培训,考核合格的方能提拔。”

宋人为何会鄙视军人,还不是因为那些贼配军们没文化,又野蛮吗。

想让军人有文化,还得靠读书。

既然新科进士们没人愿意上阵打仗,那就让会打仗的人去读书。

让军人读书,其难度无异于让文人去打仗。像岳飞这样自发地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的武将,堪称凤毛麟角。

于是乎,李申之想到了这样一条硬杠杠,强迫武将们去读书。

其实读书也不复杂,无非是读一些开蒙的儒家经典,读一些基础的兵书罢了,并不要求他们如科举一般学得那么深入。

有教无类,把不知礼仪的蛮人教化成知书达礼的文明人,这不正是儒家圣人孔夫子一生所最求的理想吗?

这样的观点一抛出,李申之立马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再无人反对。

至于皇家科学院就更简单了,非有功者不得提前升官爵。

具体操作如下:皇室子弟,只给一个基础的待遇,然后随着年限和功劳逐级提升,跟士大夫的官级一样,逐级提拔。

这样一来,既给皇室子弟们找了事情干,又能限制他们提拔的速度,削减朝廷的支出,皆大欢喜。

而对于那些只想着躺平的皇室子弟们,也并没有剥夺他们太多的好处,只需要按照年限熬资历便成,该有的享受还会有,只不过能够达到的高度比以往要低一些,依然可以保证他们锦衣玉食的生活。

至于功劳的评定由谁主持,这是官家需要权衡的事情。

可以想见,由谁来评定皇家科学院的研究成果,谁就掌握住了宗室子弟们的命脉,必定是一个极容易**的职位。

李申之不在乎这么多,他只要科学院这个架子搭起来,就有无数种方法实现自己的目的。

李申之想要的皇家科学院,是一群有钱、有闲、有才的人组成。

宗室子弟中从来不乏这样的人。他们不在乎金钱,却又极度渴望着实现自身价值的人,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家,而不是一群为了名利刷论文的学术民工。

李申之无法给他们提供为官为将的机会,那就通过别的方式,让他们充分地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讨论到最后,大家仿佛忘记了这里是科举的殿试,还以为是一场朝会呢。

还是赵官家宣布李申之为状元时,众人才幡然醒悟过来。

众人对李申之当状元的结果丝毫没有异议,李申之的光芒实在是太过耀眼,以至于在场的官员从来没人敢把他当成一个职场新人。

而新科进士们,更是觉得难望李申之项背,大家仿佛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甚至于有些侍郎尚书们,还生出了抱李申之大腿的心思。

李申之自穿越以来,一直在处心积虑地想抱一条坚实的大腿,没想到最后自己反倒成了大腿。

李申之是状元,韩平是榜眼,范成大是探花。

陆游以第四名,屈居二甲进士之首。

不过比起他原本落榜几十年的命运,已经堪称逆天了。

当赵官家对新科进士们训词之后,问他们有何志向的时候,韩平拱手出列,奏道:“陛下,学生请求前往应天府任职,去最艰苦的地方,最需要人的地方,为朝廷效力。”

韩平主动请缨去应天府,倒是有些出乎赵构意料,更是让李申之有些感动。

赵官家没有立刻答应,而是微笑着问道:“你们之中,还有谁愿意去应天府?”

陆游、范成大、杜陶等一种好友立马出列,说道:“学生愿往。”

紧跟着,黄庭,还有临安府学之中被李申之照顾多时的寒门学子也跟着出列:“学生愿往。”

赵构稍候了片刻,才赞道:“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你们都是我大宋未来的栋梁。”

领导的话,听听就算了,千万别当真。

要不然过上几年没有成为朝廷的栋梁,还会觉得对不起官家吗?比如李申之当了几十年的接班人,最后也没有接了谁的班,反倒成了个社畜。

这些愿意跟着李申之去应天府的人,全都是因为李申之的个人魅力,以及他所描绘出的美好前景,并不是赵官家画的大饼。

那些没有出列表态的人,才是正常的选择。

能进翰林的没人愿意外放。能外放在富庶之地的媒人愿意去偏远地区。能去偏远地区的,没人愿意去战区。

应天府便是偏远的战区,去那里是下策中的下策,这些新科进士们不愿意去,无可厚非。

赵官家自然知道,所以他给了李申之足够的支持。

只见赵官家心情大好,说道:“朕以为,主动请缨去应天府的士子们,应当另眼相看,我看就让他们从知县做起,不知相公们以为如何?”

赵构这是给李申之找帮手了。

大县的知县,都是正七品的级别,小县的知县至少也是正八品起步。

除了入翰林之外,那些二甲甚至三甲的进士起步做知县,已经算是顶配起步了。

大多数下放的进士们,都会以从八品的县丞起步。

这样的配置,对于别人来说,算是很大的恩赐,但是对于一甲进士李申之、韩平、范成大,以及二甲头名陆游四人来说,便算不上什么惊喜了,即便是没有特殊的恩赐,他们也会有这样的级别。

对于他们四个人,赵官家还有别的赏赐,这是后话,还需要与相公们商议之后再做决定。

太低的话显不出官家的恩惠,太高的话又会过犹不及。具体该如何定夺,就看翰林学士们的水平了。

“赐新科进士羊肉汤一碗。”随着内侍的一声宣布,殿试到达了高朝。

所谓的“苏文熟,吃羊肉”说得就是这一刻。

只要练熟了三苏的文章,就能考中科举。只有考中了科举,就能吃上羊肉。

在宋人的饮食习惯里,吃羊肉是一项非常高级,非常有仪式感的活动,羊肉高昂的价格就连官家都无法经常享用。

单论餐桌上的地位,羊肉比牛肉高多了。

这碗羊羹,其形式重于实质。

官家的大锅饭,向来不会好吃。不过今天的羊羹至少放了些调味品,比祭祀时的胙肉好了不知多少倍。

等散朝之后,还有官方组织的一次宴会,这次才是真正的同学宴。

再往后,各位新科进士们会荣归故里,带着官家的赏赐和荣光,风风光光地回乡。

尤其是状元回乡,将是一件十分盛大的事情,也是一件十分隆重的事情。

在宋朝人的观念里,一个地方如果出了一位状元,那是文曲星降世。

而文曲星的成长,会攫取当地的灵蕴,进而会导致当地大旱,庄稼颗粒无收。

所以当状元回乡之后,当地的官员需要带领乡老举行一次盛大的祭祀活动。

李申之的老家在福建,可是他马上就要西行去陕州,转而去应天府任职,没有时间到福建跑一趟,于是官家以李申之临安府学学子的身份为由,把临安当成了李申之的家乡。

临安城里藏龙卧虎,出个别文曲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只委派了临安知府例行搞了一次祭祀活动便了事,这是后话。

科举之后还有许多活动,比如官家会赏赐新科状元一匹高头大马,骑马戴红花游街。

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昔日种种不堪全都过去,从此以后就是光明的未来。

当然了,这一切以显摆为主的活动,对李申之来说全都索然无味,他肩上的担子太重了。

抛开长远的担子,就说眼前,李申之也有一件要紧事需要办,回家。

却说李申之散朝之后,急匆匆地赶回了家,因为老家来人了。

李宗之,李申之的二哥,李纲的二儿子,从老家赶来了。

他是在老家收到了李维的信,连年都没有过好,便急匆匆地赶来临安。

临安城的李府他也曾经住过一段时间,对临安城颇为熟悉。

要说李宗之,也是个小小传奇人物。

他也继承了李家优良的学霸基因,小小年纪便展露出神通天赋。当他还没有考中科举的时候,就在家乡开馆收徒,学徒最多的时候有好几百号人,堪称声势浩大。

李宗之学问了得,诸子百家经典张口就来,随便真么问都难不倒他,人称“书橱”,意思是他的脑子久和书柜一样,什么都有。

李宗之到了临安也没停歇,而是赶紧让二叔李维派人去唤李申之,说有要事相商。

李申之接到了消息,不敢怠慢,马不停蹄地赶了回来。

或许是源自血脉中的联系,李申之见到这位从未谋面的哥哥,感到非常地亲切。

那种亲切,就像是小时候经常照顾自己的大哥哥一样,让他很有安全感。

李宗之使劲拍了拍李申之的肩膀:“你小子,可以啊,竟然考中了一个状元!”

李申之当初是出了名的纨绔,大家对他的期望并不甚高,空有一个好脑子,就是不好好读书,只要能中个进士就不错了。

没成想当初不成器的小兄弟,现在竟然搞出了这么大的动静,他这个当哥哥的是真心高兴。

也只有他这样的哥哥,才会不论李申之是什么样的身份和地位,都始终把李申之当做没长大的弟弟。

那种深藏于内心爱护之情,没有刻意表露却又无处不在,才是最让李申之温暖的感受。

李申之一边拉着二哥的手往里走,一边问道:“二哥这么急着喊我回来,可是有什么要紧事吗?”

“倒是耽误你了些。”李宗之先是抱歉,没有让李申之好好享受状元的荣光,继而说道:“我先是收到二叔的传书,从老家赶来。快到临安的时候,又接到了官家的口谕,说是让到什么‘皇家科学院’里任职。为兄一打听,才知道这‘皇家科学院’是你鼓捣出来的东西,便急着把你唤回来,询问一二。”

李宗之先是说了一通,稍微停顿了一下,怕李申之误会他想要推诿这个差事,解释道:“八郎且放心,这趟差事我定会接下,只是不知你的目的所在,怕赴任之后坏你的事。”

李申之在临安城的所作所为,早已传回了老家。且不说他高中状元,光是干掉秦桧这个大奸贼,就足以让李申之光耀门楣,成为福建李氏的荣光了。

李宗之此番前来,同样带着家族的使命,全力支持李申之。

“二哥言重了,状元不状元的,不过一些虚名罢了,兄弟并未放在心上。”李申之先打消了李宗之的疑虑,继续说道:“好叫二哥知道,这‘皇家科学院’还未建立,只是筹备阶段。兄弟建言设立此处,实则有大用处。既然官家拔擢二哥在皇家科学院中任职,也好叫哥哥知道些底细。”

紧接着,李申之把自己设立皇家科学院的初衷和目的陈述了一遍,连带着对宗室子弟的看法也细细说了一遍。

李宗之一言不发,认认真真地从头听到尾,就连当初听夫子讲课时都未如此认真。

良久,李宗之说道:“八郎是真的长大了,竟然有如此胸怀天下之心。若是此事能成,八郎堪称当朝圣人。”

当年李纲被贬谪得到处游荡之时,正是李宗之始终陪在身边,看遍了底层百姓的艰难困苦。而李申之的皇家科学院,其中一项最大的研发任务,就是解决百姓生活中的难题,并推广之。

李宗之离席站起身,朝着李申之恭恭敬敬地拱手作揖:“八郎放心,为兄一定为你管好这个皇家科学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