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不怂 > 十、张俊种树

大宋不怂 十、张俊种树

作者:七桃散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30 06:33:08 来源:笔趣阁

临安城里,夯土的御街有多么地破败,只有去过开封的人才知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不仅御街是夯土的,就连皇宫里的地面也是夯土的,只有宫殿台阶前的一小块地方,用石头稍作硬化。

宫殿也很小,比之开封皇城里的大殿,连三分之一都不如。

更可悲的是,这一间大殿,是南宋临安皇城里唯一的一座大殿。

若是看南宋朝的文书,会觉得宫殿有很多,比如:大庆殿、集英殿、明堂殿、紫宸殿、文德殿、金銮殿,其实指的是同一座大殿。

它的本名叫“大庆殿”,是举行朝会时的正式场所。当科举殿试,进士唱名的时候,它叫“集英殿”;举行祭祀大典的时候,它叫“明堂殿”;当庆贺皇后和皇帝生日的时候,它叫“紫宸殿”;宣布重大人事任命的时候,它叫“文德殿”。

在民间,它的俗名,叫“金銮殿”。

大庆殿很窄,据说下雨的时候,有很多官员不得不站在泥泞的土地里,打着雨伞上朝。等到夏天湿热季节,殿内更是闷热难耐,所以赵构举行朝会的时间都很早,趁凉快。

好在已经到了冬季,天气凉爽。

在殿外遇到了赵士褭,还有赵瑗、魏良臣、赵不凡等人,他们将一同进殿受封。

头一次面临这么大的阵仗,李申之的心情很忐忑。

赵士褭看在眼里,安慰道:“今日你跟着我就行,别的不用管。”

赵瑗也朝着李申之投来鼓励的眼神。他参加大朝会,祭祀大典的次数很多,说道:“到时候会有礼仪官唱礼,你只需要跟着礼仪官的口令行事便好。再不济,你跟着我们,我们干什么你就干什么。”

李申之深深吸了一口气,放松了一下,点了点头:“好的。”

他担心的不是这个,而是朝堂上将会出现的变数。

秦桧既然已经出招了,说明他一定会对自己达成的和议条款出招。该如何应招,是个大难题。

秦桧身为帝国宰相,在朝堂上经营多年,势力早已发展成一个参天大树。而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只有虚职的“处级”干部,在秦党面前不啻于一只蝼蚁。

好在这是封建时代,皇帝一人的态度就可以左右朝局。

只希望赵构的身体里,还有那么一丝丝的血性,还有那么一点点的骨气吧。

在来之前,李申之大概盘算了一下朝堂上的形势。

现在的朝堂上,位列宰执的人员总共有六人,加上皇帝七个人,投票人数上倒是很合理。按照他们进入宰相班子的时间顺序,先后是:同签书枢密院事王伦,参知政事王次翁,张俊张俊,参知政事范同,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何铸,以及尚书右丞相、同平章事秦桧。

在北宋,丞相一般分左相和右相,学名叫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外加同平章事。

到了赵构时期,与金人达成了约定,只保留了尚书右丞相一职,由秦桧担任,形成了事实上的“独相”。而尚书左丞相一职,自从赵鼎被罢免之后,便一直闲职至今。

中国古代以左为尊,李申之的父亲李纲,曾担任尚书左仆射,当时的地位尤在今日的秦桧之上。

所谓同平章事,源于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央权力中枢,分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其中门下省负责起草政令,中书省负责审核签发政令,尚书省率领六部负责执行。

同平章事,指的是可以介入主导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运行。

将尚书右仆射和同平章事的职责集于一身之人,其内涵是将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的权力集合在一个人身上,违背了三省制分权的初衷,在提高了行政效率的同时,也为权相的诞生铺设了土壤。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

宰相团的六人里面,王伦出使金国被扣,现在还在金营回不来,只是一个摆设。宰相团事实上只有五个人,除去秦桧还有四人。

王次翁和范同两个人,紧紧跟随秦桧的脚步,心甘情愿当汉奸的走狗。

何铸是秦桧的老部下,从大理寺卿的位置上刚刚被提拔起来不到一个月,顶替了韩世忠的位置。这个人有点良知,有点骨气。只要不是太过于违背道德之事,他唯秦桧马首是瞻。韩世忠和岳飞在之前都以枢密使和枢密副使的身份位列宰执,却都先后去职。

以上三人都是秦桧的跟班,想让他们违逆秦桧,无异于策反他们叛变。

还剩下一个张俊,暂时跟秦桧好得穿一条裤子。

总的来说,敌众我寡,甚至是敌有我无。形势非常地差。

一系列繁琐的礼仪之后,李申之懵懵懂懂地跟着礼仪官的口令,机械地做着动作,类似于“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之后,李申之终于进了大殿,与一班宰执侍立殿中。

官家赵构今天的心情不错,发自内心的喜悦挂在脸上,眉宇之间的英气又多了一分。

身旁的宦官发布了“噤声令”后,大殿之内鸦雀无声。

赵构说道:“大宗正率众出使金国,一力促成和议之事,彰显我大宋国威。今日先议一议,该如何赏赐呢?”

一开口就先给出使定了调子:出使很成功,朕很满意,想好好赏赐一番,你们拿个具体章程出来。

话音刚落,枢密使张俊开口说道:“陛下,此番议和非同小可,一举索回应天府故地。臣以为,当重赏。大宗正赵士褭更是为国奔走多年,赤胆忠心,可封国公。”

李申之暗暗给张俊点了个赞。

张俊这家伙,除了能力差一些,人怂了一些,贪财了一些,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单凭“拿钱办事”这一点来说,在污浊不堪、做人没下限的南宋朝堂之上,简直就是一股清流。

赵构点了点头,脸上笑容愈甚。但他却没有表态,等着别人发言。张俊的建议可谓诚意满满,一下子把赏赐拉到了顶峰。就算有人反对,把赏赐降一降,依然会很丰厚。

朝堂之事,有人赞同就有人反驳。尤其是这些宰执官里面,反驳往往是为了反驳而反驳,对人不对事。只要政见不同,你说屎是臭的,我都要反驳几句。

果不其然,王次翁率先发难,说道:“陛下,臣以为张相公所言不妥。这和议之事前前后后历经十数年,一波又一波的使者往返于宋金之间,功劳岂能归于一人?臣以为,按旧例赏赐一番便是。”

奸臣与杠精的却别就在于,奸臣反驳的时候,能把话说得冠冕堂皇,让人觉得很有道理,一不留神还会给奸臣点个赞。

李申之闻言,冷笑一声,心道:这个王次翁怕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没吃透秦桧的意思呐。

若是秦桧只有这么点打算,也太对不起他千古第一大奸臣的名号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