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唐暮云 > 第一百九十七章 层云密布

大唐暮云 第一百九十七章 层云密布

作者:空谷流韵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8 16:20:13 来源:笔趣阁

明宪却坦荡地迎着公主的目光道:“妾的婢子,未沾过这口脂锦盒。”

延光望了一眼宪那两名垂首候在殿外的婢女,心中了然,也吩咐左右出殿去。

“上前说话罢,李升为何会托你传信?”

延光从口脂锦盒中拿出密封的信笺,却未急急地拆开,而是满面疑云地盯着明宪问道。

明宪道:“李司马赴盐州上任前,来永嘉坊求见了普王。李司马走后,殿下将这封信交与妾,嘱咐妾今日务必要送到公主手中。”

太子詹事李升,因私侍延光之案,已被德宗下令夺职罚边,贬为盐州司马。

“原来仲棠被贬去了盐州。”延光喃喃自语,带了一丝惊讶的庆幸。

稍顷,她又醒悟过来,森然问道:“李司马为何去找普王?”

明宪面上,既无得色,亦无怯意,只轻声回禀道:“李司马说,此番风波中,他身为太子詹事,被那些刀笔吏御史构陷,却是普王殿下在御前建言,时局仍未平稳,朝堂上下莫要为了宗室家事而议论纷纷,圣主才将御史台挡了几分回去,这着实是救命的话。故而,李司马来向普王道谢辞行。”

延光一怔。东窗事发后,通往胜业坊公主宅传递讯息之路皆被堵塞,没过多久,她便被押来大明宫北边囚禁,她也确实不知,李升的生死及事态的走向。

延光启信细看,李升寥寥数语,只说自己无恙,虽远放边州,亦惦着公主云云。

的确是李升的字迹。

这李升,不到四旬的年纪,身姿矫健却不失儒雅体贴,素来侍奉延光最有分寸,在这老孔雀一般的大长公主心中,地位远在李万、萧鼎这些略嫌骄横的少年郎君之上。

延光知晓情郎还活着,且去的竟然是盐州,胸口这些时日来的团团戾气,不知怎地,如轻尘般落了下去,一时竟心气沉静了些。

同时,延光也微微感到几分酸楚。自己生下来就是金枝玉叶,钟鸣鼎食,遍体绫罗,成年后耿耿于怀的,却并非安史之乱中所受的颠沛流离之苦,而是两任驸马,都不过是政治交易。她觉得自己真正姿容盛放,恰恰是在有了李升这样私伴的朝官之后。

今日本是元夕佳节,若非此番骤临大难,自己和李升,纵使不能如那些布衣男女般徜徉灯市,至少也可在胜业坊的华屋深处,你侬我侬一番。

现下一切都化为泡影。

“宋氏,你倒恁大的胆子,第一次参加外命妇的礼会,便来给本宫做了回信使。”

明宪道:“诚如公主所言,妾出身寒微,寒微之人却爱诗赋,凡事便往往率性而为。普王殿下也知公主素来误解他、防备他,可是,若非公主之故,中秋之夜,殿下与我,也不会……不会互生情愫。便是为了谢媒,妾今日也会走这一趟。况且,妾位份不高,哪如嫡妻那样禁忌忒多。”

说者有意,听者也不是傻的。

禁忌重重的嫡妻,可不就是意指太子妃。

延光自从将女儿萧氏送进少阳院后,一心指望太子夫妇顺顺利利地在将来登临帝后之位,防着以普王为首的亲王们,就像防贼一般。结果如今,不曾听得李诵和萧妃有任何求情营救之举,自己被关进来半个多月,一里地外的少阳院,却连个内侍婢子,都未派来抚慰几句。

延光望着阶下很有些质朴少年气的宋明宪,终于叹了口气道:“冷宫不祥,宋孺人请回罢。也替本宫,谢谢我那侄孙。”

明宪亦不多言,只欠身告辞道:“公主保重。”

她刚转过身,延光突然又发问道:“李司马,就无其他的话,要你们带来?”

明宪眼中露出惘然之色,摇了摇头。

“你去吧。”延光道。

延光公主不只是贪恋**的寻常徐娘,萧鼎死了,李升走了,她首先惦记的,仍然是自己的秘密。

她盯着明宪婀娜的背影,陷入沉思中。

她当然不太相信明宪今日献殷勤,是出于意气使然。更准确地说,她不信的,是普王李谊,会只是出于怜悯和孝义,令自己的孺人送来李升的消息。

不过,事已至此,延光也知再心生警惕、旁敲侧击,又有何用。好在回京后的小半年,自己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预感,提前也与李升有所交代。只希望,李升,是真的可堪大用之人。

日头偏西时,宋明宪的马车才回到永嘉坊普王府。

李谊正在阅看《拜月集》的清样,好尽快令那些书家圣手誊抄了,去献给自己的天子叔父。

明宪卸了钗冠,脱去翟衣,扑进李谊怀中,直呼累。

李谊放下诗集,捧着明宪的脸道:“多谢娘子,娘子辛苦,上元之日还要给夫君我当一回差。”

明宪倒转了几分认真的感慨道:“听殿下说起那李司马当真是个性情中人,妾想着自己在姻缘上得了好造化,今日冒这个险,也是心甘情愿。哎,那延光和李司马,若非一个是大长公主、一个是太子詹事,只因有男女之情,私下相合,又岂是什么大事。”

李谊作了赞赏之色道:“你发的这番议论,当真不拘世俗之缚,我就爱你这样的大胆性子。不瞒你说,我那皇姑祖母,从前虽巴不得我在战场上教叛军一箭射死了,但我倒觉得,她也是个有几分胆魄的女子,因而实在谈不上多么恨她。”

明宪仰起头,瞧着李谊,一双妙目中的柔情,当真如盈盈清泉,要满溢出来一般。

李升作为曾经的少阳院总管,在踏上流放之路前,竟然来叩谢普王,这无疑又坚定了明宪对于李谊人品气度的认定。

她见过天子,也见过太子,在她心中,有她自己都不曾意识到的一丝悖逆的想法,即,他们,无论是作为国君,还是作为储君,都比不上自己的夫君。

……

宋若昭跟着王氏回到长兴坊时,皇甫珩不在家中。

“阿郎去李散侍府上拜访了。”赵翁禀道。

李泌?

自从圣上准了普王纳明宪为孺人,若昭首先想到的,是少阳院和李公泌,会失望。太子夫妇也便罢了,但李泌对于普王李谊的戒备,若昭在出逃奉天时就已经察知。

回到京城后,李泌为了皇甫珩能领神策军,着实煞费苦心地奔走了一回,结果这故人的后辈,手上一旦有了兵,转身就去和普王做了连襟,若昭觉得,丈夫的做法,必定伤了李公的心。

而今日,丈夫竟去找李公了?

若昭正诧异间,皇甫珩回来了。

珩母王氏,在命妇院中,也看到太子妃主动过来问候媳妇的身子,加之先前耳闻李公赏识若昭,王氏心知这儿媳再怎样性子倔、惹风闻、又不好使唤,但在宗室和显宦那里,还是有几分人脉的。

故而,王氏亦未想过真的与若昭红脸,只要她老老实实地帮衬着儿子,再给皇甫家诞育几个小郎君,平素高傲冷淡些,也不是什么大事。

王氏于是对儿子假意责怪道:“正月刚起头时,你便应携着若昭去拜会李公,偏要拖到今日。吾等命妇在礼会中,若昭也无法随你去。”

皇甫珩明白母亲的意思,向若昭道:“我行事,总是这般没有头绪,你莫怪我。今日李公也问起你,知我们终又有添丁之喜,他也高兴得很。他与皇甫家有这般交谊,咱们孩儿将来的名和字,也请李公来取,可好?”

若昭低着眼,淡淡道:“好。”

她到底从记事起便未真的怨恨过谁,又哪里是性子苛严之人,应完这一声后,又将眼睛抬了起来,探寻地看着丈夫道:“你,去找李公,有何事?”

珩母王氏闻言,掂量着儿媳这些时日的气焰已灭,知趣地先开口道:“我去花厅瞧瞧,食案摆得如何。”

皇甫珩见母亲走了,才摆出“此事我只与你说”的腔调,执起若昭的手道:“尚可孤将军,腊月里过世后,蓝田的神策军暂时教骆元光领着。但旧军遇新主,纵有中官窦文场做兵马使,圣上也不太放心。所以,因我曾在泾州防秋数年,朝廷的意思,是让我领着新募的这些胡人,去盐州。”

“盐州?吐蕃人这么快就要和大唐开战了?”若昭诧异道。

皇甫珩笑道:“若昭,你真是个懂边务的,岳父怎地把你教得这般聪明?”

若昭嗓子一噎。经过了这许多事,她实在,不太习惯丈夫这样突然蹦出口的赞美,总觉得有些虚伪。

她面对丈夫,第一次有些不合妇道地想起另一位男子,那人对自己,即使是在唯一一次情急失态的表白时,也并没有浮夸的恭维。

表面上的恭维,和骨子里的尊重,泾渭分明。

皇甫珩浑无意识到若昭的片刻失神,继续兴致勃勃道:“正因为吐蕃尚未有侵扰边境之举,圣上才想将邠宁和灵盐的老军,调一部分往河中去,助浑瑊和马燧一臂之力,快些将李怀光打下来。毕竟,邠宁和灵盐之师,都曾是朔方铁军,熟知李怀光麾下的战术。但盐州,总不能没有人守着,圣上便想着,让我带着新募的这些胡儿,去驻防。”

若昭眼中,闪过一丝仿佛本能的惊惶。

皇甫珩这回捕捉到了,胸口涌起一阵怜意,上前一把搂住她:“莫怕,吐蕃人,何曾是我的对手过。待河中战事平息,朝廷自然会将我调回来,朝廷不调,杜希全也得将我赶回来呐,盐州毕竟是他的地盘。我今日去李公府上,是圣上旨意,令我去讨教讨教驻边屯守之策。”

丈夫提到一个“怕”字,若昭才意识到,方才自己的感受,真的,是“怕”。

皇甫珩见她没有明显抗拒自己的意思,越发柔和了口吻,轻声道:“咸阳时说的那番话,是我一时昏了头。我省得,你心里,哪会有旁的人。”

又道:“待用了晚膳,咱们看灯去,你我,都还不曾看过长安的上元灯会。我护着你,定无差池。”

若昭沉默地听着。

她心里想的却是,一个母亲的软肋,实在太多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