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唐暮云 > 第一百二十四章 按兵咸阳

大唐暮云 第一百二十四章 按兵咸阳

作者:空谷流韵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8 16:20:13 来源:笔趣阁

咸阳,朔方军大营。

若从空中俯瞰,这座军营,反倒比春初时更富有生机了。经历几场透雨,大地得了给养,迅速为自己裹上厚厚的绿茵。

褐色的如病癣般丑陋的泥土再也没有机会露出来,一片又一片鲜嫩欲滴的苜蓿草,成为战马的最佳粮草。这种来自天地的善意,令它们懵懂地享受着整装待发前的宁美时光。

当然,这只是马的体验。

战马的主人们,则正处于惴惴不安的情绪中。

在那个朔方军兴兵叛唐、掉头往西杀向奉天的翌日,当李琟中计、全军覆没的惊人消息从礼泉传来时,所有的部下,都作好了准备,准备见到李怀光怒极癫狂的模样。

然而出乎他们的预料,这位正准备摩拳擦掌创一番大业的统帅,骤闻噩耗,连夜召集留守众将时,语调仍算得沉缓有度。只是双眼中的眸光,从先前起兵誓师时的愤恨与决绝,变成了一种稍有空洞的沉吟。

他详细地询问了几个从礼泉逃回来的李琟牙卒,又与营中裨将确认了余饷的情形,最后下令各营严阵以待,防止韩氏父子与李晟对咸阳的朔方军营发动东西夹击的攻势。

平心而论,起码在部将面前,这是一种作为统帅的合格的镇定表现。

不过,众人也注意到,当听到,阵斩李琟的是赵升鸾时,李怀光有一瞬间的失语,圆瞪着双目,似乎不相信这个事实。

赵升鸾,是一个朔方将士的遗腹子,从小在军中长大,很早就被李怀光收为假子。与韩钦绪相比,赵升鸾的背叛,显然更令人觉得匪夷所思。

韩钦绪毕竟是韩游環的儿子,成年后才被李怀光揽入麾下,韩氏父子俩做戏,合伙坑了李大帅,尚可理解。而赵升鸾,许多老朔方都记得清楚,这娃娃嘴上毛还没长出来,就已经被李怀光带在身边做了小侍从,一路提携,长进飞快,几年前李怀光受诏去平定泾原镇刘文喜之乱时,赵升鸾始终仗剑不离大帅左右,真是比亲儿子还肯舍命相护的模样。

结果呢,这小子脸一抹,把李帅亲儿子的脑袋给砍了。

一镇节帅,做到这个份上,是叫人有多唏嘘?!

又过了一天,去烧乾陵的达奚小俊回到咸阳,好歹令忐忑不宁中的朔方军卒,稍许平静了一些。

达奚小俊将渭水边李泌的一席话,原封不动地禀报给李怀光。李怀光报以讥诮的冷笑,若有一比的话,便仿佛伤透心的女子,又岂是薄情郎君几首赠诗能拉得回的。

李怀光盯着达奚小俊:“老夫已经步长安城中那位朱姓伪帝的后尘,莫非还有回头路?达奚,老夫上了韩钦绪这畜生的当,固然是在识人的本事上,叫众将作了笑话看。而琟儿阵前横死,老夫更是如万箭穿心。但我李怀光不能自弃,否则这咸阳两万朔方军将士,岂非群英无首?再者……”

李怀光站了起来,走到帐中的兵戈架前。架上只有一柄精钢马槊。那是李琟生前所用,若仔细看,光滑的涂了生漆的葛布柘木槊杆上,甚至还隐约可见变成熟褐色的血迹。

抢回李琟的尸身和这柄马槊的牙卒们,李怀光已经厚赏。此刻,他抚摸着那道血痕之处,低声道:“再者,琟儿在泉下,不知是否怪我,怪我不听他拼尽全力的劝阻,以至着了韩钦绪的道儿。达奚,你跟了我十几年,眼下依然如此忠心耿耿,老夫的心迹,也大可不避于你。这几日,老夫的确后悔,但不是后悔未听琟儿的话,而恰恰是后悔此前过于听从他的出谋划策,而相信唐廷会善待我朔方军。我李怀光,就应该在河东四镇叛乱之际,也在邠宁和河中,自立为王!”

达奚小俊低着头,一言不发地听着。他毕竟受李怀光之命,烧了乾陵,日后在史家的,叛将之名,左右是逃不掉。虽然李泌的心胸气度令人折服,但若要做第二个李琟,力劝大帅悬崖勒马,他达奚小俊还不至于立场变得如此快。

悬崖勒马?现下这情形,朔方军明明是,伸头也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

待李怀光重新坐到案几前,达奚小俊才小心翼翼地探问:“大帅,往后,吾朔方将士,何去何从?”

李怀光闭上双目,疲惫地叹了口气:“你先回帐歇息。”

这位新叛节帅的内心,实也没什么计较。

达奚小俊起身告辞,刚要出帐,李怀光又追加了一句叮咛:“军中执纪之事,皆由你来定度。唯有一点须宽宥待之,营下邠宁子弟,有意回镇一探家小安危者,莫要阻拦。可以告诉他们,但凡能带上子弟回来找我李怀光的,河中自有他们安身之地。”

“喏!”达奚小俊道。

礼泉一战中,临阵倒戈的韩钦绪,与父亲韩游環、普王李谊,除了阵斩李琟外,还歼灭了李琟的五千河中精兵,他自己则带走了五千嫡系精兵。

在数年前唐廷召回郭子仪、逐步拆分朔方军的过程中,李怀光分到了邠宁与河中,因而去岁应诏开赴河东平定魏博藩镇的田悦之乱时,营下有不少邠宁兵。

留守咸阳的邠宁籍贯士卒,听说邠宁镇留后韩游環与李怀光撕破脸后,怎会不虑及留在邠宁镇内的妻儿,定会起逃营之心。

果然,正如李怀光估计的,接下来的几日中,达奚小俊几乎天天来报西归人数,竟有四五千之多。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叛乱前还挤得满满当当的咸阳大营,很快就少了几乎一半将士。

恰在此时,长安城来了一位使者。

伪帝朱泚的司空——李忠臣。

李忠臣本名董秦,也是一位在平定安史之乱中为唐廷立下战功的勋臣,既有与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将安庆绪(安禄山儿子)围困相州之勇,也有过诈降史思明、在史思明营内突然发动袭击之谋。

大历末年,时任淮西节度使的李忠臣,因在治下肆意施暴,还任命同样贪婪专横的妹夫张惠光为副使,终于引发了手下悍将李希烈的兵变。李希烈等人斩杀张惠光后,到底一念之仁,留了李忠臣的性命,只将他赶出淮西。

李忠臣灰溜溜地回到长安之际,代宗皇帝尚未大行,唐廷仍是优宠藩镇武将的风气。因而,李忠臣在淮西弄得这般鸡飞狗跳,朝廷也未治其罪,反授其检校司空和平章事之职,还能在朝会中露露脸。

待到德宗登基,动向迅速变化,朝廷越来越发了狠心要收拾各地不驯之镇,对于赋闲在京城的武将们,也不那么客气了。已经去世的泾原节度使马璘的宅邸被没收也就算了,李忠臣六十多岁但还身体健朗着,天子也露出要将他在樊川的别业充公之意。

李忠臣这般起于行伍、读书不多的武人,哪懂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本就对新君不甚驯服,何况新君还要从自己身上薅去一大片羊毛,以充削藩军资。

于是,去岁,长安泾师之变,不消朱泚开口,赋闲在京的李忠臣,主动地投入其伪殿之中,谋到一个去掉了“检校”二字的司空之职。

就连名字,也从大唐天子御赐的“李忠臣”,改回了本名“董秦”。

“李节度,本来咸阳这一趟,最适合来做说客的,应该是原休原府尹,可惜去年在魏博,你就将他杀了祭旗。现在看来,原府君真是运气不好,倘若去年那趟换了别人去,今日这趟换作他来,恐怕原府君不但性命仍在,还会被李节度你待若上宾。”

董秦今年已经六十有八,比李怀光大了十岁,论做武将的资历,又实在李怀光之上,故而他进了李怀光帐下,没有半分谦敬寒暄的意思,直接就上了揶揄的口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