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不怂 > 二十五、新的敌人(4K)

大宋不怂 二十五、新的敌人(4K)

作者:七桃散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30 06:33:08 来源:笔趣阁

“那你坐了吗?”

茗香苑中,李申之的专用雅间里,临安府学中几个要好学子们齐聚一堂。

临安府学距离六部桥很近,不过三四里地,那里发生的事情很快便传到了府学中,成了学子们最热议的话题。

“他让我坐,我就坐咯。”看李申之说话的样子,好像自己很无辜似的。

一众学子们却是的的确确被他凡到了:“那可是右相的座位啊!”杜陶特别强调了“右相”,那是在一众相公里面理论上排第二,在当朝实际上排第一的位置,就这么被李申之给坐上去了。

范成大不同意杜陶的看法,一脸清高地说道:“那是奸相秦桧坐过的位子,若是我在,必然不会坐上去。”

韩平难得开启了嘲讽技能:“就你?就怕你到时候哭着喊着要去坐,坐上去还死皮赖脸地舍不得下来。”他知道范成大一直有一颗当千古贤相的心。

这几个年轻的学子们,现在都是很好的朋友,明面上每天互相嘲讽,实际上暗地里互相帮助。

范成大没功夫跟韩平打嘴仗,赶紧喝了几口胡虏血,只觉得畅快无比。在府学里犹如苦行僧一般的学习,让他身体里的细胞迫切地想要释放出来,这次能借着慰问李申之的由头,走出临安府学的大门,他觉得外面的空气都充斥着自由的味道。

杜陶问道:“照这么看来,申之兄砍了那秦桧的脑袋,就没事儿了?”杜陶出身普通家庭,家里也没个当官的亲戚,对朝堂上的事情一窍不通。在他眼中,杀宰相就是天大的事儿,诛九族都不为过。可是看李申之的样子,就像没事人一样,全须全尾地坐在这里吃喝玩乐,已经超出了他的理解能力。

韩平在来茗香苑之前,已经听过家里人的分析,大致知道一些情况,说道:“官家若是要处置李申之,现在的茗香苑恐怕已经被查封了。现在茗香苑还在正常营业,那就说明申之兄不仅不会有事,而且会受到朝廷的褒奖。”

李申之点了点头,在众人关切的目光中,缓缓说道:“具体的赏赐还没定。那王次翁说要赐我一个同进士出身,被何铸给反驳回去。”

在坐的几人都是要走科举之道的人,自然知道这“特赐同进士出身”是个什么意思,愤愤道:“那个王次翁真不是个好东西,真不知道这样的人怎么能当宰相。”

李申之看着在坐的几个都是小愤青,政治智慧还没有开始成长,便不跟他们说朝堂上的龌龊苟且了。提拔谁重用谁,要看很多维度上的能力,所谓的“业务能力”和“道德水平”,或许是最不重要的两个维度。

“秦桧身死,王次翁马上也会倒台,也不知道接下来谁会入宰执?”李申之问出了这么高深的问题,实在是超出了这些愤青的能力。他只是想了解一下,韩平家里是什么想法。

杜陶说道:“韩帅不是刚刚去职吗?让他重新再入宰执呗。要是还差一个名额,那就让岳帅也官复原职就行了。”杜陶的看法,一如既往地愣头青。

范成大说道:“官家恐怕不会这么做,那就成了朝令夕改。但是再之前被贬职的几个相公,反倒都有可能重新回到朝堂之上。”范成大稍微成熟一些,但也说不到点子上。

杜陶年纪最小,对前些年朝堂上的局势不甚了解,问道:“之前都有哪些相公?”

范成大想了想,说道:“朱胜非朱相公正隐居在嘉兴秀水,赵鼎赵相公被贬居潮州,张浚张相公正在临安城中,他们随时都可以得到起复。如果按距离来看的话,可能性最大的是张浚张相公和朱胜非朱相公。”

韩平摇了摇头,说道:“我觉得可能性很小。他们要么刚刚被贬谪,要么是引咎辞职,想要官复原职也不会这么快。依我看,最大的可能性还是选拔朝中之人。”

李申之等的就是韩平的发言,因为这代表着朝廷里中级官员的立场和看法,问道:“若要提拔宰相,要么是临危受命,要么是有大功劳大资历之人,现在朝中有谁能担当此任呢?”

韩平说道:“你说的没错。要说大功劳,赵士褭算一个。可惜赵士褭是宗室,自太祖立国以来,还从未有过宗室当宰相的先例。要说临危受命,其实你也算一个。”说话之时,韩平的眼中带着一些羡慕。那个宰相之位,他也很眼馋。就算当不上宰相,能去那把椅子上坐一坐,重温祖辈荣光,也就心满意足了。韩家后来出了个权臣韩侂胄,不仅重温了祖辈荣光,更是青出于蓝,当了权倾朝野的独相,连当年韩琦都没有达到的成就。

赵宋确实有宗室不得当宰相的规矩,不同于大多数朝代的规矩,在立国初期严格执行,到了后期名存实亡,比如汉代的“非刘氏不得封王”。

反观赵宋的宗室不当宰相的规矩却被遵守得很好,两宋三百年之间只出了一个赵汝愚,他凭借从龙拥立之功当上宰相,两宋三百年再无第二个人。而这个赵汝愚,现在还是一个两岁的小宝宝。

现在看来,赵汝愚的小成就,唯一宗室入宰执,恐怕要提前被人给打破了。

范成大刚才嘴上说秦桧的位子脏,也不过是一时的意气之言。对于李申之今天的成就,他同样也很羡慕,说道:“申之也就是年纪太小,但凡能年长个二十来岁,未尝不能直接进宰执。”

杜陶也激动道:“也就是本朝才开始论资排辈熬资历,若是在汉唐盛世,申之兄就算再年轻个几岁,照样能位列宰执。”

说到汉唐,在坐的几人又是一阵唏嘘,提起手中的胡虏血,无声地走了一个。

李申之说道:“不过话说回来,既然秦党已经倒台,之前被他排挤走的几个相公迟早还是会回来的,也不知这朝堂上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此时的李申之,内心非常忐忑。如果说之前的时间线还有迹可循的话,那么从秦桧死了以后,历史便会彻底转向,到底会怎么发展,他也没有把握。

他只是一个穿越的社畜,并没有什么经天纬地的才华,有的不过是人类积累了一千年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对于历史大方向的未卜先知。当历史走向了他不熟悉的方向,作为穿越者的优势立马损失了一半。

在之前,他只知道杀秦桧,救岳飞,这是每一个有良知的华夏人都知道要做的事。

可是杀了秦桧救出岳飞之后呢?要知道,秦桧没有掌权的时候,岳飞也曾经一度权倾朝野,与赵构的关系比夫妻都要好。

可即便是岳飞权倾朝野,也同样没有多大的作为。别说直捣黄龙了,就连北宋故土都没有收复。

秦桧是大汉奸,是南宋的一颗巨大的毒瘤,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两宋颓势的弊病,根子并不在秦桧。

如果说李申之在此之前的敌人是秦桧的话,那么他现在的敌人,就变成了大宋的根子,那个成就大宋的同时也腐化大宋的根子,那个无数天赋绝伦的人想要挑战却又无不头破血流的根子。

李申之对未来的忧虑,并不存在这几个愤青的心中。他们是时代的亲历者,觉得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是应该的,都是合情合理的,不会产生李申之那种虚幻的割裂感。

杜陶面色潮红,一脸兴奋道:“秦党已经倒台,那朝堂当然会上下一心,整饬弊政,重整军队,待时机一到,一举收复中原故土。”

说完之后,并没有人附和。

韩平和范成大都是官宦子弟,从小耳濡目染之下,到底对朝堂有一些理解,知道所谓的盛世并非那么容易。

范成大说道:“朱胜非当年跟吕颐浩一同共事,一切唯吕颐浩马首是瞻,其实能力一般。但朱相公善于斡旋,倒也不是一无是处。”

韩平继续说道:“所以说,朱相公归朝的可能性非常地小。反观张浚张相公,最有可能被原地起复。”

范成大点头应道:“张浚的资历足够老,功劳也足够多。更重要的是,他并不是被贬谪出了朝堂。”

张浚的一生颇为传奇,一生之中为人正直,刚烈无比。据说是汉留侯张良的后人,也是唐代明相张九龄家族的后代。二十一岁考中进士,从州府的参军一路升到太常寺主簿。在他官职还很低的时候,弹劾过李纲,弹劾过韩世忠,开封城破之后逃了出来,跟着赵构四处漂泊,逐渐累官升职。直到建炎三年的苗刘兵变之时,张浚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一个高光时刻。当是时,张浚组织吕颐浩、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击败苗傅、刘正彦,迎接赵构复位,他也因此升任知枢密院事,正式进入了宰相班子。

再后来,张浚提出经营川陕的方略,提拔了吴玠、刘琦、刘子羽等一大批人才,训练新兵,发展经济。只可惜不通军事的张浚延续了宋人以文御武的路子,最终遭至富平大败,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滑铁卢。好在后来吴玠、吴璘兄弟在大散关和和尚原站稳了脚跟,张浚才没有因此被贬。再往后,张浚督岳飞平定杨幺起义,亲赴前线督战击退伪齐刘豫的进攻,表现也算是中规中矩。可是岳飞想要吞并刘光世的四万军队,以助自己北伐,却被张浚和秦桧联手阻挠,又是他人生的黑点之一。再后来,张浚坚决反对和议,他的起起伏伏基本上与和议的进程相关。需要和议的时候就贬谪他,打仗的时候再起用他。直到秦桧死后,张浚才重新得到起用。等到赵构死后,张浚才重新位列宰执,并主导了隆兴北伐。只可惜,经过了这么多年,他在军事方面依然是一个志大才疏的将领,隆兴北伐先胜后败,签订了比绍兴和议损失更大的隆兴和议。

张浚的一生,就是两宋政治弊端最真实的写照,这才是最让李申之最心焦之处。如果不破除掉,谁上台都不行。

韩平又继续说道:“照这么说来,反倒是支持和议的赵鼎赵相公最可能被起复了?他是被秦桧特别针对打压的对象,现在打压他的秦桧死了,起复也就没了阻力。只可惜他距离最远,就算接到朝廷起复的通知,等他回到临安,起码也两个月以后了。”

经过长长的一通分析,李申之差点分裂了。他从没想过秦桧死后,朝堂的局势会变得如此地复杂。在那一瞬间,他甚至生出了一丝丝的后悔,是不是杀秦桧杀错了?

他发现,与奸臣很好打交道,因为他们没有原则,只要利益。只要满足了他们的利益,什么都好说,什么原则都可以打破。若是想张俊这种贪财之人,简直就是为李申之量身定做的傀儡。身为穿越者,什么都可以不会,唯独不能不会赚钱。

再看那些所谓的忠臣们,却一个比一个地难打交道。这些人原则性太强,由一个比一个固执,一个比一个刚烈,动不动就来个死谏,搞得人头大无比。就拿张浚和赵鼎来说,同样是南宋四大名臣之一,却一个主战,一个主和,在朝堂上争得不可开交。赵鼎与张浚之间的矛盾,甚至比赵鼎与秦桧的矛盾都要大。

话再说回来,奸臣们在执行朝廷政令的时候,往往欺上瞒下,阳奉阴违,导致效果大打折扣。而忠臣们做事,只要真的说服了他们,只要是他们答应下的事,都能言出必践,值得信任。

要是再这么一想,李申之又觉得忠臣们不那么难相处了。

现如今,所有的矛盾依然指向了那个新的敌人,那个刻在宋代骨子里的弊政。

宋朝的种种制度,是集合了历朝历代亡国经验的集大成者,避免了外戚干政,避免了武将造反,避免了宦官干政,打击了封建贵族在地方的影响力,无一不是值得称赞的成就。

可是偏安一隅,残守半壁江山,最终在屈辱中亡国,使得以上所有努力全都归零。

菜,就是原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