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唐暮云 > 第一百六十三章 珩母来京

大唐暮云 第一百六十三章 珩母来京

作者:空谷流韵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8 16:20:13 来源:笔趣阁

明宪抽抽噎噎哭了一会儿,吹了灯,坐在屋中发愣。

若昭素来温和谦静,身为长姐,在潞州时,对她这个隔了几层的从妹,也和对胞弟若清无甚分别。因而,今日归家后,若昭的眼神面色,与那句逐客令,已经是相当严厉的表现了。

阿姊为何如此生气?今夜殿上,除了那颐指气使的老延光和损人利己的牛奉仪外,天子家的其他成员,分明都是宅心仁厚的君子淑媛呐。

尤其是普王李谊。

明宪看着明亮的月光透窗而入,给乌木案几涂上了一层如瓷塞雪的银色。

她觉得,那位年轻的亲王,典雅皓朗的气度,还有些微清寒无奈的神色,就像中天之月,又像疏阔雪原。

瞧瞧这乱世之中,不算伯父宋庭芬那样的儒雅长辈,年轻男子何曾能有普王殿下的丰神秀貌呢?

唔,纵然她宋明宪才豆蔻年华,也不曾见过多少男子,但是,但是,就瞧瞧姊夫皇甫珩吧,也算有些模样的英武贵人了,比那普王殿下实在差得远。

宋明宪想着想着,感慨道,难怪阿姊宋若昭在潞州老家,这也看不中,那也瞧不上,出来一趟,竟就把自己嫁了。原来对一个男子动心属意的感觉,这般美妙。

什么不忘初心,誓不从人。初心如铁,还不是因为见识不够。

宋明宪嘲笑着自己,倏尔又转为一丝浅淡但真实的憧憬。她本也辨不太分明,但此刻透过窗棂,看到姊夫与阿姊屋中映出的一双人影,未免不忿若昭的决定。

她不愿这么快就离开长安。

她甚至想到,长兴坊也在街东,长安城西富东贵,若白日里唤了桃叶陪自己在街东各坊附近走走看看,说不定又能碰到普王殿下?

少女宋明宪一夜辗转难眠,翌日起身,竟迎来了转机。

皇甫珩的母亲,王氏,自邠州一路东来,终于进了长安城。

因丈夫在兵部,得了驿站传报的便利,宋若昭这几日对婆母王氏的道来也早有准备。但她领着宋明宪和管家赵翁,以及一众仆婢,站在皇甫珩身后时,仍有些紧张。

车驾停稳,一个小婢子先钻了出来,又回身去扶主人下了车。

皇甫珩大步上前,颤着嗓音唤了一声“母亲”。

王氏四旬出头,身着深绿色方棋纹的交领襦裙,外罩一件泥褐色缠枝花样的半臂,并无披帛或风袍加身,发髻上也未见珠翠琳琅的簪饰。

大概是久在边关,风霜无情,王氏皮肤黝黑,额头眼角,更难掩丝丝皱纹。然而她端方的长圆脸上,一对杏眼中的眸光如深潭静水,无须顾盼,便自有一份沉雅隽永,举止间又带着谨慎,好像唯恐麻烦或惊扰到别人。

阿家真是个美人,美人在骨不在皮。

若昭暗自赞叹,而王氏目光落在她身上时,透露出的又有些惊喜又有些局促的细小变化,更令若昭在瞬间放下了几分关于婆母是一位严厉长辈的担忧。

“若昭见过阿家。”

王氏沉默须臾,终是轻声说道:“你跟了彦明,受苦了。”

若昭一怔,旋即眼眶竟有些酸。明明如今已身在长安的华屋之下,奴婢的人数,好歹也没少过府门前的那排列戟去,但头回相见的婆母这般措辞,显然想到媳妇去岁到今年在战乱流离中的遭遇,真真仿如亲生父母般的体己。

一旁候着的宋明宪,也有些出乎意料,心道,莫看姐夫人才尔尔,他母亲倒还真是一星半点的倨傲粗鄙之气都看不出来。

若昭轻拭眼角后,将众人一一引见给王氏。

明宪婉婉行礼,王氏嘴角怜爱之意更鲜明:“宋御史府上的子弟,果然都是俊俏的好人物。”

王氏的到来,使得明宪回河北的日程顺理成章地推后了。

皇甫珩劝妻子:“母亲刚到,明宪就走,似不太合礼数,重阳前的长安城,最为风清日丽,气候爽宜,不如让明宪陪着母亲出游。母亲是长辈,不便开口,但我知她多年漂泊终得还乡,定是想在长安城中四处看看。”

若昭也觉得昨夜对明宪稍嫌苛刻了些,正想着找个台阶下来,可不眼前一个现成的台阶砌好了。

十五的月儿十六圆,晚间一家人在庭中赏了一番明月皎皎的景象后,若昭送王氏回到房中,便说起让明宪陪同王氏往曲江池去,因自己须候在宅中等郑郎中。

“你小产之后,一直未有月事?”王氏问道。

若昭赧色顿现,却深知这是为人妇者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只得如实相告:“儿在梁州,便觉惶恐,但太子妃随圣驾仓促播迁之际,身边亦无宫中奉御相随,梁州城里的官医更不好去问诊。现下在京城安定下来,郑郎中诊了几次脉,说要每旬复脉,依了脉象来换方子。”

王氏心道,当初刚一坐胎,还不如趁着新乱未起,教彦明送你来邠州避难,这头一个孩儿也不至于就这般冤冤枉枉地没了。

但她全然未让这一丝失望和抱怨表现出来,而是越发沉缓了语调,安慰道:“你还这般年轻,身子调养一番必会好转。你将心放到肚中,子嗣之事,但看缘分。彦明能疼惜你,才是顶要紧的。”

若昭低头道:“儿感念阿家所言。”虽再说不出别的话来,胸中却是热乎乎的。

夜深人静之后,王氏又将这间内院主屋的陈设布置、一应物品细细察究,看得出来,桩桩件件,都是用了心的。

王氏靠在床榻上,陷入沉思。儿行千里母担忧,泾师在长安叛乱的消息传到泾州时,王氏虽在节度使留后冯河清的安排下迅速逃到邻镇避难,其后却有不知多少个夜晚无法安眠。

担惊受怕了快一年,总算母子团聚了。

宋若昭这个儿媳,目下瞧着,哪里都好,只是出身庸常了些。虽说那高门大户崔、卢、李、郑、王的五姓女,便是公卿宰相都未必娶得,但儿子接二连三地立下军功,一年之间已官至三品,要不是在奉天心急火燎地娶了这宋氏,入京之后定能得到门第相当的岳家青睐,毕竟皇甫这门姓也不是起于乡闾,而是来自当年一代名将河西节度使啊。

王氏默默地叹了口气,儿子还是因久在边镇,性子耿直厚道了些,也不懂既然要走臣子之路,京中人脉多么重要。

……

这日秋阳灿烂,碧空如洗。未时初,皇甫家雇来的马车嘚儿嘚儿地离开长兴坊。

车夫得了管家赵翁的吩咐,原本要往南,去到曲江池边。但王氏上车后又改了主意,对明宪道,我记得池畔和各寺里头的菊花,须再过得十天半月才盛放,今日吾等不如去东市逛逛。

明宪因王氏而能多留些许时日,又见这位长辈温和好相与,自是悉听她拿主意。于是马车掉头上了春明门大街,往东市驶去。

开市鼓刚响过,市中各种店铺陆续开门待客。明宪到长安后,因陪着姐姐去过一次郑郎中处,顺便将西市好好逛了一遍,于这东市,还是第一次来。

朱雀街东各坊多显贵,东市虽不如西市热闹,二百二十家货行的店铺却极为整洁体面,多是售卖文房字画古籍珍玩,或者精绣细染的绢帛衣帽,间有一些设有雅座的酒楼,供达官贵人或士人才子聚会宴饮。

王氏下了马车,由桃叶搀着进到东市,扭头与明宪说话间,双眼已湿润。

“明宪,我记得,向前二三十步,应有一间笔行。”

“明宪,那菩提寺边,应是青松楼,里头以素托荤的宴席,当年在长安城名声最大,不知如今可还在。”

“你瞧,这间商行,果然还在售卖碑文拓片,我少时,阿父每每旬假时,必会带我来此,将那前朝书法圣手的拓片好好认它一番。”

王氏这般走走停停,说个不休,明宪将这位长辈的絮叨一一听来,反倒觉得又有趣又伤怀。

明宪爱诗,那颗心本就分外玲珑善感些。她理解王氏的感怀。

三十余年如一梦,身回幼时徜徉处,物是人非,回忆茫茫,怎不教眼前这位已五旬在望的妇人不意气格外激荡些呢?

明宪道:“都说琴师出彭城,但四方名琴则云集长安,我此前在西市,想寻个琴坊瞧瞧,却不是琵琶便是鼓,不知这东市可有上佳之琴一观。”

她话音刚落,眼尖的桃叶便叫道:“老夫人,三娘,彼处就有一间琴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